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意味什么?李大霄:买蓝筹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数据意味什么?李大霄:买蓝筹

加入日期:2011-2-15 18:45:32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李大霄:蓝筹股布局良机已到来
  叶 檀:CPI数据让股市大坐过山车
  倪金节:GDP超越日本后应警惕重蹈其覆辙
  茅于轼:市场制度改变了人类发展轨迹
  何志成:两房债券事件虚惊一场 人民币存在历史机遇
  梅新育:1月贸易数据意味着什么
  成思危:工资应该和CPI挂钩
  巴曙松:2011年中国通胀压力较大但总体可控


  李大霄:蓝筹股布局良机已到来
  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数据,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9%,食品价格上涨10.3%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股市春天已经来临,蓝筹股的布局良机已经到来。
  李大霄表示,前两年投资应首选成长,低配价值。如今应高配价值,坚持成长,低配题材、高估值品种。
  他表示,长期可选择蓝筹股中的航运、钢铁、金融、建筑、水电等板块。今年市场挑战3000点完全有可能,全年股指整体重心上移。

 

  叶 檀:CPI数据让股市大坐过山车
  一则重要的传闻让A股在西方的情人节大涨,券商金融有色类板块的上涨让投资者对蓝筹股涌现出一丝希望。
  市场为传闻中的CPI数据而激动--据报道,由于官方调整了2011年CPI的权重,我国1月份CPI同比上涨4.9%,环比涨幅约在0.9%,低于市场的普遍预期。此前市场普遍预期1月份CPI将创出新高,这也就意味着,央行在短期内不可能继续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
  虚假的幻象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此次CPI如果真的下降,并不是控制通胀有了成效,而是CPI权重调整,拉动CPI的食品结构权重下降从而出现皆大欢喜的结果。麻醉剂清醒之后,我们会看到如下现实:一切都没有变,CPI在人为下调之后,通胀压力恶化的残酷现实依然存在。
  全球粮食期现货价格大幅上升,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近期屡创新高。美国洲际交易所(ICE)棉花期价上周累计涨幅超过13%,创下150年来的新高;美国小麦期货上周五继续上涨,攀升至31个月来的高位;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棉花、白糖、小麦等品种的价格均创下历史新高;而中国北方旱情加剧了市场多头们的热情,目前多头压倒了空头。
  至于期货之母--原油,欧佩克发布报告预计,2011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将达到120万桶/日,国际石油市场整体需求水平有望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路透社的调查也显示,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将增150万桶,至8860万桶,主因是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背后是发达国家的消费开始回升。2月11日公布的2月份美国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好于预期,该指数初值小幅升至75.1,为2010年6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元区2月Sentix投资者信心指数从1月份的10.6升至16.7,创2007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从美国公布1月份喜人的失业率数据以来,市场再次进入亢奋阶段。
  一切数据都在告诉我们,全球的工业原材料价格与农产品价格还在上升,中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虽然连续两个月下降,但仍然处于50的临界点之上。不容忽视的是,许多地方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方案以火箭般的速度蹿升,目标是GDP总量或人均GDP翻番,潜台词是中国的投资不会下降,或者说在出口重要性下降之后,投资的重要性更趋上升,我国的基础资源需求会少吗?
  2011年欧元区等经济体压力将上升,美国也面临通胀压力。这并不意味着新兴经济体情况有所缓和,德意志银行预计,2011年新兴市场的平均通胀率还将维持在6%或以上。美日欧的宽松货币给以粮食为CPI主要构成的新兴经济体带来沉重压力,全球已有一些经济体爆发骚乱,今年以来已有包括中国、泰国、韩国、巴西、印尼等多个新兴经济体宣布加息,投资成本上升。
  央行无从选择,只能继续紧缩、再紧缩。在CPI被调降之后,债券市场收益率下降、股市大幅上升的局面无法长期维系。央行不可能被收益率蒙蔽双眼,新用的社会融资指标将告诉我们民间累积的资金量之巨大。
  目前的资金市场风急浪高,信贷额度在疯狂地争抢中很快用罄。去年信托处于大丰收时期,据中国信托业协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四季度末,信托资产总计30403.55亿元,超过了公募基金2.5万亿元的管理规模;2010年度累计投向房地产的信托资金(包括集合以及单一信托)总计2864亿元。而现在,信托公司又在紧锣密鼓发行今年的产品,房地产等企业的海外融资方兴未艾。今年的流动性压力不会小于去年,只要稍一放松,投资与基建的热潮将不可扼制。
  目前为止的紧缩周期中,央行仅加了3次息,每次仅上调轻微的25个基点,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要改变负利率的状态,央行起码要加息6次以上。央行要面对的不仅是国内的流动性,还有欧美央行的低利率与负利率造成的全球货币泛滥,目前全球衍生品市场规模达到600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0倍。
  这是一个通胀时代,这是一个紧缩不力的时代。在紧缩的初始阶段证券市场会有上升的动力,但数次加息之后,市场必然偃旗息鼓。不过,出于宏观经济稳定的考虑,央行不可能大幅加息,而着重上调差别存款准备金率,这也就决定了市场在政策之间大坐过山车。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没有前景,而是结构调整中必然出现的过程。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对于中国经济太重要了。
  最后,并非最不重要的是,如果CPI下调食品权重,而上调住房权重,一旦住房价格无法抑制,到那时,市场该何去何从?

