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点论是鬼话 央行再动出问题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万点论是鬼话 央行再动出问题

加入日期:2011-3-21 18:48:4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尹中立:大地震对全球金融市场有哪些影响
  张庭宾:大地震会不会引爆日本债务危机?
  曹中铭:基金别把社会责任不当回事
  斯蒂格利茨:中国通胀水平不算高
  叶 檀:有牛公司 没有牛市
  巴曙松:今年中国经济将回归常态化增长
  桂浩明:利空聚集有待消除 行情整理尚需时日
  吴晓求:政策再动恐引经济波动 不会再调了 再动会出问题
  李 武:大牛市万点论都是鬼话

  尹中立:大地震对全球金融市场有哪些影响
  发生在日本的大地震,以及引发的海啸、核泄漏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不可小视。这些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本的保险业面临巨额赔付。日本保险公司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巨额赔付就必须变卖其金融资产,这些金融资产不仅分布在日本市场,欧美金融市场同样有这些公司的投资。因此,日本保险业的巨额变现行为容易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日后如果出现保险公司因为巨额赔付而倒闭的话,影响将更大。除保险业受到冲击外,天灾会导致大量银行不良资产,银行业也会受到冲击。
  其次,使全球汇率市场出现剧烈动荡。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使日本民间有很多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套利交易,将手里的日元兑换成澳元、美元、欧元等货币,以获得比国内更高的收益。套利交易有一定的前提,日元兑其他货币必须保持稳定或日元保持贬值的状态,如果日元大幅度升值则套利交易就要被迫进行反向操作,即卖出澳元、美元等货币并买进日元。因为日本持续进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民间进行日元与其他货币的套利交易数量巨大,因此,每当日元汇率升值时就会引起套利交易者大量的反向交易,于是,会导致日元的进一步波动。好在2008年之后,随着美国利率的大幅度降低,套利盘应该比之前有大幅度减少,否则此次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日元汇率波动将更大。阪神大地震后日元急升了20%,估计这次升值的幅度要小于20%。
  第三,全球产业链会出现问题。日本是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制造国之一,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地位,由于此次天灾导致的钢铁、汽车、芯片等暂时停止生产,将严重影响分布在全球的相关产业的生产。日本与中国的产业联系十分紧密,中国的大多数高科技产品,如精密仪器、仪表、芯片等都是从日本采购,日本生产的中断直接影响到中国相关企业的正常运转,有些企业将会被迫中断生产。
  第四,核泄漏将直接导致全球范围内核电业发展的停滞,之前股市曾经将这些公司的股票一炒再炒,股价严重偏高,有关核电设备制造公司的股价将出现大幅度下跌。关于核电的建设,我国政府已经表明态度,估计其他国家的政府也会表明类似的立场。

 

