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今年中国经济将回归常态化增长
昨日,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的广东创业投资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2010年中国的经济周期呈现出典型的周期短期化、波动高频化特征,2011年依然可能保持类似的特征,即从一季度的偏热,到二季度的显著回落和三季度的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中国银行企稳回升,再到四季度的偏强。他表示,中国经济的这些新特征,应该作为今年投资布局的宏观依据。
巴曙松说,2009年的经济增长是非常规刺激下实现的,除4万亿投资外,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地方政府投资就达10多万亿元;2010年则是经济的平稳过渡,今年,经济将回到常态化增长,GDP目标也回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平均值附近。
此外,他表示,通胀正成为全球关注的挑战。2011年新兴市场由食品价格引发的通胀,引发了资本市场的担忧。目前,巴西、俄罗斯、印度、印尼等新兴经济体的CPI同比都徘徊在5%至10%的高位,越南CPI今年1月甚至达到12.2%。根据IMF预测,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平均通胀水平不会低于6%。不过,巴曙松认为,目前国内的通胀是可控的,调控压力需要均衡分布。通胀压力是比去年大,但不会比2007年和2008年大。一方面,2007年和2008年,欧美经济正处于过热阶段,国内经济也处于高点;另一方面,当时通胀的直接导火索是猪肉价格上涨,猪肉恢复供应的周期较长,目前通胀的直接导火索是蔬菜价格上涨,而蔬菜恢复供应周期比生猪短。因此,对管理通胀预期应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桂浩明:利空聚集有待消除 行情整理尚需时日
上周股市的关键词,无疑就是日本大地震了。虽然震区距中国最近的地方也有上千公里,但是影响却超越其它因素,成为影响沪深股市的最重要因素。当然,这种影响是渐次形成的。
日本地震对我国股市影响渐次增强
有过5.12汶川地震的经历,我国投资者最初对于日本地震给股市所带来的冲击,并不是太在意。毕竟,大家都认为,地震属于局部灾害,通常对非震区的影响是有限的,本身所造成的灾难损失也是可控的。而且,随着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展开,由此所产生的破窗效应也会适时地出现。正因为这样,上周一沪深股市是以一种强势格局对3.11日本地震作出反应。虽然有一部分公司因为受到地震影响而下跌,但大盘总体上还是保持了上涨态势,应该说表现是很不错的。
但是,随后的情况发展就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这次日本地震所造成的直接损失尽管巨大,可终究是有限的,但是它带来的次生灾害,却极其可怕--它不是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堰塞湖,而是核电站的爆炸与泄漏。如果说开始人们对此还不是特别重视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核电危机迟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就引发了恐慌。不但是日本股市出现超过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暴跌,世界股市也出现大跌,沪深股市同样如此。沪市2900点大关无声而破,局面一下子紧张起来了。
从历史上看,虽然在上世纪也发生过美国三里岛核电事故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但受制于当时的环境条件,虽然事故所造成的破坏很大,但是对世界经济以及国际金融形势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的。但是这次日本的核电危机情况就不同了,一方面现在人类的环保和健康意识高度张扬,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也一体化,金融更是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核电机组相继爆炸并泄漏,这足以在普通民众心头产生恐慌,并且沉重地打击广大投资者的信心。
毫无疑问,近来日本以及欧美股市的下跌,主要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中国作为日本的近邻,而且又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自然不可能不受负面影响。所以,上周股市出现较大的震荡,股指一度下跌到2850点,都是很自然的。尽管在下半周日本核电危机有所缓解,市场也似乎有某种企稳的态势出现,但是显然还缺乏坚实基础。股市趋弱格局已经确立,而且很可能还会继续一段时间。
日本核电危机笼罩世界股市
很多人分析日本地震及核电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总体感觉是,会使得日本加大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一些具有替代市场能力的行业会受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分享到灾后重建时的破窗效应。因此,的确有不少人将这视为股市的机会。当然,从逻辑上来说,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只看到了地震与核电危机已经带来的影响。问题在于,地震与核电危机所造成的日本民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对整个世界经济都是一个打击,而现在也不是破窗效应能够显示的时候。
再说,尽管如果不发生大的余震,这次日本地震最主要的直接影响可以说已经比较充分地显现了。但是作为次生灾害的核电危机,则还在发展过程中。这其中任何一个不利的信息传出,都可能会对股市构成重大的打击。上周三,日本及亚太股市都出现了反弹。但是到美国股市开盘时,却因为权威人士对核电危机所发表的评论而大跌。次日,日本股市一开盘,也出现大幅度下跌。这就是说,在日本核电危机得到真正解除之前,世界股市只能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之下,难以有所作为。而且,核电危机也会在许多方面对世界经济构成利空影响。
