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为底 周正庆:营造“慢牛”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3000为底 周正庆:营造“慢牛”

加入日期:2011-3-28 19:50:1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谢国忠:地震带来第三轮通胀 核电危机影响深长
  姚 凯:3000点能否化顶为底?
  张索清:3000点是探囊取物还是咫尺天涯
  田 刚:创业板变脸 想说爱你不容易
  宋鸿兵:金银将迎十年大牛市
  罗杰斯:看好人民币未来30年 通胀形势还将恶化
  潘敏立:3000点攻坚战观望是上策
  叶 檀:救命稻草已腐烂 利率很快就会不舒服
  皮海洲:现金分红并非越多越好
  周其仁:货币调控的中国特色
  曹仁超:A股闷局有望下半年打破
  水 皮:抢盐闹剧让中国人在世界面前丢人现眼
  桂浩明:大盘股现启动迹象 短期站稳3000难度大
  陶 冬:通货膨胀会在年中见顶约6%-6.5%
  李迅雷:中国整体出口总量已经达到瓶颈
  周正庆:营造慢牛局面推进资本市场发展


  谢国忠:地震带来第三轮通胀 核电危机影响深长
  全球经济将会更加依赖化石燃料,惟一出路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
  日本9.0级大地震将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增加通货膨胀压力:一,日本央行实行货币扩张政策;二,汽车和电子产业的供应链中断;三,对石化燃料的需求上升。日元今年可能会出现大幅贬值,这也将会给其他亚洲货币带来巨大压力。
  从长远来看,地震破坏了核电工业的声誉。无论核电站设计的多么完美,突发事件和人为错误总是会带来巨大影响。当核电站发生问题,后果就将会是长期的,灾难性的。
  尽管很多政府官员声称民众不必担心,中国还是应该无限期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并关闭靠近人口中心的现有核电站。
  全球经济将无限期地依赖化石燃料。其高价将在未来几年使通胀持续居高不下。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削减消费,是未来发展的惟一途径。
  精英主义失败
  灾后,日本人的冷静和秩序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东京,外国人的大批撤离与当地居民的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对于供应短缺的担忧是那么的显而易见,日本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还是有秩序地排队。
  与日本人出色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领导层再次显示出了自己的无能。日本是一个领导力很差的国家。该国经济的长期下滑就要归咎于这一点。当这种无能应用于核问题,后果可能就会让这个国家终结。
  谁是日本的统治阶级?世界不断见证日本政府的频繁更迭。这给世界留下了不稳定的印象。在现实中,是日本的官僚阶层在统治这个国家。日本官僚是一个非常稳定的阶层。到了一定年纪,他们就会在东京电力这样导致了核危机的公司的高级职位上退休,这种制度被称为高官空降。
  从理论上说,日本的官僚阶层应该是这个国家最优秀、最聪明的一群人。官僚阶层的高级人员几乎全部是从东京大学毕业的。他们较之民众的优越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们的记录却不足以支持他们的这种威信。就产业规划而言,通产省主导的官僚阶层可能没有任何贡献。
  在过去20年里,这个统治阶层的无能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将日本带入了20世纪80年代的巨大泡沫,直到现在还无法走出泡沫之后的萎靡状态。为什么日本人民不推翻这样的统治阶层呢?
  日元面临重估
  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日元在地震发生后不断飙升。理由就是,日本企业将会为了国家重建抛售外国资产而购买日元。因此,日元首先会飙升。如果金融市场是完全垄断的,这种战略是有用的。但是日元市场如此巨大,怎么会是完全垄断的呢?原因就是利率太低,长期持有日元基本上不需要任何成本。因此,投机者都有机会等到最后一分钟,迫使日本企业到了迫切需要的时候再购买日元。
  七国集团干预市场来降低日元价值。很多人认为这是反市场的,在长远看来是不利的。这种疯狂的观点在世界有着大批追随者。金融市场已经演变成了一个赌博获利的体系,原因就是流动性过剩。那么多有钱而又无事可做的人聚集起来创造了这样一个游戏,从无知或行动缓慢的人身上获利。该系统的起源就是央行倾向于用印发货币的方式刺激经济。这种做法导致了国际金融体系里流动性的大量聚集。当体系在2008年崩溃时,世界各国政府又以挽救经济的名义将其保释出来。
  当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失去如此大量的财富,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货币就会贬值以反映减少的财富。就短期动态而言,这样的市场情况在一个合理,有竞争力的市场上是不会出现的。日本银行现在拿出了大量资金来支持经济。当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供应增加将导致日元贬值。如果人们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即使在几周内因为日本企业资金回流导致日元价值激增,现在囤积日元也是毫无意义的。日本银行可以暂时借钱给日本企业,让它们可以逐步将国外资产兑换成日元。
  美元兑日元汇率如果今年达到100,我将毫不惊讶。经济损失额可能基本上相当于日本的外汇储备总量。生产的中断可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削弱日本出口。由于核电站关闭,日本需要进口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才能保证经济的运行。日元的基本面已经大大削弱。日元价值应该反映新的现实。
  日本地震带来了2011年的第三场通胀。澳大利亚洪水将会严重影响粮食供应。中东变革增加了油价风险溢价,并可能导致接下来几个月石油产量的减少。日本地震增加了货币供应和对石油的需求,降低了制造业产出。
  冲击这个措词似乎暗示其只是短暂现象。我们可以等到其影响显现吗?故事没有那么简单。通胀长期来看是一种货币现象。资金多快可以转换成通胀需要视情况而定。冲击加速了资金转换成通胀的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这三次冲击也延迟了货币紧缩政策,增加了货币供应。日本央行可能会将重建费用的一大部分货币化。日本政府的债务已经达到了GDP的225%。市场可能没有能力吸收如此巨大的日本政府债券增量。日本央行不得不吸收很大一部分才能稳定日本政府债券市场。如果日本政府债券利率上升,那么国债利率成本可能就会让日本政府破产。因此,日本央行必须通过购买来维持利率处于较低水平。
  当日本央行通过购买维持住了日本政府债券利率,无疑将会令日元贬值。日元需要迅速大幅贬值,事后再缓慢升值。日本政府债券投资人在日元贬值时没有时间做出反应,事后,因为日元升值将补偿低利率又没有动机抛售。
  日元将迅速贬值,再缓慢升值,这与过去迅速升值缓慢贬值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2011下半年美元兑日元汇率激增至100,我对此将完全不会感到惊讶。通胀冲击最终会改变市场对美联储利率政策的期望。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美元兑日元汇率就会出现这种变化。
  核电丧钟
  出于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原因,我以前一直都是核能的坚决支持者。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人口的80%。如果他们的经济发展需要消耗掉跟发达国家同样多的能量,地球将无法承受。后果将严重到无法考量。核能是两害取其轻,因此值得一试。福岛事件改变了我的想法。
  福岛危机提醒我们:人为错误可能会比全球变暖更早灭亡世界。在核电站的运行过程中几乎不可能消除人为错误。尽管中国领导人一再向人民表示中国的技术更加安全,我却不断想到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世界最高的交通事故率,以及很多商品普遍的质量问题。再想象一下中国的核电站,这让我惊恐万分。中国已经暂停核电工业的发展。这是正确的决定。实际上,所有靠近人口中心的现存核电站都应该尽快关停。
  福岛事件将会改变其他国家的核计划。全球经济在接下来的几年将会更加依赖化石燃料。这将会加快环境的恶化和成本的上升。对世界来说,解决办法就是减少消耗,而不是寻找替代品。这就意味着要改变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中国的发展是十分耗能的,因为它是出口和投资拉动型。中国的能耗和美国相当,但产出只有美国的40%。美国在能源使用方面已经是相当浪费了。这表明了中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这是不可持续的。或者政府改变其政策,或者市场迫使中国做出改变。中国的石油进口在未来十年可能会超过美国。在油价达到每桶200美元时中国就会出现贸易赤字。由此产生的贬值压力可能会导致整个国家瘫痪。最好是能自愿做出改变,而不是被市场迫使改变。
  在过去20年的全球化浪潮中,全球分工已经变得相当完善了。通常,一个产品会由许多个国家共同制造。除了更细致的劳动分工,准时制管理体系已经被普遍采纳以节约库存成本。两者的结合使得全球经济很难应对类似日本地震这样的供应链冲击。日本专门从事许多电子和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其供应链的中断可能会导致很多大众产品的短缺。
  因为核能已经占到了日本电力供应的30%,核电站的关闭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将会影响日本的制造业。并且,核辐射使得情况更加复杂。这很可能将削弱日本农产品的出口。我们不知道其他国家对这种辐射颇高但又尚未达到危险水平的制造产品会做出何等反应。
  供应链中断通常是短暂的。其通胀效应也会很快消失。但是这次日本的情况不同。30%电力供应的中断使得这种冲击对很多行业的影响时间会更长。核污染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其通胀影响也将持续下去。
  日本核灾难将会减缓或严重削弱世界各国核能工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将会推高化石燃料的价格。惟一出路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减少能源需求。

