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语出惊人 蓝筹护盘玄机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郎咸平语出惊人 蓝筹护盘玄机

加入日期:2011-3-29 17:59:5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蓝筹股护盘有玄机
  外国私募:现在A股遍地黄金
  叶 檀:没有二八转换 未来属于中国苹果与脸书
  陶 冬:中国将在2014年进入刘易斯拐点
  易 纲:外储购石油等不利中国 放开民间海外投资
  曹仁超:股市地震危机未过 真正影响3个月后浮现
  巴曙松:中国经济不存在硬着陆风险
  郎咸平:房价若降下来了 中国就完蛋了
  周其仁:央行为何超发货币
  叶荣添:无病呻吟,害怕上涨是自卑的表现
  李剑锋:频见墨菲定律
  王亚伟:机会主要在下半年

  蓝筹股护盘有玄机
  今日沪深两市小盘股全线杀跌,A股在3000点关前再度遇阻回落。但蓝筹股依然表现顽强,奋力护盘背后究竟有何原因?
  天地人和催生蓝筹股行情 市场进入价值重估阶段
  权重蓝筹股已经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具备了启动的条件。在天时方面,随着一季度相关宏观调控和产业扶持政策的密集发布,二季度政策面并没有太多惊喜,因此围绕政策面进行的概念性热炒可能会在二季度落幕。随着一季度报告将在4月份公布,市场将进入价值重估阶段。
  在地利方面,从上证综指、创业板指数、中小板指数的类比中可以看到,在3月8日前后上证综指酝酿攻关3000点时,创业板指数尚未达到短期顶部,仍处于小幅攀升格局,中小板指数也匍匐在所有均线上方运行。而如今上证综指再度闯关3000点时,创业板指数已然形成M头形态,中小板指数也已跌破多条均线支撑,匍匐式横盘格局将被跌破,距下档支撑60日均线还有一段距离。从三大指数的比较来看,回避即将破位、仍有下行空间的创业板和中小板,介入蓝筹股板块已是必然的选择。
  在人和方面,随着2010年年报的陆续密集公布,保险资金和社保资金的加仓迹象已为市场所共识,从而进一步推动权重蓝筹股的走强。
  既然天时、地利、人和已经全部占尽,权重蓝筹股已经具备行情启动的基本条件。后市只要政策面或通胀等没有利空出现,短期股指仍有望震荡上扬。(北京晨报)

 

  外国私募:现在A股遍地黄金
  几位回国探亲的在美国从事私募的美籍华人认为,现在的A股市场是遍地黄金,基于看好2011年A股未来市场的表现,会想方设法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国内。板块方面,他们表示看好受政策影响较大的地产及银行两大板块。
  市场对紧缩预期反应过度
  尽管自年初以来,A股市场有美欧股市持续活跃的外围环境,也有资金面的相对宽松做多底气;但整体表现也仅是差强人意,与国内经济的景气度很不合衬。
  一位常和内地研究员联系的陈姓华侨表示,尽管目前来看,包括通胀、楼价、央行货币调控工具的使用等在内的因素仍会对市场走好产生制约;不过目前市场走势对于这些担忧有过度之嫌,短期来看行情仍然会有反复;但是从全年的走势来看,现在的中国市场可谓是遍地黄金。
  看好地产银行
  交流中,记者了解到,这次回国探亲的在美国从事私募的美籍华人之所以看地产股,主要是他们了解到,目前绝大部分城市目前发布调控目标中未见降字,绝大多数城市还将当地的房价涨幅定在10%-15%左右。在目前背景下,楼市的调控对一些龙头股长远发展来看,明显是利大于弊。
  据了解,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史上最严厉的《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措施,要求各地方政府在一季度前向社会公布当地房价调控目标。目前离这一大限还有一周,不过,全国目前也还有近40个城市公布了其今年的房价调控目标。
  看好银行股,主要是基于大部分银行股AH两地之间有巨大折价,谈论当中,他们对农行赞赏有加,他们认为,一家银行能够做到以规模增长换取利润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有存款来源稳定并充裕,并有着较低的贷存比,农行同时具备这两项重要条件。

 

