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管理层想法 童国林:重上6000点 厉以宁:两前提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测评 >> 文章正文

水皮:管理层想法 童国林:重上6000点 厉以宁:两前提

加入日期:2011-3-12 10:13:20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水皮杂谈:管理层想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一则同事发来的段子。
   天堂来了两个新人,一个穿着内衣,一个干脆就是骷髅,因为太特别,上帝就决定亲自接待,问第一个怎么穿得这么少,那个回答是赌徒,输得只留内裤了,所以就这样了,问第二个怎么是这种造型,这个回答是股民,割完了肉才来的,所以就是这样。
   很多人看到这个段子的第一反应是想笑,第二个反应就是想哭。
   为什么?因为感同身受。
   所以,当李荣融说退休之后最想干的事是炒股,目的就是想弄明白怎么运行的,很多人的反应第一是想哭,第二是想哭却又哭不出来。
   想哭,是因为感同身受,悲从中来,总算有个负责的人开始考虑从投资者的角度来体验生活了;哭不出来,是因为,这个人已经退休,而如果我们所有的负责人或有权决定市场命运的人都必须等到退休后才会想到体验生活,那么这种醒悟又有多大的价值呢?
   可惜,这就是现实。
   李荣融是前国资委主任,如果水皮没有记错的话正是这位主任在位时提出央企重组的概念,也正是这位主任提出央企要全部上市的要求,但是现在这位主任退休后坦承不清楚市场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垃圾股又究竟是为何被炒上天的。
   其实,也不能说李荣融就是个外行。早年间李荣融曾经在上市公司苏威孚担任过厂长,那时苏威孚还没有改制,1995年苏威孚A上市时,李荣融已经上调国家经贸委担任副主任,和相当一批现在管理层负责人一样,当初他们在基层工作时中国还没有股市,他们的企业也没有改制,而当他们开始掌握股市命运的时候,因为身份的限制,他们又不可能亲身实践,他们对市场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书本上、理论上甚至理想上,和现实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有更多的人比李荣融这个国资委主任更需要了解中国股市的实际运行。
   比如财政部长。国资委主任管国有企业,但是财政部决定给央企负责人发多少钱,国有股要不要减持,怎么减持,财政部的发言权更大,而2001年国有股减持给市场造成的巨大伤害让所有的投资者都终身难忘,市价减持这么个市场不能承受之重,在当时的财政部长嘴中居然变成了市场的利好,甚至在央视新闻联播中留下笑柄。
   又比如央行行长。现代金融已经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股市起步虽晚,但是发展快速,入市的投资者更是开户上亿,基金投资者亦不计其数,货币政策的风吹草动必然牵动股市神经,更何况中国股市的结构在权重上尤以金融股和能源股为重。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央行降息宣告从紧政策结束,本来是重大利好,但是央行千不该万不该自作聪明搞了个差别降息,存款降得少,贷款降得多,本意是减少企业财务成本的同时尽量维持储户的利益,但是结果却是压缩了银行的利差空间,导致银行股出现历史上从没出现过的三个跌停,指数有效击破2000点,救市措施产生砸盘效应,逼迫国务院在9月18日宣布汇金救市增持三大行股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再比如证监会主席。创业板的发行要市场化,无可非议,但是市场化的标准如何确定却大有文章。主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是不是市场自由充分博弈的结果,如果是,又为什么不以此为依据。为什么要以所谓机构询价这样的国际惯例作依据,难道不清楚中国股市和国际市场最大的差别恰在于不成熟吗?难道不清楚整体上的供过于求和个股上的供不应求是IPO的中国特色吗?难道不知道机构和承销商的弄虚作假吗?难道真的不知道必然导致发行价高,融资额高,市盈率高的三高泡沫吗?现在居然又在为创业板要不要直接退市而焦头烂额,不是笑话又是什么?
