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房价若降下来了 中国就完蛋了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一场高端讲座上围绕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对2011年我国经济何去何从,作出了独特的见解。
郎咸平讲,我们过去的一个重大失误,在于将中国定位于一个制造业大国,由此,将与制造环节无关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六大环节拱手让给欧美。这样做的一个恶果,是我们的企业丧失了定价权,而一件产品90%多的利润都被这个环节掌控,制造这个环节只有不到10%的利润可拿。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议,实际上也是一种定价权之争。美国希望能够控制人民币的价值。近来,随着高盛进入中国,美国甚至启动了对于中国的第三场定价权战争:他们希望能够控制中国的股市。去年,高盛曾牛刀小试,导致中国的H股大跌。这给中国的投资者带来更大的风险。现行劳工政策未能追求企业和劳工双赢。
郎咸平认为,正因为企业缺乏定价权,作为制造商品的加工企业员工薪水10年维持不变。不是企业不想给自己的员工加薪,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更多的利润拿出来提高员工的福利。而政府作出的应对方案也欠周全。比如普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湖北的最低工资标准只比江苏低5%,一个湖北的工人愿意为了这5%而跑到江苏打工吗?现行劳工政策的一个误判在于,不是追求企业和劳工的双赢,而是打击企业。比如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可以炒老板,老板炒员工不行,让企业负担政府所有错误决策的成本,这使1/3的制造业陷入困境。现在推行的工资协商制度,规定只要有20%的工人有协商意图,资方必须与其协商,否则当场罚款20万元。土地出让金拿出1/3可以解决老百姓三座大山。
郎咸平称,今天中国绝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只剩下最后一个产业还有强劲需求,那就是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中国最后一个支柱产业。近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压楼价。许多人关心这种打压是否有效果。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要是打压成功了,房价降下来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那就是中国完了!中国的房地产业现在好比是一座火山,政府的打压即是试图把这个火山压住。如果强制压住了,熔岩不会自动消失,一定会从岩层中更为薄弱的环节漏出来,其后果是:恶性通货膨胀、经济再次探底,甚至引发火山爆发,最后一个支柱产业画上句号。让房价上涨,老百姓住房怎么办?新加坡的做法是一个样板,即政府加强保障房的建设,以一个繁荣的商品房市场来构建保障房的基础。2010年政府土地出让金2.7万亿,拿出10%建保障性住房,2700亿可以建设2亿平方米,10年20亿平方米足足够2亿人居住,如果从土地出让金拿出6000亿可人人看病不要钱,再拿出1000亿可人人上学不要钱,所以从土地出让金拿出1/3,可以解决老百姓住房、看病、上学三座大山。企业拥有更大的弹性才能应对危机。
郎咸平指出,要想成功应对危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比其他人更早意识到危机的到来;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拥有更大的弹性。
比如李嘉诚。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清偿了自己的债务,降低负债比例,然后出售了一些股权,让手中保有大量的现金。在金融危机到来后,他又宣布停止所有的投资。这样下来,李嘉诚大概持有220亿美元的现金,那么这220亿美元当中,70%左右是以现金形式所保有,另外30%是以国债方式所保有,所以非常具有流动性。此后,在所有人都无力投资时,李嘉诚抓住机会,在上海做了一笔投资,赚了一大笔钱。郎咸平语录:·只要你在中国看到泡沫,那一定是一个更大危机的先兆。
周其仁:央行为何超发货币
中国货币运动的两个圈圈,各有一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央行不断以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大手购汇,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而累积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第二个重点,是条条块块的政府及其公司具有极强的土地融资能力,经由商业银行的放贷不断创造货币。这是近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货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素的货币根源。
中国货币运动的两个圈圈,各有一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央行不断以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大手购汇,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而累积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第二个重点,是条条块块的政府及其公司具有极强的土地融资能力,经由商业银行的放贷不断创造货币。这是近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货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素的货币根源。
与此相对应,中国的货币调控也形成了两个着力点。其一,央行发行多种短期央票,以回收过量放出去的基础货币。其二,央行以数量型工具,即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抑制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主要手段。近年货币调控在两个圈圈上跳舞,挥来舞去主要就是央票和法定准备金率这两把刀。让我们点评一番吧。
