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国情咨文对比:温家宝讲话很不华盛顿
第三视点
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比做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未必贴切,但外界对这份报告的密集关注与中国当下的国力是相匹配的。
纵观世界范围内,多国政府均有每年发布国情咨文或施政演说的惯例,阐述政府面临的国内外情况以及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
在俄罗斯等总统制国家中,俄总统发表国情咨文的时间并不固定,普京在职时喜欢在四五月份发表,而梅德韦杰夫喜欢在年底。在日本,由首相作的这一报告被称作施政方针演说,由于日本政坛时常出现变故,施政方针演说的次数有时会受影响。
而通常能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往往正是中美等大国,国际学者认为,这种关注是一国国际影响力的体现。
温总理讲话言辞很不华盛顿
美国《华尔街日报》5日登出了两幅照片,一幅是当日中国全国人大会议会场,另一幅是美国国会议员倾听总统国情咨文的现场。该报采访两会的记者鲍勃·戴维斯在从华盛顿到人大会的奇怪旅程一文中说,对于像他这样初到北京的老华盛顿记者而言,中国人大会议在许多方面与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很像。但他更多感受到的是新奇。文章说,与奥巴马今年7000个单词的国情咨文相比,温总理讲话超过15000个汉字,并且言辞很不华盛顿。他承诺美好未来只有两次,却七次承诺会谨慎行动,虽然八次使用了美国政客爱用的变革,但通常是用更谨慎的方式。
美国强调外部挑战,中国强调自身挑战
在英国《金融时报》看来,美中两国今年勾勒的蓝图也颇为不同。该报5日的文章说,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年1月对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时,强调的是中印崛起将美国逼入了斯普特尼克(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的名字)时刻,从高中学生成绩到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在各层面上展示出的优势令许多美国学者焦虑。然而,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却是中国自身面临的重大挑战,他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美国需要重视债主的想法
日本《西日本新闻》说,在国际社会眼中,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就是中国的国情报告,报告的是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国情,各国未来做出市场决策时都将以它为依据、尤其是美国,它更加需要重视自己债主的想法。
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比作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未必贴切,但外界对这份报告的密集关注与中国当下的国力是相匹配的。瑞士日内瓦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维为说。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是总统就美国未来向国会议员做出的粗线条描述,仅代表美国执政党声音,与之相比,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的层面和内容要细致得多,对中国未来发展蓝图的描绘比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更为精确。(.环.球.时.报)
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今年中央政策四点取向
今年全国两会已进行近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十一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作了全面回顾总结,并提出了十二五的目标任务,及对2011年工作作了全面部署。通过解读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今年中央政策聚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考虑到今年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极其复杂--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持续加大,部分国家政治格局出现动荡,为有效应对未来面临的不确定性,继续这一政策主基调是必要的。同时,中央也提出了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信贷结构的要求,将政策着力点更多放在结构调整、社会民生等领域,体现了明确的政策导向,也为下一步政府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重心、提出了要求。
第二,把防通胀作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是多方位的。部分国家货币超发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近期北非、中东一些产油国出现政治动荡,进一步加剧了原油、黄金等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也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关系民生的要素价格上涨过快,极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趋势看,上半年通胀水平可能达到年内高点。为此,中央从控制流动性、做好生产、促进流通、加强监管、完善补贴等方面提出一揽子政策措施,确保全年物价水平在调控目标之内。
第三,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长期战略重点。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多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使得投资需求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消费需求增长不快甚至被压制。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夯实,消费需求逐渐释放,已经逐渐具备成为经济拉动主导力量的可能性。顺应这种趋势,把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最终消费率作为长期战略方针,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投资拉动转到消费驱动上来,不仅有利于降低过度投资对资源环境、企业产能、土地控制等方面带来的压力,更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的抗波动性。可以预料,未来若干年,消费概念将成为社会投资的持续动力和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第四,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为改善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的战略转型,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政策基础。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把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为紧迫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重要任务,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东.方.早.报)
发改委主任张平:十二五末GDP增长目标或将远被突破
根据3月5日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下五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按2010年价格计算,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55万亿元。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认为,不必将经济增速搞得太快。
他在3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解释十二五经济增速时说,我们希望能够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但是我们淡化这样的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内涵。这也是十二五期间,在经济发展中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转变发展观念的内在要求。
55万亿GDP目标将远被突破
据了解,十二五规划确定2015年经济总量达到55万亿元,主要是按照201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以每年实际增长7%测算得出,不考虑物价因素。
但是由于2011年的经济增速目标是8%,高于五年规划的指标7%约1个百分点,因此如果按照每年8%的速度测算,最后2015年的经济总量将达到58万亿元以上。
这种情况,在上个5年计划中也出现过。当时确定十一五经济增速目标是7.5%,但是每年的目标是8%。结果实际经济总量要大大超出预计。
而实际名义的经济增长,包含物价在内,则显得更高。考虑到经济名义增长,即十二五时期,如果每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在8%,物价每年增速在3%-5%之间,则实际名义经济总量增速每年可以按11%-13%简单测算,这样最后2015年的经济总量,再翻一番不是没可能,即达到七八十万亿人民币。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认为,中国仍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目标。他在3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年度经济增长8%,作为一个预期性的指标,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是必须的,我们有13亿人口,我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没有达到极其丰富的程度,因此我们还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8%的年度速度,高于7%的五年规划的速度,并非为了刻意要拉高经济增速。张平指出,按照我们对十二五期间发展的导向,我们应该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要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由于目前各地方经济增速除了北京等少数地区外,中西部经济增速普遍高于全国的情况,有9个省计划十二五期间GDP要翻一番。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曾对此表示怀疑。因为追求GDP,环境能源能否承载,是个问题,不能光看GDP,提高GDP要注意发展质量。他在3月5日的一个地方省市代表团讨论时说。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十二五时期,能否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存在很大的难度。
蔡志洲指出,韩国、日本等国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背景与中国完全不一样。当时这些国家经历的是低石油价格水平阶段。而中国目前则是饱受高石油价格,以及高资源等价格的约束。
中国在十二五时期实施了40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总量消费控制。中国要以快速的能源消费,来支撑经济增长,几乎没有可能。
中国2010年人均GDP为近8000国际元,按此速度,大概3-5年就会达到1.1万国际元的水平。因此中国很快要进入经济增速下降的通道。具体哪一年还不好说,但是以2015年为中心点的话,前、后两年都有可能,大体上是十二五和十三五相交的时间可能性比较大,经济增速由前些年的10%左右降到7%左右,甚至有可能更低一点。国研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近期的50人论坛上说。
他认为,中国如果下降经济增速,则经济效益要下降。企业效益会大幅下滑,财政收入增速会出问题,一些资产泡沫也可能面临破灭的可能。当黄金的高速增长期结束以后,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危机,中国能不能避开这个危机?刘世锦感到中国跨越陷阱存在压力。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所长金碚在近期的前瞻十二五高峰论坛指出,下一步中国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时期,核心是国家要有新的支柱性的战略产业。(.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