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大盘股现启动迹象 短期站稳3000难度大
与上周股市的弱势下行相比,本周的走势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下半周,沪市综合指数回升到了2950点附近,有效地修复了前期被破坏的形态,呈现出一种试图向上突破的格局。
应该说大盘现在由弱转强,是有其道理的。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核电危机,现在已经开始得到缓和,人们一度出现的恐慌心理则明显消散。亚太及欧美股市的反弹,对境内沪深股市的上涨,也是起到了相应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股市回升到日本地震前的水平,应该说是很自然的。3月11日日本地震发生之前,沪市曾经上行到2966点,而本周股指实际上就是在努力向这个点位靠拢并提出挑战。
分析一下盘面,人们也不难看到,最近股市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大盘股的走强。在本周,金融、房地产及石油石化板块,都曾经有过不错的表现。尽管其上涨的理由各不相同,在走势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其权重地位对整个大盘后市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可以说,本周股指能够守住2900点,并且还相应抬高了交易的重心,与大盘股的上涨是密切相关的。
既然现在来自海外市场的干扰因素已经淡化,而沪深股市中大盘股也有启动的迹象,这是否意味着大盘接下去会有一个比较大的上涨,从而形成向上的突破呢?如果能够走出这样的走势,自然非常令人欣喜。但客观而言,至少是在现在,条件还不那么成熟。这是因为市场的基本面并不很配合。
就在前不久,央行再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最近又是一改前期不断在公开市场进行逆回购的做法,进行了资金的净回笼。这表明,在经历了1月底开始的一段短暂有限松动以后,现在又在开始大力收紧银根了。当然这样做有其合理性,譬如2月份的CPI涨幅是4.9%,很多研究机构预期3月份该数据将会达到5%以上。显然,虽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大力控制物价,但通胀问题仍然很严重,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
问题在于,由于调控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显现。去年四季度国内GDP的增幅就逐渐下降,这个趋势在今年一季度恐怕也难以改变。而比较具有先行指标意义的PMI指数,今年已经连续三个月下降。这些都表明,经济增长在放缓。在通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此下去会不会产生滞胀呢?无疑这是很多人所担忧的。因此,现在的基本面特点之一是调控依旧及经济减速。在这样的背景下,股市是难以形成大幅度上涨行情的。
而且以现在的股市运行特征而言,当大盘股明显上涨时,中小盘股则会因为资金流出而走弱,以至于出现尽管股指上涨但多数股票却在下跌的局面,而这种二八现象因为缺乏市场基础而难以较长时间维持。这也就表明,就股市大盘而言,现在保持震荡向上的格局是有条件的,但是要实施向上突破,连续走高,并且在短时间内突破并站稳3000点,难度很大,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综合而言,本周股市是在向下探底以后开始回升,并且在连续收出两条周阴线以后收出了周阳线。这应该说也提示了后市会有一个继续向上运行的可能。只是,受制于基本面的因素,这种向上是比较相对有限的。下周股指还是会在3000点附近波动,还不太具备向上突破的整体条件。
陶 冬:通货膨胀会在年中见顶约6%-6.5%
首届新财富(澳门)论坛于2011年3月28日在澳门举行,论坛主题:全球变局中的中国增长新动力。以下是瑞信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的发言实录:
陶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全球经济复苏与中国经济》,在我开始演讲之前,我想先对日本的地震灾害以及中东政局的变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这个星期天我去商场购物,习惯性地抓起了一瓶奶茶,平常的时候我很喜欢喝日本的奶茶,但是今天抓起这瓶奶茶的时候,突然有一丝奇怪的想法掠过了我的头脑,这杯奶茶会不会被污染过?于是奶茶又回到了商品的货架上面。其实这杯奶茶受到核泄漏污染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但是,我不消费这杯奶茶,对于我的成本绝对等于零。这个加在一起,对于日本经济的伤害可能会比大家想像的更大。
今天讨论日本地震,这个根本就不是一个地震的问题,而是核泄漏的问题。多数的经济学家在以地震的角度按照关系大地震作为参照物,来分析这个会对于日本经济、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如果按照关心地震来分析的话,全球的工业生产,日本的工业生产会出现一个V形的反弹。我们相信对于全球工业生产的影响,不会超过三个月。
根据目前所能够看到的,供电所提供的信息,日本的供电应该在今年夏天才能够陆陆续续恢复,那么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也应该是两个季度左右的事情。但是今天日本面临的不是一个赈灾的问题,而是消费信心的丧失。
有没有我消费这杯日本奶茶,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大家想想,在相当一段时间,在座的各位有哪一位还愿意去日本消费、去旅行,哪一位还敢买日本过来的农产品。
推动日本经济往下走的更大的动力,还不是海外消费者如何去消费,而是日本消费者本身消费信心的回落。日本是一个多发地震国家,自认对于地震的保护做得非常充沛,日本的国民对于核设施安全的信心非常的充沛,但是这些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今天来研究日本灾害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一定要从消费信心来开头。我们认为,今年日本经济重现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极高,估计1%左右的负增长。
