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投资里竟然没有中国概念,你会追悔莫及。那时你会发现有史以来最大最快的经济转变已经与你擦肩而过。不要犯这种错误。”《十亿消费者》(One Billion Customers)作者唐纳德?鲁斯金这样忠告美国的投资者。
他说的经济转型指的就是中国已正式进入消费社会,按照国外的经验,很多行业的增长故事都将重写。中国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2010年则有望超过4000美元。按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会大幅加快,很多内在需求会爆炸性释放出来——那些过去几年押注中国消费升级的投资者都收获颇丰。
从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升级经验来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一般按照“衣食—住行—医娱”路径进行,即经济发展初期,居民对食品、服装等需求最迫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两者的支出比重会逐渐下降,而与住行相关的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所占比重会迅速上升,这过程当中百户汽车、家电的普及率会得到迅速提升,当这部分需求达到饱和以后,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时耐用消费品所占比重就不会继续增加,甚至有可能下降,而与医疗保健、娱乐相关的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则会持续上升。
从美国来看,消费结构中耐用品的占比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持续下降,服务消费在整体消费中的占比则处于持续提升过程中,而医疗护理是提升最为明显的消费支出。从日本来看,其耐用品得到普及的时期约为上世纪50-60年代,从60年代中期开始,食品、衣服、家庭耐用品在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的占比持续降低,保健医疗、交通通信、教育、娱乐等的占比持续上升。韩国耐用品普及的时间更晚,大约在上世纪70-80年代,但毫无例外的是,在耐用品普及后,居民的消费开始向健康、交通、通讯、娱乐等服务性支出倾斜。
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40%以下,并且逐年下降,2000年以来,是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所有支出的绝对数上都有很大幅度的增加。
国泰君安认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已逐渐完成耐用消费品的普及,开始向服务性消费支出转变,这决定了在娱乐服务、医疗保健、健康服务、高端奢侈品、品牌服装等方面的消费将会急剧增长,而农村居民在各类家电和低端消费品方面还有较大的发掘潜力。
总体来看,扩内需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政府的政策方向,而消费类投资标的无疑也将替代投资、出口类标的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而社会消费结构的这种变化,也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非常直接的反应,相应的上市公司股价一飞冲天,为投资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投资机会,大消费板块将迎来牛股迭出的时代。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指出,国内已有消费主题基金12支,大部分成立于2010年。除了3支被动型基金外,其余均为主动型基金。这些主动型基金对消费概念的划分各不相同,行业分类方法也各有差异。有采用证监会行业分类、申万一级分类、申万二级分类、GICS一级分类、GICS二级分类等。有些消费概念较窄,大部分则概念较宽,涵盖了众多可选行业,投资标的较为宽泛。
该报告建议投资者关注正在发行的工银瑞信消费服务行业股票型基金,该基金明确投资于GICS一级分类中的日常消费行业、可选消费行业、医疗保健及金融四个行业板块,宽泛程度适中,也最接近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题,易于投资者理解,其风险收益特征也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