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热钱到底有多少?尽管民间给出了多种测算结果,但是官方的数据还是首次披露。
2月17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一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首度披露了官方对“热钱”的估算数据:2010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占当年GDP的0.6%。并且在过去十年中,“热钱”年均流入中国近250亿美元,占同期外储增量的9%。
仍被高估?
就官方披露的355亿美元的“热钱”规模数据,外管局有关负责人17日阐释说,该数据是参照国际收支平衡表,并兼顾中国特点的跨境收付、银行结售汇等数据作出估算的,但该数据中还包括了部分非套利项目,故355亿美元的“热钱”规模仍可能是高估的。
不过,以往民间计算热钱的方法是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和FDI(外商直接投资)。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增加额为4481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FDI为1057.40亿美元,按上述计算方法,热钱约为1593亿美元。
显然,按此推算,热钱规模至少被民间高估了近4倍。
“热钱究竟有多少,其实很难判断,我们应该只把这些结论当作一种参考。而到底哪个数据更接近真相,这其实也很难说,因为热钱隐蔽得非常深。”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秦池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报告》中称,近年来发现的“热钱”违规流入典型案例和渠道有,加工贸易中通过高报工缴费等方式多收汇、转口贸易企业利用收付汇时间差扩大外汇净流入、空壳公司虚假利用外资、外汇资本金违规结汇、个人分拆结汇、银行突破短期外债指标融入资金等。但是,检查中发现的案件大都以境内机构、个人和海外华人华侨为主,通常以“蚂蚁搬家”的方式渗透,尚未发现国际“金融大鳄”大规模流入的情况。
“故事不能代替数据。”外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虽然流传着很多“热钱”大规模进入境内的故事,但从数据监测来看,并没有发现大规模的异常资金跨境流动。当前,跨境资金持续净流入主要是受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吸引,机构和个人“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套利操作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的波动性。
官方测算口径
目前,在“热钱”规模测算上没有严格的定义和标准。不过,现在国际上较流行的分析思路主要有二:一是直接测算法,将直接投资以外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误差与遗漏项目加总(也称非直接投资形式的资本流动净额)。二是间接测算法或称残差法,使用外汇储备增量减去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净流入。但前者涵盖口径偏窄,而后者打击面过大,可能高估“热钱”规模,并且外汇储备中还存在估值因素。
因此,中国外管局在估算中国“热钱”规模时,借鉴了间接测算法,同时结合了中国实际,在储备增量和剔除项目上进行了调整。
外管局报告给出了具体方法:首先,确定一些较稳定、合法合规的贸易投资项目,并假定其交易都是真实、合法的,主要是进出口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境外投资收益、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筹资调回等。然后,在交易形成的外汇储备增量中扣除上述四项,所得差额基本上反映了波动性可能较大的跨境资金流动,被称之为波动较大的跨境资金流动或“热钱”流动净额。
对此,有专家称,这种方法尽管依然存在不足,但相比其它更具有合理性。过去10年间,贸易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海外投资收益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等合法合规的涉外经济活动基本可以解释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