对于石油价格对世界的影响,我认为石油价格长期高起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会远远大过石油价格上涨的,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大家一定要做好准备,这一次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起,才可能是真正影响世界经济,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变化。
但是撇开日本的核泄漏世界,全球的经济增长它的复苏步伐正在加快,美国、欧洲分别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消费信心和就业复苏的改善。美国的非农业就业增长已经在明显加速,银行业开始重新的加快各种各样的信贷,尽管这个是从及其低的水平上面略微出现了一点反弹,但是可以看到美国银行在借贷信心上面也开始缓慢的爬出了雷曼倒闭之后所带来的影响。但是今天市场的关注根本不在复苏,而在通货膨胀。
这张图表现的是欧洲的通货膨胀趋势(现场PPT),随着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欧洲通货膨胀向更高迈进,这个必然会逼迫欧洲央行开始考虑退出量化宽松的政策,我们相信欧洲央行重新加息,应该是今后三个月的事情。英格兰银行重新加息,应该也是今后三个月以内发生的事情。欧洲在发达国家的大国中间,率先退出量化宽松,已经势在必行。
和欧洲不同的是美国,尽管美国的通货膨胀也由于能源价格的上涨而出现一个明显的抬头,但是美国联储和欧洲不同,它具有两个政策目标,一个是维持物价的稳定,第二个是增加就业机会;欧洲只有一个物价,由于这个政策目标上的差异,接下来是政策标的上面的差异,美国联储看的是核心通胀,换一句话说是这条线中间的灰白色的线(见PPT),而欧洲看的是CPI。那么这个决定了美国量化宽松退出的时机会比欧洲晚,甚至会晚许多。
伯南克在量化宽松问题上,明年他要看到就业机会的大幅度改善,他心目中希望美国的失业率恢复到5.5%,或者6%的水平,但是在我看来,这个是很难做到的。这里面的两个图(现场PPT),是1950年到最近,失业率与新就业产生之间的线形回归。大家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数字都在这条回归带上面,但是2010年的数字却在那个圆圈上面。如果我们看右手这张图,下面的倒状带,是50年代、60年代的回归;上面这个倒状带,是70年代、80年代的回归;中间这条是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回归。但是2010年的失业,却是在三个倒状带之外的黑点上面。
在相当程度上,今天美国失业的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如果我们把非农业失业的问题,按照不同行业分开来看的话,多数行业的就业是在增长的,美国的教育,卫生业一直就业是在增长的。商业职业的这些就业也是在上升的;零售金融业经历了一轮雷曼倒闭之后的下滑之后,也开始稳定向上。但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美国的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这条灰色的线,制造业机会的丧失和红色的线建筑业就业机会的丧失所造成的。
这两个背后,一个是美国的汽车业,第二个是美国的房地产业。你告诉我美国的开发商什么时候才会请人重新建楼?换句话说,当美国的失业率回落到7.5%,或者7%之后,进一步失业率的下滑会相当的困难,这就决定了伯南克的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上面,他需要进一步的等一等、看一看。
美国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相对迟缓的第二个理由,伯南克都没有敢跟你讲,那就是美国巨额的财政赤字。今天美国的财政赤字的数额是历史最高的,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却是历史最低的。收益与潜在违约之间根本不成比例,那么是谁造成这种情况?是联储自己。
联储通过大量的发行流动性,把国债的收益率压到了低无可低的人为的水平。今天美国拍卖出去的国债中间,1/8根本就是联储自己买下的,剩下的一大部分也是联储间接买下的。由于联储大量的把流动性注入了银行,而银行又没有办法把这些钱全部借贷出去,所以他一转手又把钱扔回了国债市场。这个造成了美国国债收益率极低的水平。
如果今天在美国的财政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可持续的改善之前,联储冒然抽回流动性,美国的国债随时可能有一回大跌。如果国债出事情,这个是比雷曼倒闭出事情还要大出10倍,还要更多。因为所有的金融机构,它的最大资产,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一定是国债。
这就决定了联储在退出政策上面能拖尽量拖。当然由于通货膨胀的形势不饶人,联储早晚需要做一些事情,需要被人看到他在做事情。我们估计在6月30日QE2结束之后,联储不会一下子停掉所有的购买债券的计划。QE3出来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你叫不叫它QE3不重要,但是联储还会继续地购买债券,也许这个规模比QE2小一点,但是我不认为联储在6月30日会退出量化宽松。我们认为美国联储加息是明年下半年的事情。这个就决定了美元汇率的走势。欧洲开始退出,美国的退出却要遥遥无期,那么这个至少在今后两个季度对于美元会带来进一步的贬值的压力,但是美元的汇率从来不仅仅取决于联储的一厢情愿。
2010年11月3日,联储推出了QE2,伯南克也知道QE2对于制造美国的就业机会实际上影响有线。但是他希望做的事情是,通过大量的增发美元货币,使得美元的汇率贬值,这样可以对带动美国的出口,可以吸引海外资金进入美元资产,为美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额外的增长动力。这是伯南克的如意算盘,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这个主意的前提,却是以损害其他国家的增长动力为主的,那么其他的国家就不干了,日本、亚洲和其他的国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量化宽松和行政手段,但是最具创意的是欧洲,伯南克希望的是当他宣布量化宽松的时候,美元往下蹲一蹲,那么他就比别人矮出一节了,美元就会贬值。
但是11月3日美国真的宣布量化宽松QE2真正开始的时候,伯南克往下一蹲,结果其他人全趴下来了,他一看,他是最高的。在11月3日之后的45个交易日中间,美元升值了37天,这个就是所谓的汇率之间的联动,汇率是一个国家货币政策与其他一个国家货币政策之间的一个相互的调节,所有对抗量化宽松政策的措施中,我认为没有一个比欧洲更有创意的。伯南克宣布量化宽松,欧洲推出了爱尔兰危机,一下子打乱了联储的所有大计。爱尔兰危机真的这么严重吗?
