郎咸平:史无前例的大战在酝酿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郎咸平:史无前例的大战在酝酿

加入日期:2011-4-19 18:39:5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郎咸平:史无前例的石油大战正在酝酿
  每一次价格上涨,都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各国政府的身影朦朦胧胧地在这个国际金融炒家背后,指挥他们炒作。他们对付中国就要用成本大战,通过石油战争拉抬所有大宗物资价格,进一步打击中国制造业。
  4月上旬,布兰特原油价格超过126美元一桶,纽约的石油是113美元以上,我们国内的油价也正顺着这个潮流调高。正在调高过程当中,出了一个重大新闻,今年第一季度,我们是6年来第一次出现贸易赤字,贸易赤字并不严重,大概只有10亿美元。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很不起眼的事,其实一场史无前例的石油大战正在酝酿。如果事先不作防范,我们将像2008年的俄罗斯一样会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的狙击,这是我最担心的。
  两大担忧
  近几年我们楼价涨,艺术品、奢侈品等等狂涨,这些东西的涨价看起来就是一个发烧的现象,它是一个表面现象,而驱动这些涨价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第一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危机。以奇瑞汽车为例,奇瑞做一台汽车才赚132元钱,这个危机是我多年来一直呼吁的,而这也是一切泡沫的主要成因。第二就是拉动型经济。2008年金融海啸发生之后,我们政府推出了包括4万亿、10大产业振兴方案在内的一些刺激经济的计划,成功地拉动了经济,可是我们的刺激计划却让外国人赚翻了天。比如说2003到2008年,我们总共投入2万亿元建设铁路,大概有2000亿元进入了外国人的腰包。由于这种拉动型经济,造成了对原材料的需求突然猛涨,这就暴露出了我们今天的重大的危机。为此印了73万亿元的货币,比美国还要多30%,结果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的实体经济与老百姓的资金没有好的投资管道,使得大量的资金去炒楼炒股买汽车买奢侈品买艺术品去了。
  落井下石
  当美国了解中国经济的软肋叫作制造业危机之后,借助我们2008年年底的投资拉动型经济的转变,通过石油战争把铁矿石、农产品等等一起拉起来。2010年我们总共进口了1352亿美元的石油,这是5年前的4倍。2010年我们总共进口了794亿美元的铁矿石,比5年前又是增长了4倍。最恐惧的是,2010年我们进口的农产品总值超过1000亿美元,这是5年以前的13倍,平均我们每一个老百姓每一天要向国外购买1.38元的进口粮食。也就是说,在投资拉动情况下,占了太多的农地,结果,使得中国慢慢成为全世界很可能是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这三项叫一般贸易项,就这三项,使得一般贸易逆差变成460亿美元。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它所做的是加工贸易,推出4万亿之前的中国经济是加工贸易型经济。比如说从国外进口100元钱的原材料,加工之后以120元出口卖给别人。这种加工费虽然不高,但是也可以生存,因此就会有20元钱的贸易顺差,所以我们中国每年都会有贸易盈余。
  但是今天,这个石油战争本身已经不是拉抬石油价格这么简单了,而是拉抬石油价格之后跟着拉升有色金属、铁矿石、农药甚至天然橡胶。由于我们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因此大量的宝贵的资源和美元外汇,拱手让人流出中国,流到欧美各国的手中,而铜、石油这些涨价的结果,使得中国制造业危机更恶化,因为利润更低甚至都变成负的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楼市如此之火爆,为什么艺术品如此之火爆,甚至茅台酒也火爆,这一切就是石油战争的结果。
  到底是谁决定石油价格,你以为是欧佩克产油国吗?俄罗斯吗?错了,是华尔街。铁矿石价格基本上是由波罗的海的运费指数和石油价格共同决定的,其他的有色金属基本上也和石油价格挂钩,这所有价格是国际金融炒家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炒家和欧美各国政府之间关系是你不可想象的。每一次价格上涨,都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各国政府的身影朦朦胧胧地在这个国际金融炒家背后,指挥他们炒作。他们对付中国就要用成本大战,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制造业极其困难的情况之下,通过石油战争拉抬所有大宗物资价格,进一步打击中国制造业。而且我们的投资拉动型经济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结果,让大量宝贵资源美元外汇流出去。今年第一季度开始产生的贸易赤字是一个警告,因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了。

 

