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影响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

加入日期:2011-2-22 6:13:35

  我讲资本市场发展趋势,主要分析影响资本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把这些重要因素讲清楚了,心中才会有数,否则的话任何投资都是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未来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市场呢?我认为,主要有五大因素或要注意五大背景:

  第一个因素或背景,是2011年乃至于未来的资本市场,已经进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流通时代。

  全流通时代来临的起点是股权分置改革,标志是中石油和工商银行的全流通。它们的全流通使市场流通市值占总市值之比超过85%。全流通的市场,对市场的功能,对投资的理念,对市场的波动形态都会有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再用股权分置时代或非流通时代的观念、方法、技术去看待这个市场。

  全流通时代的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的功能得以恢复,也就是说资产价格大体上是所有信息的集合反映,这与股权分置时代价格信息的扭曲完全不同。资产定价功能的恢复,会引起市场自身功能的变化。在相当长的时期,我们将市场的主要功能放在IPO融资上,重组功能很弱,全流通之前的那些年代,每一次收购兼并重组都是掏空上市公司资源的掠夺行为,而全流通背景下市场的存量资源配置功能将凸现。

  全流通的市场交易量将逐步放大。2007年之前,市场有两千亿的交易量就是天量,现在两千亿的交易量称之为地量。三、四千亿交易量属正常交易,超过5000亿的交易也会出现,未来交易量可能还会有所放大。交易量如此之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投资文化的某些特点。在中国的金融投资文化中,有两种极端的文化:

  一种是极端的稳健可以说是保守的文化。有了钱,就存银行,有的甚至是一扎一扎捆起来放在家里。极端稳健,害怕风险。绝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储蓄存款,的确是中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因。中国的商业银行为什么没有存储压力,因为它有廉价的源源不断的来自于老百姓的巨额储蓄存款,成本很低,流量又稳定。这种成本低、数量大、流量不断的资金来源,极大地缓解了商业银行生存压力。这不像美国的商业银行那样,主动负债是其吸收资金的主要方式,银行的经营活动不确定性明显增大。所以,中国稳健的金融文化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文化决定了银行稳健的基石。稳健的金融文化在中国是占多数的,这种文化与年龄、职业有一定关系。

  另一种文化则非常冒险。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可以连续出现20个涨停板!我们都知道,韩国市场是高度投机的,一年换手率2.8倍。我们这几年的换手率9-10倍。

  中国金融文化里两个极端,保守和投机,与两种不同的金融制度相适应。保守的文化成为商业银行文化的基石,投机的文化为中国股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活力。投机文化可能是股市的一种相对活跃的基因,缺少它不行;当然,太盛也必衰。在中国具有投机和冒险意识的人在增多,他们具有强烈的投资意识和机会意识,他们的财富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前一种文化的人。

  从以往的经验看,在中国股市上股指期货做空的人,比做多的人要赚钱。细细想来也有道理。在历史上,从统计规律看,衍生品种特别是股指期货、商品期货,做多的人要胜过做空的,因为衍生品的基础资产的价值在成长。但是在中国,股指期货做空的为什么会胜过做多的?为什么会与全球市场的统计规律不一样呢?我想,除了市场的结构特征具有高度的卖压以外,与我们的政策实际上也是喜欢做空是一致的。我们的政策总体上看,是不希望市场涨得太快,市场一出现涨势,一般都会有调控政策出台,政策面基本上处在压抑市场的状态。美国的市场刚好相反,股票市场上涨没有人管,人人都说好,是市场兴旺发达的标志。市场大幅度下跌,一定会有人过问,SEC、美联储都会采取相应措施稳定市场,市场如若进一步恶化,美国总统都会发表演讲稳定信心。所以,美欧发达市场是阻止下跌,我们是控制上涨,这既是观念的差别也是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发展资本市场的理念是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调整的。理念成为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最大的障碍。时至今日,虽然社会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发展理念有所变化,但仍没有实际性变化,社会主流价值观似乎仍不太认同资本市场。对于股票投资,人们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甚至是歧视的。你说投资股票挣了两万,似乎没有什么人会为你高兴。这种文化的影响很大。有一个证券公司的董事长跟我说,在中国做证券投资就如同桑拿浴一样,总怀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反映了社会的一种价值观。从这个意义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道路仍很漫长,有一个非常根深蒂固的观念在束缚着它。

  第二个是货币背景,这个货币背景就是通货宽松时代的来临。

  通货宽松是金融危机的副产品,现在全球都进入了通货宽松的时代,到处充斥着正在贬值的货币。货币多了,价格涌动,一会儿是这个价格暴涨,一会儿又是那个价格飙升,这就是通货宽松时代的价格特征。在通货宽松的背景下,除了采取总量收缩政策外,还应采取结构性的疏导政策。通货宽松,一定会引起价格体系的变化,这个价格可能是CPI,也可能是资产价格,或者是黄金,或者是房地产,或者是股票等价格的上升。

  在中国现阶段,提高利率虽然可以收缩流动性,但同时也会通过外汇占款带来更大的流动性,所以,利率工具要慎用。实际上,数量工具不可能全部对冲掉过多的货币,只能对冲掉一部分,剩下的怎么办?只能采取结构性政策加以引导,使其进入可以吸纳大量货币又不影响经济正常运行的领域。这是什么呢?我们显然不希望CPI涨得太快、太高,天天炒大蒜、炒蔬菜不行,会影响到人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政策必须严加管控。