  叶 檀:没有二八转换 未来属于中国苹果与脸书
  如果认同大牛市的出现,就不认同二八转换,只要大盘股的地位一直处于低位,就不可能出现大牛市。近期市场的目光转移到资源与高端制造、银行等领域,大盘题材的活跃,给二八转换增添了论据。
  二八转换基本不可能实现。
  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国制造业从最低端向中端进发,美国以重回制造和出口作为拉动经济上升的国策。目前虽然国内存在种种争议,但在基本发展路径上已经达成共识,只要中国希望有未来30年的发展,那么,中国低成本的优势必然会被创新、转型优势所取代,这也就意味着传统优势以及为传统优势添砖加瓦的相关行业没有高估值的基础。
  日前油价大幅上升,如果证券市场继续给石油企业高估值,相当于让经济模式在传统的陷阱内越陷越深,等于变相增加通胀压力。从已经公布的年报来看,2010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企净利润达到了2650亿元,较2009年的1953.4亿元增长了接近700亿元,增幅达到了35.7%。其中,中石油净利润为1398.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6%。目前油价上升是通胀预期推动下的产物,其溢价将随着下半年欧美进入货币紧缩周期而消失。流动性带动下的原材料价格上升所带来的估值上升不可能持久。
  事实上,随着国际油价上升到每桶100美元以上,从事新能源产业将逐渐变得有利可图,在大规模的新能源企业中寻找真正的优质企业,必然获得市场未来的高额回报。只有在新能源行业占据龙头地位的企业才能获得新时期中的生命力,雷诺与丰田等传统汽车企业拼命进行新能源车研究,其原因就在于此。
  同理,虽然金融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年报行情蠢蠢欲动,但2009年高信贷带来的风险账并未彻底撇清,并且,银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存贷差之外的大额盈利来源,其市场份额将被民间投资公司与风险投资基金挤占。未来只有开拓出存贷差之外的盈利点、并能够在全行业复制的银行,才能获得高估值,但彼银行已经非此银行。
  这是否意味着创新型企业与高端制造都能够获得高估值?未必如此。只有在中高端制造领域的优秀企业家,与流动性过剩的资本市场密切结合,在市场迅速卡位,才能获得最好的估值。
  去年5月26日,苹果公司总市值达到2221.2亿美元,力压微软的2191.8亿美元,从而其总市值在科技企业中居首。而在2000年,由比尔?盖茨率领的微软总市值达到5860亿美元时,由史蒂夫?乔布斯率领的苹果公司总市值仅为170亿美元。此后苹果的高估值似乎没有底线,今年1月4日苹果公司总市值超越3000亿美元。苹果开创了乔布斯时代,刻意向市场展示科技、云计算与生活方式的完美结合。苹果的体量与最大的时尚公司相当,当乔布斯1996年返回公司并被塑造成一个传奇后,能够摧毁苹果的就是乔布斯创造力的匮乏,或者乔布斯成为绝唱被另一个科技与营销天才超赶。与此类似的还有Facebook,华尔街的电影创造年轻天才神话,而社交方式的转变,让Facebook的总市值达到了700亿美元。这是个市场神话,说明市场对于创新能力的渴求,虽然巴菲特提醒社交网络的估值泡沫,但互联网与新能源的估值上升,是社会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象征。
  未来属于中国的苹果与Facebook,但表现形式可能截然不同。毋庸置疑,中国在极少数领域之外,缺乏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企业,不可能存在车库中出现的辍学天才,但中国存在另一类奇迹。如某个品牌的经销商可以在数年内发展出数千家门店,如在外需向内需转型的过程中,某服装品牌3年内开出8000家店,如在一夜之间,有上亿的小资认可了某个咖啡品牌,如此巨量的销售量在世界其他地区都不存在。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给所谓有的一流高科技企业高估值,实际上是风险投资,或者是概念炒作居多。中国的制度因素与知识产权法律环境因素并不支撑一流的创新企业,而真正成为朝阳公司的是具有内需与科技概念,在国内营销渠道上独具创新,在标准化运作上好于同类,因此产品的质量总是能够占据半步先机,而企业内部拥有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这样的企业是中国经济转型所需要的,总是能够引领市场,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陶 冬:中国将在2014年进入刘易斯拐点
  26日,瑞士信贷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博士参加新湖期货主办的走向专业投资之路--2011上海金融投资报告会。他在主题演讲中表示,食品通胀将在今年年中见顶,但服务业通胀正在缓慢升起。他预计中国在2014年进入刘易斯拐点。另外,参加会议的湘财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康表示,中期股市要关注通胀与货币政策、上市公司治理、七大新兴产业等政策因素。
  陶冬认为,中国将在2014年进入刘易斯拐点,这一概念的意思是当城镇经济起飞的时候,相当一段时间里就业容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工资并不上涨,直到某一天农村劳动力供应开始减少之后,工资就会大幅增加,这两个交界点的拐点就是刘易斯拐点。中国的这种工资上涨可能将持续3-5年。对于中国来说,这意味着四大影响:一是低端消费会有爆炸性增长;二是通胀会有结构性上调;三是低端住房会有爆炸性需求,从而带来对钢筋水泥的需求;四是中国会进入自动化的高潮期。

