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热评下周证券市场走势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众专家热评下周证券市场走势

加入日期:2011-2-21 18:24:15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桂浩明:利空靴子纷纷落 市场影响逐个减
  魏 杰:经济增速前低后高 股市可能冲四千点
  叶 檀:要不要取消房屋均价数据
  易宪容:什么决定了2011年楼市走向?
  李稻葵:京15条太猛太野蛮 让很多人看不到希望
  谢国忠:中国经济总量超美是必然 要让人民活的有意义
  谢国忠:买房抗通胀是胡扯 房价将下跌15%
  李明亮:一季CPI超5%
  欧洲股神:A股有两类投资机会
  龚方雄:2011年低点在2700点左右 高点约3500点
  皮海洲:上调准备金率并非针对股市
  叶荣添:2011,请相信我们都会雄起

  桂浩明:利空靴子纷纷落 市场影响逐个减
  春节后10余天, 央行先后实施今年首次升息和二度提高准备金率
  春节过后10来天,有关方面的调控举措不断出台,央行先后实施了今年的首次升息和第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尽管这些举措有着不同的具体指向,但其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要收缩流动性、控制通胀。
  货币调控的必然性
  尽管日前公布的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较市场预期为低,但是客观上没有减轻投资者对通胀形势的担忧。实际上,我国现在正面临一种复合型通胀,其中既有成本推动因素,也有需求拉动因素,还有资金撬动因素。从通胀的传导体系来看,既有输入型,也有内生型。因此,要有效地予以控制,难度很大。
  去年下半年起,国家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抑制通胀,其中不乏行政手段。这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说距离调控目标仍然还比较远。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加大了我国进口成本,也使得国内的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加快,这就助推了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上涨。而一段时间来,国内不理想的气候条件,也令市场对农产品减产预期强烈,相关产品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也因为此,投资者对今年、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的通胀形势,普遍是比较担忧的。1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没有突破5%,这固然表明在控制通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是可喜的。但是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在过后的几个月中,消费者价格指数仍然可能会突破5%,全年要实现4%的调控目标,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为了要达到调控目标,从央行的操作而言,自然就会不断地收紧银根。提高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显然是会被频繁使用的举措。
  去年年底,一些学者在预测今年的经济形势时就提出,2011年可能会加息3次左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4次以上。并且,这种操作主要是集中在上半年进行。由此可见,在春节后不长的一段时间中,央行就连续进行货币政策方面的调控,具有必然性,也完全在市场预期之中。
  持续收缩流动性
  不过,也许大家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这就是因为距离前一次政策调控时间还不远,调控的效果尚有待检验,央行为什么又急切地再度进行调控呢?何况,1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是低于预期的,1月份的新增信贷同比也有较明显的下降。加上当月外贸顺差在减少,相应的外汇占款增加也将放慢,这些至少说明当前的调控压力还不是特别大。
  笔者看来,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坚持调控,特别是把准备金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9.5%的超高水平,更多是体现了一种前瞻性考虑。即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的敏感时机表达坚持调控、抑制通胀的决心,同时也是为进一步收缩流动性打好提前量。毕竟,在随后一段时间,因为有较多央票到期,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有可能松动,所以央行需要未雨绸缪。不管怎么说,在广大普通百姓看来,调控政策的连续出台,即表明了通胀压力很大,也显示如今的宏观政策环境将是持续偏紧的,调控是主基调。
  市场运行受调控左右
  回顾最近一段时间股市走势,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清晰地显示出,市场运行明显受到各种调控举措的影响。不过,由于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这些影响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特征,使得股市行情复杂多变。今年1月份,央行祭出第一个调控举措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还辅以相关的窗口指导。其实际效果是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收缩了商业银行的资金,以致在资金市场上回购利率飙升。这样一来,股市资金面自然也变得十分紧张,于是成交萎缩,股指大跌。也许,当时这种强力回收流动性的做法,对于正常的经济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不可避免地被诟病。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有了央行停发央票及在公开市场上通过逆回购投放资金的做法。应该说,这些措施是有效果的。当1月底资金市场回购利率开始下行,表明资金面的极度紧张状况有了缓解,股市也得以稍稍喘了口气。成交开始增加,股指也有所反弹。
  在春节长假后的最后一天,央行宣布升息,这给当时股市的做多热情浇了一盆冷水。但是,一方面升息是预期中,而且升息与提高准备金率不同,其在收缩流动性方面的效果显现会比较慢;另一方面,这个时候的资金面毕竟要比一个月前的时候缓和。同时,期间欧美股市与期市均告上涨,给境内股市也带来了正面推动。所以,股市得以在短暂调整后继续保持回升态势。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低于预期,更是给市场注入了新的向上动力。大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出今年新高。不过,股指越往上走,其受到的压力也越大。因为投资者都很清楚,抗通胀是经济工作的大事,持续进行调控是不可避免的政策取向。所以到了央行公布政策的敏感时间点,投资者就会揣摩会不会有调控政策出台。受此心理影响,在股市操作上自然会十分谨慎。在这个意义上,上周末出现的股市下跌,与其说是有人猜到了央行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如说是大家对调控有着强烈预期,并且客观上以此来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
  对市场影响呈递减态势
  央行宣布年内第二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又一只利空的靴子落地了。不过,作为投资者也都十分清楚,这绝对不是最后一只靴子。今年股市,就是运行在持续调控的大环境下。那么,从操作层面上该如何应对呢?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留意:其一,调控本身的确对股市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包括随着基准利率的提高,投资的资金成本在加大,企业利润也会有一定的下滑,市场资金面总体上也会趋紧。所以,对行情就不能有太大的预期;其二,由于调控是预期中,并且是在连续地进行,这也会使得其对市场的影响呈现递减态势。反过来说,市场对调控所作出的反应会逐渐变得不那么激烈。这样,股市出现结构性、阶段性行情也就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所以,作为投资者,不能忽视调控,对于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样的举措,还是要予以高度重视,需要研究商业银行又有3500亿元资金被冻结以后,市场资金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同时,股市资金供应与商业银行的资金面状况,毕竟还不是一件事,也没有必要夸大准备金率提高对股市的影响。
  应该说,现在股市的整体估值还是比较低的,这对投资者很有吸引力。即便在调控的大背景下,也还是会有一些资金试图在资本市场寻找出路,这里包括被迫从房地产市场中撤出的资金。尽管现在还没有足够的数据证明这种状况已经出现,但是可以理性预期。由此,大家可以判断,虽然宏观调控在连续进行,但在目前股票普遍具有投资价值的条件下,股市并非只有下跌一条路,但是确实不具备出现大行情的基本条件。短线而言,以今年1月份的低点为起点,如果有15%的反弹空间就已相当不错。换言之,此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以后,市场还是有能力消化这一利空,将还没有走完的行情继续下去。