  大宗商品价格与国际市场有密切关系。美元泛滥导致贬值预期引发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金价的上涨,哪里是消费引起的分明是美元贬值引起的。受其影响,铜、铁、锌、镍等等都上涨了。今天的大宗商品已经不是商品而是一种资产了,一种规避风险的资产。所以,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限制,余地很小。

  资产价格中有两部分,一是房地产,二是证券主要是股票。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对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的潜在危害很大。目前出台的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目的不是说要把价格压下来,压到让所有的人都买得起商品房的水平。实际上,这是不现实的。

  我认为,房地产调控的目的不是要让所有的人都能买得起商品房,而是为了中国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体系的安全。大家知道,房地产与商业银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按揭借款把房地产的风险与银行连在一起了,房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后,价格上涨的风险就开始转移到银行了。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如不遏制上涨过快的房地产价格,中国的金融危机也会到来。

  过多的货币既不能进入消费品领域,又进不了房地产行业,那进到什么地方呢?股票市场。股市与银行体系有严格的界限,有防火墙。股票即使从6000多点到1660多点,银行的资产风险并没有什么增加,资产更没有什么损失。目前中国股市的价格是相对便宜的,没有泡沫,涨一涨没有什么危害。中国经济在2010年增长较快,但股市的价格指数却下跌了14%左右,这不匹配呀。美国经济不怎么样,股市价格仍有较大幅度上涨。所以,让过多的资金进入股市没有什么不好。这样可以吸纳一部分流动性,总比大蒜、蔬菜价格上涨好,股票的适度上涨还增加人们的存量财富,从而推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第三个是融资背景,或者说巨大的融资压力。

  由于结构性缺陷,中国股市具有很大的融资压力,其中商业银行融资需求巨大且持续。巨大的融资压力与中国金融改革和创新不够有关。工农中建这些大商业银行,虽然2010年融了资,它们在2011、2012年可能还要融资。因为到2012年,就要执行巴塞尔协议Ⅲ,中国银监会对执行巴塞尔协议Ⅲ是积极的。我个人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很高了,过于安全就损害了效率了。稳健是一个很好听的中文词,稳健过头就是保守,就是损害了资本效率。巴塞尔协议Ⅲ,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杠杆率,这也许是金融危机后去杠杆化的一个具体步骤。从巴Ⅱ到巴Ⅲ,在资产方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就必须补充资本金,而且要大规模补充资本金,包括核心资本和一级资本,最终必须达到12%-13%的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原来12倍的资本杠杆率,现在变成了8倍,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上市银行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需求来源之一。否则就要削减信贷资产。削减资产无非两个途径:一是没有新增贷款。但这不可能!中国经济要增长8%,新增贷款必须要7万亿,没有7万亿新增贷款,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8%的目标。7万亿新增贷款,要消耗多少核心资本?至少5000亿。所以不增加新增贷款是不可能的。银行本来就是做贷款的金融机构,不贷款就不是银行了。既然停止新增贷款不可能,那就只有资产证券化了。通过资产证券化使信贷资产流动起来,对银行来说,这就是金融创新。我们的银行太臃肿了,太庞大了,这样下去迟早会出问题。工商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13万亿,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很快就会到20万亿、30万亿,那要消耗多少资本?

  可以看出,资本市场的融资压力主要来自于金融创新不够,来自于资产证券化的程度不够。通过金融创新,让越来越庞大的银行资产流动起来,流动起来就释放了风险,当然也转移了收益。释放风险的前提是,必须转移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这是金融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我们的商业银行有时候挺奇怪,说我这么好的信贷资产,为什么要证券化?他还舍不得卖呢!这是观念问题,是一个对风险、收益的理解问题。所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的发展都要从金融改革和创新开始。中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都要减肥、消肿,臃肿看似很大,实则是潜在的危险。巨大的融资压力,会影响到2011年乃至2012年的中国资本市场。

  第四个是经济背景,即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和模式转型的时代已经来临。

  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已经维持了10年,从2011年开始,我们还将维持10年的高增长。中国有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只要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做一些改革,做一些调整就可以实现。2000年以来,财政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经济增长的速度平均只有9%左右。2009年政府财政收入是6.8万亿,今年可能在8.4万亿左右,增长超过20%。如此下去,经济增长模式怎么转型?这样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只会形成政府推动性的经济增长,靠政府大规模的投资来推动经济的增长,这是难以为继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必须改革,比例必须调整,要让居民消费需求、民间资本更多地去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背景。在高增长的同时,经济也要进入模式转型的时代。我相信我们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能够顺利推进,所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也能够循序渐进地推进。模式的转型意味着资本市场的结构将会发生分化,结构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齐涨齐跌不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常态化的现象。结构分化的时代,考验人们的眼力和智慧。

  第五个是开放的背景,即把中国资本市场建成全球新的金融中心。

  开放是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最大的红利。我们要把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这就意味着人民币必须国际化。现在的国际金融中心更多的是全球资产配置中心。在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必须是可自由交易的货币,不仅如此,人民币未来还要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只有这样国际金融中心才有可能建成。

  人民币国际化是个巨大的红利。美国经济延绵一百年的增长,美元的国际化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没有美元的国际化,美国经济社会就会失去持续性的强大动力。美元国际化基础上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通过美元国际化和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既为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筹集了巨额的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又实现了其分散风险的目的。所以,人民币国际化基础上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责任编辑:sohustock)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