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坚信中国市场遍地黄金QFII基金再度果断加仓 瑞银证券:A股全年收益可达15%到20% 亚洲最大的对冲基金:资本市场将有20%上升空间 QFII:坚定满仓 非常态多头 QFII与基金背道而驰 A股反弹或陷调整迷局 QFII首度伏击8只股 年报泄露QFII建仓三特征:重组 消费 高送转 2010年年报QFII机构持股一览表
坚信中国市场遍地黄金QFII基金再度果断加仓 青睐中小盘个股,潜伏大消费、新兴产业以及高转送个股 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摒弃对一城一地的纠缠,在经历1月份的谨慎与观望后,QFIIA股基金在2月份开始果断加仓。其背后的逻辑则在于,部分QFII基金认为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有过度之嫌,短期来看行情仍然会有反复,但对A股长期的走势依然乐观。 抄底A股 QFII基金一直是实施较为稳定的高仓位策略,一般情况下,QFII仓位维持在83%到85%之间。海通证券基金分析师吴先兴对记者表示,2月份以来,投资中国A股的QFII基金股票仓位进一步提升,非周期类资产仍是其配置重点。 根据彭博数据,海通证券估算QFIIA股基金的股票仓位得出,2011年1月31日-2月18日期间(本期)比2011年1月17日-1月28日(上期)期间股票平均仓位增加2.25个百分点,由上期的84.85%升至本期的87.10%。剔除被动增持效应,QFII基金整体进行了小幅主动增仓,增持幅度为1.55个百分点。 加仓的逻辑在于,对于A股整体大势的判断,QFII并不悲观。一家亚系的QFII认为,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有过度之嫌,短期来看行情仍然会有反复,等通胀形势进一步明朗之后,应该具备不错的投资机会。 一家欧美基金认为,有关欧洲银行及主权债务问题的利空因素正在减退,全球游资保持充裕。预计后市仍会持续反复,众多因素包括通胀、楼价、政策依旧会对行情有一定的制约,但短期内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此外,巴黎银行百富勤的中国研究主管桑福特本周表示,中国A股市场可能已经见底,港股也满是机会。在其看来,投资人对于通胀的担忧已经过了最坏的时候,现在的中国市场可谓是遍地黄金。 布局中小盘个股 QFII基金的业绩神话曾让很多投资者感到倾心,最新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使得QFII颇为神秘的投资路径得以曝光,中小盘个股依然是QFII关注的重点,大消费、新兴产业以及高转送个股均为QFII潜伏的对象。 QFII基金不改配置重点,仍以非周期类资产为主。吴先兴认为,需要注意的是,QFII基金开始着手小幅提高周期类配比。 从QFII对周期性行业个股投资情况,个别二线城市房地产股成为QFII的青睐对象。如富通银行去年4季度最新入驻了广宇发展,东方汇理银行去年4季度入驻了银基发展。 大消费概念股依然受到诸多QFII的青睐。如英国保诚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去年4季度增持武汉中商近100万股,持股量增加至442万股,列武汉中商第4大流通股东。摩根士丹利中国A股基金则在去年3、4季度一直持有宇通客车,UBSAG则连续几个季度持有宇通客车。 此外,高转送个股依然是私募的主要伏击对象,例如,FORTISBANKSA/NV去年4季度入驻国电南瑞,该股年报推出了高转送方案,拟10转10股派1元。此外,野村证券株式会社去年4季度入驻华平股份,该股拟10转15股派10元。 业内人士认为,QFII往往采取自下而上的投资方法,对具体的公司和行业进行研究,其广泛的资源和专业性往往容易帮助其更好地判断哪些公司具备高送转的可能性。此外,QFII多采取价值投资的左侧交易,因而能够提前精准入驻高转送个股。(.上.证.吴.晓.婧)
瑞银证券:A股全年收益可达15%到20% 瑞银证券财富管理研究部首席中国投资策略师高挺昨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A股今年不会出现系统性大牛市,但可望震荡上行,实现15%到20%的正收益,预计上市公司今年整体增长20%,一季度应重点关注十二五政府保民生、外需复苏、高端装备制造等三类投资主题。 瑞银证券预计,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将实现正常运行,股市可望出现稳健上涨,预计GDP全年增速可达9.6%,同时CPI全年增长4.8%。 高挺表示,2010年我国市场出现了三大背离,即增长和通胀背离、业绩和指数背离、大小盘走势背离,这些情况在今年将得到修正。