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出一份亮丽的2010年净利润数据的背后,上市公司今年的成长性却存在巨大“隐患”
A股已发年报非金融企业的存货净增量,已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2.5倍
在交出一份亮丽的2010年净利润数据的背后,上市公司今年的成长性却存在巨大“隐患”。
根据统计,已披露年报且具有可比数据的1105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中,2010年末存货合计17832.062亿元,与2009年相比,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这些公司的存货净增加了4157.07亿元。而在金融危机爆发高峰期的2008年,这些公司的存货也不过为10947.074亿元,当年年度存货净增量1620.755亿元,而今年这些公司的存货净增量已为2008年的2.5倍。
所谓“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物料等。
“无论是因原料价格上涨导致上市公司囤积原材料,还是生产产品积压,都会对上市公司盈利带来隐忧。原料囤积过多,可能让上市公司遭遇原料价格下跌风险,而产成品积压,可能是市场供需失衡导致,对投资者都不是个好消息。”有分析师称。
分析师还表示,这些存货是否能在今年被消化,以及是否将拖累上市公司今年的业绩,成为制约市场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库存隐忧凸显
截至3月30日已披露年报的1105家非金融类、有可比数据的上市公司,合计净利润达到6113.7亿元,比2009年上升53.98%,2009年这一数据为12.225%。单看净利润,金属、电子元器件、纺织服装等行业盈利情况都显著好转。但在光鲜亮丽的净利数据背后,激增的存货却为这些企业今年成长埋下“地雷”。
到2010年底,1105家公司存货达到17832.062亿元,年度存货增幅有4157.07亿元,这两个数字均超2009年和2008年的水平。截至2009年末,上述上市公司的存货为13333.44亿元,年度存货增加1656.7亿元。至2008年末,这些公司的存货为10947.07亿元,当年年度存货增量为1620.755亿元。
相比2009年,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年度存货出现了暴增。2009年的经济刺激计划带领电子元器件行业率先复苏,该行业上市公司年度存货减少6618.67万元;但2010年,同样的公司,年度存货增量却达到了45.152亿元。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机械设备、轻工制造、黑色金属等中上游行业。
更让人担忧的是属于大消费品中的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其存货不降反升。具有可比数据的32家公司,2009年存货减少5.8亿元,但2010年却增加27.925亿元。家用电器类上市公司的年度存货增量也从2009年的49.68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141.69亿元。
几个行业分类大项中,除了有色金属、房地产行业外,其余行业存货量增速都有扩大。
此外,通过对比单季度数据不难发现,到2010年下半年,这些企业的存货量明显增加,并在第四季度达到高峰。“2010年第四季度,正是通胀预期高涨时期,”瑞银证券策略分析师陈李表示,“如此高的存货,加重了我们对未来三个月去库存的担忧。”
“三角债”现象增多
一般来讲,存货和应收账款是财务报表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如果存货出现猛增或者应收账款猛增,往往预示着上市公司基本面正处在大幅下滑的过程中。
有分析人士指出,存货增加现象具体到每家公司可能原因各异,但是如此大范围和大规模的存货增加,总的来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体上市公司业绩未来变化不容乐观。
在1105家非金融企业中,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同比都有大幅上升。2010年应付账款为11421.8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26.4%;应付账款为5639.767亿元,比2009年上涨了32.236%,保持了2009年来的高增速。
这些数据在陈李看来,暗示了在信贷资源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企业间欠账越来越多。在2011年信贷收缩大背景下,“如果实施激进的财政政策,民间企业获信贷资源会更困难,企业间的‘三角债’会更多。”陈李指出。
所幸的是,背靠A股这棵大树,这些上市公司的现金流还算比较充裕。至2010年底,1105家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达到9743.22亿元;2009年的经营性现金流为9482.337亿元。
但是,在房地产调控的大背景下,房产类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大幅流出。已公布年报的58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总计为-650亿元,而2009年这一数据为398.76亿元。另外,统计还显示,58家房企的负债总计已经达到7470.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