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料于3-4月再加息后结束激进的紧缩周期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中国料于3-4月再加息后结束激进的紧缩周期

加入日期:2011-3-16 18:51:28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荣 跃:大地震促进A股顶部形成
  苏 渝:日本强震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A股
  刘海影:股市最危险的敌人不是通胀
  桂浩明:内外共震 下跌难免
  皮海洲:港股直通车应择机推出
  宋鸿兵:日本核事故对全球负面影响将陆续显现
  叶 檀:核辐射与高货币将引发地震后又一场灾难
  张茉楠:这回破窗效应怕难灵验
  对话万点论 李大霄:超过3000点就容易出万点论
  瑞银证券首席证券策略师:临近决战时刻?
  德银:中国料于3-4月再加息后结束激进的紧缩周期


  荣 跃:大地震促进A股顶部形成
  如果说5.12汶川大地震终结了2008年4月降印花税引发的阶段性反弹,确认3783为重要顶部(至今已三年无法逾越)。那么,3.11日本大地震很可能终结1月底以来的阶段性反弹,确认3012为免年A股顶部。
  回想当年5.12汶川大地震对当年中国经济直接负面影响很小,但其对A股的影响远超市场预期。震后短短五个月A股出现50%下跌。据悉,其中重要原因是汶川大地震打乱了政策救市时间表,于是3000点进场抄政策底的境外热钱,纷纷割肉逃命。
  同样,3.11日本大地震对今年中国经济直接负面影响可能很小,但对A股影响可能远远超出市场预期。其最大的影响,有可能是通过日元套利盘大量平仓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所致。大地震发生后,美元兑日元一天从83.3跌至81.3。在日本央行干预下,才反弹至82.3之上,但3月15日又跌回81.6。与日元汇率急升相伴的是全球股市下跌及大宗商品调整,显然,全球金融市场上出现日元套利盘平仓买入日元的迹象。
  据研究,全球金融市场走势主要是由美元套利盘与日元套利盘决定的。套利机理有二,其一,当套利货币是零利率,无论借美元还是借日元。借贷成本相当于零成本。其二,借贷成本维持零成本的前提是,套利货币利率汇率稳定。当套利货币持续贬值时,对套利货币借贷者来说,借多还少,借贷成本是负成本,于是引来无数套利盘通过借贷套利货币进入全球金融市场投机。2001-2008年大宗商品大牛市,主要是其间美元持续贬值40%,日元兑美元大体在100上下横向震荡,当时是卖出美元,买入一切。
  反之,当套利货币持续升值时,借少还多,借贷成本持续上升,套利盘会出现恐慌性平仓。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元日元汇率急升,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崩溃,当时是卖出一切,买入美元。因为欧美金融机构买入美元,是要抽回资金应对流动性不足压力,对冲基金买入美元、日元,则是资金避险要求。美元、日元同时持续升值是2008年10月全球金融市场崩溃的重要推手。
  今天我们关心的是,当日本遭遇1200年一遇的9级大地震时,规模达数万亿美元的日元套利盘,有多少会卖出一切,买入日元回国救灾,用于短期应急及长期震后投资?值得一说的是,美元指数有望76附近构筑中期底部,随时可能出现中级反弹。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今天会多大程度上再现2008年美元、日元同时持续升值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崩溃那一幕?
  无论如何,包括A股市场在内全球金融市场日元套利盘的平仓,会直接或间接促进A股重要顶部形成。
  2月23日笔者首次预警免年A股顶部2944初步形成,今天笔者再次预警免年A股顶部戓已在上周3012形成。对3012A股顶部确认,关键不在于2944突破后又重回其下,形成了指数形态上的假突破,而在于量能上沪市日成交额并未有效突破2000亿大关,上周一创2100亿这一去年12月以来阶段天量后,又立即萎缩到1700亿之下。因此,可以断言量能上对2000亿大关的假突破,确认了指数形态上对2944假突破。(作者为本网评论员)

 