他认为,今年宏观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通胀压力主要集中于上半年,虽可能上升但仍旧可控,核心通胀依旧温和。基于此,货币政策将继续正常化,央行将严格控制信贷增长,预计年内仍有两次加息,且很可能在上半年。 高挺认为,2011年A股上市公司盈利增长预计为20%左右,目前大盘估值合理,年内市场可望震荡上行。支持这一判断的因素包括:负利率持续使流动性压力有所缓解;年报业绩强劲,上市公司年报业绩可能超预期;2011年前期通胀较高和货币政策偏紧已在市场预期之中,并在股价上有较为充分的反应。 他同时提到,由于上游价格上涨压力,A股行业盈利将出现分化,同时大小盘股也将出现估值分化,未来大、中盘股的走势可能更好。 对于一季度的市场表现,高挺表示,传统周期股将有较好表现,估值优势、流动性重新宽松、增长加速对部分中、大盘股有推动作用,相对看好建筑建材、家用电器、交运设备、机械设备等周期性板块。 在策略上,高挺建议投资者一季度重点关注三类投资主题。一是十二五政府保民生主题,关注消费、医药股;二是外需复苏主题,关注航运、港口股;三是高端装备制造主题,关注周期性、结构性、政策性扶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此类个股。(.上.证.马.婧.妤)
亚洲最大的对冲基金:资本市场将有20%上升空间 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由于投资时间比较短,市场经验还不成熟。但随着市场慢慢成熟起来,价值投资终将会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 作为管理资产总额达74亿美元,亚洲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香港惠理集团正在内地寻找合作伙伴,并酝酿布局内地市场。惠理集团的内地扩张计划是什么?对于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而言,惠理的投资策略又有哪些不同?惠理集团又是如何把控2011年的投资机会与风险的? 就这些问题,《新财经》记者专访了香港惠理基金管理公司研究副总监、高级基金经理王焱东。 惠理十年全方位布局内地市场 《新财经》:对于拓展内地业务,惠理集团在2011年有何具体计划?主要涉及哪些资产类别? 王焱东:在内地市场,我们希望参与多方面的投资,包括私募、合资公募及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于这些投资方式,我们都很有兴趣做,但要看内地法规是否允许,以及潜在的市场机会。就目前而言,我们希望先把私募和QFII做起来。2010年,我们已经与两家券商进行了深入谈判,希望在2011年上半年能向监管部门提出申请。 直投方面我们也做过一些项目,选择的企业大都是在海外注册和上市的公司,这样操作起来相对会简单一些,比如高速传动和汇源果汁这两家公司。目前,我们唯一没有退出的直投项目就是九州通。PE投资竞争很激烈,我们希望在2011年能有这方面的投资,但规模不会很大,计划先在内地建立起自己的团队。 未来十到二十年,内地将是惠理集团全力追逐的市场 《新财经》:惠理已有十八年的历史,之前一直没有进驻内地资本市场,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进入? 王焱东: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资本市场规模还很小,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才真正成长起来。而内地目前的资本市场规模,相当于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发展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投资需求肯定会很大。比如,内地的退休金行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随着内地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休金行业肯定会发展起来。另外,保险公司也慢慢开放了,将来对基金管理方面的需求肯定非常大,所以,内地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 内地的市场规模给惠理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2007年,内地大部分公募基金的发展规模都相差不多,直到2008年才慢慢开始有所分化。