  张庭宾:大地震会不会引爆日本债务危机?
  日本大地震已过去一周多的时间了,国际金融市场终于过了癫狂紊乱期,逐渐理性起来,是到了冷静评估日本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时候了。
  这一事件对世界经济,乃至全球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将相当重大,有可能是日本由失去增长期进入衰退萎靡期。从更长远的角度说,日本大地震将激起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敬畏感,促使世人反思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
  日本国民在此次大地震中表现了很高的素质,福岛核电站的勇士们赢得了世人的敬佩,但地震也显示出日本已非20多年前风光无限的日本,更非80年前雄心勃勃的日本。尤其是在福岛核危机中,日本官员的决断魄力,日本自卫队的怯懦表现,均令人意外,这反映了这个国家精英意志的衰落。而在灾后保障的混乱无力,更令人惊讶,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发达国家,尤其是主灾区距离东京仅仅200多公里。这反映了日本国家动员能力的萎靡。
  二战之后,日本人将这种大国意志转入经济领域,再次爆发了惊人的能量,实现了经济奇迹。然而在日本由工业大国向金融大国升级,再次挑战美国的货币金融经济地位时,美元势力巧妙地利用日本人虚荣膨胀,威逼利诱日元升值,制造巨大的楼市泡沫,在1990年制造了一场金融灾难,日本楼价最大跌幅85%,股市最大跌幅65%,金融系统崩溃,日本由此进入了失去的20年。
  在失去的20年中,日本虽然一直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国债占GDP的比例已经高达250%,在全球遥遥领先,但一直是低增长,多次在通缩边缘徘徊。其根源在于:1990年楼市泡沫破灭导致了未来财富的巨大透支,这表现为国民需要不断为负资产的房屋支付贷款,也表现为金融系统巨大的呆坏账需要不断摊薄和弥补--靠着高端制造业利润、海外投资收益和国民的节俭储蓄,日本实际上一直在还20年前的坏账。在此过程中,日本能够维持较高生活水准,已属不易。
  与此同时,日本已经演变为一个老人社会,老人政治盛行,社会缺乏增长,年轻人缺乏机会,难免逐渐萎靡。尤其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俄罗斯的复兴,日本在美、中、俄三大国的夹缝中,更难有伸张大国之志的空间,和中国争夺钓鱼岛、和俄罗斯争夺北方四岛,都是日本试图维系大国意志的最后努力,却将自己变成了东亚地缘政治的重大威胁。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打击了这种努力,大国意志有可能进一步衰微。
  现在日本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全球投机资本会不会落井下石,从而引发日元的雪崩。这种情况并非不可能。日元本来已经过度发行,为全球各种货币之冠,为救灾,日本央行在5天内向市场紧急注资39万亿日元(近5000亿美元),更加滥发。与此同时,股市大跌,日经指数灾后三天大跌20.1%,导致国民财富效应萎缩,必将锐减消费;加之日本工业受到重创,核工业将停滞,甚至倒退,日本对海外能源资源的依赖将进一步提高;老龄化社会继续深入,国民财富增长萎缩等等。这都使得日元向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临界点越来越近了。
  日本大地震更深远和潜在的影响是--将真正引发人类对现代西方式高消耗文明的反思:不断膨胀的欲望、不断增长的需求、不断增发的货币、不断扩张的经济规模和金融泡沫是现代西方文明的基本特征,尽管此前有识之士不断警告这一模式随着地球资源瓶颈的出现而成为不归路,但绝大多数人仍想当然地惯性生存。日本大地震是对这种得过且过的鸵鸟行为的一个直接而震撼的警告,这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形成历史的洪流,整个世界经济的思维方式和运行范式都可能发展重大变化,当然这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曹中铭:基金别把社会责任不当回事
  国内知名肉制品企业双汇集团下属子公司使用瘦肉精猪肉问题一经曝光,双汇发展的股价即以跌停作出回应。显然,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所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短时间内将无法消弭,受此波及的还有双汇发展的投资者。
  因为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去年11月底到12月初,停牌7个多月后复牌的双汇发展曾经以连续7个交易日的涨停赚足了市场的眼球。自此,双汇发展的股价一直在77元以上的高位震荡。双汇发展的股价能攀上高位,除了资产重组因素的刺激之外,作为股价上涨背后推手的基金功不可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次基金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22家基金公司旗下的56只基金合计持有双汇发展1.46亿股,占流通股的比例为24.11%。如果上述基金此前均没有套现,双汇发展的一个跌停板,就使这些基金市值缩水高达12.64亿元。其中,持股数量最多的兴业系基金有近2亿元的市值打了水漂。
  基金投资不像散户那样随意性大,而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实地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投资决策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诸多环节中,实地调研起着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从双汇发展的瘦肉精事件看,参与调研的基金收获的是皮毛,更多具有内涵的方面根本没有企及。
  基金的调研活动频频引起市场的诟病,主要由于其常常能够获取不对称的信息以牟利,如上市公司的业绩状况、利润分配方案以及像资产重组等类似的重大事项等。事实上,基金的调研也更注重以上几个方面,至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违规违法的经营活动,是否存在损害股东或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则不在其调研之列或很少关注。
  这就引出了基金的社会责任问题。目前监管部门一般都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当年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作为代人理财的基金,同样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基金公司对股东、员工、社区、投资者、基金行业、金融市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等。一只只顾扩大规模以赚取管理费而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的基金,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合格的。
  如果深入调研到位,众多基金身陷 瘦肉精事件真的不可避免吗?基民的损失真的不可回避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但是,基金只为净值而战,只为业内排名而战的所作所为,决定了基金只重视业绩而漠视社会责任的特性。
  不能将基金身陷瘦肉精事件看作是偶然现象,是一次意外的 踩地雷,它反而是某些基金漠视社会责任的再次体现。其实,基金漠视社会责任的现象在市场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投资者都已经感到麻木了。
  本月初,今年首只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开始发行,而在境外市场中,社会责任基金在上世纪90年代就获得了迅猛发展,其所追求的就是社会责任投资。作为基金,不仅仅只是代人理财,获取管理费这么简单,履行社会责任是其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职责。笔者以为,国内众多的证券投资基金,既应该倡导价值投资理念,更应该倡导社会责任投资。


  斯蒂格利茨:中国通胀水平不算高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蒲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2010)颁奖大会间隙时称,同国际标准相比,他认为中国的通胀水平并不算高,也不是中国经济最该关注的问题。
  物价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今年工作的一大聚焦。国内学者也都纷纷分析成因,并试图找到解决之道。
  然而,在斯蒂格利茨看来,中国的通胀情况,似乎并没有那么糟糕。他表示:我认为,从国际标准来看,中国的通胀水平并不算高,是适中的。
  他指出,此轮通胀有好几个源头。其中,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是全球都在涨,所以这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个问题。此外,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工资上涨。
  他认为,通胀并不是现在中国经济最该关注的问题。
  昨日,他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上的建言称,中国经济最该关注的问题实际是收入分配。
  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需要强力政策完善收入分配,这有利于保持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水平。此外,若中国想要扩大内需提高消费,也需要增加国民财富分配给家庭的直接比例。