  苏 渝:日本强震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A股
  上周邻国日本遭受史上9级最大地震, 引发的金融海啸对全球股市冲击,A股也难幸免失守了2900点。地震发生后日本股市以15%以上的跌幅大幅击穿10000点,但沪深指数在大幅震荡后跌幅收窄。个股则是喜忧参半,市场整体明显的余震效应。
  医药、钢铁、建材、化工、钢构、纺织、太阳能等股因发地震财而逆市走强;民航机场、保险、核电等个股则成为受害重灾股。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那些板块能在震后受到冲出或赢得机遇。
  首先,钢铁高端板材品种:
  本次地震将使日本钢铁产量减少10%至15%。这次受影响的钢材品种主要以高端板材,并且以直接供应终端用户为主,因此预计地震对钢材现货价格的影响将有限。投资者关注三类企业:下游产品有特点或技术壁垒的,在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具备成本转嫁能力;具有资源优势,能够受益于高企的原材料价格;具备区域优势,能够受益于未来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增长的。上市公司可关注武钢股份,该公司3.15日发公告祢:高端钢材即日起大愊涨价。估计宝钢也会紧跟其后。
  其次,航运港口中期利好。
  地震短期内对航运港口有负面影响,主要因为短期生产中断将减少大宗原材料和原油进口;但中线看,日本灾后重建将额外增加大宗原材料和设备需求,对散货、油轮和多用途市场偏正面,同时刺激港口繁忙。
  受益的上市公司有,日本核电问题可能导致未来更多使用安全性高的火电,相应带来电煤需求增加,中国远洋中长线受益;中远航运近年刚开始开拓日本市场,占收入比较小,但日本机械设备出口受损,可能给中国同类公司带来机会,对中远航运利大于弊;成品油运输方面,长航油运业务可能受影响,但如果日本成品油出口受阻导致中国出口替代,对公司反而有利。
  再次,核电板块遭遇短期重大利空。由于日本核爆炸产生的核辐射污染目前尚难以估量,对我国核板块上市公司形成利空预期。从技术安全性上来看,我国现运行的核电站的堆型主要是压水堆,优于福岛核电站的沸水堆,因此核电泄露事件更多是在心理层面造成负面影响,相关上市公司股价短期或将出现波动,长期不会阻止中国核电发展。
  第四,化工行业或受益于价格上涨。
  日本地震影响重灾区集中了大量化工企业,相关企业恢复生产至少需要较长时间,化工产品产出将出现大幅下降。日本是石油炼化下游和精细化工多个领域的全球领先者和主要供应商之一,其产出减少预计将推升全球同类产品的价格。预计此次供给受影响较大的化工品包括甲乙酮、卫生菊酯、环氧丙烷、TDI等。国内相关的上市公司将大大受益,重点关注生产这些产品的上市公司。特别关注生产抗辐射产品碘化钾的上市公司!
  综上所述:日本强震引发的金融海啸对A股的冲击是肯定的,但影响有限,余震过去后,A股将延续自身的走势!

 