先看央票。顾名思义,央票是中央银行发出的债券,通常短期,三、六、九月不等,也有更长的。无论哪种期限,都是央行以还本付息的承诺为条件,向金融机构借钱。一般认为,当市场流动性偏多、通胀压力加大之际,央行发出央票,把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借回来,锁在央行内不解冻,是对冲流动性的对症之药。至于为什么选用央票,主要理由是央行库存的国库券不够,2002年正是央行用尽了几千亿国库券,才让央票登场,并从此大行其道。
这当然有道理。但不妨多问一句:为什么待回收的流动性居然越来越多?这些年央行发出的多少万亿央票,不是天上来的黄河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查数据,2002年以来央行总资产中增加最快的是外汇占款,也就是企业和个人结算给商业银行的外汇,又被央行用基础货币买入、最后成为国家外汇储备的那一大块。撇开细节,央行不断发央票要对冲的流动性,原来正是央行自己购汇发出去的基础货币。
问过的,央行何苦这么来来回回两头忙?也回答过,因为央行在本币币值稳定的目标之外,还要顾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为了汇率稳定,央行有如愚公移山,大手购汇天天不止。哪天只要少买一点,人民币对美元马上升值。央行出手,人民币汇率倒是稳定了--甚至再固定十年也不难--可过量的基础货币放了出去,有导致流动性泛滥的危险。于是,再发央票回收流动性。
问题是,央票并不能完全对冲被动超发的基础货币。几周前易纲(专栏)副行长到朗润园做报告,提到为持有2.85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 (2010年底),央行用了约20万亿人民币购汇,其中80%已被对冲。这说明央行兼顾汇率稳定与货币稳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积累了在开放环境里调控货币的新经验。不过他的报告可没有以下意思,即能够兼顾汇率稳定与货币稳定的货币调控方面的中国模式已经诞生。
首先,央票并没有做到百分之百回收超发的基础货币。困难应该不是技术方面的,因为再多发20%的央票,总量上不就可以做平了吗?我的理解,困难还是来自央行的多目标--当权衡要不要更多回收基础货币时,其他目标包括保增长、保就业、保财政、甚至保商业银行的生意等等,均可能构成央行决策的约束。一时低估流动性偏多带给物价总水平的压力,是很容易发生的。特别是对一个习惯于超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来说,收紧流动性很容易受到四面八方的质疑、批评和埋怨。惟有看得见的通胀压力,才能够抵抗几乎全社会松货币的持久冲动。可惜,通胀信息通常要滞后很久,例如2008年上半年和今年年初我们遇见的情形。加起来看,央行用左手发出的央票,要把右手购汇花出去的每一块基础货币全部收回来,实际上面临不少困难。
最近的发现是,即便做到总量完全相等,央行干预外汇的基础货币也还有可能发生某种泄漏。我这里想到的是时间对货币创造的影响。大家知道,央行每天动用基础货币购汇,但是并没有--一般也不可能--每天发行等量的央票回收商业银行由此新增的流动性。这就是说,有部分基础货币已经从央行之手,经由购汇环节先落到了商业银行手里,然后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才被央行发出的央票非百分之百地收回。
恰在这段时滞当中,货币运动的第二个圈圈加速转动!不是吗?商业银行今天把一笔外汇卖给了央行,今天就得到央行付出的一笔基础货币--央行则增加了相应的国家外汇储备--并在今天就可以增加信贷投放。在央行日后发央票回收这部分货币之前,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程序早就启动,并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货币增量。在逻辑上,就算日后央票的总量与事前购汇基础货币的总量完全相等,也挡不住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量。规律是:央行从增发基础货币到发央票回收的时间间隔越长,泄漏到商业银行的过路货币越多,新创造的货币量就越多。是的,时间就是金钱--这是理解近年我国基础货币增加较快、但广义货币增加更快的一条基本线索。
商业银行要增加贷款放发,就要求借款人增加抵押的资产。这就是说,可供抵押资产的增量是货币创造增量的第一个支点。讲过了,在资产形成方面,中国特色异常耀眼,其中的最亮点就是条条块块政府连同掌控的公司,都可以动用征地权把原本属于农民的集体土地直接变成国有资产,并以此满足增加向银行贷款的抵押条件。这是供地融资的关键环节,也是货币创造方面的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数量型调控工具--直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为中国货币调控的一件主打武器。原本我对有关的说明并不接受,不过听多了,不由得想想处理此事的央行官员总有他们来自操作实践的道理。现在我想通的原理如下:在中国特色的资产形成、抵押和信贷发生过程中,由于政府主导的货币创造直接依托于行政权力、行政命令和行政审批--都是数量型手段,所以中国的货币调控手段也必须以数量型为主才比较对路。否则,在物价之火上了房的紧急情况下,用价格型工具调控本质上靠数量型手段加速创造出来的货币,不免有远水不解近渴之虑。行政长官一声令下形成的土地资产和由此增发的信贷流量,非央行官员一声令下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收紧,才比较对路和管用。讲到底,在几年前本文作者戏称 价格不管用的市场经济里,向对价格不敏感的主体挥舞价格工具,不过是对牛弹琴而已。
小结一下。货币运动和货币调控,逃不脱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所有货币运动和调控中那些共性的问题,而且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那些环节。依重要性排列,我以为是:央行的多政策目标,用基础货币干预汇市汇率,以总量有缺口、回收有时滞的央票对冲,政府主导的货币创造以及数量型工具为主的货币调控。对这些环节多做些功课,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货币运动和货币政策。
叶荣添:无病呻吟,害怕上涨是自卑的表现
我无法确定你是否活着,在我眼里行尸和走肉是两码事,行尸没有灵魂不代表他死了,走肉具有灵魂但他死了,你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告诉我,告诉我,告诉我!!!!!
