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中国房地产的实质是政府坐庄
一个泡沫最终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就是财富的重新分配。就像股市从100点涨到200点再回到100点,这中间什么都没变,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但是从起点走到终点这个过程中,有人买入、有人卖出,所以有的人钱变多了,有的人钱变少了,财富总量没有变,但是重新分配过了。第二,它也是一个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这中间有人投资进去想要获利,结果造成了损失。
而大陆房地产泡沫的情形就是,这个过程中,财富和资源最后都流向政府了。所以你看政府这几年突然变得非常有钱,财政富余很多。那么问题就是,政府要怎么花这么多钱?效率能有多高?会不会浪费?这是最大的问题。
如果把开发商交的税都算进去,他们真的不赚钱。比如绿地集团这么大的公司,你看它整个公司的价值全部是靠土地升值来的,造房子本身是不赚钱的。它最初买了一块地造房子,卖了房子赚了钱,然后把赚的钱全部投进去,还不够买同样地段的另一块地。就只能再去银行借钱,买地段更差的一块地,再造房子,卖掉以后,再拿出全部的钱,同时还要向银行借钱,再去更差的地段继续造房子。所以你看它越做越小,它一直滚动下去但是其实根本没赚什么钱。
再来看万科。这么大的房地产公司,分析员发现它公司的资产构成,其中70%都是靠高价发股票赚来的,也就是说,万科的钱大部分是从股市赚来的,靠造房子卖房子并没有赚多少。所以中国的开发商是不赚钱的,即使他们靠造房子赚了钱,做大了,政府也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把钱拿走。
去年全国卖房子一共卖了4.6万亿,把建筑成本、毛利、土地税都算下来,这4.6万亿里面政府大概赚了75%,也就是3.5万亿多。去年中国的财政收入总共才7万亿。
中国现在有大量的空房子。已建的六千万套和企业造的三、四千万套加起来差不多一亿套,算100亿平方米吧。再加上城市原来100亿平方米的老房子拆迁等等,这些都加下来,就是已建的和在建的城市商用住房大约有200亿平米。
从量上来看,中国造的房子已经足够住了,不用再造房子了。但问题就在这里--中国房地产的增长和一般老百姓的需求关系不是很大。两亿多人进城工作生活,他们哪里买得起当地的房子?真正需要房子的人买不起,而买得起房子的人,他自己不缺房子住,却在不断地买房子。
糟糕的就是很多人看不到那些空房子,意识不到空房子都是存货的概念。最后泡沫爆掉,一部分空房子可以折价卖掉,就没有损失,那些卖不出去的空房子,就成为烂尾楼,这是真正的损失。还有,政府在房地产业赚了那么多钱,用来搞形象工程腐化掉了,把钱浪费了,这也是真正的损失。
空置率本来应该是政府统计的,但是政府没有做这个事情,或者它根本不想把这个数据搞清楚。
一般国际上来看,比较合理的是,每平米的房价跟一个月工资差不多。如果房价一直涨,那么你的工资也应该差不多同幅度增长。但是你看,上海的平均月工资是四千块,房价平均是每平米二万六,超过五倍了,而且还没有把税算进去。
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中国社会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灰色收入。中国的灰色收入有多少?几年前我听央行说有三到四万亿,我觉得有这个可能。但是我不清楚他们是怎么定义灰色收入的。因为在中国,灰色收入是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做小买卖的不报税、医生老师拿红包、大卖场里的采购员拿回扣,民间的商业腐败是很大的。
但是我说的灰色收入不包括这些,我是按照国际上对灰色收入的定义,就是指与腐败有关的收入,中国官方的腐败是非常非常大的。你看刚抓起来的上海浦东新区的副区长,他在一个小区里面拿了20多套房子。
其实当官的都特别明白这些道理,他知道货币供应量那么大,通货膨胀会很厉害,钱会贬值,而且中国人第一次可以有机会买卖房子,他就拼命买。所以中国有这么多空房子,跟这个有关。从某种意义上,中国的房地产业在回笼灰色收入。以前官员的灰色收入都往国外跑,现在都跑到房地产去了,那么最后还是都回到政府的口袋里去了。
这就带来两个后果:一个,它成为官员灰色收入躲藏的地方,它带动了房地产业的投机,造成泡沫。昨天我跟一个老板聊天,他问一屋子的人:你买房子亏过么?没有吧。一个一个问下来,他说:看,没有人买房子亏过吧?继续买!另一个,它会带来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一方面空房子那么多,一方面老百姓买不起房子。这是很大的隐患。中国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政府在坐庄。
在美国你有吃有穿,有房有车,每年还能出去度假一次,就是中产了。中国的中产主要就是因为房价太高,所以觉得生活压力很大。普通老百姓的不安全感让政府的游戏一直维持下去。政府说,你活该嘛,租金不算高,但是你非要买。你看中国历史也从来都是这样,可以做下去,就凑合着做下去,实在做不成了,再推倒重来。
中国人都有贪小便宜的心理,在房地产、股市不是都这样嘛?看别人赚一点,我也想赚,结果辛辛苦苦攒的钱转眼都没了。中国人好不容易才富了点,我就希望他们能把自己的钱看好,不要被骗走。
我觉得中国的房地产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中国有一天是要搞革命的,整个社会都会出现大的波动。中国核心的问题是官僚资本主义,是政府本身的问题,它体现和暴露在房地产泡沫和灰色收入上。所以最根本上,中国需要一个健康的体制,你不能靠泡沫来发展经济。太多的钱集中在政府手里是不好的。