  高善文:新经济周期启动的条件已经成熟
  我们在2011年年初提出新一轮产能周期(以下简称新周期)可能正在启动,引发了很多讨论和质疑。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利于这一判断的证据似乎正在累积,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矛盾的数据和趋势。
  新周期的启动,意味着中期内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将从公共部门和房地产投资,逐步转移到私人部门的投资。我们同意过去两个多月国内需求走弱的观察和判断,但认为这应该是短期和临时性的,主要受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民工荒、节能限产结束等因素的扰动。
  从3月下旬以来的一些迹象看,民工荒的影响可能已经基本消除,紧缩政策和甩库行为的影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仍然立足于控制通胀的紧缩性政策;由于盈利改善与估值压力的纠结,资本市场将继续维持箱体震荡的局面。
  新周期启动需传统行业复辟
  针对新周期的启动,反复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新经济周期启动的条件和机制。
  新产能周期的启动需要传统行业的复辟。我们所讲的传统行业复辟,是指传统行业去产能化基本结束,供需平衡绷得较紧,在这种条件下需求的较小扰动,就可以刺激传统行业盈利的较大改善和投资的较大扩张,这种诱致需求(induced demand)不断的自我强化,会推动经济进入2~3年左右的产能扩张阶段。
  为什么传统行业的复辟如此重要?事实上每轮产能周期的经济增长点都有很大的差异。处于经济新增长点的行业和企业增速高、盈利能力至少会在一段时间内较强,但其特征是初始占比很小,很难独力推动经济走上周期的上升过程(例如中国在1990年代后期电信行业的快速上升并没有带动新经济周期的展开).
  因此,新周期启动需要新经济增长点和传统行业的合力。如果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复辟的条件不充分,那么即使有新的产业在崛起,也不能使传统行业感受到新周期的热度,经济整体很难启动。
  新经济增长点意味着盈利较高,市场前景广阔,新周期启动需要盈利在不同部门间的有效扩散,盈利向经济中支柱产业的扩散需要传统行业去产能化基本结束。因此,传统行业的复辟对于新产能周期启动至关重要。
  2003年与2009年的比较
  2003年~2004年与2009年的经济形势具有鲜明的差异。两段时间的共同点是汽车、房地产行业的销售很好,景气很高。但汽车和房地产行业作为需求面的重要动力,对经济增速的拉动效果却是如此不同。
  无论是在2003年~2004年还是在2009年,汽车和商品房的销售实物量增长速度均处于高位,2009年的增速高峰甚至高于2003~2004年的增速高峰。
  但二者对GDP的拉动效果却较2003~2004年有明显下降。2003年~2004年经济增速处于爬升阶段,2009年经济增速却处于周期的最低点。
  我们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差异可能来自诱致投资的存在与否。2003~2004年之前已经经历了持续数年的去产能化,贸易盈余占GDP的比例已经降到了最低点,显示经济去产能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
  因此来自房地产和汽车需求的刺激引发了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产能紧张、盈利上升,驱动了诱致投资的兴起,最终造就了经济周期的全面上升。而2009年处于产能周期的末端,启动诱致投资的条件显然匮乏。
  新经济周期的三种前途
  总的看来,新周期启动伴随着增长动力的切换和通货膨胀的高位波动。增长动力的切换是指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此前的公共开支、地产投资逐步切换到私人部门投资。这一过程的实现机制就是偏紧的货币环境中持续不断的挤出效应。这一机制不仅会造成增长动力的切换,还会使得经济总需求的扩张力度相对温和,并在短期内跌跌撞撞,充满波动。
  中国的经济增速和通货膨胀也许正在迎来这一跌跌撞撞、波动上升的时期,因此监测短期内的经济冲击和数据的重要性将日益提升。
  在新周期启动的前提下,考虑到通胀、调控和投资回落等层面的风险。新周期在年内可能有三种走势:
  1. 经济增速波动上升,总体维持在10%~11%这一较高平台上;通货膨胀高企,但总体可控;经济周期在跌跌撞撞的试探中启动。
  2. 经济增速上升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的上行,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快速上升,引发更加严厉的调控。
