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加息带来牛市 李志林:六大原则 叶檀:三大难题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水皮:加息带来牛市 李志林:六大原则 叶檀:三大难题

加入日期:2011-2-12 8:06:51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水皮:加息过程就是牛市的过程
  李志林:春生行情守株待兔重点把握六大原则
  叶檀:三大制度性难题不可不解
  桂浩明:带量反弹收复2800点 春季行情可期
  应健中:加息不期而至 脱兔行情或成主角

  水皮:加息过程就是牛市的过程
  央行初六加息,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是指时间,毕竟还在新年之中;情理之中是指结果,毕竟市场已经有了充分的预期。水皮早在年前加息之时就指出加息周期已经开始,春节后的加息无非是再次确认而已。
  但是,对于为什么加息,市场还是有不同的解读。
  解读之一是针对房地产的组合拳。
  房地产的调控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政府的头等大事,年前公布的新八条可以说在政策层面上已经用尽了可以使用的行政手段,房地产税试点的开征已经进入制度性安排层面。有意思的是,尽管一直没有立法禁止炒房,也就是说动用法律手段,但是金融手段的使用上也是留有充分余地的,限贷政策只是一方面,最直接有效的加息迟迟没有动用,当然更有杀伤力的是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资本注册比例,恢复金融危机前的30%。
  解读之二是针对粮价上涨可能诱发的通胀预期。
  春节期间,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大涨,伦铜不经意间居然价格已经过万,国际市场更是担心中国旱情导致粮食产量减产。粮价如果上涨,那么所有基础原材料价格均会不同程度有所反映,稳定物价就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
  其实,无论是针对房价还是粮价,最终都要落实到相对应的CPI上面,负利率不是加息的充分条件,只是一个必要条件,真正的充分条件不是CPI,而是GDP。GDP如果像2010年一季度到三季度那样持续下滑,CPI再高也不会加息,相反,如果GDP在2010年第四季度的确拐点成立,那么CPI即便没有破五,加息也是完全正常的。
  中国90%以上的行业产能过剩,供不应求而产生的通胀是不可能出现的,那么多的上市公司,在过去的一年中敢反复提价的除了茅台五粮液,恐怕也只有东阿阿胶这样因为原料稀缺而导致产品稀缺的企业,产品由奢侈品进而荣升投资品的中国公司实在可遇不可求,真正形成通胀压力的只能是结构性的输入性的,比如由于埃及局势导致的原油价格过高,原油期货价格的失控倒逼成品油价格上涨已经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一个主要市场特征,中国深受其害,极度敏感,而美国却安之若素,泰然自得,春节期间道琼斯连涨七天,站上12200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中国是个制造业大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外汇储备,中国的银行市值排名通吃,但是,中国不是一个金融强国,甚至连大国都算不上,因为中国在金融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更没有什么控制力。
  流动性会因为央行加息而减少吗?
  不会的,不但不会,而且越加到后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越大,热钱流入的步伐不会因此而减慢,从这一点而言,加息控制不了流动性。
  坦然接受加息的事实,前提是中国经济恢复进入新的景气周期,中国经济不会因为中国政府打压房价而崩溃,房价调整的结果会导致资金流入股市,正如水皮在上一轮加息周期开始时的文章一样,加息过程就是牛市的过程,只不过在开始的时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反复的过程。
  2010年10月20日第一次加息,指数在3003点,当天上涨2个点,11月11日涨到3186点;12月26日第二次加息,指数大跌53点,报收2781点,2011年1月25日跌至2677点;2011年2月9日第三次加息,指数跌24点,收出一个阴十字,报收2774点,隔天会大涨44点,站上了年线和半年线,个中意味,各自玩味吧。


  李志林:春生行情守株待兔重点把握六大原则
  ⊙李志林(忠言)博士
  春节后,正当许多人忧心于通胀,认为上半年没行情时,市场却突然井喷。笔者认为,当前的春生行情依然是结构性个股的歼灭战和点穴战,原因有三:一、在CPI高企、加息、提准预期下,银行、地产股首当其冲受到挤兑,高铁、水利、造船、农业虽有政策倾斜,但这类股一是盘子大、难送股;二是年报业绩差、估值高,远水解不了近渴;三是前期过度炒作,需要较长时间调整。
  因此,建议投资者守株待兔,按小、新(新兴+次新)、低(估值30倍左右)、社(社保介入)、高(高成长、高送转)、重(购并重组)原则,持股待涨。狡兔三窟:在优选的基础上,尽可能分散地持仓,以博取高概率。不见兔子不撒鹰:不是新兴产业,没有高送转可能,或公布年报时不高送转,就坚决放弃。在2-4月中,指数难摆脱2800-3200点箱体,故要尽量多做波段,以曲线延伸直线。兔子尾巴长不了,当春生行情发展到极致,市场疯狂时,要坚决果断地春收,把胜利成果拿到手。