   主板一堆问题没解决,又搞出一个创业板泡沫;AH倒挂没解决,又准备弄一个不知所云的国际板;转板问题没解决,又准备弄一个新三板。
   答案只有一个,管理层和投资者想的不一样。理论和实践存在巨大的脱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我们欢迎李荣融前主任投身股市,更欢迎我们的财政部长,央行行长,证监会主席,国资委主任在任前就拥有投资的经历,而不必等到任后。


  厉以宁:A股市场走牛有两大前提
  ■本报两会报道组 张歆
  股市要好起来,根本上依赖上市公司自身质量的提高,同时宏观经济政策也不能过于紧缩,应适可而止。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昨日在回答《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作出上述表示。
  厉以宁曾被外界称为厉股份,更是《证券法》起草小组的组长,其对资本市场的看法自然受到广泛关注。
  近日,A股市场出现明显调整,且去年A股市场出现了大幅下跌,本报记者特请厉以宁为A股诊脉。
  厉以宁表示,去年A股股市的下跌主要是宏观调控逐渐收紧之际,通货膨胀的预期已经出现,而西方国家的股市下跌是在经济回暖的过程中,两者下跌的原因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不能简单的对跌幅进行比较,欧美股市的涨跌幅更适合于做参考,不能直接对比分析。
  他认为,今年,A股市场要想搞好有两个条件:其一,上市公司质量好是最根本的,其二,宏观经济政策不能一味紧缩,紧缩要适可而止。
  厉以宁强调,只要上市公司质量过硬,且在抑制通货膨胀取得成效后,宏观调控转向适度,A股市场向好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厉以宁昨日还对上市公司的分红制度发表了看法。他主张以现金分红为主。厉以宁说,现金分红对股民来说是怎么用的问题,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老是配股(转增股本),对投资者的收益权实际上有限制。
  厉以宁进一步指出,如果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高于银行存款,可激励投资者将分红所得继续投资A股市场,甚至可能继续投资之后上市的新上市公司。
  此外,厉以宁还就创业板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他认为,保荐机构保荐企业上市时必须认真负责,以确保上市公司质量过硬;监管部门应实行更为严格的审查等等。
  而对于少数上市公司出现的造假问题,厉以宁态度严肃。他表示,上市公司造假不仅要罚,还要赔。罚款是交给政府部门的,而赔款是交给股民的。(.证.券.日.报)


  尹中立:股市出现结构性分化有深层次原因
  市场出现结构性分化
  市场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是2010年股市二级市场的最主要特点。从上海综合指数与中小板指数比较图可以看出,自2009年初开始,中小板指数与上证综指出现分化走势,2010年这两个市场的分化更加显著,尤其是2010年6月份之后两个市场的指数曲线差距越来越大。
  中小板指数在2010年10月份超越了2008年初的高位,11月份再创历史新高7490点,而上证综指此时距离历史高位尚十分遥远,在3000点左右徘徊,需要上涨一倍多才能超越2007年的历史高位6100点。中小板市场走势明显强于上海市场。
  回顾股市的历史得知,2010年股市的运行特点与2007年正好相反。尽管上证总指的走势与中小板指数在2008年12月份之前几乎是重合的,但熟悉股市历史走势的人对当年蓝筹股领涨的格局仍然记忆犹新。2007年蓝筹股的涨幅大于小市值股票的涨幅,上海综合指数的最大涨幅为189%,而中小板指数的最大涨幅仅156%。可见,沪市在2007年至2008年处于主导者的地位。
  为什么在相同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下,不同的时间里中小板市场与与主板市场有不同的表现?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投资者结构出现了变化以及经济结构出现了变化。
  从投资者结构角度来观察
  从投资者结构看,2007年基金规模出现超常规的高速增长,当年基金总份额增加了16100亿,基金总资产增加了24191亿元。投资者积极申购基金的热情来自2006年基金行业取得的良好收益率,2006年有39只基金的年收益超过100%,收益最好的基金(景顺长城)收益达182%,远远高于当时一年期储蓄存款的4%左右的年收益率。
  在牛市的背景下,2007年基金的收益水平继续增加,取得了比2006年还辉煌的业绩,当年有77只基金的收益超过100%,最好的基金(中邮核心优选收益水平达191%。连续两年的超额收益极大地刺激了投资者购买基金的热情,投资者普遍产生了一种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股市有风险,但基金没有风险,而且基金收益高,错误地把基金当作了储蓄的替代产品,使2007年连续出现银行储蓄存款减少的现象,对应的是基金的发行受到抢购,单只基金发行规模经常超过1000亿份,为了控制基金发行规模,有些基金发行采取了抽签的方式。
