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立:控通胀应先控房 农产品上涨原因在房地产
不少研究机构将物价上涨的因素归结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并进一步将农产品价格上涨归结为恶劣的天气。要说2010年的气候不好是事实,而12年前的1998年中国出现全国范围的洪涝灾害,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出现超警戒水位,农产品也出现减产,但1998年农产品价格并没有出现上涨。从统计结果看,2010年自然灾害并没有导致粮食的减产,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因此,简单地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归结的恶劣天气是不成立的。笔者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深层次原因是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房价在统计上是不计入CPI的,那么,房价上涨如何影响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呢?
房价上涨首先传导到工资上。住房消费是当前劳动力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价上涨当然会导致工资上涨,这是最近几年工资价格不断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不同阶层、不同经济主体由于房价上涨而导致的涨工资方式有所不同。
在工资上涨的带动下,农产品涨价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因为工人工资的增加就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的增加。根据笔者的调查,城市的建筑工人人均工资2005年大约为30元/天,而2010年增加到100元/天,5年时间增加了两倍多。建筑工人与农民属于同一个社会群体,二者之间的身份转换基本上没有什么成本和障碍。换言之,农民的单位时间工资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增加了约两倍多。农业劳动力的成本增加会刺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极端天气只是促成这些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导火索,其根源在于住房价格的上涨。
从2006年以来,国家每年都公布粮食的政府收购价格。2007年的政府收购价格与2006年没有变化,结果是市场交易的价格一直高于政府收储的价格,政府很难收到粮食储备。为什么2007年市场价格高于政府收购价?物价上涨是主要原因,而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中,房价的大幅度飙升不可不提,2007年的房价涨幅及住房交易量是创历史新高的(2009年比2007年更火爆)。同样的情况又反映在2010年市场上,尽管2010年国家制定的粮食收购价格比2009年又涨了几分钱,但其涨幅显然小于2009年房价的上涨幅度,因此,政府收储必然面临难题。从非官方的统计资料看,2009年全国的房价涨幅大约为25%,而粮食收储价格上涨只有3%左右,与年初政府制定的全年通胀目标基本一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必将引起更广泛的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导致CPI新一轮上涨。
需要注意的是,住房价格上涨与劳动力的刘易斯拐点正好叠加在一起,容易引起劳动力工资的快速上涨。
从房价与收入之比看,如果房价维持不降,未来一段时间工资上涨幅度将很惊人(至少超过1倍),即使在非中心城市也是如此。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像重视通胀一样重视房价问题,要采取坚决的措施遏制房价上涨,否则房价推动型通胀将持续很长时间。
假如上述分析正确,则意味着房价上涨带来的各种好处与快感将很快结束,接下来的是高房价的各种副作用接踵而至,物价上涨只是诸多副作用的一种而已,出现滞胀的概率越来越高,对此需要高度警惕。
可见,当前的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胀,主要是由房地产价格上涨带动的。政府要控制通胀必须首先控制房价。政府从2010年初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压房地产,不惜动用限售等手段,其意不仅是为了控制房价,决策层应该看到了房价与物价之间的联动逻辑。因此,当房价开始推动物价出现螺旋式上升时,政府对房价的容忍度就会下降,紧缩的力度将随物价上升而增加。在2011年农历新年股市开始的第一天人民银行开始加息,其意义深远。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经济学界对通胀的研究汗牛充栋,并早已将物价纳入了宏观经济研究的框架,但对房地产价格的研究却要逊色得多。不仅宏观经济学研究框架里没有涉及房地产,即使是价格研究领域也很少涉及房地产价格。事实情况却是另外一番情景:几乎所有的经济繁荣与衰退都与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有密切关系,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因房地产而生,2007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就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这些生动的事实表明,房地产价格对宏观经济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李大霄:大跌不会再现 3000点并非不可逾越