 

  易 纲:外储购石油等不利中国 放开民间海外投资
  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是当前中国应对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关键
  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四大目标:一是经济增长,二是充分就业,三是物价稳定,四是国际收支平衡。
  2001年至2010年,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前三个目标,我们执行得非常好。然而,过去十年,中国一直面临着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比较突出。
  为此,中国一直致力于纠正这个偏差。2010年,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另外,从2009年G20匹兹堡峰会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20国领导人都共同支持一个增长框架,叫做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前者是中国模式,后者是G20领导人经过认真研究和长期讨论所形成的框架。两个思维模式存在很大的交集,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是这个交集中最核心的部分。
  我国跨境资金净流入规模与实体经济基本相符
  以对美元双边汇率而言,自从2008年第四季度,亦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在新兴市场的17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12位,排名靠后。但是从2005年7月本轮人民币汇率改革启动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在新兴市场中名列第5位,排名靠前。若以相对于一篮子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而言,上述两个名次分别为第11位和第4位,依然是一为排名靠后,一为排名靠前。
  在这一基础上,再来看我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除了说我国顺差比较大、外汇储备增加比较快以外,还有很多学者提出热钱的问题。很多人计算热钱的方法是以外汇储备增量减去贸易顺差和FDI。我们计算热钱的公式是以外汇储备增长减去外贸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FDI-ODI)、境外投资收益以及境外上市融资这四项,在2010年还要减去人民币支付的跨境贸易量。如此计算下来,从2001年至2010年,十年时间里的热钱总量不到3000亿美元。严格地说,从1994年至2002年,是资金流出境外;从2003年至2010年,资金转而流入境内。过去十年年均流入不到300亿美元。
  对于我们的计算方法,外界存在如下质疑:
  首先,在贸易顺差里可能有热钱,因为可能存在价格高报或者低报,或者是跨国公司转移利润。对此,我们进行了交叉检查。结果发现,海外统计的对中国的逆差,比我们最初统计的中国的顺差还要略大一些。
  其次,在资本项目流入中也可能有热钱,比如空壳公司投资房地产、股市等等。这方面的案例无疑是存在的。不过,只要观察一下过去十年内中国所吸收的外资总量,就不难发现,热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方面的数据也可进行交叉检查。
  这里要强调一个宏观图象,即这些年外汇储备增加的大部分都可用中国实体经济行为和国际收支状况来解释。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对热钱流入的管制。对外汇违法违规行为及非法跨境资金流动我们一定坚决予以打击,绝不留情。但在打击热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够忘记宏观数据面的基本判断。
  要抓紧变被动为主动
  目前,发达国家通过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其中相当一部分货币用于购买中国商品。中国把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卖到发达国家,对美国和欧洲的顺差最大,代价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即便我们用出口商品换进口商品,出口价值1万多亿美元的商品,也进口价值1万多亿美元的商品,但是还有2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以货币形式存在。企业和个人把这些货币卖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又卖给中央银行,从而造成外汇储备增加。
  现在,由于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这种近似于零利率的政策,使得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经营和保值增值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在战略上需要想办法跳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变被动为主动。
  部分人士建议,以外汇储备购买石油、铁矿石、黄金等实物,收购兼并境外企业,甚至购买土地等等。但是这些商品的现货市场容量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相比都非常有限。如果外汇储备在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上大量购买石油、铁矿石、黄金这类商品,那么价格会被迅速打高。最后受损的还是中国人,因为中国是这些现货最大的买家。至于收购兼并境外企业,短期内增长有限,购买土地成功的案例也并不多。现在只要牵涉到资源、土地,各国政府都非常谨慎,有很多限制条件,而且随时可以加税。
  综上所述,外汇储备投资有很多限制条件,所以,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已成当务之急。
  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刻不容缓
  自从2005年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中国实际上做到了渐进改革,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保持汇率稳定,央行就要在外汇市场购进美元,就意味着储备的增加,储备增加就意味着投放基础货币。
  因此央行就必须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流动性,从而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可以有效控制基础货币的派生,现在对大型金融机构已经达到20%的水平。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收市场上的流动性,从2003年4月以来,央行发行票据进行对冲操作已经持续了八年。所有这些操作都有成本,对存款准备金和央行票据都要付息。我们必须考虑,如果这一做法继续维持下去,其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究竟如何。
  截至2010年底,为了购买2.8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央行已经投放了将近20万亿元人民币。这20万亿人民币是央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外汇储备是央行对全社会的间接负债。
  外汇储备是央行通过商业银行,从企业、个人那里购买来的。企业和个人在把外汇卖给商业银行的同时,已经得到等价的人民币,这与税收的性质完全不同。那么外汇储备能否无偿分配呢?现在央行的运作机制是,将外汇储备投资海外,以收益支付负债成本。如果把资产分给大家,对负债视而不见,就与印钞票无异。
  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就要减少顺差,减顺差不是压出口,重点是增加进口。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
  因此,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是当前中国应对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关键。我们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经济杠杆为主、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为主。力争今年内需扩大一点,对外需依赖减少一点;工资和社保提高一点;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严格一点;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推进一点;资本项目对外直接投资管制放松一点;汇率弹性增加一点;物价长一点;顺差缩小一点。整个结果会使中国的增长速度略微地放慢一点,增长质量相应地提高一点。
  这么多一点,如同一副包含了诸多元素的中药。根据多年来的改革经验,与激进的措施相比,什么都做一点的中药,效果更好。

