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信号加强房价下调预期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三大信号加强房价下调预期

加入日期:2011-3-18 18:24:56

winniej/画

  专题撰文/羊城晚报记者 詹青

  历届全国两会,房价都是“被痛骂”的焦点。今年两会谈起房价,大家都心平气和了许多。这并非意味着房价已经回归合理性,而是对房地产的严厉调控已经成为共识,在严厉的调控下,人们对房价的下调预期,渐渐少了疑问。

  虽然,由于复杂的经济环境的存在,使得2011年房价的走势难以一锤定音。不过,至少,2011年“两会”明确的三大信号,从政策、银根、供求三个方面分别对房地产市场造成高压,无疑再度加强了民众对房价下调的预期。

  ■第一大信号:“后手”威慑力,时刻准备出台新的楼市调控政策。

  ■第二大信号:“釜底抽薪”,将力求消除房价、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

  ■第三大信号:调整结构,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今年将首超商品房,真正开始对商品房市场造成影响。

  焦点一

  “无穷尽”调控,

  会多大程度影响房价?

  【新闻回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楼市调控是长期性的,并时刻准备出台下一步楼市调控政策。对于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充满信心。

  【争论焦点】在新一轮房地产调控中,“房产税试点”和“商品房限购”被认为是力度最大的两记“重拳”,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能否最终让房价回到理性的轨道?调控的效果、手段的利弊成为“两会”上争论得最激烈的话题之一。

  观点一 限购政策应有中长期计划

  李庆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开征房产税,如果力度大、范围广,对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投机行为,改变需求结构和需求量,进而对房地产虚高价格进行调节肯定会产生作用。相比房产税试点,限购政策对房价的作用会更明显,现在成交量已经开始回落,相信价格会松动。由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化起步很晚,人多房少,市场房源存量不足的问题会长期存在,所以限购政策应该有一个中长期的计划。

  观点二 征房产税的用意不在降房价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房产税可以为地方政府开拓新税源,这对于解决土地财政有作用。但开征房产税的主要用意其实并不在降低房价。几十年城市化下来,中心城区的房价一定是总体上扬的,房产税本身无法改变房价上涨趋势。

  观点三 限购取消,或现报复性反弹

  王超斌(河南台兴房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限购令”下,实际需求其实并没有减少,只是被压制了。出于成本的考虑、对政策调整的预期以及对需求的判断,开发企业不一定就会大幅度调整房价。不仅如此,一旦限购取消,难保市场不会出现报复性的反弹。

  点评:重庆、上海房产税试点一月有余,限购政策在全国30多个城市也已陆续出台,主要城市的成交量回落,但房价仍未发生转折性的变化。政策效果如何、“后手”政策还有多少,有待时间检验。房价高企需要“重拳出击”毋庸置疑,但挥出的“重拳”能否打在“七寸”则考验着调控的智慧。

  焦点二

  控制货币流动性,“釜底抽薪”能否奏效?

  【新闻回放】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提出,对于房价,将三管齐下。第一,控制货币的流动性。消除房价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第二,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的手段来调节市场的需求;第三,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无论是物价和房价,地方都要切实负起责任来。也就是说,“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房价也由地方来负主要责任。

  【争论焦点】抑制通胀、实现经济转型都需紧缩货币。对于楼市而言,控制货币流动性,运用货币手段继续打击投机、投资需求成为2011年楼市调控中必然会运用的金融手段。但是,提高二套房信贷成本的同时减少首套房贷的利率优惠;限购与否以拥有住房的数量和户籍为标准……旨在打击投机的各项举措会否对改善型需求造成误伤,也成为“两会”上一个争论的焦点。

  观点一 把非刚性需求往后排一排

  齐骥(住建部副部长):有不少买房人,既不是为了解决当前无处可住的问题,也不是为了改善住房条件,而可能是考虑到通胀预期,为了增值保值,这属于当前一些不合理的住房需求。目前调控的重点,就是要把这些不是马上需要居住、但依旧购买房子的消费者往后排一排。

  观点二 限购有其副作用,但是必需的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房地产限购的本质是局部性的资本管制的机制设计。以差别化房地产贷款利率为例,它对不需要贷款的投资者无可奈何,也管不了从其他渠道融资的投资者。“限购”是常规调控手段失效的情况下所能采取的“最后一剂药”,在目前房地产价格持续攀高的形势下,“限购”就像给高烧病人的一剂退烧针,有其副作用,但无疑是必需的。

  观点三 限购显然是不合理的误伤

  王超斌(河南台兴房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限制二套房贷打击投资、投机可以理解,但首套房优惠的取消却加大了普通人的购房成本。而“限购令”,则更是在大城市筑起了一道篱笆墙,把许多有正常购房需求的外来人员挡在了外边,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误伤。

  点评:当前抑制通胀的任务与长期经济转型的目标,都要求收缩货币并降低投资的比重,这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增长速度,同时也肯定会误伤部分人群。而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而言,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有“成本”。作为力度空前的调控政策,无论是“限购”还是“限贷”,无疑都是一把“双刃剑”———不合理的需求被压制,合理的需求难免会被误伤。调控楼市,如何把付出的成本降到最低,把调控的效果放到最大,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完善。

  焦点三

  保障房首超商品房,能否真的降房价?

  【新闻回放】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将大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也就是说,从供求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今年再建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明年再建1000万套,也就是在今后五年能够建设3600万套。中央今年将向地方补助1030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大投入,但还必须更广泛地利用社会资金。对于保障性住房,土地必须单列,做到应保尽保。

  【争论焦点】保障性住房是本次“两会”中的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今年,保障类住房将会首次在供应量上超过商品房。而“天量”的保障性住房会否从供应结构上影响商品房,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观点一 住房市场的供需矛盾将大大缓解

  齐骥(住建部副部长):去年全国销售商品住房9.3亿平方米,算下来大约900万套。今年在继续保持商品住房足够开工量的同时,做“加法”,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如果商品住房按照去年的规模向市场提供的话,今年我国会头一次在住房供应方面,保障类的住房超过商品住房。因此,大规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对市场一个积极的促进,住房市场的供需矛盾将会得到大大的缓解。

  观点二 “麻醉药”的“休克疗法”

  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用限购政策先抑制商品住房的房价,再争取时间来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做法,这是用“麻醉药”的“休克疗法”来完成房地产结构大的转变。3600万套保障房的供应,就如房地产市场成长的更年期一样,整个结构都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变化,保障房占去了市场的一半。

  点评:尽管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讲,还是需要通过商品住房来解决居住问题。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对于目前中国经济来说,可以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在供求结构上对商品房市场造成影响,适当减轻控制房价的压力。第二,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可以保障性住房弥补商品房投资下降部分,使得固定资产投资不至于大幅度下降。

  詹青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