就目前而言,内地市场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市场,但是我相信通过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内地的投资者也会越来越理性。到那个时候,会给基金管理公司的价值投资提供很好的发展机遇。 《新财经》:香港对冲基金若要进入内地市场,正规做法唯有通过QFII,而审批、额度和执行均有诸多限制,加之众多海外基金涌入香港借用大量QFII额度,致使QFII额度异常紧俏。在这种情况下,申请QFII资格是不是更难?惠理申请QFII资格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王焱东:的确是这样。目前,惠理正和内地监管机构积极磋商申请QFII资格,这项工作的确有相当的难度。据我们了解,获批的额度越来越小,最新获批的额度只有7500万美元,最少的甚至才5000万美元,这与几年前动辄就是2亿美元的额度相差甚远。不仅仅是规模缩减,时间周期也拖得比以往要长,从证监会获批资格到外管局审批额度,间隔时间有时长达一年。 现在,QFII额度供给的都是一些大型银行和跨国基金管理公司,而且,QFII最初的目标就是大型金融机构。我们是香港的公司,在内地做QFII业务要跨过比较高的门槛,这也是我们在内地开展业务要面临的一个挑战。 《新财经》:除了申请QFII额度,我听说惠理集团有意在内地选择合作伙伴,建立合资公募基金。惠理挑选合作伙伴有哪些标准?现在进展情况如何? 王焱东:合作伙伴主要倾向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或一些金融机构,比如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还包括东方、长城、华融和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就目前而言,信达和长城都有股权在惠理的基金管理公司。阳光私募主要是与平安信托合作,公募基金合作伙伴首选证券公司。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找一家经营机构,进行全面的合作,它可以是国外管理公司的股东,也可以是香港公司,但合作之后持有的股权不能超过49%。 价值投资或成内地市场主流 《新财经》:您在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操作多年,两地的投资策略有什么区别? 王焱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投资者,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在欧美,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比较成熟,他们喜欢长期投资,一年就看两到三次基金的盈亏状况,然后跟我们交流一下即可,他们愿意买估值相对低一些的传统价值型股票。比如,我们帮他们买了一些银行、地产等企业的股票,估值相对便宜,长期持有其实没什么大问题,他们最后能拿到5%?6%的股息回报就已经很满足了。 但是,内地的投资者不一样。无论是做公募还是私募,我们的压力都比较大。内地投资者一天到晚看基金净值,今天看基金表现好就申购,过几个星期看表现不好就立刻进行赎回,买基金就跟炒股票基本没什么两样。这导致了大家的投资理念趋于共同性,导致市场做趋势或炒概念的情况更多一些。内地投资者很难把投资周期放得很长,因为投资者的赎回申购成本很低。 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内地进行资本投资时,多多少少要考虑到内地的市场特点。比如,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可能会选择一些处于行业龙头的企业,但是它的估值可能在行业中是偏低的,我们认为这个企业有一定的价值投资机会,而不是看它绝对的估值是多少。 《新财经》:针对内地资本市场,惠理在投资策略上有没有一些自己独特想法? 王焱东:价值投资。这个理念如果在香港市场应用的话,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一些。但就内地市场而言,跟其他市场有很大的区别,主要是投资者结构问题。国外市场投资者结构比较多元化,而且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要求不一样。比如国外的保险公司,它们属于长期投资,资金很少变动,要求的回报率也不高。但也会有一些投资者追求短期收益,因此,国外投资者分化得比较多。 