  刘海影:股市最危险的敌人不是通胀
  A股在3000点上下震荡,投资者主要的担心,似乎集中在通货膨胀及其引发的紧缩性政策。很可能,投资者的担心用错了地方。2011年股市最危险的敌人不是通胀,而是业绩负惊奇。
  目前,按照分析师平均预期,全体A股上市公司在2011年业绩增长可能达到25%,蓝筹股沪深300指数成份股公司业绩也可达到22%。我们认为,这一预期过分乐观。
  公司利润受制于经济周期特点,而目前的经济周期不利于公司利润增长。
  为准确分析这一点,我们可以将中国经济周期简单地划分为两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投资建设阶段与产能释放阶段。近20年来,中国投资增速常年维持在21%以上,远高于GDP增速,其占GDP的比例也渐次提高到45%左右。在投资建设阶段,重工业增速高于轻工业,同时,各个行业的兴旺景象都对上游行业提出更高的需求,导致景气从下游向上游传递。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行业产销两旺,不存在过多的剩余产能,以至于各行业、各公司不需要过多使用压价竞争手段,利润空间大,公司利润增速自然很高。
  随着各个投资项目投入使用,投资建设阶段逐渐过渡到产能释放阶段。这个阶段,随着产能的释放,各行业内的竞争加剧,公司利润空间被压缩,增速相应下滑。
  现在,中国经济正处于从投资建设阶段向产能释放阶段过度的转折点上。这一判断有如下几个数据证据来证明。
  首先,重工业与轻工业增速之差在2009年11月达到最高点9.6%,之后持续回落,到2011年1月,已经下滑到0.7%,即将进入负数状态。其次,货币供应量增速也在2009年11月达到最高点,之后持续回落,目前已经降低到历史均值附近。在投资建设周期,对货币创造提出的请求高于产能释放阶段,所以货币增速变化很好地刻画了经济周期转变的情况。第三,上市公司利润增速在2010年9月达到最高点,之后持续回落,目前也已经回落到历史均值附近。
  这些经济指标的先后见顶回落,与历史模式有很好的符合度。在历史上,这些经济指标系列的序列表现对于经济运行特点变化有很好的预示作用。事实上,根据我们的分析,目前的经济周期十分类似于2003年年底时情况。当时,这些指标(以及我们监控的其他22个指标)呈现出类似的形态与见顶顺序。2003年,进出口增速达到惊人的37%,以钢铁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速度极快,企业效益持续好转。相应地,通货膨胀逐步走高,从6月的0.3%升高到12月的3.2%。之后,随着经济周期转为产能释放,轻重工业增速之差下滑,通货膨胀也在7个月之后的见顶并开始回落。相应地,企业利润增速在5个月之后见顶。
  事实上,目前的企业利润前景可能比2005年更加暗淡。
  在产能释放阶段,中国的出口竞争实力大幅上升,人民币如果不升值,过剩供应将可以倾泻到国际市场上,带动进出口高速增长。2004年中国加入世贸不久,仍然在享受相关红利,出口占国际贸易份额远小于今天,人民币币值也保持稳定,国际经济发展势头也很良好,以至于2004年中国进出口在上年增长37%的基础上,再度增长35%。剩余产能在国际市场的消化很好地缓解了国内压力,也令上市公司可以享受更久的好时光。
  而今年,人民币处于不停顿升值过程,以美欧日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远不能与2004年相比。按照我们的预测,今年出口增速可能不及去年一半。如此,在经济转入产能释放阶段之后,过剩产能却难以大规模地在国际市场消化。这必然体现为行业间白热化的竞争。如此,公司利润增速下滑的速度与幅度,很可能比2004年更甚。
  按照我们的个股分析,所分析的160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业绩增速可能只有6%-9%,远低于市场22%的预期。这一结论也得到我们宏观模型的支持。
  当然,利润减速很可能主要体现在下半年而不是上半年。上半年,投资者仍会津津有味地猜测政策走势,并给股市一段时间来上冲下突。下半年,如果我们的预测正确,真正的考验才来临。

 

  桂浩明:内外共震 下跌难免
  对于本周二股市的剧烈震荡,一般的解释是由于日本的核电危机升级,由此引发地震带来次生灾害不可控的担忧,从而动摇了持股信心,这当然有一定道理。日本核电站在大地震中受到破坏,并发生爆炸及泄漏,有关方面正全力予以抢救。近几天来,局面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还有恶化的可能,由此所产生的多种方面的不确定性,确实是股市的一大利空。
  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日本的因素,股市就能出现如此大幅度的下跌吗?本周二,沪市最低曾经下探到2850点,相当于2月下旬时的低点;5个交易日内,最大跌幅达到了5.68%,幅度应该说很大。显然,这种下跌,不可能光是因为日本闹地震的缘故,事实上日本的一些周边国家和地区,其与日本在经济上的联系要比中国大陆与日本的联系深得多,有的在地缘上也更加靠近日本,但是其股市并未出现这样大的下跌,原因何在呢?
  笔者看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这就是市场对经济基本面不佳的担忧。日前央行公布的2月份信贷数据显示,新增信贷增幅同比下降近50%,虽然这有季节性的因素,但是如此大的降幅,还是从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的事实。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多次提高准备金率与利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开始逐渐产生效果。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现象是,具有领先指标含义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今年以来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这清楚地表明经济活动在降温。也因为这样,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可能就开始减少。显然,回收流动性的努力的确见效了,因此也有投资者认为,新增信贷下降这么快,很可能暗示出进一步调控的必要性已经减弱。但是,考虑到物价指数还是处于高位,控制通胀的压力仍然很大,这样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就仍然有必要继续加大调控。而这样一来,有人就会担心一方面新增信贷少了,经济增长慢了,而另外一方面通胀仍然比较严重,也就有了滞胀的苗子。很难说周二股市下跌是因为投资者担心出现滞胀所至,但不管怎么说总归是一个隐忧。
  当然,从更深的层面来讲,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很小,这也是与中国经济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结构特点有关。客观上大家也得承认,引发滞胀的因素,现在要比过去多了很多。如今,流动性被严格控制,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控制目标也出现了下降,尽管这些都有必要,但是当经济增速真的开始回落时,其影响到底如何,恐怕还是需要认真思考。现在的问题是,不少投资者对此感到担忧。因此,当一组有关货币投放以及信贷增量的数据公布,因为数据本身是明显低于预期,因此在市场上便引发了比较负面的反应,这也是股市大幅度下跌的一个因素。
  一般而言,日本地震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总体上会慢慢弱化,只要核电危机能够控制,那么过不了几天,源于这方面的担忧与恐惧就会散去。但是,在资金面偏紧的局面依然延续,且对经济增长逐渐产生影响的情况下,股市走势显然只能被动。现在的问题是,人们还看不到因为经济增长可能趋缓而调控将出现松动的迹象,市场仍然承受很大的流动性收缩的压力。这个时候如果还有外部的利空因素,股市自然要跌。而即便没有外部利空因素,也不会出现很强的表现。自上周三以来的股市走势,实际上已经提示了这一点。