 


  魏 杰:经济增速前低后高 股市可能冲四千点
  魏杰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1993年在经济学界第一个提出中央银行与专业银行彻底分开的治理金融秩序建议。又被誉为中国经济学四小龙(钟朋荣、樊纲、魏杰、刘伟四人)之一。
  如果说2009年是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麻烦的一年,那么今年就是既困难又麻烦的一年。因为防通胀、保增长和调结构三个相互矛盾的任务,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学位班20日在济南举办的专题讲座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对2011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做出基本判断。
  魏杰教授认为,虽然今年中国经济存在无法完成GDP增速8%基本任务的风险,但总体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得企业仍有诸多发展和融资的空间;同时高通胀的压力,使得股市成为个人理财最后的避风港。
  房、车、家电增长乏力
  前两年在北京,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你换房了没有;而现在变成你还能买房吗?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今年经济增长的前景不容乐观。说起今年备受关注的经济增长速度问题,魏杰教授先从时下最为热门的房地产业说起。
  魏杰教授分析,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出口、投资和消费。占出口总额80%以上的美国和欧盟,都在进行提振区域实体产业、增加就业、减小对中国产品依赖的调整。中国世界工厂的定位开始转变,今年我们的出口,肯定不会像以往那样高速增长。
  除了出口,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主要动力是高投资。魏杰教授分析,但是2008年4万亿中央投资、13万亿地方投资的效应逐渐减退,今年的新增投资还看不到,会投在哪里也不清楚。
  虽然近年来消费一直保持18%以上的高增长,但是魏杰教授认为,现在房子要严厉调控,交易量和销售额肯定要下降;今年汽车继续维持前两年高增长的可能性也不大了;最后是家电消费,经过前两年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开发,市场潜力已经开发得差不多了。
  在分析完今年经济三驾马车的发展潜力后,魏杰教授预计:从最近各个省纷纷调低增长预期的信号来看,今年GDP增速将会回落到8%左右的稳健增长水平,而且前6个月的增速很可能会低于8%,到后半年才会出现较为快速的增长。
  三重任务叠加企业发展机会不少
  在经济学研究里,最怕高通胀下还要保持经济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这三重任务叠加,就像医学里同时用效力相反的药,很难找到平衡。说到未来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魏杰教授表示,这样的经济大环境,却是山东企业绝佳的发展机会。
  魏杰教授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主要是为了预防高通胀;但在保增长的压力下,我预计货币供应量仍会维持在16%左右的高位;而新增贷款也会在7万亿左右。所以,企业不要怕贷不到款。
  同时,调结构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转型,一是整合现有的产业,像钢铁、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行业,比如高新制造业和新型服务业,而且民营经济36条的逐步落实会促使一些垄断行业的放开,像山东制造业是
  强项,服务业是短板,在转调的过程中,企业可以找到很多发展的机会和细分市场。
  黄金不保险股市成避风港
  高通胀下个人如何理财?我认为股市会成为最后的避风港。针对大家最关心的如何避免个人财富缩水的问题,魏杰告诉记者。
  很多人都问我买黄金能不能保值,我觉得不行。因为黄金不再是世界货币和结算工具,就是个一般投资品了。而且黄金不能吃不能用,主要就是做首饰,有很大的流通风险。
  魏杰认为,今年个人理财的重点,将会集中到股市,现在把钱存银行是在赔钱;买房子又会被征税,那最后只有买股票了。
  但是对于今年的股市,魏杰教授同样不感到乐观。去年大盘按正常发展应该上3500点,但是因为过多增发,影响了整体收益,导致大盘最终没有到3500点。今年我认为大盘应该冲到四千点,但是今年是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高潮,可以预见又是一个新股高发期,现有的资金能否满足这么大的融资需求还是个问题。所以说今年的股市,肯定又是一个发发跌跌、跌跌发发的震荡年,今年投资股票赚钱不容易。

