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十一五”期间
●广西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的12个“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7%
●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2.7%
●广西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食品、汽车、冶金3个产业成为千亿元产业
经济社会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记者:过去的5年,面对多重考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马飚:对广西而言,“十一五”极不平凡。广西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奋进,攻坚克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开创了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5年来,广西实现主要经济指标的12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4.7%。开工和续建铁路29条,区内建设里程3300公里;开工和续建高速公路39条3400公里;全区新增公路3.95万公里,总里程达到10.3万公里。
工业化步入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实现新调整。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4%;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园区由3个增加到15个;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强优企业从11家增加到30家;食品、汽车、冶金3个产业成为千亿元产业;食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等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全国第一位。
此外,粮食单产连续4年创新高,糖料蔗、蚕茧、木薯、木材等产量排全国首位。西江黄金水道建设深入推进,西江经济带加快形成。成功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7.8%。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8%,排全国第四位;沼气池入户率达到46.4%,居全国第一位。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两基”攻坚目标。各级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年均增长3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2.7%。
抢抓机遇全力推进“富民强桂”新跨越
记者:迈入“十二五”,广西提出“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奋斗目标,请问其内涵和目标是什么?
马飚:“富民”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快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极大丰富文化生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幸福感。“强桂”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壮大经济总量,大力提升软实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走在西部开发崛起的前列,使广西逐步成为产业发达的经济强区。
从广西区情出发,我们提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发展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增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引领辐射作用
记者:“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如何发挥北部湾经济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马飚:“十一五”期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全国的新增长区之一:经济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3%,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5%,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厂、北海金桂林浆纸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西部首个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项目正式开工,防城港大西南临港工业园、北海工业园区、钦州石化产业园产值超百亿元,北部湾港跨入亿吨大港行列,以钦州保税港区为重点的保税物流体系初步建成。
“十二五”期间,广西将继续深入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把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到2015年,力争北部湾经济区生产总值占全区比重达到40%以上,进一步发挥北部湾经济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幸福感
记者:未来5年,广西将如何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马飚:“十一五”期间,广西各级财政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等民生领域的投入累计达3305.1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1倍,年均增长32.8%。
“十二五”期间,广西将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继续突出民生、发力民生,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程度,提高人民幸福感。我们将促进充分就业和全民创业,未来5年城镇新增就业19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0万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立足保障基本需求、推动合理消费,加快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让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
今年,广西将筹措资金300亿元以上,实施医疗卫生保障等1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进一步解决群众的住房难、看病难、喝水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