 

  皮海洲:港股直通车应择机推出
  虽然港股直通车的消息在内地市场几乎处于真空状态,但在日前召开的两会上,来自香港地区的记者对此热情不减,并于11日在天津代表团的开放日上执著追问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市长黄兴国。为此,黄兴国表示:天津已经做好港股直通车的一套方案,正在等待国家批复。他说,天津还是很希望国家能够批准的。
  港股直通车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07年8月提出的。当时出台的文件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的批复》,国家外汇管理局选定天津滨海新区作试点,允许我国内地个人以自有外汇或人民币购汇直接投资香港股市。受此消息刺激,香港股市暴涨万余点。
  不过,出于对内地投资者投资安全的考虑以及诸多方面的担心,港股直通车最终并没有开通。而且,2010年1月1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通知称,由于适用期已过或者调整对象已经消失等原因,包括《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的批复》在内的19个文件已经失效,港股直通车因此偃旗息鼓。
  从天津市市长黄兴国此次对香港记者的回答来看,港股直通车并没有胎死腹中,并且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只是在等待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这对于香港市场以及关心港股直通车命运的内地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而且,鉴于最近几年内地市场、香港市场的变化,港股直通车有必要择机推出。
  首先,就内地投资者的投资安全来说,今年如果能够择机推出港股直通车,其风险要远小于2007年。因为2007年推出港股直通车试点方案之时,港股经过了一轮长达4年的牛市,恒生指数的总体涨幅接近200%。而随后港股直通车试点的消息又刺激港股上涨万余点。内地投资者当时如果草草入市,无疑将会高位套牢。而如今的港股,涨幅显然不及2007年。更重要的是,经过了2007年的预演,内地投资者也看到了港股的风险。投资者此时进入香港股市,其风险意识较之于2007年来说将会增强很多。而且既然是择机推出港股直通车,其推出的时机可以选择在香港经过一轮大跌之后,这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的风险。
  其次,择机推出港股直通车,可以增加内地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让内地投资者早日成熟起来,并促成A股市场的早日成熟。比较A股市场与香港股市,香港股市无疑要成熟许多,而且其股票也更具投资价值。推出港股直通车,可以给内地投资者一个更多的投资选择。并且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里投资,投资者也会早日走向成熟,并因此促成A股市场的成熟。可以断言,如果内地投资者成熟了,三高发行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其三,推出港股直通车可以为国际板的推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国际板的推出,内地投资者有一个普遍担心,即外企高价发行,使国际板沦为外企的圈钱板。但推出港股直通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因为一旦外企在国际板发行价太高,甚至超过了H股市场价,那投资者还不如直接买进港股,从而抑制外企在国际板以过高的价格发行。因此,在推出国际板之前,有必要先开通港股直通车,让内地投资者有机会直接投资港股。
  此外,开通港股直通车也有利于国家外汇储备的安全。投资者投资港股就必须兑换港币,从而减少外汇储备,分散外汇对外投资的风险。与此同时,开通港股直通车也有利于增加香港市场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国家支持香港市场发展的重大举措。