所以观察中国经济,就要自己辛苦一点去了解真实情况,去地方看,看地方政府和企业。因为中国是政治经济体系,它不是市场经济体系。
中国的知识分子读书从来都是为了当官,这个和西方也很不一样。在西方,如果你说你是知识分子,那你的起点就是批评政府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是这样。中国人历史上穷怕了,所以整个中国文化都是从饿肚子来的。地主家吃肉都不容易,所以革命就是吃地主的饭,住地主的房,睡地主的老婆,就是这么简单的思维。(中国企业家网)
时建中:在股市也应做到不抢盐
前两天,我的一位网友在日志中写了这么一段话挺发人深省的:不知大家抢盐了吗?我抢了14袋,放在家里肯定没坏处,哪天日本的核辐射真扩散到咱们这疙瘩,我的盐也升值了,哈哈。调侃一下自己,权当葱蘸酱了。我想,我炒不起房,炒不起黄金,炒炒盐还有点小钱,可两天政府就辟谣了,我的盐啊站岗了,我是5元一袋买的,现在价格又一元了……我看后并没有笑喷了,反而觉得很无奈。这就是中国平民当下的现状,房子买不起,贵金属咱戴不起,我知道她是真的买了14袋盐,虽然没有炒盐的意思。只是调侃自己的愚鲁,因为她是一名护士,也在做股票。或许是无奈的呐喊吧。
我说这个真实的故事,不是让朋友们笑笑或感慨而已,我觉得我朋友本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大是大非面前很镇定,可在谣言面前,那些夸夸其谈的思想便一文不值了,人云亦云的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做股票亦如此,股市永远不缺消息,今天这个重组明天那个资产注入,什么董事长被抓,哪只股票从医药变为新能源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可真在这题材里赚钱的又有几人?真正赚大钱的不是靠消息和题材,而是在研究它的基本面是否有成长性,还有PEG是否合理,然后看股价和技术走势,提前埋伏,捂着把行情做足,这期间哪个不经历坐电梯的滋味,不经受主力震仓、洗盘、横盘的过程,要能忍受这些盘面正常的震荡,做到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就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好运气不会每天都伴随你,所以学习是必需的,只有做足了功课,方能集小富为大富。不学无术,随波逐流,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一套原则,要想长久立足股市,我觉得很不现实。
王大贤:加速深入推进小QFII 还需多管齐下
央行在最新发布的《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提出,要深入推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在境外募集资金进行境内证券投资业务试点,也就是市场所称的小QFII。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对推进小QFII的表述由以往的稳步变为去年的加快和目前的深入。
推进小QFII,是指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经批准汇入一定额度人民币资金,通过专用账户投资我国长期或短期证券市场,其投资本金、资本利得、股息收入等资金经批准后,直接以人民币形式汇出的一种资本市场开放模式。在小QFII制度框架下,吸引部分离岸人民币市场参与者参与境内的人民币货币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交易市场、证券市场、人民币外汇衍生产品市场,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境内人民币金融市场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认可程度。
截至去年末,全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已逾5000亿,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约3000亿。但由于境外企业缺乏人民币资金运用渠道,降低了他们接受人民币结算的意愿。目前,境外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基本上只有存款和债券两个途径,且存在存款利率低、债券无法流通等问题。香港银行提供的境外人民币存款,各个档期均比内地同期利率要低约2个百分点;香港企业和个人购买境内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均无法上市流通。
实际上,今年以来美元汇率不断波动,而人民币汇率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QFII制度框架下人民币证券投资产品在境外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中国内地连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境外投资者投资人民币证券投资产品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可以分享中国内地经济增长收益。在香港,汇丰银行2009年对零售客户发行10亿元人民币债券,财政部去年发行60亿人民币债券,都获得了市场热烈欢迎。
