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对中国股市有信心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对中国股市有信心

加入日期:2011-12-30 19:31:0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散户致信证监会交易所:退市制度能否更严厉些
  即将过去的2011年,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给草根阶层留下了太多悲伤的回忆,更给草根理财增加不小的难度,作为金融市场最广大的参与群体,他们有着太多的想法与倾诉,却一直缺乏一个合理并有效的表达平台。2012年是中国新一届金融监管层上任后的元年,受伤的草根阶层在新的一年里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愿景?他们对自己身处的金融市场的过去有着什么样的感慨,对未来又有着什么样的愿望和期待……商报财经新闻中心/文 田艺/制图
  致银行行长的一封信
  我们何时能真正成为上帝?
  尊敬的某银行行长:
  您好!
  每每新年钟声敲响之前,人们多愿意总结过去、展望未来,银行也不例外吧?年末岁首的思考是必要的,作为一位普通的银行客户,在银行服务方面有一些建议,望接纳。
  今年初,胡锦涛主席就说过,今年是最为复杂的一年,对于银行来说也不例外。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动荡寒气尚未彻底退去,国家政策调控又让银行的信贷政策面临急速缩水,不过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2011年的中国银行业仍然以高利润、高收入、高增长的业绩交出一张答卷。
  三高背后除了有传统存贷款利差的功劳外,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也功不可没。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平均增速都在40%以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增速甚至接近100%。
  中间业务收入的背后却是银行免费午餐的减少和客户办理业务费用的增加。在银行因服务收费项目上涨而屡屡遭受诟病的时候,我们也曾试图换位思考,粮食蔬菜价格都在上涨,更何况银行呢?但是花更多的钱我们能买到绿色有机蔬菜,在银行却买不到让客户满意的服务。
  世事如棋局局新,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多数银行员工的服务态度已经彬彬有礼、笑容可掬、有问必答,可排队时间长、推脱责任、兜售产品、忽悠客户的情况依然经常发生。
  不知您是否遇到过排队一小时的时候、ATM机吐假钞客户买单的尴尬、网银被盗钱被钓鱼的无奈、信用卡未开卡被收取年费的疑惑、客服电话长时间无人接听的愤懑……相比国外的银行,国内的商业银行提供的只是一些最基础的服务,这些却成为客户最头疼的事情。
  国内银行都是金字招牌,喊口号,打广告,称银行客户是上帝、考官,而什么时候能成为真正的上帝我们不得而知。其实对客户的服务态度,就是银行自身品牌形象的一面镜子,照镜子时应更多地反省哪里不够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十二五是改革、转型的5年,二次转型已经是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转型好坏意味着银行的竞争力增强还是减弱,银行背后的强有力支撑就是客户。未来银行间的竞争不只是盈利能力的考量,更是服务环境的改善和客户满意度的提高。
  顺祝新年快乐!
  一位普通的银行客户
  2011年12月
  致基金公司的一封信
  路不好走,慢点行吗?
  尊敬的基金公司领导和基金经理:
  你们好!
  作为万千基民中的一员,一直以来,我也只是把自己的养老金交给你们,从未与你们就投资的事情交流沟通过。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相信你们的专业,即使是在净值亏损时,我还是安慰自己,要放心,就像你们说的,投资基金要看重长远,贵在坚持。
  然而今年,我怀疑了,我开始怀疑自己靠基金理财的选择究竟是对是错;我也忧虑了,其实忧虑的并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是基金踩雷事件的频频发生。不是我盯住地雷不放,实在是今年的踩雷事件太多,而你们踩雷,伤害最大的是我们这些投资者,也许你们会流泪,但我们流的却是血啊!
  投基5年,我知道炒股踩雷年年都有,可是为何今年这么多?回顾这一年,似乎每个月都没有消停过。如果我没记错,刚过完年,康美药业就出现了主营产品不良反应事件,灼伤了国投瑞银、中邮旗下的几只基金。接着,就是双汇发展华兰生物、高铁概念、紫鑫药业哈药股份中恒集团科力远大元股份……中招的基金越来越多。兴业全球基金被投资者戏称为五雷轰顶,连踩5颗地雷,中奖率实在高了点,或许把钱交给他们买彩票会比买股票赚得多。
  最近的一颗地雷--重庆啤酒真的把我吓着了。10个跌停啊,半个月时间就跌去了60%还多,跌得我都替大成基金公司着急,更替那些持有踩雷基金的基民们可惜。在此我想问一句:大成基金看好重庆啤酒的结论如何得来?买入股票前,公司真的深入调研了吗?买入之后,又及时跟踪了吗?旗下这么多基金扎堆重仓一只股票,考虑过风控的问题吗?究竟是在投资还是在豪赌?
  还听说,基金业内的人多将兴全基金屡次踩雷归咎于时运不济。着实,从我开始投基,关注基金市场以来,鲜有听到该公司曝出负面消息。但基金随便买入一只股票投进去的钱都是以百万元、千万元来计的,如果真的把基民的钱当自己的钱,怎会被这么多黑天鹅股票打击,且措手不及?
  一位基金经理对我解释踩雷事件时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想问,这句话,基金是用来安慰自己,还是安抚基民?如果安抚基民,是不对的,因为基民买基金就是看好基金投研团队的专业,试问,谁敢坐没有驾照或是酒驾人的车?如果安慰自己,更不对,不熟悉路况就敢往那里开,大概率事件就是发生重大车祸,而这时去找马路算账,有用吗?