首先,爱尔兰危机和希腊的危机有着本质的不同,希腊人是长期的财政的入不敷出,这个黑洞是要不断地把钱往里添进的;但是爱尔兰人是节俭的,他们有一分钱会掰出一半存起来。可现在出现的问题是爱尔兰的银行的失足,那么你需要大量的钱去填补这个窟窿,但是这个是一次过的开支,这个开支是出的起的。
大家这张图上(现场PPT)可以看到,当爱尔兰危机爆发的时候,市场一下子谁也不愿意借钱给爱尔兰了。爱尔兰在资本市场上面,发债集资的能力极低;但是大家看下面这张图(现场PPT),爱尔兰通过欧盟的稳定基金,把这个窟窿全部补上了。爱尔兰危机,在我看来绝对是一个夸大了的事件。欧洲在希腊危机之后,推出了欧盟稳定基金,总共金额7500亿欧元。如果希腊在债市上面通过民间市场集不到钱的话,这个7500亿的资金足够希腊吃33年了的。如果爱尔兰集不到钱的话,足够爱尔兰吃22年。如果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都集不到资的话,这7500亿也足够维持他们到2013年了。在相当程度上,欧元危机的短期危机是被夸大的。
当然欧元危机长期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欧元是一个历史的怪胎。16个国家拥有共同的货币政策,但是不同的财政政策,就像把16个人腿全部绑在一起,让他们往前跑,不摔跟头,这才叫奇迹。
美国出了事情,美国的联邦政府和美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是老子与儿子的关系。美国的联邦政府和投资银行的关系,是老子与儿子的关系。但是,欧洲、德国与希腊的关系,是邻居的关系,邻居家了着火了,你给他送水、送毛毯,这是道义上的问题。但是如果这个邻居今后十年每天都在你们家吃饭,每天晚上都在你的床边上打呼噜,这个就是德国今后十年需要面临的问题。
德国有一副漫画,一只老牛在吭哧吭哧拉车,老牛的肚子上写着德国,挥汗如雨的拉车,但是车上坐着一群猪,这个就是欧元利益错位的最好的写照。这也就是长远来讲欧元势必面临的一个结构性的挑战,但是这个不是今年或者明年的问题,欧元贬值对于德国是一个好的危机,因为德国的银行体系是健全的,德国的财政状况是健全的。欧元这么一闹,德国出口定单就上去了。也许欧洲在金融市场上面,在欧元上面可能会带来许许多多的震撼,但是在实体经济上面没有办法带来震撼,真个欧猪国家加在一起,不过仅相当于德国生产的60%。
接下来我想谈谈中国经济。中国1月份的消费数字,通货膨胀数字最大的看点是什么?许多人告诉我,是国家统计局修改CPI的权重。我认为这个并不是最大的因素,1月份CPI最大的看点,是服务业通胀的一次暴涨。2010年12月份,服务业通货膨胀是2.8%;而到了1月份,暴涨到4.7%。当工资这么涨的时候,服务业通胀出现很难避免。
这个是市场上对于通货膨胀的看法和我们与市场的差别(现场PPT),灰色的这条线讲的是食品通胀,普遍的预期是到了今年年中的时候食品通胀有一个明显大幅度的回落。对于这个观点,我们不反对,我们只是认为食品价格下落回落的速度可能比想象的更慢一些。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通货膨胀的第二源泉已经形成,那就是服务业的通胀。食品业的通胀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暂时性的,一旦人们对于工资的预期出现了改变,通胀会变成结构性的问题,会和我们持续相当长。
这是我们的预期。我们相信中国的通货膨胀会在今年的年中见顶,大约在6%-6.5%之间,但是在之后我们并不认为通货膨胀到年底会回落到3.5%的水平。我们认为它会在5%左右的位置徘徊相当长的时间。主要原因是服务业通胀的产生。中国人民银行的策略是我们加息加一半,通胀下一半最终在中间点上会合。但是在我看来,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加息加一半,但是通货膨胀并没有下来,到了下半年人民银行不得不再加一次息上
今天多数政府的经济学家和主流的经济分析员们,都认为在今年年中之后通货膨胀会大幅度的下滑,我认为他们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2010年年初的时候,我们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会达到3.5%,整个市场在笑话我们,所有的人都指着这个基数效应,国内叫翘尾因素。这么高的基数效应到了年中的时候通货膨胀一定下来。我说了,如果要是基数效应你就能够决定通货膨胀走势的话,全中国根本就不需要经济学家,有一个小学生,有一个Excle表就可以把整个通货膨胀描述出来了。
2010年什么情况变化了?食品通胀飙升,结果基数效应并没有使得通货膨胀在年中下来,结果导致了一轮手忙脚乱式的银行收紧银根。2010年其他因素不变还是错的,这一次起来的是服务业通胀,到了年中如果通货膨胀不往下走的话,也会带来一次手忙脚乱式的调控,我们认为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今年会上升160个点,一年期的储蓄利率今年会上升170个点,这个数字要远远高过市场的普遍预期。我们与市场的主要差别是看下半年的通货膨胀,而这个背后是基于我们对服务业的上涨和通胀的了解。
现在我换个方法再来问。中国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国家,5%的通货膨胀真的是不是这么可怕?不是。如果你要是看这张图的话,中国今天的通货膨胀不过是重新回到了新兴市场平均的通货膨胀水平。与其说今天的通货膨胀如何的出奇,倒不如说过去的滞胀的时期那才叫奇怪。今天在我看来,是在中国出现了一轮工资水平的正常化,农民工的工资开始往上涨了,有什么可以害怕的,有什么可以出奇的呢?工资的正常化带来了通货膨胀水平的正常化。
接下来的10分钟我想谈谈中国的劳工市场。
每隔四、五年中国经济会有一次自上而下的、政策主导的结构性转变,我把它叫成危险的一跳。
1980年的农村改革,1988年的价格改革,1992年的经济特区,1999年的国企改制,2002年的WTO和今天的工资改革,在我看来都是危险的一跳。这一跳如果成功了,中国的经济就出现了一个好的转型,经济上到一个新的台阶,又为我们制造出了一个繁荣的四、五年。中国是幸运的,到目前为止,多数危险的一跳都成功了。
今天相信在座的许许多多是企业家,不需要我讲大家都知道,农民工短缺的问题愈演愈烈。招不到员工、留不住人,加我们薪几个月以后人家照样跑。那么今天中国是不是面临着一个绝对的农民工的短缺呢?暂时还不是。过去许多年中国对于农民工来讲所有的就业机会全部来自沿海部,包括珠海。但是这一两年情况出现了一个改变,中西部的就业机会随着生产线的内移,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的稀尽,新的就业机会在中西部大量产生,农民工就不愿意出来了。目前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农民工的短缺,在我看来是沿海部的问题,是制造业的问题。但是这种情况不久就会出现一次更大的结构性的变化。
这张图是中国的人口结构数(现场PPT),它以年龄分出来不同的段。颜色部分是农村部的人口年龄分布图,一条条柱状体是城市部的年龄分布图。
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问题,20-35岁年龄段,无论是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都出现一个比较大的短缺,这也是中国独生子女政策所造成的结构性的人口问题。再看农村部的这个年龄段的人比城市部还少,那么这个是由于过去20年工业化世界加工厂所带来的大量农村就业人口的外移。中国在2014年前后,根据我们的测算,会进入刘易斯拐点。什么是刘易斯拐点?