尽管兔年第一个交易日两市未见开门红,但却见到了兔年第一个交易周的开门红。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昨日接受本报专访时强调,3000点并非不可逾越。目前市场格局已经出现重大变化,将去年上半年与今年上半年对比可见玄机,类似去年上半年的大跌今年上半年将不会出现。
可喜:开年失地已收复
上周是兔年首个交易周,行情走势颇具戏剧性。2月8日晚间央行突然加息 ,或许事出突然,导致兔年首日阴线告收。不过,此后两日,大盘均低开高走,截至上周五,上证指数收市报2827.33点,全周上涨1.01%;深证成指收市报12292.49点,全周上涨2.51%。另外,中小板指上周上涨3.24%,创业板指涨3.77%。表现均好于大市。
至此,上证综指已经连续三周收阳。
记者发现,上周振奋人心的是,上证综指上周收复了三个重要点位:2800点、半年线和年线。这三大关键点位悉数收复对于分析后市意义重大。
而记者要强调的是,除了这三大重要指标,内地股市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上证综指已经收复了今年的开盘点位2825点。
今年开盘后上证综指就反复回落,但在1月25日见到2661点之后就反复走强,到上周五已经完全收复开年以来的失地,说明市场出现转强的迹象,值得投资者密切留意。
注意:市场风格有变
记者发现,上周尽管还在春节气氛笼罩之中,但市场风格已经出现一些变化,值得投资者密切留意。
记者注意到,内地股市五大指数的涨跌态势正发生变化。以今年开盘到上周五为例,变化就更明显。
到上周五,四大指数中只有上证综指收复了今年开盘以来的失地,而去年一直领先的深证成指、深综指、深圳中小板指、创业板指都没有收复今年以来的失地,到上周五分别仍有286点或2.27%、64.51或5%、485.24点或6.47%、70.59点或6.18%的跌幅。
上证综指走势明显强于证成指、深综指、深圳中小板指、创业板指,这是内地股市今年以来出现的最大的变化。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市场重心正由小盘股向大盘蓝筹股转移。而今年以来大盘蓝筹拒绝深度下跌是内地股市自1月25日以来逐渐转强的重要原因。去年一直拖累大盘的601系列个股正在逐渐走强。
乐观看待反弹行情
实现兔年第一个交易周开门红的内地股市,或者说自今年1月25日以来连续三周收阳的内地股市,会是融冰之旅渐入佳境的开端吗?就此,昨日中午,记者拨通了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的电话。
他表示,A股市场的基础是牢固的,对春节后展开的反弹行情表现乐观。他说,他乐观看待本轮反弹行情,认为3000点并非不可逾越。
他说,首先我们看好市场。2010年是需要坚持,2011年中国证券市场走好,现在正在逐渐突破。整个市场格局他觉得是大盘股在低位,大盘股重心在15倍,中盘股市盈率是33倍。现在的市场基础从大盘股的角度来看,市场基础是牢固的,因此对春节后的行情展开表现乐观的情绪。
点位方面,他认为,从整个市场的格局来看,现在是反复的,或者是在3000点上下来回波动的状态,从2009年-2011年,3000点是非常重要的阻力位,他认为还是有可能会重新挑战3000点。从稍微长一点的角度来看,3000点,他认为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这并不是绝对跨越不过去的门槛,这点他有充裕的信心。
今年上半年风险有限
1月25日以来的反弹行情主要动力是大盘蓝筹,而今年上半年大盘如果出现下跌,动能也将主要来自大盘蓝筹。但经李大霄所长分析,记者感到今年上半年的下跌空间确实有限。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上证综指跌幅为27.3%,熊冠全球。而造成这个结局的主要原因,则是大盘蓝筹的持续暴跌。去年上半年,601系列及其它大盘蓝筹均持续暴跌,中石油跌幅为26%,中石化跌幅为44.9%,工行跌幅为36.9%,万科跌幅为37.5%,招商证券跌幅为30.2%。
而今年年初,这些大盘蓝筹都经历了比较充分的下跌,目前总体市盈率已经降到15倍,与国际接轨。这样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大盘蓝筹一时还难以有太大的作为,但至少继续下跌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而只要大盘蓝筹不拖累大盘,市场今年上半年就有继续走好的本钱。
另外,去年上半年的暴跌与4月融资融券的推出有关,而今年上半年已经没有这样的变数。去年开盘在3289点,今年开盘在2825点,到目前为止大盘仍在2800点关附近徘徊。综上,类似去年上半年的暴跌将不会在今年上半年出现。
李所长认为,就现阶段来看,传统行业迎来布局良机,像金融、建筑、钢铁、煤炭、农林行业的投资价值已经显现出来了。
鲁政委:水稻价格回落要等到8-10月份
2月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这是粮食最低收购价连续4 年上调。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我国农村种粮成本持续上升,其上升幅度远超同期最低收购价格的上升幅度。
2月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2011年生产的三等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这已是粮食最低收购价连续4年上调 ,其中粳稻最低收购价上调幅度创2004年最低收购价政策颁布以来新高,较去年提高幅度达21.9%。
对此,鲁政委分析表示,由于市场均价大幅高于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上调对粮价上行的推动作用有限。2011年最低收购价尚低于2010年底的市场收购均价,除早籼稻外,其余品种每50公斤的最低收购价均比市场价低8元多。