  叶檀:三大制度性难题不可不解
  知名财经评论员 叶檀(资料图)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考虑到技术上的方方面面,但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却鲜有涉及。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到改革的深水区,如果没有制度进步,技术进步难以成功,局面成功将付出生产率下降、民财耗竭的巨大代价。
  第一个制度性难题是地方财政困境。
  众所周知,中国的分税制后遗症造成了中央与地方财政、责任之间的不匹配与不均衡,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财政依赖模式,以土地财政为主导,辅之以政府投融资平台向银行借贷,地方政府成为市场主体深入项目。
  这一模式业已穷途末路。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之下2010年土地财政收入达到创新高的2.7万亿元人民币,证明土地收入已经达到地方财政的50%以上,土地财政失控。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台高筑,1月14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中卿表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约高达10万亿人民币,这批债务主要在2008年之后形成,可能在2011年爆发。爆发并不意味着地方投融资平台破产,可能意味着银行不得不核销债务,最终成本将落在银行的储户和银行股的购买者头上。
  土地财政过于重要尾大不掉,地方政府继续以基建与房地产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惟一的生财之路就是土地财富变现,一些城市已经把每一寸地皮质押融资,房地产与金融机构血脉相连。因此,地方政府不可能真正调控房地产价格,这样做等于地方财政自杀。
  如果为财政所胁迫继续依赖土地财政,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必然败在土地财政上,改革成果将因为土地掠夺而土崩瓦解。中国的土地是一场改革或者革命的导火索。何去何从,取决于当下的政策。
  第二个制度难题,改革缺乏正义性,缺乏明确理念。
  开征房产税是解决土地财政的开端,对于意义如此重大的改革,相关部门的态度却出奇的暧昧,既没有对于未来三十年改革的路径设计,更没有把房产税与土地财政剥离,没有对推出房产税后进行公共财政等系列改革向纳税人做出哪怕片语只字的说明与承诺。
  这只能证明两种可能:或者,相关部门确实没有明确的理念,改革的关键时刻没有掌舵者;或者,相关部门没有人愿意出面处理此事,试图通过小规模试点以观后效,后果同上。
  只有财科所所长贾康对媒体勇敢地表示,东部地区以房产税、西部地区以资源税取代土地财政。很可惜,这不是权威说法,权威部门至今未发声音,导致民情汹汹,将开征房产税与开征燃油税等同,将房产税视之为剥夺民财的另一个手段。各地此起彼伏的强拆、越来越高的地价、越来越难以扼制的基建项目,使得房产税改革尚未开始,就孕育了自己强大的反对者。
  不要再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借口替自己盖上遮羞布,要知道,三十年前摸着石头过河起码宗旨是明确的,往市场化方向与民众富裕的方向前进。
  第三个难题是资源配置难题,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们的核心资源配置在向国有企业集聚。
  改革三十年后如果达成的共识是行政力量主导的进步,是对中国亿万人改革努力的亵渎,也是对近在眼前的历史的无耻玩弄。如果北京共识只意味着行政强权配置资源的欢呼,我们就该把所谓的共识扔进垃圾堆。任何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共识都不会意味着对强权的回归,对核心资源的全面垄断。
  中国三十年筚路蓝缕的强大绝不仅仅是因为行政手段强大,强大到可以在十年之内基本建成高速轨道网,而是一连串有利因素叠加到一起的结果。起码包括如下因素:民间力量开始越来越深地参与市场配置,吃苦耐劳的公众将钱存在银行,使政府能够轻松地通过银行将资金输血到大企业解决资金死结,土地资本兑现为财政困难买单。一旦上述某个量单出现逆转会发生什么可怕的后果--民间财富再也无力负担高房价,银行坏帐如2003年之前一样猖獗,中国民营企业再也无法负担高额成本--最后的决堤总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戏剧性的事件爆发。
  制度改革的滞后背后就是市场机制的失灵。我们一再看到悖反事实,中国处于高铁大发展阶段,技术进步订单滚滚,但高铁公司的赢利前景却让人担忧,沙特项目的亏损再次提醒我们,高铁大型企业并不遵循普通的商业逻辑;2010年中国银行体系的税后利润会首次超过一万亿元;我国央企的盈利首次达到一万亿,这些数据却无法带来民生的大幅提升与土地财政的改良,财政捉襟见肘、民生依然艰难,所有的一切提醒我们,在财富创造机制、财富分配机制上已经出现严重的梗阻,再不治,就太晚了。
  改革关键时期,需要对真实历史的尊重形成共识,需要对市场的尊重推进市场机制改革,以理智的头脑与对常识的敬仰向明确而勇敢的决策致敬。物畅其流,民乐其生,自古以来,就是经济根本。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