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被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正在召开的2011年全国“两会”中,如何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选择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如何规避风险等,已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
利率市场化时机已成熟
“利率市场化现在时机成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表示,在商业银行盈利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应该尽早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如果总是维持商业银行合理的存贷利差,这不利于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也认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他指出,在货币政策压力之下,未来信贷投放总量将向常态回归,在《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新规下,商业银行将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资本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将带来压力,这必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利差进一步缩小,商业银行推进创新业务及收入结构调整的压力也随之增大。
在“两会“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银行(601169)董事长闫冰竹也表示,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转变微观主体的发展方式与经营机制,切实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能力,是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但在推进过程中,应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全国政协委员、原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梅兴保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是整个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经济发展,对银行改革和发展很有帮助,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应逐步推进。他表示,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总体上是不错的,但不排除今年个别银行放贷过度出现一些风险。
金融改革的突破口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副总经理谢卫指出,目前中国的银行利润极高,是全世界最赚钱的银行,银行的利润也应该合理下降,我国居民长期以来的巨额储蓄对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功不可没,现在也要关注居民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也是民生问题。
谢卫称,如果上市是银行的第一次革命,那么利率市场化就应该成为银行的第二次革命。银行的主要盈利目前还是依靠利差,靠规模。一旦利率市场化,银行的中间业务马上就会受到很大冲击,银行的理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就需要研究更加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真正变成服务型银行,不再依赖利差。而由贷款企业的观念也会发生改变,因为贷款成本提高了,那么对于项目的选择,产业的选择就会更加谨慎。而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放松利率管制,同时还可以提高居民储蓄存款收益来促进居民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
改革阻力与机遇
“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目前面临的最大阻力是存贷款息差会因此缩小,从而影响银行的利润”,全国政协委员、招商局集团原董事长秦晓警示,由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推进,为了满足监管层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行间展开了“揽存大战”。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势必会使得存款利率上浮,从而缩小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存贷款利差。
利差缩窄从而降低利润,这是目前银行业对利率市场化最大的顾虑。由于这个原因,秦晓认为,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今年具体能推到什么程度“不好说”,但总体的趋势肯定是要稳步推进的。
他说,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制度改革,放开存款利率对银行业影响巨大,商业银行需要改变目前以息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进行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
利率市场化需警惕冲击中小银行。对此闫冰竹委员建议,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降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冲击,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闫冰竹指出,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由于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收入渠道窄、议价能力弱以及人才匮乏等方面原因,受到的冲击要远大于大型银行。
对此他建议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政策适当向中小银行倾斜,给予一定的差异化优惠政策,如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资本管理要求等,切实支持中小银行增强实力、健康发展,平稳度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期。
利率市场化应防止财富不公平转移。对此秦晓认为,利率市场化不应区别对待,以防止财富不公平转移。推行利率市场化应该将存款利率逐步放开,否则会引起居民财富的不公平转移。他说,制定利率市场化政策时对所有银行要一视同仁,不要对大中小银行采取区别政策。
有评论指出,应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如何选择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是首先允许贷款利率市场化,还是首先允许存款利率市场化?是首先允许长期利率市场化,还是首先允许短期利率市场化?需要各方综合评估,认真考量。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走向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荆棘、试错和风险,因此,需要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