  在投资者狂购基金的热情鼓舞下,基金经理也采取了激进的投资策略。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建仓,基金必须将所得资金购买蓝筹股,因为中小盘股的建仓比较麻烦,导致蓝筹股成为市场上涨的主导力量,蓝筹股出现了所谓的流动性溢价现象。因此,2007年的上证综指涨幅领先于中小板指数就不足为怪了。
  但经过2008年股市的单边下跌,基金投资者损失惨重,股票型基金净值平均缩水超过50%,投资者对基金的投资热情与盲目信任完全消失了,尽管2009年股市表现并不亚于2007年,基金也获得了良好的业绩,有101只基金收益超过70%,超过50%收益的基金达147只,但投资者对基金的信任还远远没有恢复。2009年基金发行规模超过2000亿份,但年底总规模却减少了1206亿份,基金的发行规模不足以抵消赎回的数量。
  2010年同样如此,因为全年股价走势不及2009年,基金总体业绩远远不如2009年,2010年收益最好的基金只获得了37%的收益率,大多数基金的收益不到10%,全年基金发行数量为2300亿,但股票型基金总规模减少307亿份。
  基金的发行规模保持在一定数量而总规模却在减少,其背后是不少基金投资者进行赎回老基金-申购新基金的操作,新发行的基金规模一般较小,如果投资大盘蓝筹股则同样会面临被投资者赎回的风险,投资小市值的股票成为可行的选择。随着新基金的发行,市场资金必然从大盘蓝筹股流出,向中小板股票流进,使中小板市场的股票价格与蓝筹市场的股票价格出现不一致。
  导致2010年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繁荣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兴起。2009年后,中国总体金融环境是资本过剩,民间资金十分充裕,不少民间资本通过私募股权投资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私募股权投资的总规模无法统计,但其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这些资本不仅参与PE及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等一级市场的投资,而且积极参与股市二级市场的运作。因为它们资金实力较强,市场信息透明度较低、身份比较隐蔽,容易走上坐庄的路子,即利用资金的优势操纵股票的价格,从而获取利润。这些资金一般选择股本较小的股票进行投资,中小板和创业板理所当然成为这些资金追逐的对象。一则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的股本小,市值小,容易控制其价格;二则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多为自然人,他们希望股价上涨。
  由上述分析可见,不仅公募基金选择了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而且民间私募基金同样选择了中小板和创业板。这是2010年我国股票市场出现结构性分化的最主要原因。
  从经济结构角度来观察
  从经济结构看,2003年至2008年8月份,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在美元贬值的刺激下及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需求的推动下出现持续上涨行情,煤炭、石油、石化、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的公司盈利快速上升,而这些行业都是国有控股的大型上市公司,对应的股票大多属于上海股票市场上市的蓝筹股。因此,在此期间蓝筹股受到追捧是理所当然了,沪综指的表现超过中小板市场也属情理之中。2008年底开始,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推出积极财政政策,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受益者是中小企业,中小板及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
  有意思的是,美国的股票市场出现了和中国类似的现象。在2009年之前,美国的道琼斯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走势基本一致,但2009年以后,二者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两条曲线之间的缺口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中美股市的相同现象是巧合还是必然,如果是一个必然的话,那么它背后的规律是什么?
