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1年第一季度例会如期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并指出,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形势正向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但经济金融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发展中的问题依然突出。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现实问题就是通胀压力较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一季度例会也就此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强调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宏观调控任务,认真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事实上,自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强调“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来,货币政策就紧密关注通胀问题,并频频出手、及时作出反应,进一步提高了政策针对性。今年以来,“稳定物价”更是成为了政府十项重点工作之首,管理层也屡屡表态要对抗通胀,维持国内物价稳定。
而从当前各类涨价因素看,近期通胀压力似乎有增无减。近期以来,食品价格、油价、租房价格、生活日用品价格等上涨态势弥漫,市场解释涨价的理由普遍是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分析指出,随着整个市场的资金流动性依然充足,全方位的成本上涨已经成为当前管理通胀的最大挑战。结合已公布的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来看,2月份PPI同比上涨7.2%,较1月份的6.6%继续飙升,而由于PPI向CPI传导效应强烈,未来通胀压力由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传导问题值得关注。
此外,当前国际输入型通胀压力也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通胀预期。年初以来的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给整个国际原油价格带来巨大波动,加之目前利比亚局势仍不明朗,未来油价还将持续保持在高位运行,这将使得我国的输入型通胀短期内难以化解。近期日本地震带来的问题,一方面可能面临宽松政策的实施,由此造成大量流动性推高市场价格水平;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交通和电子产品价格反弹,从而加剧短期通胀形势。
央行日前发布的《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保持宽松状态、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地缘政治动荡的背景下,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和粮食价格可能进一步走高,新兴市场经济体将面临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风险。由于当前国际国内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叠加,日前有机构预计今年3月份通胀率或再度冲破5%。
在今年通胀“当道”环境下,要继续坚定执行稳健货币政策,依据具体经济发展形势和流动性状况,努力实现16%的M2增长目标,使货币供应水平既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也有利于管理好通胀预期。
专家指出,当前抑制通胀首先要加强流动性管理。事实上,当前管理层也正在进行这方面工作,央行3月24日发行了470亿元3月期央票,同时还展开了300亿元91天期正回购操作;算上3月22日的公开市场操作,在对冲1000多亿元到期资金后,上周央行在公开市场实现资金净回笼1030亿元;加之3月25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冻结的3600亿元左右资金,近期市场流动性过剩局面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管理层继续调控流动性的决心进一步显现。
其次,未来在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和搭配上进一步彰显灵活。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预计,未来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上调的可能;如果通胀超出预期,加息也难以避免。目前看,我国更偏好于使用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但也不排除使用利率等价格型工具,但具体还要视情况而定。
“显然,抗通胀是当前不少新兴市场国家不能绕过的主题。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通胀问题对全球经济来说又是一次考验。但抗通胀的同时必须防止有可能出现的滞胀,这对发展中的我国尤其重要。要注意把握好控通胀和保增长之间的平衡点。”郭田勇指出。
而在抑通胀、保增长同时,还需关注我国经济发展中更深层次问题——经济结构问题。本次例会强调,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其中特别提到要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上述工行分析人士就此指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时点。抑通胀对于营造良好而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经济结构的转型,也会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以及发展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少流动性偏多的因素,有利于流动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