 


  叶 檀:要不要取消房屋均价数据
  从2011年开始,房地产统计方法与公布情况大变革。
  此次最大的变革是房屋销售价格采用指数方式表现;最大的亮点是53个城市的新建住宅价格指数根据网签数据计算,数据的准确度更高;最大的遗憾是取消房屋均价涨幅平均数,公众失去了可以与市场相比的最直观数据。
  从今年开始大变样的房地产统计缺失了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均价涨幅或者降幅平均数,统计局解释是市场有此类呼声,而不同地区的价格无法对比,发布均价将引发社会误解。在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往往会削峰填谷,抹平个体间的差异。例如,冬季某日北京的温度是零上9度,哈尔滨的温度是零下15度,海口的温度是零上15度,3个城市的平均温度为零上3度,计算和发布这样的平均数意义就不大,而且还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读。
  房屋均价涨幅确实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2009年的上涨1.5%就是典型案例。在统计局公布之后,国土资源部下属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组发布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为4474元/平方米,涨幅达25.1%,为2001年以来最高水平。不同的权威数据打架,明显与公众印象不符的房价涨幅激起一片争议。
  改革统计方法应该以准确与科学为基础,而不能以消除争议为目标。在市场转型期,统计数据与统计方式必然转变,并且与债券、证券等各大市场密切相关,将一直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争议不可能消除。对于数据的争论正是推动数据的准确、科学的动力,此次房价统计方式的改进就是在争论之后征集各方意见的结果。
  虽然房屋均价存在统计局所说的一系列问题,但房屋均价消失后使房地产市场失去了直观温度计。
  从这个月开始,我们看到如下描述,2011年1月新建商品房价格指数天津环比100.9,同比106.8,与定基(即2010年)比102.4,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天津的环比与同比价格都在上升,波动率非常清楚,人们看到了全国房地产普涨的格局。但公众最关心的是究竟上升了多少,均价提升了多少,却付之阙如。
  同时有市场人士指出,与房屋销售价格平均涨幅数据一起消失的还有另一个重要指标,被看作房地产市场运行风向标的 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了无踪影,商品房待售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等分类指数,对于房地产投资具有重要价值的数据,无处可寻。
  房屋均价统计存在种种弊端,但各个城市统计部门所做出的房地产均价可以与指数同时公诸于众,以供市场参考;而更方便的做法是,在各城市选择市中心与郊区的标志性楼盘,将二手房的成交价记录在案,如此一来,公众可以从某个楼盘价格的涨跌中直接看到楼市冷热温度,而通过民众的监督也可以避免阴阳合同,可谓一举两得。
  荷兰阿姆斯特丹王子运河两旁的房价记录了整整350年,在美国,只要向相关机构付费,可以查到200年来各州的房价数据。统计数据承载着历史,是经济变迁、房地产市场变化的活标本,对于各市场的预期至关重要。
  如果北京金融街上的房价记录数百年,如果苏州河或者外滩的房价记录数百年,那么市场的情况一目了然,为决策者与投资者提供了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还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份至关重要的历史文献。

 