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这个理论,他说在新兴国家之间有两个相互分隔的劳工市场,一个叫做城市劳工市场,一个叫农村劳工市场。城市劳工市场,基本上按照经济学教科书在运作,当我见到订单的时候,我请人,那么它的效益相对比较高一些。第二个农村劳工市场,兄弟姐妹三个人在耕种这块地,老大出去打工,某一天老大被炒了,回来没问题,咱们一块耕这块地,多一个人就是锅里加一勺水。农村劳工市场没有失业问题,只有就业不足问题。这块地可以有三个人来耕种,可以有五个人来耕种,可以有十个人来耕种,但是它的效率并不高,而这个所带来的是他的收入也相对比较低一点。
那么,刘易斯拐点要讲的是当成是经济要出现起飞,就业市场大幅度的扩张的时候,由于城市可以吸纳农村的剩余,收入相对较低的劳动力,那么我们会有相当一段时间经济在扩张,就业在扩大,但是工资并不上升。直到某一天,农村的供应开始显得短缺了,你还能够请得到人,但是你要请人的话,你的工资就需要大幅度上涨。那么这两个的转折点、拐点部就叫做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对于世界又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对于中国意味着四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根据韩国墨西哥许多国家经过刘易斯拐点的经验,中国会面临一个持续的大幅度的五年、七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双位数的工资增长。而这个所带来的是一个爆炸性的低端消费的增长,目前中国使全世界震惊的是第一个5亿消费者,那是城市消费者。今天在中国马路上跑的别克车要比在美国马路上跑的别克车更多。大众牌汽车在中国市场赚到的钱比他在德国市场赚到的钱更多。尼桑,日本制造,日产车在中国生产的数量要超过日本生产的数量,这是第一个5亿消费者给世界带来的商机。
接下来第二个5亿消费者会冉冉升起,他们的钱带没有第一个5亿消费者这么大,但是从方便面到鞋子,从银行帐号到手机,这个是一个巨大的新的消费市场。
第二个意义,在于工资大幅度上涨之后,中国的通货膨胀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一次结构性的上升。
刚才我所讲的,过去十年中国的通货膨胀1.8%,今后十年中国的通货膨胀接近5%,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要去预测通货膨胀的顶在哪里,见到顶之后它还会再高位运行,直到下一个顶的出现。今天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已经不再是食品通胀问题,已经不再是暂时的周期性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通胀问题。对于所有做企业的人士,这一点你务必留意。
第三,低端的住房需求和家居改善的需求,又会出现一次大幅度增长;
这些房子房价一定要低,也许不是万科,但是无论谁建这个房子,无论你用什么预算建这个房子,都是需要水泥、钢筋吧,那么这个对于原材料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第四,一轮自动化热潮会随着中国低端劳工市场的短缺而出现一次重大的变化。生产线转移到四川并不是这场游戏的终结,今天上海宣布涨工资20%,重庆第二天就宣布涨工资30%,你在你搬到重庆去,只不过能够为你多买两年、三年的时间,甚至这个都没有。涨工资对于地方政府来讲,今天叫做政治政策正确的决定。如果你想长期玩下去,提高投资中间设备投资的比重,不可避免。
刘易斯拐点对于世界又有什么含义?