 


  倪金节:GDP超越日本后应警惕重蹈其覆辙
  随着日本经济数据的公布,中国GDP规模毫无悬念地正式跃升为世界第二。曾经,GDP是改善民众生活、增加就业水平的基本保证。但是,近十多年来,随着GDP的粗放式增长,我们渐渐难以从中感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幸福感同步提升。
  其实,只要对GDP的分类数据进行解剖,就能很明显地体会到这次赶日并无多大意义。按照IMF的数据,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仅为4300美元,人均GDP只有日本和美国10%,排在世界100名以外,至今依然还有4000万人未脱贫。而且60岁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未富先老已是事实。同时,财富集中程度相当高,基尼系数早已超过理论警戒线,这都让中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大增。
  刚刚过去的十年,是中国GDP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时期,几乎以一年五万亿的规模在粗放地堆积着。就在5年前,中国的GDP还只有2.3万亿美元,仅仅是日本的一半。短短数年,中国就实现了经济规模的翻番,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增长是如何而来。
  去年中国GDP总量近40万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达27万亿,投资GDP比高达70%,公共部门持着绝大部分资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主体。而硬币的另一面是民间投资低迷,实业心消失殆尽,更多的民资愿意以热钱的形式游离于资产市场。
  与GDP翻番如影随形的是,房地产泡沫已经蔓延到最偏远的小县城。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银行系统的信贷井喷,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热情高涨,中国经济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超过了日本。
  至今,中国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出口中消耗资源和人力的货物贸易比重大,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资源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更应该警惕重蹈日本经济的覆辙。的确,中日两国经济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成功复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模式,出口导向和政府主导是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的两大法宝。但是,这两点也成为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之后陷入经济长期衰退的主要体制性原因。
  虽然较之日本,中国有极为丰富的人口、土地和能源等要素禀赋,以及城镇化发展程度较低等因素,使得中国经济抗泡沫能力相对更强大,但是如今的中国经济早就矛盾丛生,各种潜在危机正开始暴露。
  如今,GDP堆积和货币超发的故事一如既往,而同时通胀和泡沫则离我们越来越近。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在经济总量成为所谓的世界第二之后,需要从根子上完成30年最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如果依然迷恋既有模式,把强心针式刺激政策当做常态,那么恐怕将会止步于中等收入这一陷阱,迎接泡沫破灭和长期的停滞。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经济历史的简单逻辑。

