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的亏损叫冤之举真可谓煞费苦心。 上周,一份中石化《关于举办优秀网络博文评比的通知》被深圳大学传播系副主任率先发布于微博之上,短短几天内,中石化的这份内部通知也随即公之于众。 通知称:"根据国际油价变化情况,当前成品油价格已到了上调窗口期,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为给成品油价格上调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办公厅、思想政治工作部、股份公司财务部、石化报社研究决定于2011年2月1日-11日,组织网络宣传员围绕成品油价格(破解油价困境)调整开展优秀网络博文评比活动。" 经媒体调查得知,通知中所谓的"网络宣传员"实则中石化的内部职工,而"博文评比活动"也只是中石化为国内成品油调价事先准备的舆论铺垫。 显而易见,这是一出中石化自导自演的助推国内成品油调价之戏。 而与中石化绷紧的神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家发改委在国内外油价价差逐渐拉大的时候依旧按兵不动。 根据当前国内的成品油调价机制,1月21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符合上调条件,而来自大宗商品交易机构易贸资讯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三地原油的变化率已高达9.49%,成品油调价机制中"22天+4%"的理论条件也早已满足。 沉默,或者爆发,面对尚未表态的国家发改委,在博弈的另一方,中石化选择了后者。 诚然,依据当前国际油价的价格,中石化的亏损之词并非空穴来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石化的亏损也不能构成广大民众对其予以理解,甚至同情的理由。 相比高价进口国际原油等硬性亏损而言,过高的运营成本则更多地掩藏在了中石化的亏损账面背后。而这也正是为什么中石化旗下的炼厂炼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症结所在。 一个难以启齿的事实是,美国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的经营收入超过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国内三家石油公司收入的总和,而在管理成本等方面,单单三大石油公司的员工人数就是前者的30倍还要多。 在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价机制中,中国石油公司常以与国际接轨为由,抬高油价、申请补贴。而在国内油价已经超过美国的同时,垄断企业内部的劣质基因却与"国际接轨"的论调背道而驰,并依旧在向相反的方向悄然滋长。 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石油市场足以影响国际油价的涨跌,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进口原油突破了2亿吨,作为国际大买家,中国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的杠杆作用显然没有发挥到极致,相反,国内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了这些被动的谈判者的垫脚石。 退朝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巴菲特的名言警醒着世人。(.21.世.纪.经.济.报.道 .尹.一.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