政策收紧及经济回落引起滞涨担忧
至于我国股市,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国家还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因此股市的基本面实际上不是太理想。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调控,货币投放明显减少,经济增长也已经有所放缓,这似乎成为调控可以有所松动的理由;但另一方面,现在的通胀仍然比较严重,政府也把抑制通胀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这就决定了调控会继续得到坚持,各种回收流动性的举措还会不断出台。上周五,央行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的第3次,也是去年以来的第9次。当然,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些都是必要的,是为了维护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但是,这毕竟是明显收紧了银根,不仅仅是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金使用效率,而且也会实质性地减少资金供应的余地。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在政策收紧及经济回落并存的情况下,人们确实很容易产生是否以后经济会出现滞涨的担忧。
如果说在前一阶段,大家更多还在关注政策会否有可能松动的问题,那么在2月份的货币增量数据公布以后,注意力无疑是转到了滞涨。这也就是上周四股市突然大幅度下跌的原因。而现在,这种负面的因素非但没有得到消除,相反还在得到强化。日本地震及核电危机的出现则又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日前美英法等国对利比亚所进行的空中打击,更是使得世界石油市场加大了出现剧烈动荡的可能。所有这些都表明,现在股市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各种利空并存需要花时间消化。在这种情况下,大盘能够维持整理实际上已经很不错了,不能绝对排除有进一步向下调整的可能。
短线股市缺乏上涨动力
当然,基于现在沪深股市的点位并不高,加上上市公司的效益还不错,同时大家对未来政策及经济向好的预期也仍然存在。就以存款准备金率来说,这次提高也是在预期中的,尽管未来仍然存在再度提高的空间,但不管怎样总是越来越接近目标位,换言之进一步提高的余地是越来越小,直至最后出现改变。因此,总体上利空是在不断释放的过程中。还有日本的地震与核电危机,从一般规律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总是会逐渐好转。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可以说即便后市发生利空,大盘要进一步大幅度杀跌也不太可能。只是就短线而言,股市还明显缺乏上涨的动力。
本周,投资者需要消化由于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以及包括来自日本与利比亚等海外事件的变化因素,从而在投资策略方面作出新的调整。一般来说,权重股恐怕还是会比较低迷,前期被恶炒的所谓危机概念股会明显降温。而由于市场依然在等待利空的释放,因此投资者还不会放心入市,股市很可能反复出现交易清淡、买盘不足的现象。行情要能够出现某种转机,还要到各种利空被消除,投资者信心得以重塑的时候。而现在,耐心地等待这个时候的到来吧。
吴晓求:政策再动恐引经济波动 不会再调了 再动会出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央行最近一次上调准备金率是在2011年2月18日,仅仅时隔一个月,央行今日宣布了今年内第三次上调。此次调整之后,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0%,再创新高。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进行解读。
他认为,本次上调的主要原因依然是CPI过高。据报道,有不少分析认为,3月份CPI仍处于上行趋势。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近期受日本地震影响,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行,但3月份CPI涨幅依旧可能继续升高。
吴晓求对后势的判断很谨慎,认为本次之后央行不会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他指出,目前资金已经很紧张,后续政策最好不要再动,再动会出问题,引起经济波动,比如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害。
李 武:大牛市万点论都是鬼话
我从来没有仇视过牛市,尤其是大牛市。相反,我和大家一样,发自内心地喜欢它,尤其是很大很大的牛市。
不过,我更喜欢基于经济实质性增长和公司业绩持续成长的牛市,而不是基于投机的牛市。很遗憾,目前市场上正在流行并在不断发酵的大牛市论,我就不太喜欢并深表怀疑。
龚方雄的脆弱逻辑
大牛市论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来自摩根大通的龚方雄,已经大名鼎鼎;另一位则是出身于本土券商的董高峰,一直默默无闻。
对于龚方雄,就不用过多介绍了。在猜测政策动向方面,他确有过人之处,也因此而闻达于市。2008年关于4000亿刺激计划的预测,堪称其登峰之作,事后获得验证,但也同时引发媒体对他在高层是否有深喉的怀疑。
这一次,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他又适时地喊出了大牛市,其基本逻辑主要有两点:今年不确定性较少;金融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仔细分析,这两个理由都没多少说服力,但却极具欺骗性。所谓今年的A股不确定性较少,其实就是说今年确定性较多。但是,确定性较多,就一定会上涨吗?