  易宪容:什么决定了2011年楼市走向?
  银行风险定价行为决定了2011年楼市走向
  逐渐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既是十二五规划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金融市场成熟的基本标志。而一个以银行融资占绝对比重的金融体系中,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利率成为金融市场资源基础性配置方式,就是要形成有效的价格运作机制,就是要让国内商业银行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这也是最近央行货币政策报告所指出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条件。
  一般来说,现代金融的核心就是给信用的风险定价。不同的金融市场、不同金融组织、不同的金融产品或工具就是给不同的融资方式及不同的融资主体进行风险定价。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出现也是如此。那么商业银行为何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为何不能承担风险定价责任?其原因何在?如何来改进?
  十分简单,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体系中,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就是商业银行能够对其贷款客户的信用、资产、经营状况等相关情况有清楚地了解,以此来评估借款给该客户的风险,然后根据这种风险确定价格或贷款利率水平;另一方面,存款人能够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资产、经营状况、利率水平、服务等相关情况有一定了解,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来确定其存款该存入哪家银行。而要做到这一点,有几个基本条件。一是每一个当事人都是理性的独立的行为主体;二是当事人的信用是由市场逐渐演进而来,而不是由政府或其他方式担保获得;三是当事人有一定的金融知识,这样当事人面临金融行为时能够作出合适的判断。这些也是国内商业银行能够敢于承担信用风险定价责任的基础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不成立,那么要求商业银行敢于承担信用风险定价责任是不现实的。
  就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与上述所列举的几个条件仍然差距较大。从2003年开始,不少国内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重组改造及上市,逐渐成为一家家的股份制公众公司,其组织结构及动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其经营效率也快速上升。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国内商业银行表面上是一个个独立的法人组织,它们有独立的意志,但实际上国内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与成熟市场体系下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些商业银行不仅股权结构政府占有绝大多数的股份,而且其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运行基本上也是政府政治权力结构运行的一个映射。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法人,并对各种信用风险作出独立判断是不可能的。
  其次,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基础,无论是股市还是银行体系,基本上是政府的信用担保为基础。这种信用基础与市场逐渐形成的信用基础相差较远。在政府的信用担保下,银行市场运作的当事人无不会如何千方百计地过度使用这种政府担保的信用。无论是政府、商业银行,还是企业及个人都是如此。银行体系的过度扩张往往会成为这种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因为,在这样的制度激励下,谁过度使用这种信用体系谁就获利,谁少使用这种信用体系谁就要承担这种过度使用信用体系的成本。也就是说,当事人在使用这个金融体系时,其运作收益可归为自己,其运作成本可以转移给整个社会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近几年的银行信贷过度就不可避免。
  同时,政府不仅对这个金融体系进行信用担保,而且也以价格管制及规模管制的方式向这个体系注入大量的实质性资源及政策性资源,以便达成政府所设定的经济目标及社会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及运作行为也与成熟市场有根本性不同。在这里,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有效的信用风险定价,不在于给客户提供差异化、多样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不在于形成商业银行的品牌,而是在于信贷规模化的扩张大小、信用无限扩张的程度来决定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就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存贷款利差是其主要赢利来源,哪家银行的贷款规模大,哪家银行的利润就高,管理水平就好。比如说,早些时候国内不少商业银行不惜代价在抢占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即使是在存贷款利率倒挂的情况下也不惜血本地抢占这个贷款。还有,对于当前个人住房按揭存量贷款,按照合同的约定,本来年初各商业银行可以对此重新定价的,但不同商业银行就是为了不影响其信贷规模的扩张而不这样做。也就是说,当前的制度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没有自主风险定价的动力。
  不过,在央行货币政策转向,信贷规模逐渐收紧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不得不再改变年初的行为,纷纷地取消住房按揭贷款优惠利率。而商业银行这些行为的变化,将决定了2011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到底会走向哪里?因为,就目前国内各地方出台的新国八条的实施细则来看,真正能够对房地产投机炒作起到遏制作用只有住房按揭贷款全面收紧为主要工具了。
  可以说,2011年国内房地产市场是否能到真正调整,可以得看国内商业银行是否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当前央行通过巧妙的利率机制及信贷规模管制迫使来改变商业的银行,迫使国内商业银行承担起信贷风险定价的责任,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不够。在现行的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下,只要央行对信贷规模管制有所放松,国内商业银行的行为不会回到老路上去,国内信贷规模无限扩张又可能出现。
  因此,要真正让商业银行承担起对信贷风险定价,不仅要通过制度保证让商业银行成为独立的、可自主判断与决策的法人主体,而且要重新中国金融市场的信用制度、要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干预、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要改变当前商业银行的赢利模式、要加快金融知识的普及、要加强金融信息透明化管理等。如果不给商业银行创造这样市场环境及制度条件,国内商业银行是不会生发出风险定价的动力的。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不改变,信贷规模无限扩张不约束,国内房地产市场泡沫也就无法挤出。可见,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行为决定了2011年或未来中国楼市的基本走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