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央行官员:加强流动性管理 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央行官员: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制约
央行官员:存款准备金比公开市场操作有效
央行:货币政策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央行: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央行发470亿3个月期央票 中标收益率维稳 进一步舒缓加息忧虑
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持平于2.7944% 本周公开市场净回笼1030亿元
央行多位官员一再暗示不会使用利率工具
央行官员:加强流动性管理 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24日在央行网站发表文章称,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中央银行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总闸门。
张晓慧称,导致流动性过剩的国际收支顺差既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加速以及国内资源禀赋竞争优势的反映,也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以及围绕此战略长期形成的财政体制、收入分配体制、贸易体制、价格体制、汇率体制等因素有关,从更深层次看,反映了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的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由于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未来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状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张晓慧称,随着市场自身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应该是大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利率、汇率等改革将继续推进,中国货币政策也将更有条件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文章指出,近年来,央行在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深度冻结流动、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发挥利率杠杆调控作用、开展窗口指导、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等货币政策方面,对货币信贷进行了合理调控,维护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 (新华社)
央行官员: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制约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表示,在中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条件下,利率工具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
张晓慧周四在央行网站上发表文章,阐述中国央行在国际收支顺差条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创新。
她表示,未来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状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不过,张晓慧称,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是大趋势,而且随著汇率和利率改革的继续推进,中国货币政策也将更有条件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道琼斯)
央行官员:存款准备金比公开市场操作有效
3月24日上午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在央行网站发布题为《国际收支顺差条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和创新》的文章,文中指出,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于成功进行流动性对冲功不可没,目前其对冲作用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条件下,利率工具的使用受制约。
2002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央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由于具有灵活性和市场化强等特点,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一开始就选择的对冲工具,而央行票据则成为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主要工具。
在一般教科书中,作为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存款准备金率被视为货币调控的利器,并不轻易使用。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及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重新启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张晓慧在文章中表示: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于成功进行流动性对冲功不可没,目前其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
此外,张晓慧在文中还指出,在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条件下,利率工具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但她表示利率杠杆引导预期、调节供求的作用仍然得到了发挥。
中国央行调控流动性和管理通胀预期主要使用三种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提高利率。
3月19日,央行决定,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自去年以来第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本次上调大约冻结银行资金3600亿元左右。此次上调之后,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的历史高位。
发行票据回笼资金是央行使用最为频繁的工具,但是这一工具遇到了利率攀升带来的发行困难和成本上升问题。央行3月22日以价格招标方式发行了新一期一年期央票,并开展了正回购操作。目前二级市场一年期央票3.18%左右的收益率水平,仍然要较一级市场低2个基点。
央行:货币政策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3月24日表示,中央银行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中国货币政策也将更有条件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张晓慧在央行网站刊登的署名文章中称,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有一个过程,未来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状态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是,张晓慧认为,随着市场自身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应该是大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将不断完善,利率、汇率等改革将继续推进,中国货币政策也将更有条件逐步增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更多运用价格型调控转变。
文章梳理了目前央行使用的公开市场、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在贴现、窗口指导和信贷调控等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发挥的作用。
其中,对于公开市场,张晓慧指出,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一开始就选择的对冲工具实践证明,在流动性持续较多的情况下,央行票据这一操作工具的推出为货币调控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对促进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重要作用,还有助于形成连续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从而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对于存款准备金率,她认为,存款准备金工具具有主动性较强的特点,收缩流动性比较及时、快捷,能够长期、深度冻结流动性,更适合应对中长期和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锁定部分基础货币并降低货币乘数,进而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对于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着更大的效力。
张晓慧表示:应该说,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于成功进行流动性对冲功不可没,目前其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
而对于差别存准,她提到,央行于2010年底明确对金融机构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并作为一种支持、激励性工具加以运用。实际操作中主要是针对资本充足率低于监管要求的金融机构以及某些贷款扩张过快的金融机构,将其存款准备金率在一般标准的基础上提高0.5个百分点。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基于社会融资总量、银行信贷投放与社会经济主要发展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具体金融机构对整个偏离的影响,考虑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和各机构的稳健状况及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情况等,以更有针对性地回收过多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信贷合理、适度、平稳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并为金融机构提供主动按宏观审慎政策要求,从提高资本水平和改善资产质量两个方面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的弹性机制,达到防范顺周期系统性风险积累的目的。
张晓慧在文章中重申,到2008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全部达到8%的最低资本要求。
而针对再贴现的功能转换,她指出,由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过剩,再贷款、再贴现在总量上增加的余地不大,再贷款甚至是以回收为主,再贴现的规模也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主要是发挥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和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
对于利率杠杆,她表示,目前,中国已实现了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阶段性改革目标,中央银行实行二元化的利率调控模式,即一方面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上下限)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及各类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二者之间也有某种共性,都应当反映宏观调控的要求和经济形势的变化。
她并指出,中国仍处于体制转轨中的特点使得中央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实践表明,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为市场所预期,增加了政策透明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更大程度地发挥了货币政策的效力。(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