内地投资者的结构相对单一,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大家都受很多散户本身心态的影响,导致投资理念趋于同质化,都想追求短期回报。我们在内地扩展业务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保险业人士,按理说,保险是最长期的基金,但是中国的保险业,像平安人寿的短期操作行为有的时候比散户还频繁,这也是内地市场还不健全的一个表现。 在内地资本市场,有的时候一个行业尽管不是很好,但只要能赚到钱,大家就愿意把钱扔进去,感觉赚不到钱,就把钱拿出来,这种投资心态是潜伏在内地市场的一个很大风险,它会导致短暂的波动性行情,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可以经常看到一日游行情的原因。比如,前一段时间被热炒的海空概念、高铁概念,最近又有造船概念,这些概念无论是真是假,都会对上市公司产生影响,而且短期的赚钱效应,会导致一些资金短期流入,这是不成熟的市场表现。但是,既然我们要做这个市场,就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惠理要开拓内地市场,我们认为价值投资还是一个比较有优势的投资理念。就内地市场而言,可能有一些投资者投资时间比较短,他们想很快看到结果,炒卖的比例可能也比较高。但是市场会慢慢成熟,价值投资终将会成为内地市场的主流。 《新财经》:A、B股合并,国际板推出的传闻与预期,都成为B股夺人眼球的重要理由,这些政策对贵公司的投资策略是否会产生影响?国际板一旦推出,您希望是用美元定价还是用人民币? 王焱东:市场每年都有一两次关于A、B股合并的传言,我们对这个已经麻木了。如果A、B能够合并,对我们来讲是锦上添花,但不会因为这样的传言去追加投资B股的额度。我们投资B股都是看长期的因素,因为投资B股本身有六个月的锁定期,所以我们更多还是看基本面。现在,内地市场上有的公司,它分别在A股、B股和H股三个市场上市,这是很奇特的股权结构,一家公司在三个股票市场的走势都是按照各自市场的不同影响而定价的。 关于国际板的推出,我们肯定会格外关注,如果说国际板是以美元或者以港币定价,它在选股方面其实就变得很简单。对投资者来讲,除非有QFII额度的限制,否则我们可以进行自由的转化,价格最终肯定是趋于一致的,选择价格低的可以买进,然后高价卖空,做一个差价。但是,如果以人民币定价,那肯定要有资本上的管制,国际板可能会更加趋向于A股市场。 看好抗通胀板块 《新财经》:您如何看待2011年资本市场的风险和机会? 王焱东:从过去几年来看,内地资本市场每年都会有一些大的事件,比如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也确实提出了A、B股市场合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作为下一个重点来解决。当时,也有一些B股公司提出回购自己的股份,但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此事搁置。2009年内地资本市场逐渐从危机中复苏,2010年则推出了股指期货。对于2011年而言,重点是无论创业板还是股指期货,都需要继续深化,把可参与者的范围适当扩大,我认为这是比较重要的,而不是仅仅成为某一类投资者的工具。 从市场的前景来看,正面因素主要来源于估值的支撑。中国GDP的增长一直保持在9%,通胀率可能要高一些,未来几年通胀率可能都要维持在4%?5%的水平。以前的低通胀率应该一去不复返了,市场也会慢慢适应这个环境,企业盈利增长会保持在15%~20%的水平,所以,我认为市场还是有支撑的。同时,从自由流通市值角度看,未来市场点位虽然不会太高,但还会有增长。我们对中国经济还是有信心的。在这个大环境下,我觉得从政府层面来讲,肯定是控制通胀,压制其过快上升,同时,也不会过分损失经济增长,这些都是正面的因素。 负面的因素可能更加复杂一些,更多的是内地资本市场的一些特定因素。比如对政策的敏感度依然会比较高;另外,投资者对资金的紧缩或宽裕程度也会比较敏感。很多时候,一周内就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我记得,2010年12月,由于银行要做存贷比的考核,导致市场整体资金面趋于紧张,使12月底又有一个比较大的回调。今后这种很突然的变化还会发生。 从市场风险方面考虑,我觉得股市的涨幅可能远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差。2010年香港市场已经跑赢了内地市场,2011年香港市场受推动性因素可能会更大一些。大家估值的话,从同样的起跑线,香港市场和A股整体表现会差不多,内地的市场估值分化会比较大,但我们不能简单从指数的表现来说市场一定好或者一定不好。 