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缺钱 上市公司“围魏救赵”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保障房缺钱 上市公司“围魏救赵”

加入日期:2011-3-12 11:11:12

  周末特稿

  Feature

  本报记者 周文天 丁冰

  保障房成为今年“两会”最热的关键词,但地方政府官员提到保障房,心里多是冰凉的。签了“军令状”的地方官员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找钱。当社会资金尚在观望时,一些房地产上市公司却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地方政府忙找钱

  “我们现在陷入两难境地,本身商业用地就少,还要分给保障房。再加上还要控制房价,卖地收入就更少了,拿什么钱来建保障房?”看到中国证券报记者关掉录音笔后,一位人大代表、西南某市长开始大倒苦水。

  该市长在参加“两会”前日程已经排满:找市财政局、税务局、住建局、人社局、银行、地产公司多次召开联席会议,试图搭建一个平台。在该市长看来,这个平台就是盘活已有的直管房等资源,把银行、地产公司、其他企业的钱引进来。

  “不向社会融资肯定是完不成任务的。”他说,现在是目标重、任务急,动员老国企出地,找银行放贷,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但钱还是差得远。用他的话说,“之前没时间睡觉,现在睡不着觉。”

  大规模动员会后,保障房建设有些进展:政府给优惠,企业出地或出钱参与保障房建设,老企业拿出旧的职工宿舍当房源。但未来三年,该市还有十几万套的任务。

  既要尽快解决“差钱”难题,又不能饮鸩止渴。怎么办?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应该尽快建立商品房与公租房并重,经济适用住房作为适当补充的住房体系。“公租房是解决一个人没钱买房时遇到的困难。等他有了钱,就会去买别的房子了。”曹新平说,他有个初步制度设想,公租房最长租赁期为5年。

  一人大代表私下说,为什么有些地方对建保障房不积极,除了资金压力外,还担心对本地房地产市场形成毁灭性打击。但有了“军令状”和问责制之后,地方政府都不敢掉以轻心。

  资金暗潮涌动

  “仅靠政府的力量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不够的。”陕西省住建厅住房保障处处长高亚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拓展新的融资渠道迫在眉睫。

  4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列席民建、工商联界委员的联席会议。“当时李副总理问我们民营企业是否愿意参与保障房建设?我就举手响应。”全国政协委员、深圳研祥集团董事长陈志列说。9日,陈志列兴奋地宣布了这个消息——10亿元的投资已经获得了公司董事会批准,参与深圳保障房建设。

  值得玩味的是,研祥集团的主营业务是生产特种计算机的,与房地产业务没有“交叉”。在陈志列看来,这项投资很难说会有投资价值,他准备当一项公益事业来做。

  “公益事业”背后是社会资本的无奈,没有一定的投资回报,保障房建设巨大的资金缺口无法吸引企业投资。

  上海投资界的一位人大代表表示,虽然他个人有意愿投资保障房,但还是需要在政府要求和企业利益之间找到利益平衡点。

  “全国工商联已经在筹备有关保障房的信托投资基金,但到现在还没有批复。”复星集团有关人士说,“我们有意愿投钱,但是现在没有方案,根本不知道投给谁,怎么投。”

  该人士介绍,2010年底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房地产商会牵头筹备的“建银精瑞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投资基金”的方案,已经报送至发改委及住建部,但这只基金的盈利模式、退出方式,由于政策细则的缺位迟迟无法落实。

  (下转A09版)
(责任编辑:崔子常)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