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经济学人》杂志11月25日封面文章称,欧洲这个世界上金融整合度最高的区域将会被债务违约、银行倒闭和资本管制弄得分崩离析。11月30日,美联储等六大央行联手向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以期为欧洲尽快化解债务危机方案争取更多时间。
欧元的未来会走向何方?欧元区经济的重创会如何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中国又会在这场波及全球的欧债危机中,扮演何种角色呢?本报专访了推出新书《货币战争4》的财经作家宋鸿兵,以及复旦大学副教授宋国友。
欧元并未达到
死亡的地步
本报:目前舆论普遍认为,如果下周布鲁塞尔会议上欧元区各国还无法就拯救各国债务危机达成共识,欧元区会有崩溃瓦解的危险,难道欧元已经走到尽头?
宋鸿兵:说欧元会完结的观点都是危言耸听。不仅欧洲政治家们不会轻易放弃,而且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元区几乎一直在金融的惊涛骇浪中穿行。
眼下的欧债危机,与其说是一场经济危机,不如说是一场政治博弈。因为欧元作为一种货币,实际上还处在一个过渡阶段,发行货币功能本身并不类似于主权国家,比如它并没有统一的财政部。是财政的分裂导致了欧元出现现在这种困境。它必须要求在政治上获得统一财政权的承认,才能够真正解决欧元的问题。
宋国友:如果分析欧元在此次欧元区债务危机中的表现,会发现无论是外汇储备份额,还是欧元兑美元的汇率情况,欧元的国际地位不仅没有受到债务危机的根本影响,甚至还有所提升。也就是说,欧元并没有达到死亡的地步。
欧元近段时间的遭遇,更多的恐怕是信心问题,在接连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时,外界对于欧元的信心遭受巨大打击,不知道下一步将恶化至何地步,如果欧盟能够采取果断自救措施,或者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援助,欧元完全可以度过危机。
拯救欧元
关键在德法两国
本报:但面对逐步逼近的债务偿还期限,谁会来拯救欧元?经过此次拯救后,欧元区的利益格局会发生哪些变化?
宋鸿兵:要控制欧洲各国债务危机扩散并不难,只要欧洲央行效法美联储开动印钞机,没有摆不平的困难,欧元版的量化宽松有2.5万亿欧元的规模足以打住,将欧元区眼下的急性病化解为慢性病。
而达成这一目的的核心是德国和法国,不过,德国和法国迟迟不肯出钱、出力援救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原因在于两国希望利用这次危机来使他们在欧盟中的权力更大,比如由他们主导来修改欧盟条约,迫使其他各国交出财政预算和税收主权,建立德法主导的欧盟财政部,发行统一的欧盟债券,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
宋国友:从目前看,拯救欧元的关键在于德国和法国对于改革欧盟财政分配方式的诉求,能否得到其他国家的同意。但欧盟毕竟是一个有27个国家的庞大经济体,能否在短期内达成一致,挑战性很大。眼下进行的欧元拯救行动,最好的结局是一个都不能少,由欧盟出面拯救全部债务违约国家,但也不排除谈判破裂,债务状况糟糕的国家有序退出欧元区,最后留下一个以德法为核心,包括荷兰、卢森堡、芬兰和奥地利等债务状况较好国家的袖珍欧元区。
是否援欧
中国可以灵活应对
本报:面对欧盟发出的求救信号,中国要不要出手介入?而这次席卷欧美的债务危机,又会对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宋鸿兵:美国与欧洲的债务问题究竟谁更严重?我看美国的情形更糟糕。欧洲目前烂账的规模约2.5万亿欧元左右,而美国至少4倍于此!但在根本利益上,欧洲和美国是站在一起的,美国不会坐视欧盟陷入危机不可自拔,而且美元与欧元之间忽强忽弱,配合默契,就像两把大剪刀,不停地剪着全世界的羊毛。这次欧美债务危机,一方面是这两个经济体的危机,但另一方面也是一次聚敛其他国家财富的机会。
所以对于中国来说,与其援助欧洲,不如好好反思欧美这种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比如可以将我们外汇储备中沉淀下来的美元和欧元,不再去购买欧美国债,而用于发展本国经济,进而摆脱对欧美经济的依赖。
宋国友:在欧洲和美国的债务危机中,两大经济体都向中国传递出寻求帮助的信号,以更积极的视角来看待债务中的世界,会发现中国在其中拥有诸多战略机会。如果说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使得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那么债务危机的出现将会赋予中国更多的机会表现为一个世界大国。毕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如果在帮助其他国家的同时,又能自然地增加中国的影响力,适当援助欧洲不失为一项双赢的选择。
同时,出手援助欧洲也可以适当调整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过多依赖美元的尴尬,同时还能在政治和外交层面与欧盟的相处中获得一些正面的加分。
可借危机向前推进
本报:目前,欧美均处于危机之中,与此相比,由于中国受世界经济衰退冲击较小,是目前最有活力和潜力的经济体,这种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能否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宋国友: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是中国在国际金融战略中的重要目标,尤其是目前美元和欧元在国际结算体系中市场信心的动摇,为人民币提高国际化地位创造了客观条件。但从实际情况看,一种货币能否上升为国际结算货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目前,人民币仅在香港试验离岸结算,在基础条件上还达不到国际化的要求,不能希望一次短期的欧债危机,就能一举奠定人民币国际货币的地位,现阶段我们能做到让人民币在一定范围和数量内成为计价货币,上升为正规的贸易和投资币种,就是一种成功。
宋鸿兵: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国际结算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购买力,把本国货币花出去、流通起来。但眼下的中国,消费只占GDP的1/3,更大程度上是制造大国,所以,中国必须认清人民币作为主权货币势必无法取代美元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不会被其他国家所接受的现实。
面对势单力薄的人民币无力与欧美货币相抗衡的局面,中国只有将亚洲的力量整合在亚元之下,才能与美元、欧元的利剑相抗衡,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如果没有亚元,包括人民币在内的亚洲各国的货币最后仍将会被度过债务危机的美元和欧元各个击破。
中国应掌握
区域经济话语权
本报:那么,针对人民币国际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该通过何种方式解决呢?
宋鸿兵:中国如今面临的问题,和战后的德国非常相似。中国应当借鉴欧洲推出欧盟的经验,积极推动亚洲经济共同体,把亚洲潜在的对手转化为拥有利益共同体的盟友。
我认为首先应该将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冲突隐患彻底化解,以超越单个国家主权的石油联盟为起点,推动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以亚元战略替代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亚洲经济一体化,把亚洲各国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只有依靠一个团结的亚洲,才能为中国走向世界建立起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宋国友:尽管欧美债务危机为中国和人民币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但欧美从没有放松对中国的限制。近期日本宣布加入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谈判。这表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相应降低了中国的影响力,给中国在东亚的经济、政治和安全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的利益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不过,对于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来说,中国都是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利益共同体,只要中国对外不断巩固这种经济关系,对内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增强国力,同样可以借助硬实力提高在区域经济中的话语权,进而提升人民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