 


  姚 凯:3000点能否化顶为底?
  当指数从998点上涨到1300点时,市场纷纷认为1300点将是市场的顶部,应该轻仓甚至清仓。但随后的牛市证明这个结论是错的。如今,依然是三月春风拂面时,市场来到了3000点前,而问题依然是同样的,3000点投资者又该如何抉择?
  目前3000点的顶底问题其实和当时1300点时基本相似,3000点从长远看毋庸置疑是底,如果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么,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虽然在十二五期间有所放慢,但是,增速依然是排在世界前列的。因此,股市长期向好的格局不会改变。
  3000点作为起点应该是可以认可的,长线投资者应该忽略对于该点位纠结的情绪,重要的是对投资品种的筛选和比较,做好选股的工作。但是,对于短线来说,3000点的分歧是必然的。
  多头在前几周顶住了日本地震、核泄漏等天灾人祸以及再次提高准备金和央行净回笼货币等众多利空后,咬着牙把指数顶到了3000点附近,花费了其巨大的成本,而且在技术上也同时化解了诸多不利形态,已经逐步把形态朝多方有利的方向转变。比如说从去年11月中旬以来,一个稍微向右上倾斜的大型的头肩底已经跃然纸上:2010年11月17日至2010年12月24日为左肩,2010年11月25日至今年的2月11日之间为头,而今年2月14日至3月25日为右肩,而且该头肩底的颈线位基本上在2950点附近,周五已经突破,按照标准头肩的量度幅度看,目标位应该在(2950-2661) 2950=3239点,所以在多方眼里上涨趋势已经成立,3000点不在话下。
  从技术上看,3000点整数关是2008年以来3年的平均成本区,尽管因为大规模的扩容使得现在的3000点与2008年的3000点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如果看一下筹码分布,在月线图上,3000点一带的压力依然是最大的压力带,故轻言突破只怕不宜;再者,此次多方得以再度上攻3000点从某种程度上是借助了地震冲击波时市场对于2850点的调整一步到位后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周线的量能较上周是萎缩的。
  针对市场所预期的资金面,调控之手放松的预期,只怕也是一厢情愿的。因为,目前我国的通胀压力主要来源于输入性的通胀压力,此时外围的资金泛滥更会引起央行的警觉,央行易纲周末关于负利率恰当的表态也说明了央行现在对热钱流入保持了高动惕。至于国内资金的紧缩现在也在继续,特别是在通胀与物价的控制已经上升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背景下,股指的连续趋势性行情应该是镜中花水中月吧。
  笔者认为,对于多空双方的分歧关键看3000点是顶还是底的争论。从短期市场的人气看,下周再次触及3000点甚至刷新3012点新高应该问题不大,对于多头关键在于站上易,守住难。攻上3000点多方完全可以凭借指标股较低的估值和极佳的年报披露来做文章。但是,多方持续的上攻是要消耗大量资金的,特别是在打上3000点后,市场的获利盘增多,分歧进一步增大也是可想而知的。目前,机构投资者仓位都已很重,也需要进一步调整仓位配置。由此在3000点附近的胶着应该可以想象。对于稳健的投资人来说,站稳3000点再做多也为时不晚。
  3000点就好比是一层楼板,从2楼角度看是一个天花板,但在3楼往下看却是地板。投资者看市场的角度不同,所以结论自然也是不同。关键在于多头能否成功化顶为底,启动趋势性行情,这不但需要政策面、基本面、资金面的高度配合,更是需要市场热点、人气的极度高涨。从楼板的角度上看,2楼升到3楼,必定有一个反复以及较为复杂的多空博弈,绝不会一蹴而就。前期的2950点的突破也是经历了三次未果后在本周才得以成功的。作为重要的压力带和心理关口,3000点的反复是可以预期的,从宏观面和公司基本面到资金面其实并不支持市场开始趋势性上升牛市行情。
  就让我们等待3000点从顶成为底后再来大显身手吧。