在任何上涨的时候,总能见到一两天的连续上涨就会伴随着要调整了,要修复了。为什么?但遇到下跌往往听不到应该见底了,修复完成了,而是必须调整,下跌还未结束的声音。这是自卑,自弃,自爆最典型的表现,体现了多数人在生活中也是一群毫无主见,胆小怕事的性格,如果我是你,我宁愿死了算。因为对于我来说,人生一辈子无非几十年,如果在几十年中都不能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那和死了有什么区别?是否这个世界包括这个股市真的体现出了那句有的人活着,而有的人死了?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多数人在上涨中总是踏空,或者是不满仓因此不愿股市上涨,等到下跌时又不敢选择,再次上涨还是放弃,到了忍不住那天买进去就是顶部,最后套牢,你说你活着干什么?每次见到放量不涨好多人就会当做是放量滞涨,把这种伟大的理论乱用,唬人和忽悠是新手最大的表现。4年来我说过无数次放量滞涨你必须观察是在什么趋势上,假若趋势在逐步上涨之中那么任何的所谓放量不涨,就是资金在启动食物链的终端不停的在吃肉,一旦他们把肥肉都吃光了,就剩下骨头给你了。不要在乎什么今天二八还是八二,也还是指数上涨个股不涨。任何时候轮动都是正确规律,关键的是轮动的速度。一旦资金的速度跟不上上涨的幅度,那么才是到了该退却的时候。今年才开始1/3,在这么多利空的条件下趋势依然能走的如此完美,在我看来不突破3400点都没有必要去担心任何的所谓顶部。在2600点的时候有几个想到今日3000点?如今度过了今年最不稳定的时间,股市最少也会在未来3个月内表现出强势,就3个月已经足够市场突破3400点,快的话就是1个半月。
在此我还要说明今年股市最大的风险只会诞生于9月后,如果在这之前不抓紧机会一旦错过,再想要在这个股市赚钱就只能等到2013年,前提是2012世界不毁灭。这绝对不是吓唬人,目前的中国和整个世界就是靠外在的力量与过多的流动性在支撑着,到了9月后美国货币宽松政策结束,你们就等着被收拾吧。而中国目前上市公司的一切业绩假象都将在四季度全部倒塌,全部人都得玩完。正因此如此你们才会见到遇到地震,战争这种以往对股市会造成巨大利空的前提下都不下跌反而强势上涨,所有聪明的资金都在寻找一切在9月之前可能的机会尽快套利,我希望你们珍惜这次机会,真的不要错过。作为你们的朋友我不想看见各位双手空空迎接2012,更不愿意见到所有人在巨套中迎接蛇年。晚安,记住请别自卑,像叶荣添一样活着。别人放弃,我坚持!