  3. 政府主导的投资、房地产投资回落幅度过大,保障房建设、私人部门投资的上升无法扭转经济增速的下行趋势,此时虽然私人投资在周期性上行,但经济增速的持续上行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准备。就目前情况看,我们猜测第一种情况实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于 乎:存款准备金率有没有上限?
  媒体与大众对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已不觉奇怪。
  4月17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央行本年度以来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2010年以来第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不是刚好印证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一天之前在博鳌论坛关于中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存在绝对上限的表态,本次上调并无新意。
  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已经在市场预计之中,这也从三月相关统计数据可资佐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GDP增长幅度为9.7%,CPI上涨幅度则是5.0%,而3月份CPI则为5.4%,同比涨幅创下两年多来新高,PPI也高达7.3%。这些数据都明显高于市场预期,也显示了经济减速幅度有限,此前系列宏观调控的力度尚未达到预期效果。与此同时,3月人民币贷款新增6794亿元,外汇占款新增4079亿元,不少央票即将到期。央行在加息面临热钱的挑战的情况之下,选择使用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市场流动性也在情理之中。
  本轮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达到了20.5%这一1984年来的最高水平。然而,周小川所谓准备金率不设上限、如何调整将取决于市场走势、适当收紧的货币政策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的表态,显然也昭示了央行或将继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
  不过,存款准备金率果真没有上限么?未必。一般而言,存款准备金率并非没有成本。首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于银行来说不啻隐形赋税,频频变动,又使得银行需在短期之内重新调整资产,会使得银行倾向于保持较高准备金率以备调整,这首先对于银行盈利不利;其次,银行为了应对存款准备金率,信贷必然紧张,50个基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大概冻结起码3000亿元的银行资金。那么对于市场而言,可贷资金减少,那么强大的资金需求必然在体制之外寻找出口。典型如一直饱受融资歧视的中小企业,必然在紧缩之下首当其冲,民间信贷状况也可从目前地下金融利率不断飙升可见一斑,个别甚至出现150%年利率。
  由此可见,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即使理论上不存在天花板,但是实际中却因为各种外部效应必然存在一个最优区间,超过这一区间上限,很可能得不偿失。此前,央行官员张晓慧与纪志宏、崔永合作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准备金、准备金税与货币控制:1984-2007》中也表明中国最优准备金率为23%左右。他们认为如果进一步将准备金率提高到23%以上,准备金率工具对冲流动性和控制货币信贷的效果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时就需要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和准备金存款利率等方式来进一步拓展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空间。
  姑且不论23%是否是当下存款准备金率的上限,但是说明了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必然有其规则,在现实之中必然存在一个最优点。进一步看,种种紧缩是为了对抗通货膨胀,而通胀的根源表象虽然是流动性,然而本质更多基于中国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甚至输入性的通胀问题也是基于中国对于原材料、资源的强大需求。改变这一格局,显然需要深层次制度变革,而非行政约谈或者货币政策独力可支。