 


  张索清:3000点是探囊取物还是咫尺天涯
  在周末加息预期降低,同时公开市场资金面紧张的局面并没有出现等利好提振下,周五A股市场继续向3000点进军,主要股指涨幅超过1%,蓝筹股担当其冲关重任。因年报良好的业绩支撑,银行等权重品种盘中揭竿而起,股指跟随扶摇直上,沪指震荡上行,距离3000点一步之遥,两市成交量同比小幅放大。
  那么,下周多空将对前期高点展开争夺,3000点是探囊取物,还是咫尺天涯呢?
  盘面观察,昨日两市股指表现明显强于预期。在中国银行 (601988)净利润突破千亿元,未来两年无股权融资计划的刺激下,业绩优良蓝筹股均获得资金的广泛关注,大盘沿着45度角震荡上行,水泥、有色、地产、金融、钢铁、煤炭等板块合力做多,对股指的拉抬作用也十分明显。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在股指繁荣的背后个股的分化趋势。 4月份即将开启,2011年一季报也将进入集中披露阶段,在国家紧缩政策之下,上市公司的业绩面临下调的风险,这对原本成长性低于预期的小盘股来说,面临较大的估值纠正的风险,这或许也是创业板逆势收跌的原因之一。因此,后市对于部分高估值的小盘股不宜继续冲高买进。
  整体来看,资金面上,虽然昨日是准备金缴款日,但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依然保持宽裕,各期限利率和回购利率继续平稳运行,甚至部分品种出现一定的下跌,这对A股市场的心理层面形成明显的提振。同时近期央行的频频表态也打消了投资者周末加息的忧虑,周末效应因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技术上看,目前均线系统重新呈现多头排列,且昨日的上涨也伴随着量能的放大。这种上涨超出此前预期,5分钟K线图上的顶背离已经修复。不过,我们认为3000点夺取能否成功,2985点也是重要关卡。一是后市沪指继续攻击3000点,需要量能维持在1600亿元以上;二是目前沪指技术上遭遇2985点压力,该点位不仅是2661点至3012点的0.618的关键点,同时也是小型头肩顶能否形成的关键位置。昨日收盘未能收复该点位,且尾盘出现小幅回落,或暗示下周3000点下方仍有震荡。
  我们相信一旦沪指成功突破2985点,3000点就是囊中物。

 


  田 刚:创业板变脸 想说爱你不容易
  根据数据统计,2010年12月29日前上市的159家创业板公司中有28家公司业绩出现同比下滑,占比达到17.61%,其中下滑排名前三甲的公司分别为南都电源 (300068)净利润同比下降49%,朗科科技 (300042)净利润同比下滑47%,恒信移动 (300081)(净利润同比下滑45%。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超过六分之一的创业板公司出现了利润下滑,这已然不能将其作为正常现象看待了,而且这些公司或多或少存在的共性,更应作为其他存在类似风险点公司的前车之鉴,也为狂热追捧创业板的二级市场敲醒警钟。
  业务依附性过强
  下滑亚军朗科科技的解释为专利授权许可收入下滑较大,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拥有的U盘商标注册保护期失效,导致商标使用费的大幅减少,2009年此项业务毛利2404.4万元占比高达48.99%,可见单一业务依附性过强是其经营风险的根本原因。但是在朗科科技招股说明书中丝毫未提及保护期即将失效的客观事实,取而代之被描述成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积累了丰富的专利诉讼和协商谈判经验,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溢美之词不尽言表,原本作为风险点的因素被刻意美化成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诱导市场对该公司做出不尽合理的估值--发行市盈率高达76.47倍。
  创业板公司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小,而小往往意味着专,专一的业务结构一方面可能带来细分领域的领先优势使公司实现高利润增长,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为运营的高风险,一旦所涉业务或者单一大客户方面出现问题,公司马上就会陷入停滞状态。
  市场估值报喜不报忧
  与创业板公司经营风险高企相对的,则是股票市场给予公司的高估值,根据深交所的统计数据,创业板自开设以来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70倍,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今年初新研股份 (300159) (300159)发行时创下150倍市盈率,足见二级市场对创业板概念的追捧。
  不可否认,创业板中不少公司都是拥有新技术或者采用创新经营模式的成长性企业,未来极有可能从中诞生行业霸主,甚至产生类似微软、英特尔的企业帝国。但是更不容回避的是,创业型企业面临的是高风险,市场不稳定、客户群体不稳定甚至专业产品和技术的不稳定时刻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但是拟上市公司和保荐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愿正视甚至回避风险描述,将风险因素变成了广告宣传,引导市场错误地理解业务依附性过强的财务影响,报喜不报忧。
  在拟上市公司和保荐人共同美化的努力下,风险点被市场理解成为看点,业务局限被当做自身优势,直接体现为二级市场估值水平高企和投资者的过度乐观。而一旦风险暴露,只能给市场留下一地鸡毛:南都电源发行价33元,上市首日开盘45元,此后却一蹶不振,目前市价26元左右,二级市场投资者损失惨重;朗科科技发行价39元,上市首日开盘51元,目前市价27元左右;恒信移动发行价38.78元,上市首日开盘42元,目前市价27元左右。
  荐而不保的保荐人
  保荐人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荐人的真正职责在于为拟上市公司把关,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在申请发行之前,并且向市场公开强调其风险因素以及可能给公司造成的影响。
  但是由于保荐人承销费用的收取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数额相关,因此保荐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乐于辅助拟上市公司以更高价格发行股票,不仅放松了对拟上市公司的审查,也对其风险因素披露的美化推波助澜,但是公司上市后变脸,却不会直接损害到保荐人的既得利益。在这样的监管环境下,寄希望于保荐人的职业素养来实现保荐责任的实施到位反倒不符合市场经济了。
  根据2009年新修订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证券上市当年即亏损或证券上市当年主营业务利润同比下滑50%以上,证监会自确认之日起3个月至12个月内不再受理保荐机构的推荐,但这仅限于主板企业,创业板并不在其列。
  当暴利失去了监管必定会肆无忌惮。