李剑锋:频见墨菲定律
1949年,一名叫墨菲的美国空军上尉工程师提出了著名的墨菲定律,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墨菲定律还有各种不同的表述,比较形象的一种是,假定你把一片干面包掉在地毯上,这片面包的两面均可能着地。但假定你把一片一面涂有一层果酱的面包丢在地毯上,常常是带有果酱的一面落在地毯上。
自提出以来,大量的例子从各个层面为墨菲定律提供了佐证。而近期证券市场发生的几件事,似乎也与墨菲定律不无关系。
3月3日,长江证券 (000783)增发的股权登记日,就在当天交易的最后3分钟,公司股票遭遇大量卖单,股价从12.75元瞬间跌至12元,直接跌破了增发价12.67元。投资者如果参与增发, 则意味着将在二级市场上出现浮亏。最终结果,原定6亿股的增发规模缩水至2亿股,主承销商包销1.1亿股。面对这个结局,当事人似乎觉得很委屈,一些阴谋论也在市场流传。但有一点很难否认,3月2日,长江证券的收盘价离增发价并不远,在当时的市场环境和现有的涨跌幅规则下,第二天跌破增发价是有可能的,甚至都算不上太极端的小概率事件。
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在长江证券的例子里,忽视墨菲定律带来的是募资额锐减,主承销商流动资金被占用以及商誉的损失。
3月15日,双汇发展 (000895)瘦肉精事件被媒体曝光,股价当天直接封死跌停,股票持续停牌。作为著名的高价绩优股,该事件的发生似乎再一次印证了墨菲定律的威力。双汇瘦肉精问题被引爆之后,基金对双汇的持股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损失被广泛关注,但其实,基金对单个股票的持股是有比例限制的,最多不得超过净值的10%,分散投资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单体突发事件对整体业绩的冲击。在双汇事件中更需要敬畏墨菲定律的,应该是那些普通投资者。截至去年三季度,双汇发展的股东人数为8000多户,除去那些数得出的机构之外,大部分可能还是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如果某些人在投资中对双汇的配置比例过高,那双汇事件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意味着一场灾难。
3月11日下午,日本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地震,12日,日经指数全日下跌6.18%,13日,受核电站出现核泄漏的消息影响,日经指数至收盘再度下跌10.55%,短短两个交易日,日本股市跌幅达到16%。股神巴菲特事后表示,天灾不会阻碍日本经济的未来,反而会激起新一轮的买股浪潮,巴菲特作为坐拥巨额资金的长线投资者,自然有底气说这样的话。但16%的跌幅,对一些投资于金融衍生品而又做错方向投资者而言,如果没有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和严格的操作纪律,可能就是灭顶之灾了。
长江证券的例子,说明专业机构同样会遇到墨菲定律;双汇事件中,单个上市公司遭遇了墨菲定律;日本地震,则显示了墨菲定律在系统性风险方面的威力。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墨菲定律在金融体系中同样无处不在,而且时不时地会出来冒个头。
数一下近百年来世界金融系统的动荡,从1929年和1987年的美国股灾,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再到几年前的次贷危机,许多人在形容这些事件的时候,都会用到百年一遇这个词,但事实上,这些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远低于一百年。
有可能出错的事情,就会出错。墨菲定律揭示了一个客观实在,小概率事件是会发生的,而且发生的频率要稍稍高于普通人常识所认定的水准。中国金融证券市场正越来越走向开放,而随着市场的扩张和新产品新业务的不断推出,其复杂性也逐渐提高,如何为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做好应变准备,可能是所有市场参与者未来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王亚伟:机会主要在下半年
东方金钰成王亚伟第一新进重仓股,持股占其流通盘的15.45%
昨日,华夏基金年报亮相。对于今年市场,华夏系基金整体认为市场难以出现整体性机会,主要是结构性机会。而沉默寡言的基金一哥王亚伟,这次在年报中畅谈了对于2011年走势的看法,其认为今年机会主要在下半年,创业板等高估值泡沫面临破灭,而大盘蓝筹股风险释放充分,调整充分的房地产股存在估值修复的机会。
华夏大盘:
规避热点掘金蓝筹与以往三言两语的简单展望不同,在2010年华夏大盘的年报中,王亚伟破例详谈了2011年市场走势判断,以及风险与机会。