第一,我认为制造业过去15年辉煌的生产外包模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中国之后没有第二个中国,这倒不是说越南、孟加拉接受FDI,而是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政府会容忍资本家迫使工人每个星期工作75小时,世界上不会再有另外一个出口商愚蠢到会把他的出口价格基本定死。但是它的生产成本每年大幅度的上涨。制造业生产模式已经重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第二,全球的通货膨胀会重新起步;在过去的几个月,我重来没有见到过,像中国出口商同时对于沃尔玛等等,欧美的零售商说对不起这个单子我不接了,我会走内需市场。过去许多年,一提中国出口商,一提要加价,沃尔玛说你要么把你嘴闭上,要么我找其他家做。这是第一次中国出口商集体对海外欧美零售商说NO的。也许美国消费者现在还没有能力来接受加价,这意味着像沃尔玛、HP等等这些商家的企业利润会带来挤压,长期来讲这个会转到产业链下游的最终消费者那里。
第三,使周边国家会出现一个新的工资的上升;从韩国到泰国,所有国家的劳工市场过去十几年由于中国在就业史上制造的通缩,使得他们的低端工资都没有办法上涨。那么这一次由于中国工资的节节上升,亚洲其他国家都会面临这一个通胀局面,都会面临这一个消费和GDP上涨局面。
最后我想以这张图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现场PPT),这个是我们对于中国劳工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一个长期预测。今天中国还没有真正的面临到人口的绝对短缺,但是到了2014年左右,我们相信这个短缺会开始进入刘易斯的拐点,就是红色和蓝色交叉。在这之后由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由于中国服务业爆炸性增长,中国会迅速的发展出一个劳工市场的短缺。
到2017年,我们预计中国会面临1700万人口的劳工短缺。这个意味着什么?对于一个具有8亿劳动人口的中国来讲,这个数字是大的,但还不至于震撼性的。但是把这个放到全球的视野来看的话,你会得到不同的观感。1760万劳工短缺,相当于美国整个劳工市场的11%;相当于日本劳工市场的25%;相当于德国劳工市场的41%。
刘易斯拐点,是中国经济今后十年最大的拐点;刘易斯拐点,是今后十年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几个故事中间的一个。无论你是买股票的,还是做债券的;无论你是企业家,还是小消费者;无论你身居中国,还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这个刘易斯拐点对你都会有非常深重的影响。
李迅雷:中国整体出口总量已经达到瓶颈
首届新财富(澳门)论坛于2011年3月28日在澳门举行,论坛主题:全球变局中的中国增长新动力。以下是上海市人大财经委委员、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的发言实录:
李迅雷: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很荣幸能够在澳门跟大家来交流以全球变局中的中国增长新动力为主题的研讨会,我要演讲的主题就是《中国出口增长的前景,以及中国出口增长与产业涉及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出口,在过去30年当中增长迅猛,中国从完全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家演变成出口份额第一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国制造业的拉动是非常明显的。2010年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当中中国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大国,取代了美国,美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它已经维持了110年历史,而中国在改革开放的短短30年中就取代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那么,这个过程是怎么来产生的?其实跟我们出口增长有很大的相关性。而中国的出口增长,它其实也是有我们国家独特的自然条件所形成的。所以,我演讲主要是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中国外贸出口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很有意思的是在全球除了美国之外,有四个制造业大国:中国、韩国、德国、日本,这四个国家它有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人均耕地面积非常小,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韩国0.54亩,德国2.25亩,日本0.6亩,所以日本地震之后对日本的农业生产影响会更大。而全球的平均水平是3.5亩,资源丰富的那些国家,比如说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有9.8亩,澳大利亚是最多的,人均是45亩,法国是5.6亩,印度比中国要多1倍,是2.7亩。我们大致看了一下,耕地面积少的,反而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这其实就是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因为我们的耕地面积少,我们人口又多,那么我们怎么求生存、怎么求发展?只有通过出口来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现象,比如说现在日本地震以后,日本的经济从此一蹶不振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日本在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它就推行了产业空心化政策,虽然日本现在三大汽车巨头在本地已经停产了,但是它在海外的产量要远高于在本土的产量。日本在海外总投资是5.9万亿美元,那是远超美国,所以,我们现在GDP是超过日本,但是我们的GNP只有日本的一半。从这一点来看,日本虽然是国土面积很小的国家,但是它却是一个全球投资最多的国家。
同样,我们来看中国,中国在过去一千年中,人口从5500万增加到现在的13亿,我估计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将要达到14亿人口。那么,人口在过去1千年当中增长了22倍,但我们的耕地面积只增长了4-5倍。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恶劣的条件,在过去30年当中我们的经济增长依然是非常迅猛,创造了奇迹。
比如说,我们拿深圳而言,深圳去年出口额大概是2000多亿美元,超过印度一个国家的出口总额。我们把目光聚的更小一点,比如像东莞,东莞磁头跟电脑机箱,它的产量占到全球40%,覆铜板和驱动器占了全球的30%。另外,羊毛衫的产量,它又是中国家织最大的出口基地,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就能创造这么巨大的能量,整个全球格局也是一样的,就是极小的地方创造了全球大部分的GDP。全世界占土地面积1.5的地方,它就创造了一半的全球GDP.
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出口导向这么一种积极模式?本质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它不能够向外移民。所以说我们这种出口导向的策略,从本质来讲的话是从移民替代,按道理来说最好的是中国向美国移民、澳大利亚移民,但是不能够移民,所以我们要解决吃饭问题、发展问题,那么只有替全世界的消费者打工,这就是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出口的本质。
事实上,中国在过去15年中,中国的出口也是非常成功,我们出口的产品升级也是非常明显的,工业品在出口当中的比重已经从85%提升到95%。在工业品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制造业也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们已经成为了全球很多工业品、很多制造业的第一大生产基地。比如说我们的汽车、汽车零部件、家电行业,尤其是机电产品。我们可以发现,工业制成品它的出口在过去十几年当中是非常稳定的增长。