 


  宋鸿兵:金银将迎十年大牛市
  在昨天举行的招商银行招运金南京首发式启动上,著名国际金融学者、《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预言,美元已呈长期贬值趋势,黄金、白银将迎来长期涨势,至少在未来十年是大牛市,尤其是白银,涨势将超过黄金,未来十年极有可能上涨10倍;长期来看,金银的比价将从目前的1:40变成1:20。
  这个很肯定美元长期贬值已成必然
  受日本地震和利比亚局势动荡影响,国际金价在急速下跌后反弹,并创历史新高。3月25日,纽约商业交易所下属商品交易所4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盘中曾最高触及每盎司1448.60美元,创下主力合约的盘中历史新高。尽管最终以下跌收盘,但宋鸿兵认为,这只是连续6天强劲上升的小幅回调,金价长期仍然处于上升态势。
  股神巴菲特和美国债券大王格罗斯都不看好美元。宋鸿兵说,最近正在印度访问的股神巴菲特表示,如果你问我,5年后、10年后或20年后,美元会否保持2011年的购买力,我会告诉你不会。巴菲特建议投资者应该避开美元长期固定收益投资,因美元购买力正在下降。而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则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格罗斯旗下的债券基金--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上个月已经抛售了所持有的所有美国政府债券,并开始转战新兴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
  宋鸿兵解释,金融危机爆发的核心就是美国负债过高,为刺激经济增长,连续两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印钞票的结果一方面是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负债也在大幅增加,目前美国债务增长速度是GDP的8倍。当国家负债达到一定程度,货币贬值是必然的。
  这个放心吧金价暴跌历史不会重演
  不过,也有投资者担心,美国在玩把戏。毕竟1980年黄金飙升至当时的历史高位850美元/盎司,而后,美国通过加息,促使美元升值,黄金暴跌。如今,市场普遍预期美元仍有可能在今年加息,一旦真的加息,金价会不会再次出现暴跌?
  宋鸿兵认为不会。他解释称,1980年,美国是债权国,加息不会影响美国经济。而现在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庞大的负债使得它不敢轻易采取加息等紧缩政策,因为紧缩政策将增加美国的债务负担,甚至导致美国破产。因此,美国只有一个选择,即通过量化宽松、加快印钞票的速度来维持通胀,稀释美国的欠债。在这种情况下,金价暴跌的历史不会重演。
  2012年至2014年,美国将迎来一波大的还债高峰,但糟糕的是,目前美国国内对美国国债的接受率不断下降,为了美国国债的顺利发行,美国很有可能在全球挑起更多的事端,迫使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国债,帮助美国度过债务危机。因此,未来几年,全球不会很太平,乱世藏金银,全球投资者还会继续追捧黄金白银。
  这个挺靠谱 白银10年后或上涨10倍
  不过,与黄金相比,宋鸿兵更看好白银。他称白银是你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会。甚至断言,白银在5年后上涨5倍、10年后上涨10倍的可能性很大。现在买白银,如同买原始股。
  他认为,白银价格上涨最主要的动力,来源于供求关系不平衡。经过30多年的通货膨胀,工业消耗量在不断地增加,白银存量在下降,全球只有3万吨,这就是白银涨价的基本要素。此外新能源、工业经济增长成为白银价格上涨的潜在爆点。
  历史上,黄金与白银的价格比长期稳定在1:16,现在金银价格比是1:40,但实际上,目前黄金的存量为16万吨,地下未开采的有4万吨,而白银存量为3万吨,未开采的为46万吨,按照在地球上的保有量计算,未来金银的比价应该在1:2左右,因此,白银未来有巨大的上涨空间。去年白银涨了80%多,今年即使涨不了这么多,但国际银价涨到50美元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考虑到目前的通胀趋势,未来投资者在选择抗通胀品种时,应该首选白银。
  这个可以有金银适合普通投资者购买
  人民币是被美元化的货币。谈到金银价格与人民币的关系时,宋鸿兵表示,去年11月他赴美国考察,将中美两国60多种商品的价格对比后发现,从鸡蛋到房子,国内不少商品的价格都比美国贵。他认为,尽管人民币对美元存在巨大的升值压力,但从中美物价比较来看,人民币的购买力被高估了,应该贬值。
  但是,目前人民币的币值已经被美元绑架了,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人民币也会贬值。因此,持有人民币的投资者,也要考虑如何抗通胀,保住自己的财富。宋鸿兵认为,从理论上讲,房子、股票、石油等大宗商品以及金银等贵金属,都能抗通胀。但是,目前国家在不断地打压楼市,房子未来有可能跌价,现在买不合适;股票目前虽然点位不高,但投资风险大;石油等大宗商品投资门槛高;只有黄金白银等适合普通投资者,它们的价格不容易被人操纵,买回后不用操心。起码在未来10年,金银价格不会跌。

