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再次沦为“限外”!2月16日,北京出台的地产调控政策“京十五条”规定,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的外地人,如果无房但能提供连续5年(含)以上在京缴社保或个税证明,方能在北京购买一套住房。
这已经是短时间内,北京市的官方调控政策第三次将矛头对准了非北京户籍的外地人。第一次是去年年底出台的北京治堵方案中,非京籍外地人需有五年以上纳税证明方能参与摇号购车;第二次是北京人口的调控政策中,外地流动人口被从地下出租屋赶到地上来。
接二连三的限制外地人政策,不禁让人怀疑,这到底是要治理北京的交通拥堵和打压北京的高房价,还是要以此为借口,将非北京户籍的外地人赶出北京呢?我们想问,调控的矛头凭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准外地人?
诚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北京的“大城市病”日益凸显出来。但是,北京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和实施规划不力所导致的。外地人并非这些问题的原罪。因为要说人口密度,北京远不如国外的东京等城市,在国内也不及上海。
事实上,生活在北京,占北京近一半人口的外地人,大多为中低收入人群,面对北京的高房价,他们本身就无力购房,这部分人群对于政府的抑制房价本就不构成威胁。但被生生剥夺在北京买房的权利,这比买不起房更为让人心痛。
另一方面,“纳税人义务和权利对等”的原则,被北京的“限外”政策严重破坏。在对外地人有利的诸如社保、保障房、子女就学等方面,这些所谓的纳税五年以上的外地人却并不能享有同北京户籍人口相等的权利。
调控政策本应针对所有人,而非差别化对待。可以预见,这种只针对非京籍外地人的限购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的高房价和交通拥堵现状。相反,会在早已广为诟病的户籍制度下,制造新的地域性歧视和族群分裂。
所谓“大城市病”呈现出的人口爆炸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应由市场手段进行调控解决,但如今都被北京市官方以行政手段,尤其是以限制外地人购买的手段出现。中国市场经济30年之后,仍采用强化行政手段的调控模式不禁让人担忧。
北京曾被认为是一个宽容的城市,外地人可以购房买车,也能享受便宜的公交与地铁。但当时的宽容,是北京市政府为了拉动内需而吸引外地人消费的举措。而今,为了抑制消费,曾被利用来提升GDP数字的外地人却被北京抛弃。
“纳税不足五年,不允许XX”的造句游戏,已经开始在上传开。是否可以预见,未来北京出台的公共政策都将以“限外”为依托呢?又或者,几年之后,北京再需要外地人来刺激消费增长的时候,限制外地人的政策又将松动呢?
无论如何,我们的担忧是,一个可以如此由政府随意变化的政策,一个漠视公民权利却只强调义务的如此“排外”的城市,能给这个城市和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所有民众带来长远的发展预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