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过去我们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逐步向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进行转化。尤其我们可以发现,比如说我们的化工产品、机电产品、仪器仪表,它的比重在过去十年当中都是显著上升的。而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比如说像纺织品、服装、鞋帽、箱包的比重是在下降的,还有像玩具,这一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在下降的。
当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之后,对于中国整个制造业的拉动是非常明显的,它也是改变了全球的工业制造格局。中国的出口增长率,2010年达到34%,在出口份额当中已经达到11%,2009年是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
今年的外贸整体格局来讲,我们的出口增速是要下降的,这个从二季度我们出现了较低的出口增长率,出现了贸易逆差,从这一点上面也可以发现,我们的出口在次贷危机之前创了新高之后,它还是出现了回落。在全球次贷危机之后,经济出现反弹,我们的出口也相应的出现了反弹,但是最近又会开始回落。中国整体出口总量来讲,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了,这个瓶颈也就是10%。我们可以看到像美国、德国、日本,当它的全球出口份额达到10%以后,它的出口增速就开始下降。那么看来中国也是难以幸免。
我们的进口增速依然还是在上升的,这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的;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了全球贸易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的趋向。这条深蓝色的线就是我们的进口(见PPT),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进口增速超过出口增速是从2007年年中开始的,包括到现在为止。所以我们预期,2011年我们的出口增长率是18%左右,进口增长率大概在29%左右。所以说2011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就是要大幅度的缩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作为出口大国的地位会得到任何的动摇,我觉得中国的出口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
当然像这么一种过程,其实在全球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从2009年开始,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它的经常帐户顺差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就是发展中的国家它的经常帐户顺差开始缩减,而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经常帐户逆差也开始收敛。那么,整个就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我觉得到了11%之后有可能也会缩小,但是这不影响中国出口产品的升级,也不影响中国通过出口来拉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第二,中国出口产业升级次序;
其实有很多案例,就是韩国和日本,我们在走的就是韩国和日本70年代、80年代走过的路。70年代韩国的机电产品已经从原先的20%提升到50%,这个是非常惊人的。同样我们也发现日本的机电产品,它是从60年代开始增长,一直到2000年的时候它的比重提高了47%,就到了这么大的峰值。而韩国在2004年的时候,它的峰值也达到63%。所以,我们预期在今后的十年当中,中国的机电产品市场份额还有望进一步提升,也就是从50%提升到60%,这个我觉得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结果。
再把它细分一下的话,比如像中国的机电产品当中的办公用品、电信录音设备,这种增长目前还是比较迅猛的。但是中国落后的地方,就是机电产品还是偏向于低端,落后的地方还是像运输设备、仪器仪表,这方面我们还是比较落后的。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把它简单的归纳为低端崛起,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但是跟美国的制造业地位还是不能够同日而语,美国虽然成为第二大制造业国家,但是它的技术领先、它的制造业在产业链当中的地位,那都是中国所不能及的,但是中国也还是在进步。那么,中国的机电产品,它也是在升级的过程当中的。
比如说,我们的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动力机械设备,这两个我们在出口的份额当中还是得到提升的。
反过来讲的话,像特种工业专用机械,还有仪表仪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要进口的,就是进口额要大于出口额,但是在未来也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韩国所走过的路。就是韩国的机电产品,它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它一开始发展也是向电力机械,到后来仪器仪表行业也就起来了,就是整个产业升级过程跟一个国家的国力强盛,以及国家的经济地位是相联系的。
第三,新兴市场需求通过了中国产业升级。
这个我想是非常明显的,真个经济格局就是我们的发达国家经济份额,它是在下降的。而发达国家市场份额是在提升的,而发展中国家正在走的路就是中国刚刚走过的路,所以中国的产品,尤其中国的机电产品,对这些国家来讲是更加适销对路的。在座各位有不少是企业家,不少都是来自上市公司的,不少都是从事制造业的,在座各位都是专家,都在亲身经历的变革当中,就是我们的产品越来越多的出口于新兴市场国家,因为他们的经济也在发展,他们的产品需求、消费升级,也跟我们过去90年代走过的路非常相近。
以汽车为例,中国的汽车主要出口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可以预期到2020年,我们的年均汽车销量应该要超过3000万辆,在那个时候估计20%的汽车是出口的。
我们也可以发现,像光学仪器的出口占比,向巴西的、马来西亚、韩国的出口比重就比较大,我们相对向美国、欧盟、日本的出口比重比较小。对于越南出口的产品比重当中,比较大的就是机电产品、音响设备;我们向他们进口的,就是矿产品。
越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而中国的高速公路,现在是全球第二,再过十年的话,就应该超过美国了。所以,与此相关的,像印度,印度的铁路、公路相对还是比较发达,但是高速公路总的里程数量还是非常少。今后像工程机械,向这些国家出口量还是比较大。比如像地铁,中国现在到处都在修地铁,再过五年、十年,很多发展中国家他们也要修地铁,那么想这类技术和产品就向那些国家出口。
所以这样来讲,我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对中国未来的产业升级,包括我们的出口产品的升级前景还是非常看好,因为世界很大,中国有了东部的沿海城市的高速增长,现在又是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整体都在不断的创造新的需求、创造新的动力。
相反来讲,由于全球贸易的平衡需要,我们对美国的出口在未来肯定要下降。这是我们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一些主要产品。
如果再看下面这张图的话(现场PPT),你会发现我们纺织品出口增速是趋缓的;我们对美国的农产品是净进口的,我们的机电产品对美国的出口比重是不断上升的。所以,这张图把中国和美国隐去的话,美国倒成了农业大国,而中国倒像是一个工业大国。所以,全球的贸易格局确实在发生变化。
我前面也已经讲到,就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是中国今后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拉动中国增长的动力呢?
