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提案:实施积极股市政策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两会提案:实施积极股市政策

加入日期:2011-2-23 12:57:5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民建中央两会提案建议 实施积极股市政策 尽快启动新三板扩容
  两会代表聚焦新兴产业 配套政策将步入密集发布期
  路透:两会前中国房价调控会更紧
  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前瞻两会四大经济热点
  媒体预测今年全国两会十大议题
  两会前瞻:中国储蓄率下降成趋势 投资成居民第一选择
  海通证券研究所:两会政策或难超预期
  两会渐近 A股市场五大主题有望产生黑马

  民建中央两会提案建议 实施积极股市政策 尽快启动新三板扩容
  记者 陈莹莹
  民建中央2月22日召开两会提案新闻通气会,介绍了首批15份提案的相关情况,其中多个提案内容涉及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案建议,合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产证券化;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推进资本市场扩容,尽快启动“新三板”扩容,不断壮大创业板规模。
  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表示,民建中央将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33份提案。在已形成的提案中,经济建设类提案约20份,占提案总数的60%以上。
  建立退市制度和新股发行责任制
  《民建中央关于优化金融体系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案》提出,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结构单调和效率不高两大问题,因此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是优化金融市场的主要任务。
  一是推动股票市场健康发展。建立退市制度,全面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素质,通过摘牌退市、协议退市和收购退市的方式,使其被强制或自动退出股票市场;建立新股发行责任制,严格上市公司的审查和审批,对上市公司在申报方面出现的问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是继续发展公司债市场。认真解决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发展短期融资券,使更多中小企业能够通过债券市场获得资金。
  三是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市场参与者自控三方协作的市场管理模式,切实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参照国际惯例尽快修订完善金融衍生品的法律法规,规范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促进民间投资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民建中央关于引导游资进入新兴产业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提案》提出,应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基金、融资租赁、信托、担保等行业的限制,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构建完整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创业创新投融资链,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推进资本市场扩容。努力做强主板市场,尽快启动“新三板”的扩容进程,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形式,吸引民间资金进行债券投资;积极创新民间资本的投资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合作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联合重组,以及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使企业做强做大。
  《民建中央关于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扩大民间投资的提案》建议,应尽快出台《引导民间资本发展的产业规划和投资目录》;大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民间储蓄转化为民间投资;着力完善创业板市场,不断壮大创业板规模;规划建设场外交易市场,尽快完善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和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新“三板”市场;探索多种债券融资方式,建立多层次债券交易市场体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鼓励民间天使投资发展;建立各行业公共投资基金,通过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吸收民间资本参与,为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提供融资支持。(中国证券报)

 


  两会代表聚焦新兴产业 配套政策将步入密集发布期
  无论对于地方还是国家而言,一年一度的两会都是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大事件”,它不仅定调经济发展路线,明确产业导向,还将对民生、社会产生重大影响。1月以来,各省区市两会陆续召开目前逐渐落下帷幕。在地方两会上,新兴产业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并被反映在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中。可以预见,在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新兴产业也将成为备受瞩目的重头戏。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权威专家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今年“两会”之前关于新兴产业暂时不会再出新政策,但“两会”期间及之后有望再迎来支持政策密集发布期。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新起点上新的发展蓝图,让人充满期待。
  代表热议新兴产业
  在各地业已召开的两会上,新兴产业已经引发代表们的热议,值得关注的是,代表们在力畅新兴产业的同时,也看到其中的风险,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代表们的共识。
  浙江省政协委员郑吉昌认为,这九大战略新兴产业,必将是浙江企业 “后危机时代”新一轮发展腾飞中的“战略必争之地”。
  目前,国内各省市都纷纷开始集中力量培育新兴产业。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上海市聚焦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九个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江苏省明确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为重点。面对不确定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多种要素制约下的国内经济形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山东省人大代表郭风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同点就是产业带动能力强、就业机会多、能耗低、污染少,符合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要把这些产业作为支撑青岛发展的优质“树苗”来培育。只有将这些“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才能占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转方式、调结构这一场硬仗中占据主动权。目前,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调高到了10%。
  目前,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中,都将新兴产业作为着力培育的方面,且因地制宜,制定出各有侧重的发展方向。例如,福建省将主攻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 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5个重点,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广东省“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00亿元,支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产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核电装备、风电、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1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则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产业的发展。
  成促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推手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公布,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战略。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这七大产业被列入优先加快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析人士指出,该政策不仅有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发展的“春天”,更将开启中国经济转型的大幕。
  现阶段以至今后一段时期内,“调结构”、“转方式”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将是主要方向。
  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挥着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独特作用。随着网络日益向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渗透,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升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催生了智能电网、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更带动了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促使我国经济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个现实的切入点。当今,能源危机日益威胁全球经济,节能环保,发展绿色低碳经济越发成为各国共识。从目前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看,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推广节能技术、降低能耗是各国政府所采用的共同路径。
  支持政策频发利好不断
  近期,关于新兴产业的利好不断涌现。据《人民日报》报道,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19日上午在中央党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对当前的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八点意见,在第七点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方面,更是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显示出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给相关产业释放出信号,政务信息化,社会管理中信息化、网络化的创新手段,社区信息化等或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此外,在节能环保领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赵家荣日前表示,据初步测算,“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1年多来,直接拉动消费需求1200多亿元,实现年节电195亿千瓦时,年节油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过1400多万吨。“我们将在认真总结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节能汽车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启动其他节能产品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大推广力度,确保政策惠及更多百姓。”
  而工信部日前透露将出台《“十二五”节能环保装备专项规划》,组织研究制订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标准体系,引导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核电、智能电网、太阳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能源产业有望迎来加速跑。(通信信息报)