 

  宋鸿兵:日本核事故对全球负面影响将陆续显现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受日本地震的影响,昨天(15日)亚太地区主要股市全面下挫。当天,日本东京股市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较前一交易日大跌1015.34点,跌幅达10.55%。韩国首尔股市综合指数下跌47.31点,跌幅为2.40%。而今晨的欧美股市也表现不佳。纽约股市三大股指最终仍以1%以上的跌幅结束了全天交易。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交易日下跌79.96点,跌幅为1.38%。
  为缓解震灾造成的金融市场资金不足,日本央行14号宣布,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金融市场注入18万亿日元的紧急资金。这是自去年5月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造成金融市场动荡以来,日本央行首次向短期金融市场提供紧急融资。日本央行还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将继续评估经济和金融市场状况,并在必要时候采取适当行动。
  日本在这个时候推出的这些措施,究竟能够对稳定震后日本经济起到多大用?全球经济面临怎样的变动和考验?中国之声连线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宋鸿兵,关注详细情况。
  主持人:综合从上周到今天日本股市及美股、欧洲股市的表现,日本地震以及随后的核辐射,对全球股市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宋鸿兵:回顾日本地震以来全球股市变化情况,11日刚发生地震的时候,大家普遍没有意识到后续影响会如此厉害。在地震前后,全球股市反应并不是特别明显。
  但最近两天,特别是日本核电场发生爆炸,核辐射问题凸显出来之后,立刻使全球市场意识到日本地震不光是自然问题,还面临着很大的核辐射问题。核辐射问题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市场心理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地震本身。最近两天,日本股市和全球股市下跌幅度明显加大,昨天日本股市最大跌幅达到14%,虽然最后回到10%的跌幅,也是相当惊人的大幅下跌。美国股市最近跌下12000点。中国股市也出现了2%以上的大幅下挫。香港股市等做出反应。这是受核辐射的影响。
  估计未来几天,日本核电站事故对全球的负面影响会陆续产生,还要看日本的死亡人数和核电厂核污染会不会进一步恶化。如果未来几天出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估计全球股市还会经受比较大的冲击。
  主持人:日本政府为了稳定震后日本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那这些措施是否收到了效果?
  宋鸿兵:日本地震之,日本央行采取了大规模释放流动性,注入流动性的措施,是为了应急。日本注资几十万亿日元,相当于大规模注入(流动性),是为了稳定金融形势,不至于出现雪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之内可能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但中长期后果难以预料,特别是最近日元和美元汇率,包括全球汇率市场和债券市场有可能会受到日本地震的比较重大的冲击。
  日本是全世界第二大美国国债持有国,仅次于中国。由于这次地震,日本很可能会抛售一些债券,筹集现金以抗震救灾或者恢复经济发展。这会使美国国债承受很大的压力。美国经济复苏并不是很稳定,或者还有很大的潜在隐忧。如果日本政府变成了美国国债的抛售国,不管规模有多大,这种行为和抛售预期会加重美国国债的承受压力,美国国债市场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很可能会在债券市场推高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会使美国融资成本出现意想不到的上升,除非美联储进一步加大国债购买量,而这又会促使美元贬值。
  主持人:除了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外,对世界经济还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宋鸿兵:这一循环过程会反过来冲击汇率市场。由于日本抛售美国国债换取美元现金,到时候要在日本国内使用(美元),必须要去市场上买进日元,抛售美元,会对日元和美元汇率产生比较大的冲击。
  除了对日元和美元的冲击之外,还会影响到其他国家与美元、日元的汇率市场的稳定性。日本灾后重建需多大规模资金,显然这不是很小的数量,会对全球债券市场产生很强的冲击,特别是对美国国债市场。
  在这一冲击波来回激荡过程中,会使全世界金融体系承受比较大的压力。日本灾后保险业也会面临很大的赔偿。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保险业灾后将面临相当庞大的亏损,会使日本再保险业和保险体系经受非常严重的冲击。
  在这三方面的影响之下,未来可能金融市场会出现不太稳定的趋势。