  有人认为是经济周期导致的,当新的周期开启之时新兴产业走势强于传统产业,2009年是新的经济周期开启的时间窗口。但还有人认为是财政刺激的结果,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市场需求大幅度减少,只有与政府财政有关的公司的盈利才有保障,中美两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的重点都与新兴产业有关,因此,在最近两年里新兴产业的股票强于传统产业应该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2009年、2010年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业出现了不良资产上升的隐忧,加上银行为了达到资本监管的要求,在信贷快速增长之后需要大量补充资本金,在2010年股市融资的10000亿里,银行融资占了四成。银行持续大量的融资扩容降低了其股票的吸引力,导致银行的估值水平逐步降低,但市场价格走势却十分疲惫。银行股在上证综合指数中的权重很大(占三成左右),银行股的走势偏弱同样会影响到蓝筹股的总体表现。 投资者变化与市场趋势
  从投资者结构的变化看市场的趋势。导致2010年蓝筹股与中小板市场走势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投资者结构的变化,该因素在2011年同样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公众对基金的投资兴趣还处在恢复之中,基金发展还难以呈现2007年的狂热局面,因此,希望出现投资者购买基金,基金购买蓝筹股,推动指数出现牛市的情形是不现实的。但市场资金依旧是很充裕,民间的私募股权投资发展势头不减,小市值股票将持续活跃。这似乎意味着2011年中小板市场将继续强于上海市场。
  有一种观点认为,经过2009年和2010年股票价格的持续上涨,中小板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超过50倍,创业板的市盈率超过了70倍,而蓝筹股的估值水平处在历史地位,沪深300指标股平均市盈率只有20倍左右,因此,蓝筹股在未来的表现应该比中小板市场更好,即市场会出现风格转换。其实,在2009年底和2010年初市场就有类似的预期和观点,但2010年的市场运行结果表明,市场预期的风格转换并没有出现,而且蓝筹股与中小板市场之间的差距还越来越大。
  展望2011年的股市,从投资者结构看,基金市场依然处在低迷期,蓝筹股难以获得超额收益;从经济结构看,欧美经济开始出现加速复苏的态势,应对危机过程中增发的货币开始起作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因此,资源类的蓝筹股有望获得资金的追逐。(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上.证)

 

  贺宛男:沪深交易所何必大搞扩容竞赛
  上交所和深交所正在进行一场扩容大竞赛。
  上交所理事长耿亮和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都是全国政协委员,趁两会召开之际,二人的扩容调门一个比一个高。先是本周四,耿亮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未来五年,上交所初步计划每年新增上市公司50家,十二五期间,将有250家左右的企业登陆上海市场,较十一五期间的81家增加两倍多。紧接着,本周五,陈东征更上一层,他订的不是五年计划而是三年计划,陈说:保守估计,未来每年深交所将有350家企业上市,三年内将扩容1000家。目前中小板加创业板上市公司已近800家,也就是说三年后将接近2000家,而1968年创立的纳斯达克市场,吸引全球的高科技企业上市,迄今也不过3000家出头。
  沪深交易所之所以大搞扩容竞赛,据说是对十·二五规划草案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响应。不错,十·二五规划草案关于深化要素市场改革这一部分是有这么一条,但全文是: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是只有股市扩容一条道,更重要的还有债券市场。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直接融资中都是债券唱主角,例如,2010年美国发行债券超过1万亿美元,股票融资不足1000亿美元。相反在中国,去年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10257亿元,比上年增加5666亿元,增速高达1.23倍;而这万亿融资还仅仅是境内,如果加上香港等境外市场,累计已超过1.5万亿元,约占全球股市融资的40%。至于债券,去年全年发行非上市公司企业债不过3627亿元,反而比上年减少625亿元。为什么叫了多少年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债券始终摆不上位置,说穿了,就是发股票不用还,是软约束,发债要还,是硬约束啊。
  对三年扩容1000家,陈东征坦承压力很大。陈氏有这样一段话,倒是蛮有意思的。他说:从交易所的角度看,如果发行速度降低一些,可能更适合深交所自身的规模,而且小型企业的监管难度超过大型企业,因为大型企业已有层层把关。但是,现在有这么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性企业需要上市,这是市场的需求,现在的市场容量还满足不了整个中国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深交所愿意全力以赴为中小型企业搭建舞台。好一个市场需要!不知陈理事长有没有认真听取过市场的呼声,去年股票融资1万亿(其中深交所占6成多),已经使市场不堪重负,以至经济复苏最快、股市表现最差,今后三年还要倍增,莫非股民的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至于说到这么多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上市,中国真有那么多高新企业吗?只要看一下研发费用(R&G)比重这一指标就可得知,在海外高新技术企业这一指标起码得达到15%,可我们近200家创业板公司,估计达到10%的不会超过20家。还有什么现在的市场容量还满足不了整个中国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需要,整个中国,你深交所要包打天下啊?不是还有多层次资本市场吗?
