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控制货币流动性 解读总理五大表态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首要控制货币流动性 解读总理五大表态

加入日期:2011-3-15 8:09:15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温家宝两会答问9年发展经济与推进改革二重奏
  每年两会的最后一天,都是例行的总理记者会。国务院总理要在这一天,接受中外记者的轮番提问。这些提问涉及经济、政治、民生、中外关系等方方面面。记者梳理了本届及上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记者会问答,列出了历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
  经济增长
  2003年,温家宝第一次以国务院总理身份亮相两会。彼时,《人民日报》记者向新任总理抛出问题称:新一届政府在五年任期当中,准备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制定什么样的施政纲领?
  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温家宝列出的第一个目标。他说,做到这点,就要继续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贯彻始终,未曾改变。
  随后的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SARS、雪灾、地震、金融危机等诸多考验,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2008年对世界各国冲击较大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是否能保持8%的经济增长速度,引来质疑。
  2009年的记者会上,《人民日报》记者便提问称,国内、国外都有人对实现保八的目标持怀疑态度,就此温家宝如何看待。
  对此,温家宝坦陈有难度,但仍然有可能。在他看来,中国正处在市场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处在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时期。中国的市场无论从人口和面积来看,都比欧美的市场更大。其二,中国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有众多的人才优势。其三,经过十年多的改革,中国的金融基本是健康和稳定的,这对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最终,中国走过了经济危机,经济增长速度保八成功。
  通货膨胀
  但在维持经济增长速度不落的同时,如何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也成为另一大难题。尤其是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如何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稳定又摆在了政府面前。
  2004年两会的总理记者会上,便出现了对经济过热、政府采取何种措施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问题。2008年,《人民日报》记者在会上提出,经过网上调查,民众关注度最高的便是物价问题。温家宝在当年记者会上也坦言,彼时最大问题便是物价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怎样在发展经济和抑制通货膨胀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成为政府需要勇于担当的问题。
  2010年,央视记者仍然提出了投资增长迅速,经济是否会有泡沫的问题。温家宝回应时直言这是一个他非常担心的问题。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贪污腐败,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温家宝说。而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利率的合理水平,同时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发展农业以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管好通货膨胀的观点。
  最后,他依然表示,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巩固来之不易的经济企稳回升的大好形势。
  改革
  2003年温家宝的首次两会记者会上,他在回答五年任期的施政纲领时亦提到了推进改革。农村改革、企业改革、金融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成为温家宝论述的四大改革内容。在提到政府机构改革时,温家宝说,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成败与否在此一举。他亦强调,改革需要把握松紧适度的原则,也就是要使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相适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这次记者会上,温家宝还提到了政治体制改革。
  温家宝称,本届政府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打算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重大的经济决策、重大的经济问题和重大的建设项目要经过充分论证,形成领导、群众和专家相结合的决策机制。第二,依法行政。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要按照宪法和法律执行公务,同时又要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和规范。第三,民主监督。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负起责任来,才不会人亡政息。
  随后几年的记者会上,温家宝多次谈到了政治体制改革。2004年两会上,他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最终也不能成功。2005年,被他称为改革年,理由有三: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巩固宏观调控成果,要靠改革;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靠改革;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也要靠改革。
  2008年,温家宝再度出任国务院总理。当年两会的记者会上,他又谈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称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解放思想,并尤为强调了公共财政的问题,称在今后五年里,决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让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2009、2010年,他仍然提及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010年,他在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提问时,谈到了公平正义。毋庸讳言,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温家宝说,我们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他表示,在任的最后几年,将为这件事情尽最大的努力。
  我相信,我们以后的领导人会更加关注这个问题。温家宝说。(.第.一.财.经.日.报)

 

