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刘纪鹏(资料图) 作为2011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重点工作之一--新三板的扩容已进入倒计时。最新消息是,关于新三板扩容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目前正在相关部委征求意见,预计在两会后正式公布。 三板在国内已有10年历史,但一直没有做大,更没有做强。主要的瓶颈在哪里?影响新三板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又在哪里? 2月23日,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刘纪鹏教授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键在于决策层的指导思想。他认为,证监会统揽一切肯定搞不好。所以,证监会要放权,千万不要处处都想体现出行政关怀。 三板是基石力主尽早推出 刘纪鹏用越快越好4个字表达他对新三板建设的态度。在中国有2000多万家中小企业,现在的三板挂牌企业才100多家,这个规模怎么服务中小企业融资? 从国际经验来看,场外股份转让市场是整个资本市场体系基石,是最为基本的。刘纪鹏认为,这好比教育体系中的小学,资本市场通常都是由它才逐步演变到主板市场的;而在中国,过去基本上是在用计划手段发展资本市场,一开始就办主板,等于是没有小学就办了大学,顺序是相反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在构建资本市场之始,也是想建场外股份转让市场这个基础体系的,当时就有北京、山东淄博的场外报价系统。但是后来在指导思想上的种种偏差,把淄博的转让系统以及全国23个证券交易中心都关掉了,以致形成现在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作为曾经参与起草或修订《证券法》、《期货法》、《基金法》等多部证券类法规的专家,刘纪鹏教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 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场外交易市场非常活跃,量也很大,是整个资本市场体系的基础,但在国内却恰恰相反,这个基础严重缺乏。何以出现这种畸形发展? 刘纪鹏认为,关键是决策层的思路,一开始就想建世界一流。包括当时的创业板,一度都想放到上海去,甚至一度还想沪深合并。 这有点像路还没走稳,就想跑得快。 全球来看,证券交易所合并确实也是有一波浪潮,但国外都是经历了一个200~300年的历史演变,是市场之间自主的选择。而我们是想绕过小学直接办一流大学。主要是监管层当时认为一所大学好管理,所以,只办精品店不办百货店。 这样的思路,最终造成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延误。刘纪鹏认为,今年提出要加快直接融资,正是新三板建设的一个契机。推出创业板是越快越好,今年上半年就是最佳时机。他说。 技术没问题关键在于放权 在刘纪鹏看来,现在推进新三板建设,技术上没有丝毫问题,关键还是指导思想。他表示,现在需要解决的瓶颈,最重要的是监管层需要自我战胜、自我革命。应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地方证监局、金融办的作用,千万不能一切都揽到证监会去,不然又会搞得像中小板一样,和主板没有本质的区别了。 上三板的都是中小企业,可以说还是当地的政府最了解,证监会统揽一切肯定搞不好。所以,证监会要放权。审批制肯定不行,一定要是备案制。 尽管最终方案还没有出来,但是对于市场热议的一些细节,刘纪鹏认为有形的手还是挥得太高。比如,对于新三板投资者2年股龄,50万元资金的门槛限制,他认为监管层这样做大可不必。证监会总是认为,多出一些规定就是对投资者负责,就是关怀股民。当时开通创业板时也是这样,处处都想体现出行政关怀。 在他看来,行政关怀不仅不能替股民规避风险,反而有失公平。上市要审批,买股票还要审批,无非是要体现权力。 比如,划定的50万元投资门槛。是开户时限制50万元,还是每个时点都要在50万元以上?如果是前者,开户时临时借用他人资金立马就解决了,这个规定就形同虚设;如果是后者,50万资金进场,一旦发生亏损低于了这个门槛,难不成监管层给投资人强行平仓? 壮大的前提健全转板制度 2000年,由中国证券业协会出面,协调部分证券公司设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2006年1月,国务院批准启动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但运行10年,三板的发展严重滞后,与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相比,既先天不足,后天的培养也非常缺失。 截至2009年底,共有110家企业参与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中国证券业协会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当年92家挂牌企业,流通市值仅78亿元,全年交易量则仅为18亿元。 新三板扩容,无疑给更多企业有上市机会。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不至于僧多粥少,非得去抢食那几个有限的上市资源。刘纪鹏说。 由于在三板中挂牌的股票品种少,且多数质量较低,要转到主板上市难度也很大,因此多年被冷落。 截至目前为止,仅有粤传媒、久其软件、北陆药业、世纪瑞尔四家三板挂牌企业最终得以在中小板、创业板IPO上市。刘纪鹏认为,如果形成健全的转板制度,资本市场体系才更加合理。 有人担忧,如果新三板扩容,投资者更多会选择新三板,而不是创业板,这样就会使刚刚开始的创业板形同虚设。对此,刘纪鹏认为,三板扩容无疑会分流一部分市场资金,但这是好事。现在主板、创业板IPO三高现象已是顽疾,开通三板有助于从外部环境来打破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