 


  罗杰斯:看好人民币未来30年 通胀形势还将恶化
  国际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Jim Rogers)上周六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经济的通胀问题或比所见更为严重,并且通胀形势还将继续恶化。他同时看好未来30年的人民币投资机会。
  通胀的确已经成为问题。罗杰斯指出,但是英国、美国等国家依然在掩盖这一问题,当然,其他很多国家已经承认了通胀压力,但问题可能要比他们所承认的更为严重。
  在罗杰斯看来,全球通胀问题将继续恶化,食品价格会持续上涨。中国政府也在采取措施抑制通胀问题,旨在扑灭通胀之火,但美国却在不断火上浇油,持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只要美国方面问题没有解决,原材料等商品价格还将继续上涨,全球通胀将持续恶化。他如是说。
  所以,在投资方向上,我们应该选择那些会受益于通胀的投资标的物,以及受益于通胀的地理区域。罗杰斯认为,未来30年,农产品价格还将继续上涨,农民收入将得到大幅改善,而目前北非和中东地区的政局动荡也将加大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
  罗杰斯建议投资者可以配置大宗商品、贵金属等抗通胀性较强的投资领域。他表示:伴随日本核扩散危机以及市场对核能的质疑,原油需求会有所增加,石油、天然气等价格都将上涨;而日本地震也将使得该国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的需求加大,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动荡则会促使食品价格继续上扬。
  昨天我还买入了一些黄金和白银。罗杰斯如是说。
  此外,罗杰斯还对记者表示,未来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他看好今后30年的人民币投资机会。别把人民币换成美元。他说道。
  对于中国股票市场,已经投资B股的罗杰斯说:此前买入的B股至今没有进行抛售,我想把这些股票留给我的孩子们。中国股市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有A股、B股和H股,其中A股价格最高,我喜欢在股市几近崩溃的时候买入更多股票。在我看来,中国多个股市并存的问题迟早是要解决的,到时候股价都会与A股持平,那我们就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此次罗杰斯来到上海旨在为WOYO-吉姆·罗杰斯体验世界基金募款。该基金由我友网主办,将每年支助中国青年完成海外旅行,首期则会在应征者中挑选8位中国籍青年。

 


  潘敏立:3000点攻坚战观望是上策
  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
  近日,央行全文发布《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报告指出,2011年新兴市场面临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原油、基本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仍会保持高位运行,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可能会在振荡中有所上涨。报告提出,将研究逐步向境外人民币持有主体开放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的举措。报告认为,可以考虑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即国际板)的制度安排。
  而3月初外汇局召开的会议也指出,今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开放,而往年的会议中也没有类似的内容表述。种种迹象无一不在传递小QFII和国际板都将愈来愈近的信息。
  大盘股补涨的原动力
  近期我们发现市场依然相当努力地在维持着平衡,并在尝试上行。这从两桶油、部分银行股和部分地产股的积极表现中可以体现出来。如果说,近期没有这些股票在支撑这个市场,那么目前可能连平衡市也难以维持。
  但是,这些维持性的热点,与目前市场资金面并不匹配。因为现在的量能已经不再是当初沪市日成交2000亿元以上的交易情况,反而回落至千亿元一线。但如果要推动上述三大板块的股票连续性上涨,需要很大的成交量能,与目前的市况不太吻合。
  所以,上述三大板块只有补涨的可能性,并不具备带领整个市场走出盘局能力。那么补涨的源动力又来自于哪里呢?首先,主要是由于该类板块近两年以来的超跌和沉寂;其次,是由于该类板块在公布报表时显示,去年业绩都相当不错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成长性。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该三类板块,我们的短线处理方式和中线处理方式就应该完全不同。就短线而言,由于市场处于平衡市中,所以任何上涨过的板块都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不会一直表现下去,所以每一次反弹或者反抽都应是减仓的机会,随后等待下一次的低吸时机。
  但就中线而言,由于上述三类板块已经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故对于一些大资金而言,由于这三类板块,目前的价值应该仍在价格之上,具备中线的持有价值。前期之所以表现不佳,只是市场资金支撑力度不够,但反过来,它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价值洼地。所以,就中线而言,大资金在操作上需要进行更多的左侧交易,才会拿到更多的低价筹码,那么在低洼地带就可以忽略短线的波动,只要价格在价值之下,那么在价值之下的任何一个价位都应该是值得投资的区域。
  所以,这也就是我们近期在盘面中所看到的,在市场并不是很活跃的情况下,依然有一部分资金在源源不断地流向前面上述的三大板块,而且这种流动性在市场较为低迷和安静时就显得尤其显眼。
  平衡市中多看少动
  虽然我们时常在操作的时候,说做股票三个字。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更多的时间应该去完成看股票的工作。因为,市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整理等待,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观察。
  比较有意思的是,人的想法往往与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未来的利益相关。落实到股票市场中,一般而言手中持有股票和没有股票时,对盘面和个股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会转向更为主观,而后者则转向更为客观。
  一般而言,当市场形成单边趋势时,操作风格和操作方向也就会明晰,操作起来也相当容易。但当处于平衡市整理趋势时,犯错率就会大大提高,也就是做得越多错得越多,对操作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打击。而现在就是这种盘整时期,所以,我们应该多观望少操作,因为多看则明,多做则多错。
  自去年底至今,参与的投资者大部分均已获利,如已退出大部分的话,那么对这段二级市场来回反复纠结攻坚3000点的过程,或许我们应该放弃参与,不应该在盘内过多地进出和操作,反而可以在盘外休息一下。
  在这段时间里,一边我们等待股市自身方向明朗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时间,多看看集中公布的年报,多做一些上市公司的未来定价比较,为未来的投资做一些功课和准备。

 


