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创业板风险高,但实际上,不少机构仍乐此不疲,就连崇尚价值投资的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也不断加入了征战创业板的行列。据年报显示,截至15日,银之杰、尤洛卡、华平股份成为QFII去年四季度的新宠。
资料显示,银之杰、尤洛卡、华平股份同属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细分行业龙头。从基本面看,3只个股均属于高估值,截至15日,这三只股票动态市盈率分别达到63.8倍、76.3倍、81.1倍。深圳某资深基金经理表示,从价值投资角度来看,投资创业板新兴产业公司,基本面可期的细分行业龙头是可以挖掘的对象。
具体看,野村资产管理株式会社-野村中国投资基金与野村证券株式会社两只QFII分别在去年四季度期间杀入银之杰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分别持股44.94万股、23.82万股。资料显示,银之杰被认定为“2010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在银行影像应用软件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其所处行业也正处于多重催化推动下的快速发展阶段。
海通-中行-富通银行在去年四季度以新增流通股东持有尤洛卡32.02万股,占流通股比为3.10%。作为高端设备制造业板块个股,尤洛卡主营业务为煤矿顶板安全监控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在煤矿顶板安全监控行业占据垄断地位。
野村资产管理株式会社-野村中国投资基金与野村证券株式会社再次出现在华平股份的十大流通股东榜单之中,也均为新增流通股东,分别持股18.65万股和9.88万股。广发证券表示,华平股份是视频会议行业中网络视频会议的领导者,拥有核心优势技术,未来成长可期。
广州证券分析师王志成认为,QFII中意的三个细分行业均为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行业,而三家创业板公司也均处于行业领导地位,未来发展空间会很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买的是创业板,但QFII走的依然是清晰的价值投资路线。
--------------------------
去年四季度QFII频顾苏宁电器公募年内调研加码
索罗斯基金、富达基金、老虎亚洲基金……昨日披露的苏宁电器年报,出现一连串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名称。去年四季度,以海外金融机构为主的调研队伍,共计对苏宁电器进行18批次的实地调研和电话沟通。
明星QFII频顾苏宁
苏宁电器昨日已经披露的年报显示,其颇具“国际号召力”。
仅去年四季度期间,共有22家机构对苏宁电器总部及分公司门店进行了18批次的实地调研。除了两家内地券商,来自海外的银行、券商、投资公司和研究机构占据了调研机构的主体。
从调研机构来看,除了已经获得QFII资格的机构以外,许多尚未取得这一资格的境外机构也也对苏宁电器兴趣盎然。
去年10月27日,获批QFII资格仅月余的富达基金 (香港),针对苏宁电器 “三四级市场和自建店面的开发情况,以及公司公司自营模式的未来规划”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前后,苏宁电器还接踵迎来法国巴黎银行、施罗德投资,和德意志银行研究部等近20家海外背景的知名机构调研。
12月中旬,中国台湾地区群益证券和富邦人寿保险两家金融机构,也选择苏宁在上海的分公司门店调研,以“了解上海地区主要店面销售情况”。
除了实地调研,富有盛名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和老虎亚洲基金,分别于去年11月17日和12月29日与苏宁电器进行了电话沟通。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去年索罗斯基金第二次与苏宁电器进行沟通。
索罗斯基金的调研主要围绕3C产品的销售现状、营销创新变革和供应商的合作情况;老虎亚洲基金着重了解公司前台店面的网络布局、公司四季度业绩和元旦备货情况等。
四季度公募有买有卖
与QFII调研热遥相呼应是,在去年四季度,没有A股的公募基金调研苏宁电器。
早在去年三季度,华夏基金、大成基金、南方基金和富国基金等10余家基金公司曾多批次前往苏宁电器实地调研,到了四季度,调研热情明显下降。而且,重仓基金对于苏宁电器的态度也变得耐人寻味。
苏宁电器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广发聚丰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减持苏宁电器,四季度还加大了减持力度。广发聚丰四季度减持达5100万股,减持近三成。
而曾在去年三季度参与实地调研的博时基金旗下新兴成长基金,以5700万股的持股量进入去年三季度苏宁电器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并在四季度继续增持500万股,合计持股约6200万。
有趣的是,在此期间,同门基金博时精选的操作则完全相反,继去年三季度减持400万股后,于四季度再次减持了600万股。
此外,三季度调研过苏宁电器的富国基金,旗下富国天益也在四季度加仓300万股。
年内公募调研加码
今年以来,跟在诸多知名QFII的脚步后面,苏宁电器的调研名单上,公募基金的身影再次多了起来。
截至日前,长城基金、兴业全球基金、华安基金和大成基金等10余家基金公司,年内针对苏宁电器的整体和区域的经营情况、渠道和物流体系建设,以及网络商城和电子商务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
短短不足三个月时间,华夏基金和华安基金已经参与2批次的实地调研,显示出对苏宁电器的重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机构对于苏宁电器调研批次达22次,几乎每隔两三天就有机构登门造访,这一热情已经超过去年四季度的整体水平。而且从参与实地调研的机构情况来看,公募基金的阵容已经渐渐超过QF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