目前,国务院批准的QFII境内证券投资总额度为300亿美元,但截至去年末,已批准QFII境内证券投资额度不足190亿美元,剩余额度为110亿美元,较为充足。从国际经验看,在存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一国货币可跨境使用,即在不改变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跨境使用本币的业务。自2002年起,我国已允许非居民以QFII方式投资国内证券市场,实现该项目部分可兑换。在小QFII制度框架下,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形式投资内地证券,只是资金币种类别发生变化,管理原则并未发生变化,未改变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
在小QFII制度框架下,人民币投资额度可控,额度内人民币资金汇入期限可控,QFII机构持股比例上限可控,因此风险是可控的。考虑到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对境内人民币产品需求和内地金融市场安全,笔者建议按次序逐步开放内地人民币产品。先开放人民币货币市场产品,其次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再逐步限额开放证券交易所产品。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不断扩大,境外人民币将大多数是贸易结余,持有人希望可以找到短期或过渡性投资渠道。货币市场产品期限短,安全性高,比较适合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的需求,应当优先推出。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机构间市场,目前已是我国主要债券市场,托管量和交易量都占我国债市的绝对比重。可以考虑允许境外商业银行直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和结算。另外,对外国央行可给予用外币兑换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特殊政策。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QFII主体资格的认定标准较高,QFII机构基本由具有很强实力的外资金融机构垄断。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过程中,境外的中资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中介服务作用,且熟悉内地金融市场。因此,笔者建议监管部门放宽境外中资金融机构的小QFII资格条件,鼓励符合资格的境外中资金融机构在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发行各类人民币基金产品、保险产品、理财产品,募集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于境内金融产品。同时,随着境外人民币存量的增长,还可适当放宽QFII额度总规模。
还有,只要是不涉及人民币在境外国家或地区与中国内地之间的流动,应坚持人民币在本国或本地区与其他币种同等待遇的原则,放开本国或本地区人民币与所有可自由兑换货币的双向兑换。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类QFII机构推出人民币保险产品、基金产品、理财产品,进步改善人民币产品交易的硬件、软件环境,鼓励小QFII机构推出的各类人民币产品在交易所、OTC市场交易。(作者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高级经济师)
左晓蕾:通过汇率控制通胀是认识误区
近期油价的上涨,并非当年石油危机时石油输出国联合提价所致,而与美元的宽松货币政策直接相关。因此,全球通胀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因油价拉动的通胀,归根结蒂还是个货币问题。不过这是美元过剩的流动性衍生的问题,而不是各国本币的问题,只有美国提升利率才会对全球油价产生实质性影响,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是无法解决的。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再次给全球带来巨大的成本拉动输入性通胀压力。美国通胀先开始上升,2月达到1.6%,英国通胀超过4%,是通胀目标的两倍。欧元区经济增长平均1%左右,通胀却已超过2%警戒线。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更大,印度通胀超过10%,越南的通胀高于GDP增长水平;韩国,泰国都面对通胀继续攀升的压力。中国也面对着不仅从高外汇占款显示的资本流入,而且还有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拉动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面对全球通胀形势的变化,除美国宣示继续保持低利率和执行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外,包括欧元区在内的各国和地区都已开始改变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欧元区央行多次强调可能不顾欧债危机困扰也要控制通胀的决心,新兴市场国家印度,韩国,越南,泰国,都也已多次提升利率。本周,菲律宾成了加息政策的新成员。