 

  李阳丹:辩证看待现金分红
  2010年年报披露已逐渐进入最后阶段,一些上市公司股东对利润分配的异议也开始浮出水面。有的外资股东更看重现金,要求上市公司加大派现力度;也有中小投资者不满上市公司只分红而不送转。A股市场一些公司重融资而轻回报,因此现金分配的呼声也较高,但上市公司如何进行利润分配还应该根据公司自身情况来决定,一味追求高派现或有损公司未来发展,也容易成为部分大股东谋私利的手段。
  历年来,A股上市公司以送红股和转增股本作为利润分配方案的积极性就比现金分红要高得多。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4月18日,已经公布年报的1586家上市公司2010年共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274.11亿元,而现金分红的总额仅为641.38亿元,整体股利支付率仅为4.2%。
  在海外市场,现金分红往往更为投资者看重,A股上市公司的一些外资股东也保持了这一传统。陕西金叶 (000812)和华映科技 (000536)两家公司的外资大股东就对原有的分配预案不满,要求加派现金红利。不过,两家公司的具体情况还有不同。
  陕西金叶年报提出的分配预案是每10股送1转1,不进行现金分红,而根据其第一大股东万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的提案,需在上述分配方案的基础上,每10股派发红利0.12元(含税)。实际上这部分现金分红主要将用以缴税。而华映科技原本拟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0.6元(含税),其大股东中华映管则要求增加至每10股派发3元(含税)。
  现金分红固然是给投资者最好的回报,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公司都应该将利润分干殆尽,上市公司的留存收益是进一步发展的储备粮,用利润投资实现自我造血显然好过分掉利润再从市场抽血。
  事实上,华映科技不打算进行现金分配就有其原因。公司3月23日该发布对外投资公告,其拟设立触控模组材料生产公司,注册资本初拟2000万美元,其中公司出资960万美元,占注册资本48%。显然,公司看似吝啬的分配方案实际是为了进一步发展作准备。而按照大股东的分配方案,公司将派发现金股利2.1亿元,占可分配利润的95%。
  对于另一些处于初创期的公司而言,大手笔的现金分红更是置公司发展于不顾,最终沦为部分股东二次造富的手段。
  日前,一家中小板公司就在业绩交流会上遭遇中小股东诘难。公司年报推出每10股派5元(含税)而不进行送转的分配方案,但中小投资者认为,与公司高达40元左右的股价相比,这一方案意味着投资回报率刚超过1%,而以公司高管为代表的大股东们却因持股量大,可以将数千万的现金收入囊中。为了公司发展,送转股份的分配方式无疑更适合。无独有偶,海普瑞 (002399)拟按每10股转增10股派20元的方案进行分配,创始人李锂夫妇合计持有公司71.96%的股份,获现金分红高达5.76亿元。
  如果说IPO的高溢价发行和高额的超募资金给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的创始人们带来的只是纸上富贵,而通过现金分红,这些账面的数字就成了到手的真金白银。而这些公司都处于高速成长期,未来还有更多关系公司发展的项目需要资金的支持。而看似利好全体股东的高派现方案实际上对原本就低价持有公司大量股份的大股东、高管更加有利。
  现金分红、送红股还是转增股本?上市公司采取何种分配方式更加合理,并没有唯一的标准,更主要的还是与上市公司的发展需要相关。业绩稳定增长,现金充裕的公司不妨给投资者以更实在的回报;而处于初创期和高速发展中的公司过多地将利润以现金形式分掉,则无异于杀鸡取卵。

 

  周科竞:应以融资划定IPO标准
  近日,骆驼集团、江苏双星彩塑新材料、浙江围海建设集团的主板IPO申请通过审核。骆驼集团拟发行83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4.2亿股,募集资金11.4亿元;双星新材拟发行52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2.08亿股,募集资金6.6亿元;围海建设拟发行27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1.07亿股,募集资金5.07亿元。三家合计募集资金23.07亿元,尚不足海普瑞一家中小板公司的募集资金额,大盘股与小盘股、主板和中小板,应该以募集资金而非发行股数来衡量。
  论一个人吃饭多不多,不是看吃饭的碗数决定的,有的人用功夫茶的小碗吃饭,或许吃20碗也没多少,但如果是用蓝边大海碗吃饭,能吃一碗已是大胃王。新股发行也是,如果发行价格超高,即使发行股数不多,也属于大盘股,这样的股票,应该用主板的标准来衡量;反之,如果发行股数虽然不少,但是发行价格不高,这样的股票也可以在中小板或者创业板上市。
  现在以发行股数来衡量,最大的缺点就是中小板股票高价发行后失去了上涨的动力,经过不断的送转之后,成为了大盘股;而主板新股则因为上市后股价偏低而出现了炒作题材。主板新股呈现出创业板的走势特征,而创业板股票走势越来越像主板新股。
  小盘股发行价格奇高是以上乱象的根源,对于拟上市公司,如果能在创业板上市,就不在中小板上市,如果能在中小板上市,就不去主板上市。于是乎,除了大型央企无从选择之外,相当多的公司都会在上市前尽可能地瘦身缩股。
  上市公司瘦身上市,也有一个极大的缺点,那就是绩优股太多,投资者也搞不清哪些公司是真的绩优,哪些公司是造假虚增利润,哪些又是依靠隐瞒资产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总之,当投资者搞不清楚创业板哪些公司真好之后,惟一的选择就是全面质疑,所有的高价发行股票,均不予认可。
  假如该胖的胖,该瘦的瘦,大盘股就是大盘股,小盘股就是小盘股,投资者将能从股价上获得更多的信息,选择出适合自己投资的股票,而不是看到海普瑞、万邦达、杰瑞股份等名字感到不知所措。说实话,100元以上的高价股,除了贵州茅台尚能被投资者认可之外,其他的公司大多依靠概念来支撑股价,而这些公司如果转至主板上市,恐怕股价能够便宜很多。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