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对部分中小银行实施差别准备金率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央行对部分中小银行实施差别准备金率

加入日期:2011-2-11 8:03:14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央行对部分中小银行实施差别准备金率
  3月期央票利率涨幅创近7年新高
  公开市场操作重启 3月期央票发行维持地量
  央行本周净投放780亿元
  央票地量重启 准备金率仍需上调
  货币市场回归宽松 隔夜利率大跌100基点
  准备金率近期或再上调
  崔永:再提准备金率迫在眉睫

  央行对部分中小银行实施差别准备金率
  消息人士日前向记者透露,春节后,央行对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实施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措施。这些银行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
  这是央行今年宣布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后采取的实质性举措。当前,物价上行压力较大,不少机构预测1、2月CPI涨幅可能超过5%,潜在通胀风险因素仍未消除。预计央行将在上半年特别是一季度,使用较严厉的调控政策工具组合。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调控的常态工具走上了政策前台。
  一季度央行面临较大的流动性管理压力。新年伊始,在储备项目贷款需求释放及信贷早投放早受益观念推动下,人民币新增贷款出现井喷,中小银行放贷冲动强烈。某国有大银行总行有关人士表示,央行此前已定下各行1月新增贷款额度不能超过全年目标总量的12%,但1月前两周各行放贷额度已突破该比例。之后在政策严厉调控下,不少银行1月下旬放缓信贷投放节奏,部分银行暂停当月贷款投放。尽管如此,1月信贷还是超过1.2万亿元。
  为有效控制货币信贷,实施差别准备金率成为央行必然选择。央行拟定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公式为,银行上缴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于按照宏观稳健审慎要求测算的资本充足率与实际资本充足率之差,再乘上该行的稳健性调整参数。
  业内人士指出,根据央行公式,资本充足率越低的银行,被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概率越大。去年以来银行信贷大扩张,不少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触碰监管红线。(.中.国.证.券.报 .钟.正)


  3月期央票利率涨幅创近7年新高
  银行短期头寸的爆棚,令昨日隔夜回购利率大幅走低近100个基点。同时,节后大量现金集中释放至银行体系,又增强了央行趁机提升央票利率,进而在未来继续增量发行,以对冲基础货币及平滑全年到期资金的可能性。
  昨日,央行招标发行了兔年首期央行票据,该3个月期央票发行利率上行36.54个基点至2.6242%,单次涨幅创下近7年新高。此前一期(1月13日)央行发行的3月期央票利率为2.2588%。资料显示,2004年5月18日的该期限央票利率曾上涨达66个基点。
  参与投标的银行交易员向记者表示,尽管本次招标数量依旧维持10亿元地量,但随着节前大量支付的现金头寸回流到位,短期内加剧了银行投资需求的释放。尽管一、二级市场利差还存在,但央票的流动性比较好,有资金就先配着。该交易员说。
  据中债收益率曲线显示,昨日的3个月期央票现券收益率约为3.3426%,较周三3.51%的水平已回落17个基点,表明资金面的短期充裕暂时压过了通胀预期对市场的不利影响。
  上海某货币市场中介人士告诉记者,节后首日资金价格上涨,更多是缘于此前央行16天期限逆回购到期回款需求的激增。而到了昨日,一方面节前支付的大量现金已基本回流至银行,而另一期限逆回购的回款将在下周一到期,短期内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自然就回落了。
  据悉,昨日的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隔夜品种报于2.8805%,较前一日大幅下挫99.64个基点,这也是半个多月来首次回到3%之下的水平。两个月期限内其他品种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机构分析人士称,与节前普遍在8%左右的高位相比,现在的整体资金价格中枢有望慢慢恢复常态。而管理层对银行信贷的持续监管,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债券市场等的可用资金。(.证.券.时.报.网)


  公开市场操作重启 3月期央票发行维持地量
  暂停了四周的公开市场操作在春节后重启。受央行再度上调基准利率影响,央票发行利率大幅上扬。但央票发行量仍维持地量,央行仍向市场净投放资金。
  央行昨天(10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10亿元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为2.6242%,较此前上涨了37个基点。当天央行没有进行正回购操作。这是央行时隔4周后再度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春节前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春节假期临近的叠加效应,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一度非常紧张,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也因此暂停。随着春节效应的消散,央行再度发行央票,恢复日常的公开市场操作。不过,目前央票发行量仍维持地量,其象征性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央票一二级市场利率倒挂空间仍然巨大,央票难以放量发行,央行重新发行央票无法发挥实质性的回笼作用,仅具有象征意义。
  央行于2月9日再度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5个基点,受此影响,债券市场利率水平又有所上扬,不过由于市场对加息早已有预期,利率上行幅度不大。目前1年期央票利率较节前上行10多个基点至3.58%附近,3月期央票二级市场利率在3.3%左右,与节前相差不大,该利率仍高于一级市场70多个基点。
  目前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已经重归宽裕,货币市场利率有较大幅度下降。昨天银行间隔夜回购加权利率为2.8805%,较前一交易日下跌了99.64个基点,7天回购加权利率为3.9618%,较前日下跌17.91个基点。(.第.一.财.经.日.报)