对此,必须认真分析今年面临的这些确定性究竟是些什么样的确定性。目前我能够看到的确定性有:通胀、货币紧缩、楼市调控、经济增长放缓、资金面紧张、市场扩容……
在这样的确定性之下,打死我也不相信大牛市正在悄然来临。至于金融类股票的低估值,更不会成为大牛市的逻辑起点。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金融类股票的低估值有低估值的合理性,仅从估值本身出发,也会发现这种逻辑的易脆之处:从2008年雷曼崩塌到现在,银行、保险基本上都处于估值的历史低位,而且业绩增长都同样强劲,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启动一场大牛市?
逻辑虽不堪一击,但龚方雄的讲话却透着高明和老到。他说:大牛市有一天会像2005~2007年一样卷土重来。有一天究竟是哪一天,估计只有鬼知道,这是其一。其二,龚方雄表示:不过A股历来是由散户主导,一些基金由于缺乏投资远见和勇气,也沦为大散户。这句话更加狡黠,首先,他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手握重金的基金经理们,用的是激将法,意思是,如果你们不做多,那就是没有远见,没有勇气,是大散户;其次,如果激将不成,大牛市没来,那责任也不在他龚方雄,而在那些没有远见的基金经理们。厉害吧?
万点论的虚妄
比起高明而老到的龚方雄,来自东北证券(000686)的董高峰就显得年轻了许多,可谓少年英雄。他不但把时间说得很清楚(未来10年到15年),把大牛市的点位也整出来了(万点)。
平心而论,董高峰的逻辑要比龚方雄的更有力量一些。他研究出了美日韩历史上发生大牛市的逻辑起点--居民资产配置生变,并进而从这个角度论证了中国股市要到万点的可能性。
一位资深分析师帮我算了一算,从经济基本面着手分析,未来10年,如果GDP每年增长7%,上市公司业绩每年增长10%并不算过分,10年业绩即是现在的2.6倍。再如果,当前市场估值(3000点)处于合理水平的话,10年后,3000点的2.6倍就是7800点,离万点不远了。
但问题是,如此上涨,需要很多这样的如果,退一万步,即便这些如果成真,我们也无法预见未来10年会发生什么别的事件,当前全球市场不就遭遇了日本地震了吗?
所以,从长期来看,逻辑上这位少年英雄有可能是对的。但对中短期的市场操作而言,这种报告又有什么意义呢?纯属投机,纯属鬼话,更何况这还是10年、15年这样的长期。
我深知,现在分析师太多,但要冒尖太难,所以撰写报告往往夸大其辞,希望引起轰动效应,如果真的对了,即可一战成名,如果错了,大家也会很快把他忘掉,他也没有什么损失,无非就是继续默默无闻而已。
今年没有大牛市
说到这里,不要以为我对市场充满悲观,只是没有那么乐观而已。我之所以反对这种大牛市论和万点论,并不是担忧中国经济在未来能否承载万点之重,主要是因为,这种论调充斥着投机、冒险和不负责任,对构建健康、成熟而久远的资本市场也没有任何好处。
真正的大牛市不是喊出来的,靠几个牛人甚或几家大机构嚷嚷几声也不行。在我看来,大牛市的发生和发展,需要很多的驱动力,其中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经济增长要确定,既要有速度,也要有质量,这将在宏观上决定公司的业绩成长水平;二是货币要宽松,至少不能紧,这直接决定市场资金面的状况。
但从我目前掌握的信息和能够理解的程度看,今年是不会有大牛市了,但会有些结构性机会。先看看经济增长吧。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经济逐季下行,通胀则逐季上行,这种剪刀差走势,正在描绘一条滑下滞胀的曲线。在温总理的政府报告中,也将未来5年的GDP增长目标确定为7%,虽然这一数据并不低,但经济增长的趋势是从高到低。
当然,在经济放缓的同时如果能够成功转型,确实会给市场提供一个核动力,但对经济转型,只会牧歌式的幻想是远远不行的,其复杂性和艰难程度,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至少在今年,我不认为市场已经相信转型一定会成功。
至于货币政策,有人争辩说,经过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3次加息,紧缩行程至半,紧缩空间十分有限。不错,从空间上看确实如此:即便存款准备金率提升到22%,也就只能再提5次了(每次50个基点的话);再看利率,以今年CPI目标4%为基准,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再加4次(每次加25个基点的话)就可以结束负利率状况了。
显然,这种逻辑严重忽视了紧缩的累积效应,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紧缩,我们不能只看空间,还要看时间。而从紧缩的周期来看,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一次漫长的紧缩。因为,中国的很多经济问题,比如通胀、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问题都需要通过紧缩来解决,而且不能急于求成。
不过还是不断有人在怀疑中国紧缩的决心和能力,他们总是想起2007年开始的那次夭折了的紧缩(主要是因为金融危机)。但开始于2010年的这次紧缩真的不一样了,尤其是国际环境,已经明显好于2008年,完全可以支撑中国持续紧缩下去,1年、2年,或许会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