总体来讲,我对2011年的整个资本市场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2011年差不多也会有20%的上升空间。估值方面是一个因素,我们认为市场维持一个长期平均水平的估值,应该是没有什么大问题。 《新财经》:针对您预测的2011年的资本市场情况,惠理会采取什么样的投资策略?相对会侧重哪些板块? 王焱东: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肯定会继续秉承自己的投资理念,要找一些中长期投资机会的标的。比如,目前我们在股票方面仓位还是比较满的,同时我们会注意比较均衡的配置。 我们相对看好三大领域的投资:一是看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尤其是高端消费品。二是抗通胀概念。2011年全球或出现高通胀率,因此,大宗商品、资源股,尤其是黄金、石油。三是比较看好一些建材行业,比如水泥行业,我们看到内地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还有很大空间,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这对水泥行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还要看到应谨慎投资的领域。尽管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存在高回报的机会,但是预计201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会更加严厉,政策风险也会加大,目前我们持有内地房企的股票比例已经从最高时的30%降低到了现在的5%。除此之外,一些受上游价格上升、在下游没有转嫁能力的工业股,如果他们的特色产品不能够成功转嫁成为成本上升因素的话,其盈利空间肯定会受到压缩。这一块是我们相对比较谨慎的。( .新.财.经)
QFII:坚定满仓 非常态多头 经历了2010年的洗礼,从市场上最死的多头逐步转变为一个策略上非常态的高仓位投资者,QFII在2011年初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新特色--更重视政策和策略、更重视本土经验、更重视中小盘股。这是上海证券报和理柏亚太联合推出的QFII中国A股基金最新定期报告所描述的QFII新特征。 投资组合:坚定满仓 果断换仓 上海证券报和汤森理柏联合推出的QFII中国A股基金月度报告显示,QFII在年前的两个月连续拉升股票仓位。以摩根大通为代表的欧美系的股票仓位,在2010年最后两个月份中始终保持满仓。而部分日本、韩国的QFII也体现了强烈的高仓位意识,总体看,与3季度相比仓位各自提升3~5个百分点。 这当然不是QFII迄今第一次持有高仓位。此前的QFII月报显示,摩根大通先锋基金在2010年初维持相当高的股票仓位,而且在8月份果断地拉高股票的持有比例,一举占据了市场先机。而从目前最新显示的信息看,即便面临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QFII仍然执行着更高的仓位策略,这显示,QFII一贯的投资风格并没有改变。 当然,与此同时,QFII本身的组合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摩根大通和申银万国蓝泽系列基金去年8月份在同时提升金融行业的持股比例后,这一西一东机构的代表,依然继续其强周期上的埋伏。 日兴等亚洲系的代表性基金,在2010年12月份则幡然悔悟、突然改弦更张,大举提升强周期类持股,其中,新增兴业银行(601166)、宁波银行(002142)、万科、江西铜业(600362)等个股,这使得亚系QFII的持股蓦然转向激进。 当然与摩根大通在2010年8月初一举占据先机不同。此番年末转向强周期的QFII能否就此获得超额收益,仍然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重视价值的QFII,也在2011年初转向强周期股,这可能确实意味着强周期个股受到了许多追捧。 这种愈加明显的结构性换仓可以看做QFII投资风格的一个嬗变。从过去以大盘价值股为主体、到以高成长股和强周期龙头股为底仓,再到以小盘股和消费品为主要持仓对象,直至目前的以季度为周期的不断换仓,整体都变化得很厉害。 事实上,QFII的提仓过程,在去年2季度下跌中已经开始。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5月末,QFII中国A股基金的平均仓位比年初上升了近6个百分点,这相当程度得益于QFII机构在2季度中顶住市场压力不断加仓的果断操作。而其在去年2季度中抬升股票仓位,可能是其本轮行情以来最亮丽得一笔。 投资观点:成长可期 通胀可畏 QFII对于中国股市的观点也显得很有看头。