  叶 檀:救命稻草已腐烂 利率很快就会不舒服
  量化宽松已经成了全球经济的救命稻草,这根腐烂的稻草无法承担全球经济复苏的重任。
  美国走出金融危机靠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应对泡沫崩溃用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付强震用的依然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不甘落后甚至可以说是老师傅,早在十几年前拯救央企与银行时使用的再贷款措施,实质就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显现出恶劣的副作用。
  新兴国家出现通胀压力,从去年开始新兴国家不得不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应对8%左右的通胀率。
  发达经济体出现滞胀趋势。英国、欧元区节节上升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示,量化宽松走到尽头,通胀风险开始抵销量化宽松的成就感。英国经济没有走入明确的上升通道,通胀的阴影早已如影随形,滞胀的压力在增加。最痛苦的是欧债危机中的国家,他们没有一流的经济却享受了一流的债务与有毒债券,至今无法从泡沫崩溃后的痛苦中自拔。目前,葡萄牙等国的主权债务危机发展为政治动荡,这些国家陷入恶性循环,政府紧缩政策受到国民抵制,但不实行紧缩政策就无法从欧元稳定基金得到帮助。
  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得到的好处远大于损失,这主要得益于美元的全球铸币税。但好处不会无穷无尽,市场总会以各种形式进行反击。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美债的收益率上升、CDS价格上升,说明全球投资者对于源源不断的美债信心越来越少。当然,美债与黄金一样,是恐慌时期的避风港,战争与天灾对美债价格有利。
  量化宽松政策的效应处于衰减期,市场认准政府会出手撒钱,所有的风险都不值一提,目前的全球资本与货币市场周期短而快。市场已经从动荡中醒过神来,从3月16日以来,华尔街VIX恐慌指数--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指数大幅下降36%;而在亚洲市场上,美元指数75.66左右,继续在15个月来最低水平上运行。
  量化宽松政策害人害己。美国从科网泡沫崩溃后,一轮一轮的低利率政策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的是资产品价格泡沫,直至次贷泡沫崩溃让全球陷入黑洞。表面上看,宽松的货币熨平了市场周期,美国有惊无险地渡过了科网泡沫崩溃、9·11事件、房地产贷款第一轮崩塌等各个难关,最终付出的代价是,美国的实体经济基础丧失,金融脱离服务本质,跳到前台成为第一生产力,商业与金融伦理劣质化,贪婪是好的成为投资家的座右铭。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美国带来了新的好处,美联储最近将获得的700多亿美元的盈利交给美国财政部,看来美联储购买毒资产是抄了个大底。可别忘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张了3倍,美联储的有毒资产、美国经济体内的有毒资产并未清除干净,而美国金融机构的劣质文化由于美联储施以援手,而有了喘息的机会。欧洲如果找到新经济模式,以欧元远高于美元的信用,与美元之间战争将会重新鸣锣。
  中国货币政策正在量化宽松的逻辑里行进,对于其中的陷阱必须要慎之又慎。所谓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绝不意味着马上放松利率管制,而是在严格的货币纪律下实行利率市场化,是按照企业还款与生产状况划分信用等级,当信贷去向、货币价格受到严格管制,所谓的利率市场就会成为对于大型企业的廉价资金输送、对中小企业的变相高利率。所谓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也绝不意味着彻底放开人民币汇率管制,而是首先实行藏汇于民的政策,形成真实的汇率市场价格,在一定区间内浮动而后放松管制。
  以为市场化就是直接放松管制,人民币汇率直接上升,实在是大错特错。
  2009年金融机构疯狂贷款,2010年下半年开始受到抑制,但到2011年,银行的贷款有了保障房与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目标,虽然非常美妙却不符合市场化企业的竞争法则,政府将来继续执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为银行减负,还是以上市的方法盘剥投资者为银行输血?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毒瘤,剂量越来越大,效用越来越低,通胀风险越来越浓重,实体经济难以振作。不管愿不愿意,今年年中发达国家不得不开始货币紧缩,以应对疯狂的物价与原材料价格上涨。
  央行副行长易纲先生表示,现在的利率很舒服。他显然不会舒服太久,因为经济热度的上升与沿海制造业的大规模倒闭,会让他头痛不已。

 


  皮海洲:现金分红并非越多越好
  本来利润分配是上市公司自主决定的事情,却要通过监管部门出台措施来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管者的无奈。因为A股上市公司长期重融资轻回报,甚至有不少上市公司长期扮演铁公鸡,所以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分红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不分红或者少分红,是利润分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但也存在少数公司超比例分红或高比例分红现象。后者同样不值得提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应该提倡理性分红,既要给予投资者以必要的回报,也要兼顾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上市公司每年的分红中,总有少数公司推出高比例分红方案,有的公司现金分配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当年的利润总额。如今年截至3月25日,有13家上市公司的分红总额度超过2010年的净利润。这种超比例分红将上市公司利润瓜分一空,显然没有兼顾到企业发展的需要。实际上,在国外成熟的市场里,一些上市公司在高速成长阶段,也会减少对投资者分红,甚至不向投资者分红。如巴菲特旗下的哈萨维公司就是从来不分红的,微软也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不向投资者分红。
  不仅如此,个别上市公司高比例分红,有向控股股东、大股东或公司高管输送现金的嫌疑。尽管监管部门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但由于发行制度的不合理,控股股东、大股东或公司高管的持股成本极其低廉,而公众投资者的持股成本却极其昂贵,这就使得中小投资者很难成为现金分红的受益者。即便如贵州茅台这种10派23元的高派现,给予公众投资者的回报率也只有1.2%左右,远不及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高。相反,大股东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如贵州茅台共拿出22.65亿元现金分红,这其中的61.76%(约14亿元)流向了大股东的口袋。而一些创业板、中小板公司,在超募资金无处使用的情况下,推出高比例的派现方案,向大股东、高管输送资金的意图更加明显。

 