鲁政委指出, 从其和CPI对应分项指数的关系看,无论大米还是面粉,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变动幅度亦对终端食品CPI分项变化的指示性不明显。
从历史数据也可以看到,水稻和小麦的市场收购均价往往在收获季节均会有所下行。鲁政委预测,这意味着,要看到水稻价格的小幅回落,可能要等到8-10月份。
鲁政委还特别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种粮成本持续上升,其上升幅度远超同期最低收购价格的上升幅度。
叶 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3大制度性难题不可不解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考虑到技术上的方方面面,但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却鲜有涉及。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到改革的深水区,如果没有制度进步,技术进步难以成功,局面成功将付出生产率下降、民财耗竭的巨大代价。
第一个制度性难题是地方财政困境。
众所周知,中国的分税制后遗症造成了中央与地方财政、责任之间的不匹配与不均衡,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财政依赖模式,以土地财政为主导,辅之以政府投融资平台向银行借贷,地方政府成为市场主体深入项目。
这一模式业已穷途末路。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之下2010年土地财政收入达到创新高的2.7万亿元人民币,证明土地收入已经达到地方财政的50%以上,土地财政失控。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台高筑,1月14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表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约高达10万亿人民币,这批债务主要在2008年之后形成,可能在2011年爆发。爆发并不意味着地方投融资平台破产,可能意味着银行不得不核销债务,最终成本将落在银行的储户和银行股的购买者头上。
土地财政过于重要尾大不掉,地方政府继续以基建与房地产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惟一的生财之路就是土地财富变现,一些城市已经把每一寸地皮质押融资,房地产与金融机构血脉相连。因此,地方政府不可能真正调控房地产价格,这样做等于地方财政自杀。
如果为财政所胁迫继续依赖土地财政,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必然败在土地财政上,改革成果将因为土地掠夺而土崩瓦解。中国的土地是一场改革或者革命的导火索。何去何从,取决于当下的政策。
第二个制度难题,改革缺乏正义性,缺乏明确理念。
开征房产税是解决土地财政的开端,对于意义如此重大的改革,相关部门的态度却出奇的暧昧,既没有对于未来三十年改革的路径设计,更没有把房产税与土地财政剥离,没有对推出房产税后进行公共财政等系列改革向纳税人做出哪怕片语只字的说明与承诺。
这只能证明两种可能:或者,相关部门确实没有明确的理念,改革的关键时刻没有掌舵者;或者,相关部门没有人愿意出面处理此事,试图通过小规模试点以观后效,后果同上。
只有财科所所长贾康对媒体勇敢地表示,东部地区以房产税、西部地区以资源税取代土地财政。很可惜,这不是权威说法,权威部门至今未发声音,导致民情汹汹,将开征房产税与开征燃油税等同,将房产税视之为剥夺民财的另一个手段。各地此起彼伏的强拆、越来越高的地价、越来越难以扼制的基建项目,使得房产税改革尚未开始,就孕育了自己强大的反对者。
不要再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借口替自己盖上遮羞布,要知道,三十年前摸着石头过河起码宗旨是明确的,往市场化方向与民众富裕的方向前进。
第三个难题是资源配置难题,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们的核心资源配置在向国有企业集聚。
改革三十年后如果达成的共识是行政力量主导的进步,是对中国亿万人改革努力的亵渎,也是对近在眼前的历史的无耻玩弄。如果北京共识只意味着行政强权配置资源的欢呼,我们就该把所谓的共识扔进垃圾堆。任何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共识都不会意味着对强权的回归,对核心资源的全面垄断。
中国三十年筚路蓝缕的强大绝不仅仅是因为行政手段强大,强大到可以在十年之内基本建成高速轨道网,而是一连串有利因素叠加到一起的结果。起码包括如下因素:民间力量开始越来越深地参与市场配置,吃苦耐劳的公众将钱存在银行,使政府能够轻松地通过银行将资金输血到大企业解决资金死结,土地资本兑现为财政困难买单。一旦上述某个量单出现逆转会发生什么可怕的后果--民间财富再也无力负担高房价,银行坏帐如2003年之前一样猖獗,中国民营企业再也无法负担高额成本--最后的决堤总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戏剧性的事件爆发。
制度改革的滞后背后就是市场机制的失灵。我们一再看到悖反事实,中国处于高铁大发展阶段,技术进步订单滚滚,但高铁公司的赢利前景却让人担忧,沙特项目的亏损再次提醒我们,高铁大型企业并不遵循普通的商业逻辑;2010年中国银行体系的税后利润会首次超过一万亿元;我国央企的盈利首次达到一万亿,这些数据却无法带来民生的大幅提升与土地财政的改良,财政捉襟见肘、民生依然艰难,所有的一切提醒我们,在财富创造机制、财富分配机制上已经出现严重的梗阻,再不治,就太晚了。
改革关键时期,需要对真实历史的尊重形成共识,需要对市场的尊重推进市场机制改革,以理智的头脑与对常识的敬仰向明确而勇敢的决策致敬。物畅其流,民乐其生,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