 

  叶 檀:核辐射与高货币将引发地震后又一场灾难
  一场不幸的灾难尚未过去,人们在痛悼逝者之时,必须以深刻的反思让后人更安全地生活。
  反思之一:人类对于战胜自然、利用自然过于乐观。
  日本强震所引发的危机可能比预期的严重,因为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惧无法消除,甚至美国药店里的碘化钾也被一卖而空。人类利用核能解决能源不足困境,当黑天鹅飞过时,核能恐惧却一再袭击人类脆弱的生存环境。至今为止,已经有三只黑天鹅飞过头顶,美国的三哩岛、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以及这次的日本福岛。这三个国家拥有高科技手段,但仍然无法阻止突然事故。
  全球拟议中的新核电站将近400座,大多数在经济日益增长的亚洲,在地质构造不稳定的日本,竟然密密麻麻地分布着50多座核电站,中国与印度将成为后起的核电大国。未来5年,中国将新建40GW的核电装机容量,使核能发电能力增长三倍。虽然新的核能使用了新的技术,但能否抵挡类似此次日本大地震式的自然灾害,仍然是未知数。
  反思之二:危险能源的信息不够透明。
  15日上午,日本首相菅直人抨击福岛核电站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称该公司在报告危机进展、采取应对措施方面动作过慢。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我们听到的关于核电的风险评估过于笼统,清洁能源、安全系数高于传统能源等报告安定了人心。显然,核能与传统能源不可同日而语,传统能源的危险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但切尔诺贝利的核电厂一旦爆炸,就能摧毁几百平方公里的生态。我们承认,核能是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在人烟稠密区的核电厂的风险预告,以及核电厂周边的地质生态、布局的考量,有必要成为社会常识。
  反思之三:美国式的能源消耗模式必须受到全面质疑。
  世界人口之多,对能源消耗之大,正在酿成生态危机。地球已经无法承受美国式的高耗能发展模式,人类正在为石油、天然气而耗尽心力,美国开始大规模开掘页岩气,中国通过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深的钻孔打水。
  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大规模的浪费,从太空能俯拍到全球各大都市灯火通明的夜景;在因为缺电而停工的工厂边上,却是灯火照射出的景区,甚至每棵树上都被绑上了一串串灯泡……人们正在尽情挥霍能源,以制造下一个能源危机,为下一个北极石油开采、核电计划寻找商业理由。现在,我们需要呼吁的是,所有的城市关闭不必要的装饰,让地球在夜晚恢复安宁。
  反思之四:各国以货币为兴奋剂刺激经济的做法已到山穷水尽之时。
  为了挽救地震危机,日本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用到极致。15日,日本央行再次向货币市场注入8万亿日元资金,至此,该央行累计向市场注入23万亿日元资金,远远超过阪神大地震时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日本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损害日本经济的元凶之一。在失落的20年中,日本没有通过量化宽松走出经济低迷的阴影,即使修补了资产负债表也不能让日本经济找到新的突破口,增加日本民间的投资数量。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给日本带来两大损害,使低效的企业无法退出市场,一旦发生重大灾难,日本的货币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就如同一直在兴奋剂刺激下的个体,剂量必须越来越大才能达到当初的效应。阪神大地震之后,日元汇率上升20%,托日元回流之福,日本经济迅速回升。福岛大地震后,日元虽然坚挺,但我们看到了美元上升,说明全球资金对日元信心不足,或者说日本透支了宽松货币政策的效用,平时滥用货币政策,灾难来临时货币政策更加疯狂。
  为了维持低利率,日本央行不断扩大资产负债表,这是恶性循环,日本的货币与经济将因此更加疲弱。日本与德国所走的道路截然不同。
  美国暂时受惠于量化宽松政策,最新公布的消费数据等好于预期。因此,可以预期,由于美国与中国经济较为稳定,各国为对付灾害,加息预期下降,全球资本与货币市场在急剧动荡之后,将会趋于平稳。除非日本核辐射失去控制,则全球会进入金融地震期。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让全球经济走向没落,最顶尖的人才去了对人类用处不大的对冲基金,新能源等至关重要的实体企业发展几十年没有根本进展。
  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愿逝者往生,生者坚强而理性。