  媒体回顾温家宝一年奔波路 称其为民谋幸福
  管理通胀预期,抗击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部分地区严重旱涝灾害,举办上海世博……刚刚过去的2010年如温总理所说,大事、难事、喜事交织。
  2010年2月的新春团拜会上,总理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一年,年近七旬的总理,出现在地震废墟现场,走进普通百姓家中,又与年轻人在网上交流。
  幸福是什么?他说:幸福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幸福是废墟开出的花
  时间:2010年4月14日 事件: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4月15日,地震灾情最严重的玉树州结古镇。
  受灾群众见到总理,默默围拢过来。总理说,乡亲们失去的亲人也是大家的亲人。
  一所学校的电教楼在地震中一半坍塌,学生们用的纸张和书本散落一地。
  站在废墟最高处,得知倒塌的教室中还有学生,但已没有生命迹象,总理默默捡起散落在废墟中的一张学生写的作业,紧紧捏在手里……
  废墟的黑夜里,总理在帐篷中布置了救人、医疗、安置群众、预防余震等十项任务。
  玉树不倒,玉树常青;人间有情,大爱无疆。总理如是说。
  时间:2010年8月7日 事件: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玉树地震4个月后,舟曲发生了泥石流。在一处被淤泥掩埋的废墟前,总理弯下腰,仔细向废墟洞口内探望,见到了身穿蓝色衣服的被困群众。总理向废墟中的生命大声喊:老乡,要坚持,子弟兵正在救你们。废墟下传出被困男子的声音:总理,您放心。我能挺住。
  日理万机的老人说,那些灾难中死去和活着的人们令他至今难忘。
  这样的鼓励、陪伴和惦念,让经历了灾难的人们知道,在生命中最脆弱的日子和重新开始迎接新生活的时候,这位老人和他们在一起。
  幸福是我有一个家
  时间:2010年年底 事件:总理屡次谈高房价
  有人说,房子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突出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半数城镇居民当前对政府的首要期望是降低房价。
  2010年11月14日,首次踏上澳门的土地,谈到房子的问题,总理说:这件事确实很难,你看内地,左一个(国)十条,右一个(国)五条,就是压不下来。这里有多方面的因素,也很复杂,如果真的买不到房,可以考虑用先租的办法。
  有人说,高房价难倒了总理。
  今年1月26日,横空出世的新国八条首次提出价格管制目标,特别是在限购、限贷、加税方面,都达到了历次调控的高点。
  2011年年初,总理再次走进媒体直播间,与网民交流说出了一组数字--2010年全国投资兴建了保障性住房590万套,竣工370万套。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
  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梦想我有一个家的人们知道,总理记挂着他们。
  幸福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时间:2010年下半年 事件:视察农业稳定物价
  去年下半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油你去、煤超风……你方唱罢我登场,被网友称为涨时代。
  在12月26日总理与网民的对话中,网友跟总理交流时提起这些年度流行网络词汇。总理说:你的一番话刺痛了我的心。
  早在2010年6月9日到10日,总理在我国重要的产粮大省--河南的郑州、许昌开始密集的考察。
  总理深入麦田、农户和粮库,与农民拉家常,实地察看小麦收割和收购情况。在许昌,总理还登上一辆农用收割机,与农机手联合在金色麦浪间收割了500米的小麦。随后,又坐上一辆东方红拖拉机,亲自驾驶拖拉机行进了200米,播种玉米。
  老人说,稳定粮食和农业生产,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对于管理好通胀预期、实现当年宏观调控的目标至关重要。
  11月,国务院出台了稳定物价的国十六条。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十六个方面全方位出击。
  12月初,国务院物价调控措施初见成效,各地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持续走高的CPI在12月首次开始下降。
  谈到稳定物价,总理说:我有责任,我也有信心。
  这种信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递给了民众。
  在与网友的互动中,总理说,他每天都看物价指标,知道猪肉的价格一直维持在十三块钱左右一斤,鸡蛋的价格从五块钱降到四块七毛钱,19种蔬菜的平均价格有18种都有所回落……
  身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人们知道,总理同他们在一起。
  在一起,才能知民意,知民意才能解民生,民生既改善,幸福才会来敲门。
  2010年,总理就这么奔波着,希望人民离幸福近点,再近点。(.京.华.时.报)
 