那么,全球通胀能被有效控制吗?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笔者并不十分乐观。对于成本拉动的通胀,各国的货币政策通常是无能为力的。30多年前,油价高涨,引发全球通胀,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张把通胀分成核心通胀和非核心通胀,其背后的主要逻辑,就是因为OPEC大幅提升油价带来的通胀,不是提升利率这样的货币政策所能控制的。如果不把油价推高的通胀与所谓核心通胀分开,可能误导货币政策。全球通胀如果是油价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拉动的通胀,提升利率,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通过调整各自的利率未必有效。如果是原材料成本上涨引起的价格水平上升,通过增加资金成本的方式来调整牛头不对马嘴,同时对经济复苏疲软的国家和地区,可能雪上加霜。
在此背景下,本币升值控制成本拉动的通胀的说法便走上前台,特别是国内外存在赌人民币升值的各方力量,更推动了人民币升值控制通胀的主张。但笔者认为,升值控制通胀的思路存在误区。
首先,在国际油价不断上涨的过程中,汇率升值对用本币表示的油价仍然是上升的,只不过在上升幅度上有边际影响。
以人民币升值为例,若每桶油价90美元, 1美元兑6.50人民币,则进口一桶原油用人民币计价为585元。油价在一个月内(2011年1月至2月)上涨至105美元超过16.6%。如果不升值,进口原油的人民币价格为682.5元,上升97.5元,人民币油价上升与国际石油价格上升一样超过16.6%。若两个月内汇率升值1:6.4,升值1.5%,油价上升后的人民币价格为672元,比90美元油价时的人民币价格上涨87元,上涨幅度14.9%%,比不升值时的上涨幅度下降1.7%,去掉计算误差,与升值幅度基本一致。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第一,国际油价每桶上升到100美元,若升值幅度小于油价上升幅度,不论升值与否,人民币油价都上升。国内油价调整机制根据国际油价22天的均价上调,只要国际油价上升,对国内成本拉动通胀仍呈上升压力。
第二,只有升值幅度与油价上涨幅度完全一致,才能保证人民币油价不变,只有升值幅度超过国际油价上升幅度,人民币油价才能下降。也就是说,当国际油价在两个月内上升16.6%,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6.6%,人民币油价就可以保持不变,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16.6,人民币油价才会下降。只是,人民币可能在两个月内升值超过16.6%吗?地域政治加剧了油价上涨的形势,今年的所谓预期已超过2008年最高油价水平了,如果油价如期上涨,今年油价或许还要上升43%,人民币能再升值43%吗?如果回答是no,那升值对控制通胀的边际影响,在国际油价可能飙升的形势下,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第三,升值不改变外汇购买力下降的实情。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国际油价从每桶90美元上升到105美元时,我们支付单位石油的美元实实在在多支付了15美元,美元购买力下降了16.6%是不争的事实。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只是人民币标价的变化。如果说有点实际意义,也就是中石化等公司在以人民币计算进口石油原料成本时账面上减少亏损而已。而国际油价上升给外汇购买力带来的损失是确确实实的。
实际上,汇率升值对进口商品价格只有边际上的作用,而且只是在美元兑换人民币后用本币表示价格时才会发生,不改变美元外汇购买力下降的事实。在人民币升值不可能与油价上涨同步的情况下,这种心理价格颇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从根本上捋清思路,升值控制通胀有点阿Q精神。更重要的是,本币升值会导致出口下降,对经济恢复和增长可能都会有负面作用,这也是新兴市场国家宁可加息,也不愿让本币升值的原因之一。
只有美国提升利率才会对全球的油价产生实质性影响,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全球通胀。道理非常简单,解铃还需系铃人。近期油价的上涨,并非当年石油危机时石油输出国联合提价所致,而与美元的宽松货币政策直接相关:大量美元发行,造成美元贬值,油价用美元计价和结算,美元贬值直接导致油价上涨。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是往金融机构注资,而金融机构并未向实体经济贷款,宽松的美元实际变成投机性很强的金融资本,进入大宗商品市场,推高商品价格套利。如果美国提升利率,美元升值,油价会有所下降,同时,增加金融公司的融资成本降低杠杆率收回泛滥的投机美元,全球油价和大宗商品包括粮食的价格才有可能趋于稳定,全球性商品价格拉动的通胀才有可能得到控制。
从这个意义上,全球通胀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因油价拉动的通胀,根本上来说还是个货币问题。不过这是美元过剩的流动性衍生的问题,而不是各国本币的问题。全球流动性问题以及衍生的通胀,不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所能解决的问题。(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