对于2011年大盘走势,王亚伟认为国内通胀要到下半年才有望缓解,届时市场才会迎来转机。他表示,通胀水平高企和流动性收紧将成为制约2011年股市行情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货币投放绝对规模较大以及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带来输入型通胀等因素,决定了国内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也决定了货币政策收紧的趋势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下半年,随着紧缩政策叠加效应逐步显现,通货膨胀的势头有望得到遏制,股市将在调整后迎来转机。结构性行情的特点仍将延续,不过更有可能表现为结构性风险的释放。
关于市场风险,王亚伟认为以创业板为代表的高估值品种面临较大的回归压力,扩容节奏的加快,尤其是新三板的推出将加速创业板泡沫的破灭。
去年年末,王亚伟加仓地产股至18.76%,持有金融保险比例为20.31%。这都源于王亚伟对于周期性行业的看好。其在年报中指出,大盘蓝筹股风险释放充分,将对稳定市场发挥一定作用。调整充分的房地产股也存在估值修复的机会。
在投资策略上,王亚伟表示将继续采取防御性的投资策略,针对市场由于过分关注政策而导致的错误定价现象,运用反向投资原则,回避中小盘以及医药、食品等热门行业的高估值品种,发掘被忽略的行业里的优质公司。
在公布的2010年年末持股明细中,相比去年年中,王亚伟新进个股66只,增持个股22只。
新进个股中,金融保险类共有6只,分别是长江证券179.99万股,净值占比为0.26%;国元证券800.00万股,占比为1.27%;海通证券654.19万股,占比为0.82%;宏源证券150.00万股,占比为0.33%;华夏银行400.00万股,占比为0.57%;西南证券199.99万股,占比为0.3%。新进地产股4只,分别是光华控股30.00万股,占比为0.05%;金融街621.91万股,占比为0.53%;苏宁环球800.91万股,占比为0.97%;万科A597.38万股,占比为0.64%。新进4只ST股,分别是*ST山焦1100.24万股,净值占比为1.21%;*ST张股450.00万股,占比为0.46%;ST昌河400.00万股,占比为1.66%;ST松辽181.96万股,占比为0.23%。
而在增持个股中,地产股也占到5只,分别是广汇股份、京投银泰、信达地产、万通地产、珠江实业。唯一增持的银行股是交通银行,2010年年末持有该股达到5499.99万股,净值占比为3.92%。
华夏策略:
偏防御的投资策略华夏策略年报中,王亚伟表示,报告期内,本基金采取了偏防御的投资策略,面对行情结构剧烈分化的市场,始终坚持均衡配置,将组合的整体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行业和个股方面,新疆资源股、医药股、水利股、军工重组类股为组合净值做出了较大贡献,而金融股、房地产股拖累了净值表现。债券方面,投资信用债和银行转债取得了较好收益。
去年年末与年中相比,华夏策略新进个股48只,增持个股为20只。
除前十大新进重仓股之外,王亚伟新进个股中,占净值比例超过0.5%的还有11只,分别是深天健1.15%、钱江水利0.98%、首开股份0.82%、桂林旅游0.74%、张江高科0.71%、广汽长丰0.68%、国药股份0.64%、海通证券0.62%、美尔雅0.53%、华夏银行0.53%、光明乳业0.5%。
而除前十大增持个股之外,紧随其后的另外10只个股分别为:万通地产0.75%、南通科技0.66%、涪陵电力0.52%、得利斯0.34%、中国国旅0.31%、巢东股份0.21%、永生投资0.20%、新海宜0.14%、路桥建设0.13%、光华控股0.13%。
华夏系:
隐形重仓大盘股实际上,除王亚伟明确看好大盘蓝筹以及地产股的估值修复机会之外,华夏系其它基金对其看好的并不多。即便华夏复兴将周期性行业列为投资主线之一,但其仍然表示房地产调控政策长期化的背景下,估值修复空间可能有限。而对于2011年大盘走势的预判,华夏系整体倾向于市场难以出现整体性的机会,主要是结构性的机会。
华夏复兴主要看好四大机会,分别是益于消费长期增长趋势的相关行业;战略新兴产业中一些有望超预期的子行业;周期型行业中,水泥、煤炭估值较低;金融行业整体PB估值跌近历史低位;房地产行业同样估值很低,但在房地产调控政策长期化的背景下,估值修复空间可能有限。
去年表现出色的华夏优增在年报中表示,2011年关注四大投资机会,分别是新经济、消费服务、次新股中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周期性行业的估值修复机会。与王亚伟看好地产股估值修复不同的是,华夏优增提出下半年有必要关注房地产调控和货币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速带来的负面影响。
实际情况来看,大盘股依然是华夏系的重配。本报记者统计了华夏系其余14只股票方向投资基金前十大隐形重仓股,分为混合型和股票型两类。其中混合型基金前十大隐形重仓股几乎全以大盘股为主,如中国联通、万科A、建设银行、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等;而股票型基金前十大重仓股中大盘股同样占去较大比例,如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