  俄媒体看温家宝答记者问:人民币汇率改革、加快经济转型成关注焦点
  在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见了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俄罗斯多家媒体几乎以直播的速度报道了温家宝的记者见面会。其中温总理有关人民币汇率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话题成为俄罗斯媒体报道热点。
  俄罗斯新闻电视台Vesti3月14日援引温家宝的讲话说,中国总理指出,中国近五年的主要经济工作方向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经济增速的目标降为7%,重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就是其关键一步。中国总理表示,中国强调的是在经济增长、通胀和人民就业状况之间找到平衡,希望借此机会能够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不均衡和不稳定因素。
  俄罗斯塔斯社和俄罗斯新闻社就温家宝谈人民币汇率改革撰文称,温家宝在记者见面会上强调,中国将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加大人民汇率弹性,但考虑到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就业问题,为保障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改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亚美尼亚新闻社报道了温家宝对中国社会制度的看法。文中称,温家宝反对将中国同中东、北非局势相类比。温总理指出,中国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尽管近些年中国正处于巨大的变革,经济总量跃居到世界第二位,但种种数据和现状表明,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文章最后引用了温家宝的原话,称 中国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人民网 邓洁编译)

 

   7%的增速不算低 解读温家宝总理五大表态
  通胀如虎 有信心管好通胀预期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在记者会上回答如何应对通货膨胀问题时表示,通货膨胀就像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今年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各项工作中,把抑制通货膨胀摆在了第一位,有信心管理好通胀预期。
  温家宝表示,对于物价,政府不敢掉以轻心,将从三方面管理好通胀预期。首先,要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保障供给;第二,加强流通,特别是要加强农产品流通的薄弱环节;第三,要用经济和法律的手段管好市场。此外,还要控制货币流动性,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
   解读
   稳定价格预期对症下药
   分析人士指出,将控物价放在今年工作任务的首位,并不意味着当前的通胀形势空前严峻,而是更多体现了宏观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今年物价4%的目标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作出的调整。目前看,我国现在粮食库存充裕,工业品市场格局基本平衡,这两个物质基础将决定2011年中国物价上涨趋势将基本稳定,不会出现恶性通胀。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稳定价格预期比稳定现期价格更为重要。(丁冰)
   实现质量与效益并重的7%不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主动调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仅表明决心和意志,而且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就是说,在今后五年以至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期,我们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真正使中国的经济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着重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
   经济发展速度、就业与通货膨胀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经济发展速度高,就业人数就会多,但通胀的压力也会大。经济发展速度低,就业人数少,但很容易使经济走向衰退。我们必须在这两条道路当中走出一条光明道路,把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一个机会,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相适应。
   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大家注意到,我们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也就是说基数大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解读
   结构调整是调控主要方向
   十二五年均经济增速确定为7%,这个数字相比十一五规划降低了0.5个百分点,数字变动虽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主动调低经济增速,表明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困难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克服的决心。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目标定位年均增长7%,从历年经验看,最终实际增速可能高于这个目标,但是7%带来的结构调整才是中央政府未来调控的主要方向。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加大人民币浮动弹性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关于人民币升值问题,我们将继续坚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不动摇。如果从1994年算起,我们大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进行了3次。
   现在同1994年相比,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升值57.9%。我们这次改革主要是改变单一的盯住美元,而实行根据市场需求,参照一揽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进一步加大人民币浮动的弹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这种升值还是渐进的,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就业,我们要保持整个社会的稳定。
   解读
   人民币年升幅或达5%-6%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我国外贸顺差在减少,但是,未来顺差还将有所回升,这意味着人民币还有升值的需要。另外,考虑到最近贸易政策的改变,中国不再追求更多的顺差,升值的步伐可能加快,预计2011年人民币将升值5-6%。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外贸企业抗压能力似乎要比人们想象的要强得多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在人民币兑美元迅速升值的同时,人民币有效汇率总体相对稳定。第二,面对人民币升值,我国出口企业也被迫开始提高价格,这起到了大大缓冲升值对企业盈利压力的作用。(任晓)
   正在着手制定新36条贯彻细则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我们的方针是要实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两个毫不动摇。2005年出台了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的36条。去年又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的36条。应该说,这两个36条雷声不小。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政策层面,无论是在财税金融政策,还是在准入政策上,我们对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一视同仁,鼓励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我们正在着手制定新36条的贯彻细则。我相信,这两个文件将会进一步推进非公经济的发展。
   解读
   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在提速
   来自民营企业的声音认为,国有经济在一些对民营经济开放的竞争性领域已经通过规模化的优势,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壁垒和垄断化的优势。如何落实新36条在现在看来更加重要。温总理明确表示正在着手制定新36条的贯彻细则让我们看到了落实新36条的步伐正在加快。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深化改革,不是简单的市场准入就能实现的。(朱宇)
   房价调控重在落实
   地方政府负主要责任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4日记者会上回答房价调控问题时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落实各项调控政策,中央政府要密切跟踪和分析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形势,进一步研究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措施。地方政府要公布房价控制目标,负起主要责任。
   他强调,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从供求上解决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保障性住房除了棚户区改造以外,主要用于公租房和廉租房,这个方向必须明确。资金方面,中央今年将向地方补助1030亿元,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大投入,但还必须更广泛地利用社会资金。而保障房土地供应必须单列,做到应保尽保。此外,保障房的管理和退出机制现在就要着手制定规则,实行从建设到管理,到推出这样一个完整机制,使保障性住房质量、效益和管理都得到保证。
   解读
   建保障房一举数得
   分析人士指出,2011年我国仍将延续社会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供求关系失衡的状况和部分城市房价继续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因此亟须落实并强化现有的调控政策。一旦市场再次出现量价齐涨的过热苗头,新一轮的调控随时有可能到来。
   而加大保障房建设,将真正形成中国楼市商品房保障房双轨运行的格局,有力地缓解政府面对房价上涨的被动局面。同时,保障房建设也可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弥补商品房投资可能下降的影响。此外,2011年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以及房价调控的行政压力有所加大,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有利于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落到实处,今年的房价或出现停涨局面。(.中.国.证.券.报 丁冰)

