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九条”实施7年 积极的股市政策从未走远
■本报两会报道组 朱宝琛
编者按:之所以说积极的股市政策从未走远,时间可追溯至2004年。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发布。这份重要文件不仅肯定了资本市场及其参与者的历史贡献,从战略高度对资本市场给予明确定位,更从改革的具体操作层面作出了规划部署,为资本市场实现重大转折提供了政治保障。这份文件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
两会期间,关于“积极股市政策”的讨论十分活跃。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表示,赞同积极的股市政策的提法。而在本报记者采访过程中,有关专家指出,积极的股市政策时间可追溯至2004年,而关于“积极股市政策”的提法则要更早。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九条”)全文发布。这份重要文件不仅肯定了资本市场及其参与者的历史贡献,从战略高度对资本市场给与明确定位。文件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出发作出的重要决策”。这为积极的股市政策奠定了基调。
2004年——2008年:
推进股改 准备股指期货
可以说,“国九条”是一个转折点。随着该文件的颁布,搁置数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悄然准备。
2005年的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这与《关于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标题几乎一样,表明落实国九条已成为重要任务。
5月31日,证监会、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6月5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出席第29次基金业联席会议,这次会议透露,将有重大救市政策出台:允许上市公司回购,允许上市公司买基金,扩大入市资金,股息税税收优惠,成立投资者保护基金,批准商业银行成立基金公司等。
从此,一轮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主轴,涉及广泛的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渐次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快脚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渐次推进,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均有积极进展。同时,股指期货加紧酝酿。。
2007年,证监会展开上市公司专项治理活动。随着上市公司质量的切实提高。3月17日,国务院发布《期货交易管理条例》,4月15日起施行,为股指期货上市扫清法律障碍。
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内股市出现剧烈震荡。3月18日,在人大记者招待会后,温家宝总理在与记者们握手时,有记者问道:“股市暴涨暴跌,政府有何对策?”温家宝总理坚定而微笑着回答:“政府密切关注!”
“政府密切关注”日后体现在了政府部门的具体行动中:4月22日晚,政府宣布将印花税由现行的向买卖双方征收3‰调回2007年5月30日之前的水平,即向买卖双方征收1‰;9月19日,政府公布印花税改单边征收、汇金公司入市购买三大行股票、国资委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稳定股价等三大利好措施。
2009年至2010年:
积极股市政策再上层楼
从2009年开始,我国股市方面的政策更加积极。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对于资本市场,温家宝总理这一年强调的是“改革”和“稳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肆虐之下,我国资本市场面临很大的发展压力,而破解矛盾,化“危”为“机”,最终要通过改革。
2009年,“改革”二字的烙印清晰可见。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整体部署下,中国股市立足稳健,服务大局,启动了相关改革创新举措,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2009年6月1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围绕定价和发行承销方式两个关键环节,完善制度安排,强化市场约束。
这一阶段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新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提高;网上发行冻结资金量减少;股份配售向有意向的个人投资者倾斜;新股上市首日涨幅大幅下降,一二级市场价差明显缩小;市场参与主体的履职尽责意识逐步提高,角色定位逐渐清晰。
进入10月,酝酿十年之久的创业板终于启航--10月30日,28只创业板新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同日上市。
推出创业板适应了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适应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需求。同时,创业板在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促进产融结合等方面的功能初步显现,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应该说在2009年,中国推出的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可谓逆势而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也是与管理层坚持不懈地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分不开的。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
“两会”闭幕不久,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相继推出,我国股市有了做空机制。作为中国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股指期货市场使得多层次资本市场从单一的现货市场延伸到期货市场。
我们看到,去年全年股指期货市场总体平稳运行,市场交投较为活跃,期现价格联动性较好,功能得到初步发挥;融资融券方面,全年25家证券公司获得试点资格,证券市场的信用交易机制初步建立。
如今,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就将满周岁,而转融通机制、证券金融公司等相信也很快就会有结果。
10月12日,证监会宣布开启新股发行第二阶段改革,并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通过改革,市场各参与主体进一步归位尽责,市场约束明显增强,改革的市场化方向得到了广泛认同。
在这些积极的政策的推动下,过去的一年,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2011年:
积极股市政策空间巨大
今年,温家宝总理在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同时,报告中还有多处论述涉及到了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问题。
或许,“新三板”扩容、公司债券市场规模扩大、转融通业务落地、国际板规则陆续亮相将是2011年资本市场创新发展的主旋律。
对于新三板扩容,业内人士分析,各大城市对“新三板”试点的积极争取,都是为了促进各自辖区内的中小企业融资,未来“新三板”更是孵化创新型成长企业以储备上市资源的蓄水池。对于各大高科技园区而言,“新三板”将形成一个良好的企业融资环境,如果你这里有“新三板”,而其他地区没有,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投资落户。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撰文指出,因为没有审批,“新三板”将是中国审批融资上市改革的重大飞跃,并有可能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中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可能将彻底改观。还有业内人士认为,“新三板”应该是中国的创新板,而做市商制度的推出是中国证券市场设立以来的最大变革,中国的微软、谷歌都有望在“新三板”里诞生。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对于优化一国或地区社会融资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防范金融市场风险、改善宏观调控效果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尽快建立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债券市场,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的实现,债券市场在发挥直接融资,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分析人士指出,债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有助于增强金融服务经济发展,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这也符合我国融资结构调整的思路,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具体举措。债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改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失调的现状,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在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背景下,保持社会资金供给总量的合理平衡,增强宏观调控的弹性和有效性。
很显然,为服务于“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具体要求,加快发展仍是我国债券市场的题中之义,也是“十二五”期间债券市场的第一要务。
融资融券方面,相关管理办法和配套规则有望完善,证券金融公司、转融通业务等都将会有新突破。
业内人士表示,“转融通”业务对整个券商行业及资本市场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推出“转融通”业务后,由于券商可以向证券金融公司融入资金或证券,其融资融券规模将大幅提高。如果推出“转融通”机制,那么可供融资的资金及可供融券的股票数量都将是现在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对市场将产生巨大影响,A股市场的交易模式将因此发生重大变化。
另外,业内预期,伴随着证券金融公司的成立和“转融通”机制的实行,融资融券将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转融通”业务推出后,将使得融资融券业务成为券商行业新的盈利点。券商不仅扩大了融资融券范围,而且还能作为业务中介收取稳定的手续费。
国际板建设也在积极筹备中。
此外,除了这四大创新,打击内幕交易、继续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改革退市制度、启动创业板再融资等,或也会有新的突破。
所有都一切都证明,积极的股市政策,一直没有走远。
1999年10月30日,《财经时报·新证券》在头版刊发《积极的股市政策》一文,指出“积极的股市政策日渐成型”。文章指出,“经过十五届四中全会以后的一个多月,股市制度建设的形势和方向更趋明朗,即先修渠,后放水,慎放水”。该文署名本报编辑部,作者为董少鹏。这是首次提出“积极的股市政策”的概念。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