其中对于通胀的担心和经济可能过热的判断,显然领先于市场同侪。 一家亚系的QFII认为:新一年最可担心的问题是通胀压力。他们认为,2010年末A股市场出现下落,其中既与2010年12月上旬制造业PMI指数进一步走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进一步的财政刺激措施有关,更与当月下旬在主要经济指标不断走好的情况下,央行再度实施准备金率的调整措施有关。他们同时预测,伴随着高层访美,人民币利率升值的容忍度进一步提升,这很可能成为市场的一个重要观察点。由此,不得不对上月制定的投资方针进行很大的变化。 他们认为,未来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将不断上扬,并导致很严厉的经济温度上升的压力,利率和准备金率的调升步骤也没有结束。景气过热可能已经进入监管者的监督范围,而美国等海外经济的恢复,将会进一步导致中国经济热度的上升。因此,目前重点培植,符合景气上升周期的强周期股和中期有估值潜力的成长股是为其投资策略。 另一家欧美系的QFII则认为,通胀压力的加剧乃2011年初的主要焦点当月消费物价指数(同比)上升了4.9%,虽有其他原因,但食品价格上涨的走势没有结束,这种情况触发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降低房地产业的温度,将银行业准备金比率再提高0.5个百分点,以及管理食品价格等,借以控制流动性、稳定物价水平及降低同长预期。 但投资者已经进一步担心当局回更大幅加息,这不仅体现在去年末股市一度调整10%,也体现在那些对宏观调控敏感的行业如采矿、材料和地产行业上。 不过,该QFII认为,中央将于未来举行会议决定进一步的政策走向,对比前后政策并对组合作出微调,是个关键步骤。他们认为现在调控地产有利长远的经济表现,市场将继续着眼于通胀趋势及其后的政策出台,而该QFII已经减持原料和能源股,猛抓投资消费和工业股。 这和他们此前的判断有很大不同。此前对于整体大势,一些欧美基金认为,有关欧洲银行及主权债务问题的利空因素正在减退,环球游资保持充裕。预计后市仍会持续反复,众多因素包括通胀、楼价、政策依旧会对行情有一定的制约,但短期内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还有一些QFI预言,中国的经济增长最终会回落至更能持续的水平。因此可能更多地考虑核心持仓维持不变的原则。而最新经济数据显示增长降温,令市场对当局可能加强调控措施的忧虑舒缓对市场构成支撑。另外一些QFII表示,未来最关注中央政府落实有关保障房、西部地区的投资计划等政策后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非必需消费及机械股是重要关注对象。区域经济也是很大的一块投资主题,但情况现在显然并不如此。而投资策略能否做好,则成了更关键的问题。 投资逻辑:强周期还是弱周期? 虽然观点上分歧明显,但是面对着通胀的不同判断,投资者的策略也极度分歧。 比如保险公司是很多QFII的最大增仓策略个股。一些机构认为,平安等保险品种拥有非常稳健的持续增长能力,且在收购地方发展银行后,将会令得其银行业务得到支撑,而公司一系列指标均获得高速增长,显示行业正走入良性循环,而且保险品种是其对中国经济长周期的看好,对未来投资主题的认识。 但大多数QFII都涉足的大型保险股之后,部分QFII在月报中也出现了二线的保险品种,这个结局显然让人怀疑,QFII投资也有趋势性的策略,不完全是所谓的价值选股。 另外,对于业内也大批量持有的招商银行(600036),有些QFII在月报中就认为,该银行作为最优竞争力的零售银行,35%的存款来自个人投资者为其业务继续发展带来很大支撑,并认为该行业业务转型可能带来利润增长。但同时,一些QFII在当月月末也开始持有一些中小地区银行,这些银行的投资可能更多的是站在行业轮动的基础上。 还有QFII则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况指数最近3个月连续改善,使得相应的商品和投资品材料有所坚挺,通胀压力日益明显,央行连续上调准备金率应付市场之需,同时预期消费者物价指数在可见的范围内将继续保持最近几年的高位,因此受宏观金融面影响大的金属、钢铁、有色、煤炭等强周产品值得关注,同时继续持有证券、银行等个股。 此外,如摩根大通等公司继续保持在大消费行业中的投资,其QFII中国A 股基金的组合,显示出日益浓厚的和成熟市场接轨的味道。大消费行业中配置的资金依然占到基金资产净值的相当部分,其中,零售、非必须消费股,健康护理(对应中国的医药行业),以及品牌类消费品的仓位依然是重要的部分,其总体组合没有改变。这似乎显示着另一种长线投资的味道来。 (.上.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