  从今日两交易所大搞扩容竞赛,不禁使笔者想起十多年前,那时笔者在交易所主办的一家媒体工作,也是沪深两交易所抢上市资源,大搞扩容竞赛,以至一些烂公司上市,我们做媒体的只能说好不能说坏,你说了他的问题,不是把上市资源推到竞争对手那里去吗?后来高层终于发现了这一问题,明令所有媒体同交易所脱钩。
  既然发行速度降低一些,可能更适合交易所自身的规模,那就应该适可而止。目前,交易所最需要的是加强监管,把好上市公司质量关,而不是你追我赶,搞什么扩容竞赛。(金融投资报)

 


  李志林:要指数画饼,还是要个股馅饼
  自3·7拉出大阳线,以及其后两日站上3000点后,市场中不少人开始谈论指数画饼了。
  正当人们都在做指数美梦时,周四就来一根45点的大阴棒,周五再下探,将周一的大阳线全部抹去,向人们发出了严厉的警训。
  1、股市预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近几年国内几十家券商、研究所对次年股市走势和高低点位的预测,非但没有一家是准确的,并且全部都成了反向指标。中国股市别说预测一年,就连半年、一个季度,能预测准的人都少之又少。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因为国内外事件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太大;二是因为预测者本身或背后机构的重仓和空仓的利益驱使,导致了思维偏差和预测偏差。所以,人们对各种指数画饼应一笑了之,谨防陷阱,尤其要提防那种从极端看空变成极端看多的观点。
  2、指数画饼不合中国国情。指数画饼论的理由之一:中国经济增长全球第一,今年股市也应该是大牛市。但是,别忘了,中国经济GDP增长率与股市上涨从来就没有正相关联系。其理由之二:沪深300指数平均市盈率15倍,银行股市盈率仅8-10倍,这些股长期筑底,形态非常漂亮,一轮大行情呼之欲出。但是,这些大盘股从上市之日起,就存在致命伤:为了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只能靠超大规模地发新股,将股本做大,从而失去了内生成长性和股本扩张性;为了延续生存,提高资本充足率,只能没完没了地向市场再融资,从而日益失去大众的支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调结构、转方式、减排放、抑通胀、控房市、加息提准的政策取向,招招都对大盘股不利,从而使大盘股沦为好公司、差股票。其理由之三:目前中国M1货币发行量达20%以上,居民储蓄庞大,市场资金充沛,股市完全有能力发动像2007年那样的大牛市行情。殊不知,2007年6124点时的流通市值是18万亿,而现2900多点的流通市值竟高达21.5万亿,而市场的存量资金依然是1.5万亿--2万亿,基金的平均仓位已高达87%。请问,全面发动大盘股行情的巨额资金从何而来?如果沪深300的大盘股,银行股真的那么有价值,为什么社保基金有2000多亿入市,却一只大盘股都不买?为什么基金还在不断从大盘股中抽身?其理由之四:美国、欧洲各国、金砖三国股市连创金融危机前的新高,中国股市也一定会强力补涨。问题是,人家把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即使经济不好,也要靠股市上涨来提振人们的信心;而中国经济太好,不需要靠股市涨来提振信心,只需要股市源源不断地向经济大量输血即可,不存在股市幸福指数一说,更没有股市问责制。这就是中国的国情。
  3、罕见的高速扩容将使指数画饼化为泡影。中国股市仅用20年,规模就达到世界第二,这是中国股市10年中仅涨30%(2245--去年底的2808点)、中国股民没有享受到新兴股市应有的幸福的根本原因。2010年经济困难重重的美国股市涨87%,而经济一枝独秀的中国股市却是全球最差,就是因为融资1.02万亿,超过2007年大牛市的规模,居世界第一。据公开报道,十二?五期间,上交所每年将新上市50家企业,即每周上一只大盘股;深市将每年新上市350家企业,即每周上市7-8只小盘股,中国股市成了全球特有的、巨大的、容量无限大的资金吸纳器,供求关系严峻,实令人堪忧。所以,应奉劝口气远比力气大的兜售指数画饼的人士,应该先去问一问股市的管理者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