  周其仁:货币调控的中国特色
  中国货币运动的两个圈圈,各有一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央行不断以基础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大手购汇,为稳定人民币汇率而累积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第二个重点,是条条块块的政府及其公司具有极强的土地融资能力,经由商业银行的放贷不断创造货币。这是近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货币基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因素的货币根源。
  与此相对应,中国的货币调控也形成了两个着力点。其一,央行发行多种短期央票,以回收过量放出去的基础货币。其二,央行以数量型工具,即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抑制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主要手段。近年货币调控在两个圈圈上跳舞,挥来舞去主要就是央票和法定准备金率这两把刀。让我们点评一番吧。
  先看央票。顾名思义,央票是中央银行发出的债券,通常短期,三、六、九月不等,也有更长的。无论哪种期限,都是央行以还本付息的承诺为条件,向金融机构借钱。一般认为,当市场流动性偏多、通胀压力加大之际,央行发出央票,把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借回来,锁在央行内不解冻,是对冲流动性的对症之药。至于为什么选用央票,主要理由是央行库存的国库券不够,2002年正是央行用尽了几千亿国库券,才让央票登场,并从此大行其道。
  这当然有道理。但不妨多问一句:为什么待回收的流动性居然越来越多?这些年央行发出的多少万亿央票,不是天上来的黄河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查数据,2002年以来央行总资产中增加最快的是外汇占款,也就是企业和个人结算给商业银行的外汇,又被央行用基础货币买入、最后成为国家外汇储备的那一大块。撇开细节,央行不断发央票要对冲的流动性,原来正是央行自己购汇发出去的基础货币。
  问过的,央行何苦这么来来回回两头忙?也回答过,因为央行在本币币值稳定的目标之外,还要顾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稳定。为了汇率稳定,央行有如愚公移山,大手购汇天天不止。哪天只要少买一点,人民币对美元马上升值。央行出手,人民币汇率倒是稳定了--甚至再固定十年也不难--可过量的基础货币放了出去,有导致流动性泛滥的危险。于是,再发央票回收流动性。
  问题是,央票并不能完全对冲被动超发的基础货币。几周前易纲副行长到朗润园做报告,提到为持有2.85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央行用了约20万亿人民币购汇,其中80%已被对冲。这说明央行兼顾汇率稳定与货币稳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积累了在开放环境里调控货币的新经验。不过他的报告可没有以下意思,即能够兼顾汇率稳定与货币稳定的货币调控方面的中国模式已经诞生。
  首先,央票并没有做到百分之百回收超发的基础货币。困难应该不是技术方面的,因为再多发20%的央票,总量上不就可以做平了吗?我的理解,困难还是来自央行的多目标--当权衡要不要更多回收基础货币时,其他目标包括保增长、保就业、保财政、甚至保商业银行的生意等等,均可能构成央行决策的约束。一时低估流动性偏多带给物价总水平的压力,是很容易发生的。特别是对一个习惯于超高速增长的经济体来说,收紧流动性很容易受到四面八方的质疑、批评和埋怨。惟有看得见的通胀压力,才能够抵抗几乎全社会松货币的持久冲动。可惜,通胀信息通常要滞后很久,例如2008年上半年和今年年初我们遇见的情形。加起来看,央行用左手发出的央票,要把右手购汇花出去的每一块基础货币全部收回来,实际上面临不少困难。
  最近的发现是,即便做到总量完全相等,央行干预外汇的基础货币也还有可能发生某种泄漏。我这里想到的是时间对货币创造的影响。大家知道,央行每天动用基础货币购汇,但是并没有--一般也不可能--每天发行等量的央票回收商业银行由此新增的流动性。这就是说,有部分基础货币已经从央行之手,经由购汇环节先落到了商业银行手里,然后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才被央行发出的央票非百分之百地收回。
  恰在这段时滞当中,货币运动的第二个圈圈加速转动!不是吗?商业银行今天把一笔外汇卖给了央行,今天就得到央行付出的一笔基础货币--央行则增加了相应的国家外汇储备--并在今天就可以增加信贷投放。在央行日后发央票回收这部分货币之前,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程序早就启动,并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货币增量。在逻辑上,就算日后央票的总量与事前购汇基础货币的总量完全相等,也挡不住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量。规律是:央行从增发基础货币到发央票回收的时间间隔越长,泄漏到商业银行的过路货币越多,新创造的货币量就越多。是的,时间就是金钱--这是理解近年我国基础货币增加较快、但广义货币增加更快的一条基本线索。
  商业银行要增加贷款放发,就要求借款人增加抵押的资产。这就是说,可供抵押资产的增量是货币创造增量的第一个支点。讲过了,在资产形成方面,中国特色异常耀眼,其中的最亮点就是条条块块政府连同掌控的公司,都可以动用征地权把原本属于农民的集体土地直接变成国有资产,并以此满足增加向银行贷款的抵押条件。这是供地融资的关键环节,也是货币创造方面的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数量型调控工具--直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为中国货币调控的一件主打武器。原本我对有关的说明并不接受,不过听多了,不由得想想处理此事的央行官员总有他们来自操作实践的道理。现在我想通的原理如下:在中国特色的资产形成、抵押和信贷发生过程中,由于政府主导的货币创造直接依托于行政权力、行政命令和行政审批--都是数量型手段,所以中国的货币调控手段也必须以数量型为主才比较对路。否则,在物价之火上了房的紧急情况下,用价格型工具调控本质上靠数量型手段加速创造出来的货币,不免有远水不解近渴之虑。行政长官一声令下形成的土地资产和由此增发的信贷流量,非央行官员一声令下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收紧,才比较对路和管用。讲到底,在几年前本文作者戏称价格不管用的市场经济里,向对价格不敏感的主体挥舞价格工具,不过是对牛弹琴而已。
  小结一下。货币运动和货币调控,逃不脱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所有货币运动和调控中那些共性的问题,而且是独具中国特色的那些环节。依重要性排列,我以为是:央行的多政策目标,用基础货币干预汇市汇率,以总量有缺口、回收有时滞的央票对冲,政府主导的货币创造以及数量型工具为主的货币调控。对这些环节多做些功课,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货币运动和货币政策。

 