 

 

  路透:两会前中国房价调控会更紧
  环球网记者仲伟东报道,英国路透社日前评论说,中国房价如同弹簧,越压越要往上跳,新年首月多数城市住宅价格进一步上扬。在中国“两会”召开前夕,民生问题更受关注,预示着房地产调控只能是更紧。未来随着新“国八条”细则的逐步落实,房价上涨势头有望减缓。
  近期楼市成交量跌入“冰点”,暗示调控效果正逐步显现。但分析师也警告说,目前房地产调控举措并未触及“土地财政”的核心命脉,而房地产庞大的产业链对经济仍有至关重要影响,因此调控力度把握以及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如何仍有很大不确定性。
  报道评价说,房价不降,政策难安。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一位专家即表示,“马上要开‘两会’,房价,物价都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所以政府仍然会强调房地产调控”。莫尼塔房地产分析师王沛指出,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1月房价环比涨幅约在0.8-0.9%,大大高于此前几个月的涨幅。去年12月房价环比涨幅为0.3%。
  他称:“尽管1月份调整了房价的统计方法和公布方式,但若将1月房价数据进行全国平均则可以发现,当月全国平均房价相对去年年底又出现了加速上涨的现象,这也解释了中央在1月出台新的更严厉调控政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不过前述专家亦担心,一旦行政调控介入过深,并导致房地产对经济的负面作用显现,后续的政策衔接恐怕就很难受了。
  报道表示,备受瞩目的中国“两会”将在3月初召开。而去年“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谈及中国楼市时说,“今年楼市频出重拳,但是我还担心拉不住这匹脱韁的野马”。没成想,却变成了现实。
  2011年头两个月,加息步步紧逼,房产税“敲山震虎”,在“最严调控”升级的压力下,楼市步入降温通道,多个城市成交量也应声下跌。尽管中央政府的调控措施一轮接至一轮,但如何把握合适的调控力度,增强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仍是此轮调控能否成功的关键。
  上述中国国家信息中心专家指出,虽然大家不愿意承认中国的房地产绑架经济这种观点,强调要弱化对GDP增长的过分追求,但不可否认,房地产行业庞大的产业链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作用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环球网)

 

  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前瞻两会四大经济热点
  分别是调整分配关系、应对高物价、解决用工荒、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近日接受记者采访,前瞻两会经济热点。辜胜阻认为,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两会最重要的任务是审议批准十二五规划。调整分配关系实现均衡共享式增长,推动国富向民富转变是今年经济工作最大的看点与难点;应对高物价、高房价和高成本三高是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最大考验;用工荒拐点将成为倒逼发展方式转型的最大推力,政府要因势利导推动经济转型;解决公共产品短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关乎老百姓幸福感提升的最受关注的焦点。
  调整分配关系:最大看点与最难的攻坚战。辜胜阻认为,分配制度改革是十二五最难的攻坚战,分配改革涉及企业、政府、劳动者三方的关系,必须改变当前GDP一大步,财政收入两大步,居民收入迈半步的严重不同步状况,通过政府减税、企业让利,联手推进收入分配关系合理化。具体来说,需要采取以下举措:一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与劳动报酬比重,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协调发展。二要调节收入差距,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要政企联手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政府要积极实施化税为薪或提薪让税,减少收费,为企业增加员工工资创造条件。四要加大对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实现让利于民和藏富于民。五要量化改革目标,制定分配制度改革的时间表,提高改革政策的执行力。
  应对高物价、高房价、高成本三高:宏观调控的最大考验。辜胜阻强调,当前解决高房价、高物价和高成本问题,需要使用平衡术,采用渐进性的中医疗法,运用不同的政策组合,实现短期应急措施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处理好物价稳定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以及民生保障和改善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一要加强供需管理,实现保障市场有效供给与抑制不合理需求的同步推进。二要内外并举,把回收流动性和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结合起来,缓解流动性过剩冲击压力。三要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功能,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转型和创新来应对、消化高成本。四要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抗通胀能力。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整顿流通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合理引导通胀的的心理预期。
  用工荒拐点:倒逼经济转型的最大市场推力。辜胜阻指出,十二五时期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第二次转型的关键是要探索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为此,一要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二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行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源,实现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变,在全球价值链上提升竞争力。三要扩大居民消费,鼓励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四要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使城镇化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国民幸福感的最热焦点。辜胜阻强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问题的有效解决亟需政府转型,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推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国民幸福感。同时,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www.ccstock.cc)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