 

  张茉楠:这回破窗效应怕难灵验
  不少人把此次日本灾后的经济前景,与二战后和阪神大地震后的情形相比,认为日本二战后和阪神大地震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灾后重建的需求拉动,并由此推断这次灾后大规模重建有可能使日本经济出现V型复苏。
  这种判断恐怕来自于破窗效应的所谓灾难创造财富。然而,笔者以为,鉴于全球经济大背景迥异,这次日本重建,破窗效应怕很难灵验。
  日本经济在二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在战争中物质财富损失率达36%。但日本经济能迅速从战败后的阴影中走出来,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并为高速增长奠定基础,其机理非简单地能以重建概括,除了自身经济基础以及劳动力和资本充裕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使日本经济命运有了奇迹般的转机,有三大最重要的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一,美国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对日本实行全面的扶植政策,并以多种形式的援助和贷款为日本发展经济提供资金来源,1945年至1971年,美国政府分别以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占领地区经济复兴基金等名义,先后对日援助总额超过43亿美元,对日直接投资达14亿美元以上。特别是后来在亚洲爆发的朝鲜和越南战争,日本获得了美国大量的特需订单,使日本成了为美国提供战略军事补给的大后方。特需不仅为日本提供了销售市场,而且获得大量的外汇,大大刺激了日本经济。日本的外汇储备,1949年末仅2亿美元, 1952年末增加到11.4亿美元,三年内增加了5倍,造就了所谓的特需繁荣。
  其二,二战后日本大规模改革经济结构和工业体系,包括制订钢铁、煤炭、造船、电力等行业的生产合理化计划,把私人投资的40%吸引到这些行业,加快改造旧设备的步伐;设立日本开发银行和日本进出口银行,对重点行业的设备投资和进出口提供长期低利贷款,并且财政直接投资铁路、港湾、电力等部门,支持基础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修订税制,对企业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加速设备更新等等,形成了日本的一次大规模资本积累。
  其三,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为获取外汇发展民族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大量销售石油、工业原料和农矿产品,货足价廉,使日本得到了极为有利的原料、燃料等供应;同时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急需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又为日本的工业产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销售市场。此外,日本国内也劳力充足,工资成本低,较低廉的要素成本和强劲的外部需求遂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再来对比一下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阪神处于日本的重要工业带,那里集聚着日本重要的临港工业,阪神地震重创了日本制造业和交通运输。据估算对日本造成了约10万亿日元的损失,占当时日本GDP的2.5%。尽管遭受了如此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在强劲的重建需求推动下,地震发生当季实际GDP环比增长1.2%,而且此后一季度环比增长率加速至5.1%。阪神能迅速从灾害中走出,是由于当时日本的债务余额对GDP之比为90%左右,财政赤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赤字)对GDP之比为5.4%,政府财力充裕,足以让日本政府花费20万亿日元用于实施创新复兴计划。
  这次3.11大地震发生在日本东海岸地区,尽管那里经济规模仅占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却集中了大量钢铁、石化、制造、核电等日本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被称为京滨工业地带,地震导致的企业停产,运输障碍以及能源短期供应中断,将会对日本制造业乃至日本经济造成长远的影响。
  而从全球的外部大环境看,全球产业和经济格局的改变,已使日本所处的大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正处于脆弱的危机修复期,全球总需求低迷,外部需求的动力严重不足。在重建的财力上,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目前日本的状况都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差的,政府根本没有充足的财力用于规模重建,2010年日本国债余额已达753.8万亿日元,财政与债务已岌岌可危。如果再靠发债支持灾后重建,将使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与此同时,同样饱受高债务、高失业率困扰的美国、欧洲经济体一时也很难拿出资金来支持日本。
  而破窗效应最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是:日本部分制造业恢复遇到来自于中国等新兴制造大国以及德国等老牌制造大国的竞争,而产生的替代效应。一方面,中国、印度等国正在迅速崛起,据德勤全球制造业小组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0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中国、印度和韩国的崛起已形成了全球新的制造业版图。2010年,中国占了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而另一方面,日本的高端制造业部分也会遭到来自于德国制造和美国制造的挑战。(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