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透视华北旱情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多角度透视华北旱情

加入日期:2011-2-12 2:44:22

  近期,华北干旱情况引起了市场高度关注,“干旱——减产——涨价——通胀”传导的基本逻辑主线清晰明了,需要持续跟踪。本报告主要解答如下几个问题:

  一、市场表现出担心,但实际上不需太担心的几个问题

  (1)不需太担心的问题首先是小麦的绝对短缺。我国小麦库存消费比高达40%多,高出全球库存约15个百分点。而30年来中国小麦最严重年份减产率为12.5%,极端减产数量仅是库存数量的一小部分。必须认识到,小麦是与稻谷并重的国家两大重点常规收储品种。国家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已对小麦供应设计了极为充分的保障制度。而我国幅员辽阔,12.5%的减产率已然非常极端。

  (2)小麦价格暴涨超过20%的可能性不大。在所有农作物中,我国稻谷、小麦依托超高的国家库存,价格受到了最大力度的干预。因此,在价格层面,既要看到小麦价格因主产区河南、山东的干旱而有一定的上涨,又要看到小麦关乎粮食安全,国家储备轮出将有力限制麦价涨幅。2010年,国际麦价因俄罗斯等地灾害全年上涨近45%,但国内麦价仅涨5.1%;2007年,全球麦价同因减产而上涨88%,而国内也仅涨6%。两次背离的原因均在于国家收储的特殊市场安排。

  (3)在总体担忧之外必须看到另一点积极,即旱区农民应对干旱的自救能力。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机普及以及抗旱组织能力的提高,相等程度的旱情引致的最终灾情严重程度在降低。

  二、对未来形势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几个问题

  我们提出以上三个积极因素,主要是想更加准确、完整地分析干旱的作用机理,而非简单地表达对总体形势的乐观。我们认为,虽然对小麦绝对短缺和麦价暴涨等情况不需过多担忧,但有另外几个问题对未来形势的发展更为关键:

  (1)开春后二三月份的降水量对冬小麦的生长更为关键。这一时期是冬小麦的返青、拔节阶段,降水量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产量。目前华北地区已经干旱近百天,小麦无雪被越冬御寒,生长已然受到一定影响。“返青水”又无法依靠雪被融化,开春以后的二三月份如果仍缺乏有效降水过程,持续春旱,则全年产量受影响将会更加严重。

  (2)对旱情的影响向其他作物的蔓延也需要保持高度关注。除了小麦以外,山东、河南两省的油料、水果、棉花、 玉米、蔬菜分别占全国28% 、24%、23%、22%、19%(蔬菜为播种面积占比,其他为产量)。开春以后,部分作物播种及生长将陆续迎来降水的关键期,届时降水量对这些作物的产量也至关重要。从结构上看,现在南冻因素要大于北旱,因冬天南方蔬菜产量占比超过80%,开春之后,北方的蔬菜产量占比提升,届时的北方旱灾对于全国菜价的影响力度会加大。

  (3)灾情将加剧通胀预期,提高总体农产价格对产量波动的敏感性。干旱还将绕开“小麦减产——麦价上涨——通胀传导”环节,直接于干旱发生之时就开始冲击总体通胀预期。通胀预期提高的后果是“强化各种产品价格对产量的敏感程度”。这一点非常关键。我们在考察通胀预期较强、较弱年份的农产品横截面数据时发现,作物产量与价格的关系较为复杂,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现一种条件概型:没有通胀预期大背景,则减产不一定涨价,如2002、2009年多种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的横截面数据所显示的情形;有通胀预期大背景,则农产品减产程度与涨价幅度关系明确,取2007年、2010年多种农产品产量与价格的横截面数据,可以清楚看出这一点。

  三、关注严重干旱已经引发的确定性变化

  在完整把握未来干旱作用机理之外,另一个需要思考的层面是,去年至今的旱情已引发了一些确定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因未来旱情的加重或者减轻而改变。

  (1)首先是加大水利投资。我们的历史数据研究表明,干旱引发的灾情总体上都会促使国家提高对水利管理投资的速度和比重,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跨流域调水工程也将更快推进。我们认为,此次干旱更加凸显今年1号文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相关决策的正确性与迫切性。加大水利投资,不因未来旱情的缓解或加重而改变。

  (2)农用机械及化肥农药需求也将增加。与抗旱密切相关的两种农业机械是农用水泵和喷灌机械。分别对比山东、河南的数据可以发现,11月至次年1月的平均降水量和该省次年相关农业机械拥有量有密切关系,降水量较少的年份,农用水泵和喷灌机械的拥有量一般呈现更大增幅。

  (3)另外,干旱后补种,相关小麦种子需求将增加。干旱后为补先天不足,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化肥需求量会增加;小麦补种的播种期到来,防治病虫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四、气候变化促使加大农业投入成为长期命题

  纵观过去几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现。这次旱情再次提醒我们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持高度关注。

  气温上升、海平面升高、积雪面积减少是气候变化三个最为突出的表现。科学观测的结果表明,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的影响。这些特征在我国近20年来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我国大部分地区全年平均气温均有较为显著的上升,近20年来温度趋势值上升超过了0.5℃,某些城市气温起伏的程度也很大。根据气象部门测算的结果,这一趋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还将持续下去。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有显著的提高。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近50年来,西北东部、华北大部和东北南部干旱面积呈增加趋势,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丘陵地区夏季暴雨日数增多,西北地区发生强降水事件的频率也有所增加。

  根据农大教授林而达等人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环境问题对策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中的估计,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总体上可能会下降5%—10%。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

  我们认为,今后20-50年,农业生产将持续处于“气候变化严重冲击与人类采取措施对撼冲击”的关键时期,气候变化将威胁长期的粮食安全,而人类努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大各类农业配套设施的投入也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命题。

  (作者系国信证券分析师)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