  4、不要指数画饼,而要个股馅饼。到股市中来,投资也罢,投机也罢,最终无非是靠个股获取几方面的收益:分红利、高送转的抢权、除权和填权、股价短期波动的差价、股价长期上涨(一倍、几倍、几十倍)的巨额收益、资产重组的外生成长性所引发的股价暴涨、新兴产业股的政策性红利等等。无论是国际股市,还是中国股市,大盘股的分红利,这只是常规性收益,跑赢不了CPI。而超常规收益无疑是在后面几种。它们通常存在于中小盘股中、新兴产业中,是无需靠指数画饼就可实现的。正因为此,巴菲特从来不关注短期指数的涨跌,不相信技术分析,他只在乎研究上市公司,向上市公司要收益,其持股时间最长的一只股竟达40年。反观中国股市,时值2010年的年报发布高峰期,这将是20年股市业绩和分配最佳最丰厚的一期年报,平均增长率高达30%左右。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用优选法选好十几只、数十只新兴产业的中小盘股和重组股,做好潜伏3个月、半年到1年的准备(期间可做大的波段),忽略指数涨跌,忽略资金卡账面浮动,那么。总体赢利30-50%,甚至100%的概率是很高的,远比指数画饼实惠得多。
  5、再度缓上急落有利于春生行情的主角登场。自2661点以来的前两次缓上,分别靠的是高铁、水利、水泥、煤炭、金融、地产和石化双雄,将指数推向3000点附近。但这些都只是春生行情的配角而已,得不到市场的广泛响应。本次指数急落后,真正的主角粉墨登场了,那就是新兴产业的中小盘股。
  指数的三次急落,再次告诫人们:在时间有限的春生行情中,必须坚持抑指数,重个股的原则,在大扩容的恐怖中,轻大重小、轻传统重新兴、轻静态重成长,开辟新兴产业中小盘股的红色根据地,努力实现指数三千,个股四千、五千的梦想,这才是股市高手的超限战!

 


  高盛: 亚洲不必采取过分激进紧缩政策
  高盛在3月9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根据该行模型分析的结果,油价和食品价格上涨对亚洲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如很多人以为的那样糟糕。油价上涨推高通胀的同时,也伴随着国内食品价格相对缓和,因此亚洲各经济体不必采取过分激进的额外的紧缩措施,否则可能减缓国内经济发展。
  高盛对油价影响GDP的分析显示,如果原油价格上涨10%,亚洲经济体的总GDP将下降0.14%。按照这一模型,中国台湾、泰国、新加坡和朝鲜的GDP将下降0.3%,中国香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GDP将下降0.2%。对中国内地GDP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仅下降0.1%。而另两个国家,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分别受汇款流入和石油输出的原因,GDP将不受到负面影响甚至或有上升。
  而根据高盛对油价影响整体通胀的分析,全球原油价格上涨10%,中国香港和内地的整体通胀将分别上升0.09%和0.11%,而马来西亚和印度通胀的上升幅度将超过0.2%,印尼则会超过0.4%。
  高盛称,印尼当局只要不调整主要货币价格,其财政平衡比人们担心的要好,这样通胀并不会完全发生。2005年,高盛通过模型曾预测因亚洲行政手段使货币贬值,一般消费者指数将上升0.08%,但实际平均升幅为0.17%。
  高盛分析认为,当前亚洲地区政府需要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是要抗通胀还是保增长。亚洲经济政策制定者们应该看到通胀带来的推动力,考虑到抑制通胀手段将会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的风险。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