是在于我们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出口增速,就是它的经济增长增速是非常可观的。未来五年根据国家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平均增长是6.65%,而发达国家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只有2.5%。所以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是发达国家的2倍多。那么,在这种格局下面,推动中国出口增长,拉动中国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还是在于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亚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出口比重上升过程当中,亚洲是最显著的。所以未来十年、未来二十年,应该是一个亚洲的时机,在亚洲里面,除了我们传统的东亚国家具有很强的优势之外,比如中国、日本、韩国,还有要崛起的印度、东南亚这些国家,那么这个使得我们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密切。
从这张图(现场PPT)也可以看到,在过去十年当中,亚洲区域内的贸易占亚洲各国贸易比重从原先的18.7%提高到45%。所以说,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第三大动力,就是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
这个应该是非常良性的东西,就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发展之后,中国对发达国家贸易的顺差就会进一步缩减,那么发展中国家对我们的贸易制裁也会缩小。所以整个过程我认为是比较良性的,也是可以持续的。否则的话,我们一味的对美国带来的贸易逆差使得世界贸易就很不平衡了。但是由于中国生活水平提高,所以我们的进口会更多。当然我也是希望我们进口当中,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比重能够进一步上升。
第四,来自于中国内陆地区承担了我们出口转移。
这也是一个新的变化,我们在过去15年当中,实际上我们内地的出口比重一直是下降的,从1995年到2005年,内地出口比重从原先的21%下降到了目前只有12%最近是有所回升,但是也在15%左右,这个基本上已经见底了。所以说今后中国的出口新增动力,应该是来自于内地的。尤其是四大地区出口快速增长,像云南、广西、重庆、四川,这四个地区的出口增长势头已经体现出来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比较低廉的人力成本,还有比较低廉的土地价格,这些生产要素。
比如像重庆,出口产品结构也是在发生变化。像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它的增长幅度也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说产业转移,像最近富士康把在深圳的基地部分迁到河南郑州、重庆,也就是说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劳工工资、土地成本等原因,迫使很多制造业,很多外商出口企业,它的产业向内地转移。这样就拉动了内地的经济增长、内地出口产业的发展。
这张图就反映出全球各个省市的工资差异(现场PPT),从工资差异的角度来看,像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相对广东有比较大的成本优势。如果把这几个地区对它们本省的十二五规划当中出口战略,这些细分一下的话,发现这些省份、这些地区都有出口发展战略。比如像广西,要充分利用中国跟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来扩大加工贸易规模。比如像云南,它要走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也是建立加工贸易基地;像四川要发展软件业、金融业、财务外包等产业,促进旅游文化、运输、中医保健等产业,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像重庆,开放力度更大一点,它建立了保税区、建立西部金融中心。
整体来看的话,中国在产业发展过程当中,都会有新的瓶颈出现,然后又会有新的机遇产生。所以,它的衔接都还是非常顺畅,从而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第五,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在拉动出口跟产业升级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拉动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是外商企业,到目前为止外商投资企业它的出口份额依然占到50%以上,国有企业它的出口份额在不断下降的。但是另一方面,从增量的部分来看,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它的出口份额是在显著上升的。所以,这也是代表了我们的一个新趋势,未来十年、未来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还看民营企业。
我这个应该是有依据的(现场PPT),我们看从2004年-2010年,民营投资比重在不断增长,尤其是2010年,去年民营投资比重是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达到45.1%。三资企业在过去30年当中对中国经济拉动是非常显著的,但是从投资比重来看,这几年的投资比重要明显低于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和所有制升级也是有相当大的相关性。
我们再来看一下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产业布局上有什么差距?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是民营投资的主要两大方向,尤其在制造业方面,我们的投资增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此外,比较落后的地方,比如像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电力、燃气、采矿业,这方面是民营资本相对落后的。但是好在这次温总理在两会中,也提到关于鼓励民间投资的三十六条,温总理也做了说明解释。这说明我们政府部门也是非常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到中国的各大领域,包括原先国有资本垄断的这些行业。正是因为民间资本在参与我们的制造业投资当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也看到有不少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了行业龙头,比如像电信设备的华为、中兴通讯,家电行业的格力、美的,三一重工,这次日本之后,三一重工就用了一台很大的机械,臂长67米的机械支持核泄露事件,这也是做了很大的广告。像电子计算机行业的联想,食品加工行业里面的雨润、蒙牛等等,可以举的例子是非常多的。这可以说明民营企业资本的崛起,也是产业升级过程当中的必然选择。
上一节张部长也讲到我们科研投入比重一直不高,尤其是在投入的体制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比如像中国的汽车工业,从建国到现在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形成我们自主的汽车品牌,拉动品牌的还是民营资本,像比亚迪,这一类对中国汽车业的拉动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民营资本是不是能在今后中国经济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个还是要取决于国家政策,这方面也是希望政府在鼓励民间投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当中有进一步的优惠政策。
最后想做一点政策建议:
第一个建议,出口退税政策;
2010年出口退税额达到7300亿,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我们出口退税总额越来越高,是不是有很大的必要,是值得商榷的。今年我估计我们的外贸顺差,大概是在700多亿美元左右,去年大概是1800亿美元,今年大概会降到700多亿美元。如果是700多亿美元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出口退税额就要超过我们的外贸顺差了。这个显然是有点说不过去的。那么去年我们出口退税额又是增长13%。既然我们对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的这些产业产品出口要进行限制。
那么是不是对这些产业出口退税比重也应该做一个适当调整呢?因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们先后7次上调了出口退税率,涉及到商品税号达到8000多个。那么现在次贷危机已经过去,我们是不是要把原先7次上调出口退税额有一定的回调?这个我觉得还是应该值得考虑的。毕竟我们经济发展已经到一定阶段了,要解决我们的产业升级问题,不能够完全以我们的就业为理由来保持我们的低附加值、高耗能产品比较高的出口退税额。
第二个建议,鼓励民间资本的海外投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引用了外汇管理局提供的2009年数据,中国的对外资产负债结构。我们在这张图上面可以发现(现场PPT),我们的资产是要远高于我们的负债,说明中国是一个进债全国,但是我们的进债全国结构非常不合理,我们大部分是以外汇储备形式存在的。我们的外汇储备在2009年的时候是达到了2.4万亿,去年年末达到2.8万亿,这么大的一个外汇储备,相当大的一部分去买美国国债。
买美国国债,美国又是一个低利率的国家,但是我们买了美国国债之后,人家又反过来,热钱又流入中国,又到中国来投资,我们到美国去买国债,我们是低收益、低回报,然后我们还要承受人民币升值之苦,我们还要承受美元贬值之苦。而人家到我们这边来投资,人家是既可以享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又可以获得一个比较高的收益率。
举个例子说,拿我们的钱存银行,存了银行之后得到的储蓄率是比较低的,然后我们又反过来向这个银行来进行贷款,就把我们存的钱再借回来,所以我们吃的是倒利差。这种格局我觉得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对民间资本没有放开,我们还是通过国家上收外汇,统一对外投资这个模式。