 


  叶 檀:有牛公司 没有牛市
  中国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建成了高速公路,却没有形成高速公路牛市;以世界上最快速度建成了高速铁路网,却没有形成高速铁路牛板;中国的航空客货流量增长速度全球第一,却没有形成让投资者欣喜的航空股;中国有世界上最赚钱的石油石化公司,却从来没有让中国石油股成为压舱的秤心。
  该来的牛市迟迟不来,中国证券市场有牛公司、甚至在短期内有牛板块,但成立至今,未有稳固的牛市。
  最近,中石油公布的年报显示,中国石油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4654.2亿元,同比增长43.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8.7亿元,同比增长35.6%;实现每股收益0.76元;每股净资产5.13元。在交出漂亮成绩单的同时,公司还提出了拟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0.18元的分配预案。
  投资者很不买账,每次中石油盈利报告出台之时,就是老股东减少割肉量出逃之时。根据中石油年报,截至2010年底,公司股东人数已经下滑至122.7万户,而在3年前的2007年末,这一数字还高达188.4万户。过去3年时间公司股东户数除了在2008年一季度有所增加,达213.83万户之外,一直都处于下滑趋势,累计减少超过60万户。
  中国市场增长如此之快,但证券相关行业却如此羸弱,原因多多,上述投资回报是重要原因,其次是投资时代欠账过多。
  中国建设高速公路比国际建设高潮晚将近50年,不得不勒紧腰带,但在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后,为了GDP与政绩,继续大修高速公路,纯属GDP崇拜与个人利益使然。去年12月23日,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依然表示,从通车里程看,国家高速公路网还有3万多公里没有建成,其中包括许多影响路网整体效益的省际断头路;从路网密度看,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连接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而欧美发达国家的高速公路已经连接10万甚至5万人口的城市;从建设周期看,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一般集中在20年时间内,未来10年我国仍然处在高速公路的集中建设期,效益每况愈下。
  高投资需要的资金主要从银行而来,中国的高速公路由政府各级财政出资的仅约为20%,其余多为银行贷款,偿还银行贷款的资金主要靠通行费。收费标准综合考虑工程投资总额、收费年限、地区经济发展水准、社会承受能力等。当政府成为收费主导时,高速公路成为消耗资金、提高物流成本的无底洞。
  不仅如此,国内的高速公路都由政府修建、定价、收费,各地政府又成立了高速公路管理公司,纳入国资委管理,要求其投资保值增值。由此,高速公路既要偿还银行的贷款,又要满足附着于高速公路之上的庞大利益群体的胃口,收费员月薪8000元的新闻四处流传。
  已有的高速公路上市公司经营模式落后,利益群体纠结,盈利来源垄断,断绝其他相邻不收费公路成为重要手段,一些路段超收十年,多收300亿元的类似情况屡禁不绝,这些上市公司的存在降低了社会效率。这些上市公司成为输血管道,与航空公司一样,他们不仅肩负着自身的经营,还要通过上市盘活一地路政经营。不难理解,虽然春运高峰、并购重组让高速公路股价偶有蹿升,中国高速公路从来没有形成过市场主导下的大牛格局。
  以东航为例,在1997年东航股份公司在纽交所、香港联交所与上证所挂牌上市后,东航就进入了层出不穷的并购重组期--1997年12月东航兼并中国通用航空;2001年,东航兼并了长城航空公司,在此基础上与民航飞行学院联合组建了一家新的航空公司东航宁波分公司;2002年,东航又以4个亿的代价收购了武汉航空公司40%的股份;加上后来陆续兼并的云南航空和西北航空,东航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一共吃进5家民航企业,大多数由行政硬塞,最后与上航的合并,则是为央企减负。
  纵观很多并购重组案例,大多数是为了国企减负、做大,很少考虑到市场自身的规律。有些公司上市之前一直保持较佳的盈利状态,上市之后变相背上沉重的包袱,经营管理没有本质变化。
  更可怕的是,在金融危机之时,中国航空公司金融衍生品交易巨亏,国航巨亏之后照样上高盛的当,且态度傲慢、不可一世。
  石化双雄是中国主板市场的暗淡之旗,每当石油、航空、电信公司宣布巨额盈利,就会让投资者与消费者想起高价买股、苛刻分红、垄断收益等等不堪回首的经历。中石油漂亮年报的公布期,就是最初那些买股买成股东者的痛苦期。
  中国有成长速度极快的行业,却缺乏一流的市场管理,缺乏正确的激励机制,没有牛市,只有规模越来越大的牛公司。
  再次强调,对于大型僵化的上市国企,与其买他的股票,不如买他的债券,起码,较高的企业债息,他是不敢赖的。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