 

  曹仁超:股市地震危机未过 真正影响3个月后浮现
  海啸之后应否投资日本股市?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令日经平均指数在6个月内回落25%,在1996年及1997年收复失地有余,因1995年至1997年全球经济仍欣欣向荣,日本经济亦刚从1990年的泡沫爆破后复苏。今天,全球经济有赖美国QE及QE2支撑,而日本人口早已进入老化期,政府负债累累。在这次海啸后,日本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占有率恐怕会被其他国家取代。
  恐GDP占全球比重下跌
  1994年,日本GDP占全球GDP的17.9%,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到2009年,日本GDP只占全球GDP的8.7%,即大跌了51%。反之,中国1994年GDP只占全球GDP的2.1%,2009年已占到8.6%,并在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占全球GDP的9%。
  过去20年,日本同中国经济上真的是此消彼长,担心这次海啸将进一步减少日本GDP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重!1994年,日本是亚太区经济的龙头大哥,该区67%的经济活动与日本有关,2009年这一比例已降至35.9%。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94年,中国影响只占亚太区经济活动的7.8%,2009年则上升至35.3%,在2010年,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亚太区经济的龙头大哥!
  因此,自1995年下半年起的日本经济复苏,恐怕难在2011年下半年在日本重演。1995年,日本政府仍相当富有,今天日本政府的负债高达日本GDP的两倍,是OECD国家中最穷的政府。目前日本政府能够提供的援助只是大印钞票,阻止日股进一步回落,但无法提供电力,因缺电而令工厂大量停工,至于对全球GDP的影响可能只减少0.5%。
  全球投资环境在恶化中,包括日本海啸及核电厂爆炸事件,加上今天港股已非初生之犊,而是经历了长达两年多的牛市。换言之,港股抗跌能力已不及2009年或2010年,短期展望恒生指数在挑战21000点到23000点下有支持。至今为止,无论股票、债券、黄金、石油及商品期货仍是上落市。
  去年11月至今,美国联储局每天注资40亿美元,一直到今年6月底。下半年如没有QE3,投资市场情况又如何?
  真正的影响在3个月后浮现
  由2009年开始的上升潮不是来自需求回升,而是美国政府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令投资者产生对后市的通胀预期,恐怕最后结果只是滞胀。
  中国不少制造业早已失去议价能力,令边际利润下降,企业纯利大减,现加上日本海啸令电子业生产链出现问题,因为不少零件是在日本生产。展望未来三个月,日本未能全面恢复电力供应,真正影响要在三个月后才浮现,短期日股反弹只是超卖后的正常反应,大家不要相信危机已过去。一如此前所作估计,真正受影响的是日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只是受波及,影响不大。