  央行本周净投放780亿元
  央票发行在连续暂停三周后重新启动。受加息影响,本期央票中标利率2.6242%,较此前一期上涨36.54个基点。
  昨日央行在公开市场象征性地发行了10亿元3月期央票,重启公开市场操作。由于央行本周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央票发行利率也同步上行。分析人士表示,央票连续三周停发,一方面在于一二级市场利差倒挂现象严重,机构对央票的认购热情相对较弱,所以使得央票一直呈现低迷的发行状态,市场一度认为央票这一数量型工具失效;另一方面为了缓解春节前市场资金面高度紧张的情况。
  数据显示,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790亿元,央行周四并未进行正回购操作,一周内公开市场将净投放资金780亿元。另有分析称,央行可能在2月底或3月初再次动用另一数量型工具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回收流动性。(.北.京.商.报)


  央票地量重启 准备金率仍需上调
  在周四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重启了节前暂停的央票发行。但考虑1月仍高企的新增贷款,以及随升值预期而增加的外汇流入,未来一段时间流动性压力仍大,央行有必要再次提高准备金率,动用差别准备金工具。有机构预期,一季度仍有两次整体上调准备金率,并升至20%水平的可能。
  央行10日公告,当日发行10亿元3个月期央票,发行价格99.35元,参考收益率2.6242%。较1月13日发行的上一期3个月期央票,这一发行利率高出36.54个基点。由于央行9日上调基准利率,央票发行利率上行也在预期之中。市场预期,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也将上行,这有助于进一步收窄央票一二级市场利差,恢复公开市场的流动性回收功能。
  但在记者看来,在今年的货币调控中,常规的央票难以发挥较大作用,收缩仍将倚重准备金工具。显而易见,随着货币紧缩,利率进入上行周期,银行议价能力提升,净利差的上升仍有空间。中金公司预计,此次加息将提高上市银行2011年净息差0.3个基点,提升2011年净利润0.2%。故此,即便在收紧信贷的窗口指导之下,银行的增量资金依旧偏好放贷。
  再观察当下的流动性回收压力,中银国际的研报预计,春节过后,超过1万亿元的现金将会重新转换为可用于结算的银行超储资金,而2、3、4三个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分别为4150亿元、6670亿元和5060亿元,合计近1.6万亿元,同时每月还有3000亿元左右的外汇占款,整体银行超储资金将有3.5万亿左右的流入规模。
  就内部的M 2来源而言,市场预期,1月份新增贷款超过1万亿元,这与央行的调控目标存在一定差异,也反映出继续紧缩的必要。再观察外部的流动性来源,明显的趋势是,自去年4季度以来,资本流入显著上升。年初以来,人民币汇率更是屡创新高。不少专家和机构一致预期,为应对外部的输入性通胀因素,人民币今年的升值幅度或达5%,这将进一步加大流动性压力。
  故此,2月份继续收缩流动性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具体到未来的紧缩方式、节奏和力度,则需要关注差别准备金工具和通胀形势的变化。华创证券的研报表示,从政策决策的角度讲,目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并创出新高,加剧了中国决策者控制通胀的决心。因此,随着首次加息的启动,预计各类控制通胀预期的政策也会跟进,部分商品价格控制、更严厉的信贷窗口指导、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调整以及人民币加速升值,预计都将在决策者考虑范围之内。
  经济学家巴曙松认为,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将参照GDP+CPI动态调节。这是一种具备逆周期调节功能的信贷监管措施,这种管制方式的优点在于有一个可预期、公开、透明的实施规则和公式,并据此按月测算,因此相对于信贷规模控制有所改进。再者,与信贷规模控制相比,差别存款准备率的调节方式对于商业银行违规的惩罚机制也相对有效。
  不过,也有观点称,1月份的流动性紧张减缓了回笼压力。但笔者认为,这一局面正体现了调控面临的悖论。一方面,银行年初的放贷冲动,以及连续上调准备金率的累积效应,集中体现在了1月份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之上;另一方面,要加强流动性管理、控制通胀,就需要抑制信贷的过快增长,需要加大资金的回笼力度。
  或许正如大成基金所言,在目前流通速度明显低于历史水平的情况下,没有人知道多少的货币信贷才是合理的,政策只能试错,除了利率水平和银行头寸等指标外,最关键还是通胀变化。试错就意味着如果央行观察到真的过紧,就会适度放松,如此循环。相信春节后流动性异常紧张的局面可能会有所缓解,但资金偏紧的局面可能长期存在。(.经.济.参.考.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