 

  考核转变发展方式要动真的
  ■ 社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上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的媒体见面会上说,要让十二五规划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另一个是创新机制和干部考核的标准。
  确实,转变发展方式提了很多年,说是知易而行难,并不过分。温家宝总理提到了转变GDP至上的观念问题,也谈到了创新机制的培育问题,当然,这些能否实现最终还是和对干部考核的标准有关。而最棘手的问题就在这里,转变发展方式如何变成具有约束力的干部考核条款。
  我们看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大力完善和改进对下级政府的考核指标,其中最突出的变化便是明显淡化了GDP和财政收入的增长率,而强调了促进民生及生态保护等内容。尤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眼下各地官员都在大谈幸福政治。
  但是,目前这些指标和承诺在落实层面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与转变发展方式相关的指标,不具有约束性。如各地制定的十二五GDP增长目标,都是预期性的,不像财政收入目标那样具有强制性。另外,大家也都知道,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长期不达标。
  二是,指标哪怕再细致周到,毕竟是死的东西,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方,恐怕难以用一个千篇一律的指标体系来套用。
  比如说,中西部和内地经济不发达省份认为他们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提升经济增长速度,而不是结构转型(当然,它们应当汲取先进的兄弟省市的经验教训,不必重复后者走过的老路);又如,政府同样一条政策,让不同利益诉求的人来评价,结果可能南辕北辙。
  更重要的是,有些时候这两种副作用叠加,单纯以指标体系来考核官员,难逃被异化的结果。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是件大好事,可指标压到很多地方,就变成了拉闸限电之类的事……
  将转变发展方式纳入政绩考核,就必须要克服这些在实际中的执行乏力和变形走样。一方面,和转变发展方式相关数据的考核必须要硬起来。至少温总理提到的和创新机制相关的两个数据---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研发经费占生产的比重,在未来的官员政绩考核中,必须成为刚性指标。
  另一方面,应该增加当地民众对官员的考核权。温总理指出,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最重要的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一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如何,公平正义与否,当地的民众最有发言权。而好的政策是否会在执行环节走样,当地的民众会有切身的感受,肯定也最清楚。那么,一个地方经济增长速度合理与否,也交给当地民众来评价的话,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1月25日,温家宝总理在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时说,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反映政府工作情况的是基层。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这都说明了民众对政府工作评价的重要性。
  我们相信,具体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绩考核,上述两条如果能够在现实当中有所突破,那么,十二五规划落实的两大困难或许就会大为减轻。当然,这种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急不得,不过,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做起来。(.新.京.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