 

  巴曙松:中国经济不存在硬着陆风险
  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运行的担忧,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重点转向通胀压力。随着通胀压力的逐步减缓,一系列紧缩政策所产生的效果逐步显现,市场上又开始出现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担忧,悲观预测者认为过于严厉的紧缩可能会导致中国经济的硬着陆。评估各个方面的数据看,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是宏观政策紧缩效果逐步显现的结果,有助于抑制通胀压力的上升;而即使在经济增长回落的过程中,实体面的增长依然较为强劲,目前看并不存在硬着陆的风险。
  宏观紧缩政策引导经济回落
  与2009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来应对金融危机相比,2010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的基调确实开始转向紧缩,特别是2010年四季度物价压力明显增大之后,宏观紧缩政策出台的力度和频率都明显增强。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从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经济指标观察,2010年以来的宏观紧缩政策对总需求已经产生了一定抑制效应,经济正在由偏快向着回归正常增长的轨道上迈进。
  一是1-2 月份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环比增幅双双从此前的过热水平回落。尽管2010年四季度的节能减排措施和春节效应(以及2011年对工业增加值的统计标准调整)可能对这两个对判断经济走势的重要参考指标造成干扰,但增速放缓已是事实,作为先行指标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也已连续三个月下行。
  二是实际投资和出口增长均有所放缓。虽然1-2月份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从12月的21.9%升至24.9%,但是其潜在增速可能已经放缓,因为年初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往往偏高。
  从货币角度看,M2的增速也回落到2011年初确定的16%的增长速度范围内,财政性存款的增长也十分明显,显示财政政策也在事实上发挥了紧缩作用。
  此外,过去两个月PPI指标的进一步上升意味着实际投资增长应该比名义数据疲软。与此同时,虽然综合考虑1-2 月份名义进出口数据,依然说保持坚挺,但扣除价格因素以后的实际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迹象。
  实体面的增长依然较为强劲
  从当前情况看,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缓是宏观紧缩政策累加逐步产生的效果,有利于通胀水平的控制,由于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有利因素和政策空间的存在,对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下行风险不必过于担心,也不会出现硬着陆的风险,实体面的增长依然较为强劲。从投资看,1-2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同比下滑应该是季节因素和宏观调控政策累加的结果。如果2011年新建10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顺利推进,可以部分抵消房地产市场调控所带来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下行及其负面影响。考虑到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的冲动依然强烈,因此不宜低估这种潜在的投资冲动在适当的条件下释放的可能。从消费方面看,虽然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取消造成当前汽车销售的下滑,但居民的服务消费呈现旺盛态势。我国居民正在进行由实物消费到服务消费的转换,仅新年期间的全国旅游收入就同比增长27%。从净出口来看,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复苏势头较为旺盛,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 近日公布的2月份制造业先行指数升至61.4,创下了近八年以来的最高点,欧元区2月份Markit综合采购经理人先行指数PMI 终值为58.2,为2006年7月以来最高值,预示这两个中国最大的出口地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会持续强劲。日本地震事件虽然短期内会造成中国出口的回落,但下半年日本一旦进入重建进程,预计会带动中国的工程机械、原材料等产品出口。
  政策存在微调空间
  在总需求受到抑制的情形之下,当前环比通胀压力已有所缓解,但由于翘尾等因素未来几个月CPI同比增幅可能仍将处于高位。从政策基调看,并不能简单判断说宏观紧缩已经取得了预定的政策效果,但是可以对宏观紧缩政策的频率、力度进行微调,特别是一季度紧缩政策的频度偏快、贷款控制程度偏严,可以在继续保持从紧政策态势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紧缩政策的调控频率和节奏,政策基调以稳定性、连续性为主,并相应做出一定程度的结构性调整,例如针对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出现的融资难、融资成本大幅提升的局面做出审慎灵活的改进;房地产市场在一季度末已经开始出现明显调整趋势,但是地方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可能还需要筹资和准备土地等,从而往往要到下半年才会大规模开工,这可能使得二季度是全年经济增长环比的阶段性低点,在此时期的紧缩政策可以更为灵活一些。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