这些数据表明(现场PPT),我们一方面由于大量外汇流入,使得我们的货币供应量非常之大。从左边这张图就可以看出,广义货币占GDP比重达到200%。所以,我们是被动的在印人民币。美国在1986年到目前为止,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占美国的GDP比重60%左右没有显著提高。而中国就是因为大量的外汇流入,我们的M2当中,来自于外汇储备所占的比重大概是30%左右。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就是因为大量的外汇流入,我们外汇储备增加,我们被动的印人民币,使得我们的广义货币不断的增加。那么广义货币的增加,使得我们货币一部分攻房地产,另一部分去买商品,使得我们的商品价格出现一轮的攀升。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鼓励海外投资,既可以来消化我们不断增加的货币,又可以使得我们的在对外直接投资当中,我们的产业通过海外投资,对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进行投资,使得我们产业水平也能够得到一定的提高。我觉得现在已经是到达非常紧迫的时候了。
具体操作过程当中,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民间海外投资证券和房地产,这个纯粹就是作为居民,我觉得应该进行的投资;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讲,我们可以利用在香港作为一个平台,利用香港越来越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来拓展海外业务,这样也是有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作为中资的金融机构,实际上可以来参与这个过程。比如说我们如果怕洗黑钱,诸如此类的担心,就可以让资金在中资机构流转,这样的话有利于监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外汇的管治。
总而言之,中国的产业升级是一个必然趋势,中国产业升级过程当中,外贸出口起到一个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仅仅有这么一个自然增长的趋势还是不够的,需要有政府的政策扶持,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金融的改革开放,需要有民间资本跟政府的政策有一个更好的结合。
周正庆:营造慢牛局面推进资本市场发展
首届新财富(澳门)论坛于2011年3月28日在澳门举行,论坛主题:全球变局中的中国增长新动力。以下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周正庆的发言实录:
周正庆: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我非常高兴在春暖花开的三月来到了美丽的澳门参加首届新财富(澳门)论坛。我衷心祝愿此次论坛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
下面我想借这个机会讲一讲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拓展直接融资的问题。
根据我亲身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深深体会到20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相对单一到多层次、从比较封闭到相对开放、从不够规范到比较规范,今天已经发展成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经济发展当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到今年2月底,我国已经有上市公司2121家,总市值近27.7万亿元,总体规模居全球第二位。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四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充满活力的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有利于完善我国现代金融体系,金融业整体运行的质量和效率明显改善,这就大大增强了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竞争,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
第三,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挑战,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四,有利于我国居民拓宽投资渠道,参与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增加财产性的收入。
总之,发挥好资本市场的各项功能,对实现十二五规划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国资本市场还很年轻,仍然处于新兴加转轨这样一个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较为突出的我认为有两个问题需要抓紧研究解决:
一是我国的直接融资比重偏低,制约了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
目前,我们国内企业融资80%以上是来源于银行的贷款,也就是来源于间接融资。而股票、债券等间接融资的比重,仅占10%左右。比如说,2008年仅占8.48%;2009年占5.27%;2010年为13.75%。
直接融资比重低,它就导致了金融体系结构的失衡,降低了整个金融体系配置资源的效率,而且加大了金融风险的隐患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是我国资本市场在发挥保值增值的功能方面,与国际比较还十分薄弱;
不利于我国居民不断增加财产性的收入,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以上证综合指数为例,在2001年年初,上证综合指数是2073点,就是2000点多一点。经过十年,到了2011年3月,仍然在2900点左右徘徊。这十年加在一起累计上涨仅仅是42%,而同一个时期,跟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比较,巴西的股指是上涨了345%;印度上涨了356%;俄罗斯上涨了1348%;我们还可以从美国来看美国曾经从1990年的第四季度开始,资本市场开始了长期单边上涨的十年,它形成了十年牛市的行情。道琼斯指数从2400点,这跟我们2001年差不多了。但是到2000年,十年增长了11723点,十年的涨幅达到了3.9倍。这就推动美国经济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增长,以及居民财富的大幅度增长,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所以举国际上这些例子,就为了从这些例子当中很值得我们深思,应当从中得出有益的结论。因为从我国这近十年、二十年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增长率9%以上。刚才讲了,但是股指基本上是在2000多点左右徘徊。
我国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对深化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做了重要的部署,要求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为了认真落实这个目标,我建议:
第一个建议,我们各有关主管部门在对资本市场重要性的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就各有关部门都应当引起对资本市场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应当统一认识。
围绕我刚才前面提到目前急需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怎么办呢?各有关主管部门要联合起来认真地开展调查研究,从中分析我们的实际情况,找出问题的核心,然后能够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就像我们当年搞5·19行情那样,逐步营造一个慢牛的局面,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个建议,要真正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当中,就曾经提出来,要改进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努力维护资本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我认为近年来,金融宏观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曾经存在着对货币市场比较重视,而对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有所忽视。出台的金融调控措施,往往针对了货币市场,对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考验的比较少,造成了三个市场相互分隔,不能协调发展。而且,有的时候还使资本市场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出现了持续低迷、直接融资比重迅速下滑,使广大群众投入资本市场的资金被长期套牢,使投资者的积极性被严重的挫伤。
所以我建议,对这些问题应当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各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配合,按照中央的要求,下大力气改进和完善中央银行的调控方式和手段,真正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统筹兼顾货币资本和保险等三个市场的有机协调发展。
总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需要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和积极支持,为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资本市场的功能得到更充分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