 


  茅于轼:市场制度改变了人类发展轨迹
  中国改革成功,举世瞩目。在短短的三十年中GDP增加了16倍,人均GDP增加了9倍。贫困人口比例从65%(1990)降低到16%(2008)。中国不再有饥饿的问题。于是,中国人用几千万买了小汽车,每年有一亿多人坐飞机旅行。中国消费全球46% 的煤炭,差不多同样比例的铝和锌。中国生产的钢铁相当于美国,欧盟,日本加起来再加倍。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国的改革成功?这个问题已经有许多文章做了论证。总结中国的经验非常重要,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贫困国家。他们亟待富有起来。中国有自己的特点,那是别人学不了的。但是有没有共同的经验,可供别的国家学习的东西呢?这值得我们认真去发现。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看一看全人类近二百年的发展史,就能看到这二百年人类进步的飞跃。这和中国在过去三十年中所取得的进步十分类似,都是在长期停滞后的突然飞跃。如果以人口和平均寿命两个指标来看人类的发展,显然,人口增加和寿命延长,其基础是财富的增长,或人们能够享受的物质条件的改善。所以追究人类发展大跃进的原因必须用经济学的知识来回答。也就是经济学的老问题:财富是如何生产的?
  我认为财富的创造是靠劳动和交换,缺一不可。劳动创造物,交换使物尽其用。所谓的等价交换是错误的。既然等价何必交换?
  经济学讲的资源配置就是物尽其用。财富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交换,而不在增加物。有许多例子,物没变,只是配置的改变,财富就增加了。国际贸易就是例子。金融业创造财富也是,他们没有任何物的增减,但是改变了钱的配置。
  没有生产劳动,只有配置改变,这样赚的钱是不是剥削?按照劳动价值论,这就是剥削。历史上反高利贷的理由就是这样的。它不承认改变配置就能创造财富。不劳而获必定是剥削。这种观念极大地阻碍了人类的财富创造,造成几千年的贫困。历来各国的指导性政策都是强调和重视农业,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商业赚钱是剥削,商人被歧视,他们自己也说不清钱是怎么赚的,只好承认是剥削。
  交换使各方获利,所以交换必定会自发地发生。但是交换没有能够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到了十八世纪末,才慢慢有了市场制度。区别是平等自由的前提条件是否存在。人类进步到有组织的社会以来,一直是一个不平等,不自由的社会。掌权的统治者具有生杀予夺之权,普通的平民百姓连生命权也无保证。一个人能够享受多少物质,取决于他的社会地位,或特权的大小。人们的努力瞄准在获取特权上。可是特权具有排他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同时享有特权的。因此人与人争权夺利主宰了全部的社会关系。人的聪明才智都用在了互相斗争上,而不是用在财富的创造上。
  市场规则正好相反,它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谁也无权用损人利己的方法获利。获利必须让别人也获利。这是交换的基本规则。为什么不能再用损人的办法利己?因为损人越来越困难,因为人权逐渐被确立。人的人身权,财产权能够得到保护,费劲去侵犯别人得利还不如自己努力创造财富。市场经济不但从交换中创造了财富,而且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使得关于生产的知识得以迅速增加。自由平等导致市场经济,这个过程还会继续几十年。但也不会太久。
  只要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动力还存在,社会必将向市场制度转移。更何况平等自由也符合人的天性。不平等不自由的社会是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它将向稳定的平等自由状态收敛。再过几十年,这个追求平等自由的过程结束,全世界都以平等自由为人际关系的基础,稳定的市场经济得以确立,人类高速发展的阶段也跟着结束。
  过去的二百多年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其特点是人权和市场的确立,表现为人口和寿命的大幅度增加。以后人类社会将进入缓慢发展期,人口和寿命只有缓慢的变化。以后的人类社会必须继续依靠人权和市场,因为这能够解决资源稀缺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要求。所以说:市场万岁,价格万岁。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