  曹仁超:A股闷局有望下半年打破
  香港投资评论家曹仁超本周对记者表示,A股眼前闷局短期内无法打破,只能寄望下半年。大地震、核污染只影响日本经济,对A股和港股只有心理影响。但受利比亚战争影响,中国今年极可能再需加息两次,令A股上升时间进一步拖后。
  寄望下半年
  记者: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至20%的历史高位,中央政府收缩流动性的决心不改。A股现在的闷局在于向上缺乏动力,向下大盘股估值又比较低,没有太多的下调空间。你觉得A股传统的春季行情会如何演绎下去?
  曹仁超: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至20%历史高位,开始影响大银行未来获利能力,对银行股有不良影响。A股眼前闷局短期内无法打破,只能寄望下半年。
  记者:A股市场流传着88魔咒的说法,即当公募基金的仓位到达88%时,市场就要开始下跌。A股近几日的盘整正是公募基金的仓位从88%开始下调的阶段。以你的观察,香港市场和海外市场有没有类似现象。以这个标准判断行情走势是否有效?
  曹仁超:香港及海外并没有类似现象。在香港,基金持股量下降至85%代表基金经理看淡后市,一般情况下基金持股量都在90%以上。
  记者:你认为扩大进口的政策措施会对中国经济及哪些行业产生影响?
  曹仁超:中国既面对输入型通胀,也有结构型通胀,因中国人口红利在减少中。自2007年起中国进入15年到20年工资高增长期,即部分通胀来自工资上升压力,部分通胀来自租金上升压力,再加上进口成本上升压力,形成中国CPI升幅较美国及香港大。
  料将加息两次
  记者:近期,日本大地震、核电危机对包括A股和港股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影响较大。震核危机既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又有可能扩大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日本震核危机到底会对中国及东亚经济,尤其是A股市场产生怎样的后续影响?
  曹仁超:日本大地震、核污染只影响日本经济,对A股和港股只有心理影响,实质影响很小。对中国出口有良性影响,例如中国产品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也有不良影响,例如部分零件依赖日本供应。参考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对中国出口影响,良性影响大于恶性。
  记者:日本央行注入大量资金,日元指数持续攀升,国际资金流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曹仁超:地震、海啸后,日本央行注入大量资金,引发日经平均数由8227点大幅反弹至9600点附近,阻止日元汇价大幅上升。上述做法反而阻止国际资金流入日本买便宜股票。目前,日股平均P/E只有14倍。展望后市,日经平均数只能在8200点到10000点之间波动,无大作为。
  记者:利比亚局势进一步动荡,油价、金价高企,全球通胀形势加剧,会否激发新一轮全球加息潮?
  曹仁超:利比亚局势令油价、金价高企,加剧全球通胀压力,令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需进一步加息。我之前估计中国只需加息一次,在利比亚因素影响下,中国极可能需加息两次,令A股上升时间进一步后推至今年下半年。

 


  水 皮:抢盐闹剧让中国人在世界面前丢人现眼
  日本的地震、海啸乃至核危机没有让我们看到一个惊慌失措的民族和国家,却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抢盐的闹剧,让中国人在世界面前丢人现眼,也由此引发了很多人对国民性的反思。
  为什么在物质供应极度匮乏的时代的抢购风波会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一再上演?为什么对显而易见的谣言会有那么多的人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抢购的时候理直气壮而在退货的时候也表现得那么的义无反顾?
  公德心何在?
  如果说一个人无知是可以原谅的话,那么一个人的贪婪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我们可以理解人们对碘盐防辐射的愿望,但是并不能因此而成为危害他人的前提。在抢购发生的当日,水皮就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你把盐都抢回家里去了,别人吃什么你想过没有?你如此不顾别人的死活,你的安全又何在?抢自己的盐让别人无盐以对,说轻点是缺德,说重点是犯罪,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鲁迅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之所以弃医从文,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国民性的刺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成为最好的概括。日本地震当初,有感于日本人民的安静和秩序,不少人就已经在感叹如果地震发生在中国的城市会怎样,现在答案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不需如果就已经这样,如果有如果,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搞清楚这种社会心理恐慌的原因是大有必要的。
  在众多的解读之中,一个叫黎明的博客文章说得非常到位,在这里抄录一段供大家思考。
  掀动这场风波的黑手,强劲而无形,它是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的力量。抢盐风为现实人群中的心理应激和集体恐慌所导致。为什么囤盐?囤盐是一种民间记忆,囤盐是穷人的保值行为。第一,千年不腐的生活必需品;第二,历代官府专营,禁私盐一向不遗余力,此物因强垄断而物值不符;第三,乱世交通隔绝,盐价飞涨的可能性极大;第四,许多老人还记得连买盐都没钱,吃盐都节俭,甚至吃辣椒代盐的贫困生活,那日子距今还不算遥远。
  反思抢盐风波,很多人会提及政府公信力的问题,但是极少把这个公信力和盐业公营或者说垄断经营相结合,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既然是垄断经营,那么就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既然是国有企业,那么不可避免的就有政府在为其背书!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的报告中说,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恐怕也有可能不保,此言极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的停滞和倒退必然引起另一方面相反的连锁反应。国有企业的规模越扩张,越有可能与民争利,垄断经营的范围越大,政府的责任也越大,全能政府也就越不可能向有限政府转换,最终全部的社会焦点全都聚焦在政府,而政府又如何做得到无所不能呢?
  客观地讲,中国政府应对抢盐风波的对策没有太多可以指责的地方,该说的话说了,该做的事也做了,但是为什么风波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呢?今后如何避免类似的风波呢?
  有意思的是类似抢盐这种庸人自扰的恐慌,不止一次发生在中国的股市上。去年韩朝局势紧张,延坪岛炮击事件发生。下午炮击,A股上午跳水,而身处其中的首尔股市却波澜不惊,甚至一路摸高距历史高点仅有百点之遥,而A股却似惊弓之鸟,弱不禁风,让人哭笑不得。莫非这就是所谓国民性在股市上的反映?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