  不说了,再多的抱怨已无济于事,还是那句话,用人不疑。提点建议,我认为,当下基金业最重要的工作应是亡羊补牢,修缮羊圈远比找羊更为重要,少发点基金,把业绩搞好才是王道。就把每一次踩雷当成一次重大车祸,还没死就吸取教训--首先不要酒驾,其次看好路况,再次排除地雷。
  最后我想说的是,账面上的亏损不要紧,投资有风险,行情转暖的时候还可以赚回来;但基民的信心没有了,这个市场就不复存在了。这两年股市行情不好,投资的路不好走,没关系,我们愿意陪着,但是,希望你们别再东张西望,还想在路上捡金拾银,慢点走,走稳点,记住,活着最重要!
  一位普通基民
  2011年12月
  致项俊波的一封信
  车险高保低赔何时了?
  尊敬的保监会主席:
  您好!
  年关时节,您作为新上任的保监会主席,想必正在研讨明年的政策指向,包括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扭转行业形象等。这是包括我在内很多保险消费者所热切期盼的。
  不过,作为一位车主,我更关心今年上半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商业车险高保低赔这一不合理的问题何时能彻底解决。
  多年以来,各保险公司商业车损险都执行统一的条款费率。保监会声明车损险的保险金额有3种可选方式,新车购置价、投保时的实际价值和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价,然而车主投保时则多按潜规则,即只能以新车购置价来投保。
  车主以这一投保方式买了车险,出险理赔时却以折旧后的车辆价格来计算。保险公司总是在辩称,以新车价收保费,是因为赔付时更换新配件。这一看似合理的承保理赔规则被媒体、消协、律师等指责为高保低赔的霸王条款。以前我没有太在意,听信保险公司的说辞,后来细细琢磨,越琢磨越不对劲。
  通俗一点说,车主购买一辆新车,新车价为12万元,在3年后折旧为8万元,但3年后投保时仍以12万元为保险金额收取相关保费,在发生全损时以8万元的实际价值来赔付,发生部分损失时进行维修补偿也不超8万元上限。监管机构领导,您觉得合适吗?
  有法律界人士质疑一味以新车购置价承保的行业规则有悖相关法律指导原则,如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部分无效,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的保险费。也就是说,新车按12万元投保,当初保险金额和保险价值相当,用了3年以后保险价值就没有8万元了,保险公司定的保险金额还是12万元,明显超过了保险价值。在车损险条款中,要求投保的时候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新车投保时的价值),新车投保人都遵守了这一约定,而车辆折旧后保险公司就不遵守这一规定了,保险金额就高于保险价值(车辆实际价值)了。看来。这一车险被指为霸王条款并不为过。这一有悖于法律的行业条款为何迟迟不能更改呢?讲求诚信的保险您觉得诚信吗?
  有保险公司为了辩解,为了佐证这只是小概率事件,还搬出数据,如以新车购置价投保,获得了新配件的赔偿,赔偿足额、充分的赔案占比高达99.914%,仅有0.086%全损赔案以新车价投保、折旧价理赔。仅有的0.086%全损赔案的车主的权益同样应值得保护。这并不仅仅代表我一个人的呼声。
  今年,监管机构及行业协会对上述问题已高度重视,也说要出台协会条款,声称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承保理赔模式,如承保时车损险的保险金额按投保时保险机动车的实际价值确定,机动车发生全部损失,保险公司按保险金额计算赔偿,机动车发生部分损失,保险公司按实际修复费用在保险金额内计算赔偿。然而草案早已出台,相关部门也说希望年底能修订完成,然而实施批文却如泥牛入海。请解释一下,不公平的车险条款何时能真正修订并实施。
  期待回复。
  一位普通车主
  2011年12月
  致证监会发审委的一封信
  新股发行也该更和谐
  尊敬的证监会发审委领导:
  您好!
  但愿中小投资者的不开心留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我希望在2012年,股民的脸上充满笑容,孩子可以因为爸爸的财产性收入实现更多的愿望,餐桌上能够听到大家讨论股票的声音,投资者不再因被套而颜面无光。虽然股市的涨跌是市场行为,但新股发行的方式方法是证监会能够左右的,投资者即使炒股亏损,但如果能够在新股上不再被欺负,也是一件好事。
  从中国股市出现以来,新股发行经历了多种发行方式,从认购证到上网定价发行,从竞价发行到按股票市值配售,从额度制到核准制,中国A股的新股发行经历了多次变革,目前的保荐机构询价制,看似最公平合理,其实最坑害中小散户,但却肥了很多服务机构。
  其实很多机构都没什么太大作用,例如保荐人,有没有其实影响并不大,保荐人是经验丰富的头牌,还是一个普通的阿猫阿狗,只要具备保荐资格,就可以进行保荐,然而保荐人的高额薪水,最终都要由拟上市公司负担,而这块费用,其实还是中小投资者的血汗钱。
  保荐人大可由券商替代,取消具体的个人保荐,改为由机构保荐,不用考试,也无须为个人支付高薪,这一简化环节,可以节约成本,却并不影响上市公司质量。询价环节更是繁琐,何需20家机构胡说八道,给拟上市公司算命似的定价。更重要的是,有些基金报价奇高,但买股较少,上市公司为了让询价机构多多配合,往往还要私下打点,这些钱还是要中小投资者买单,奇高的发行价格又反过头来坑害中小投资者。
  全民皆结构,新股定价大可全民询价,所有投资者集中竞价发行,出价高者得之。如果某些机构特别看好某些拟上市公司,大可出高价全部拿走筹码,散户投资者绝不骂街。但如果散户投资者肯出高价,自然也能拿到想要的筹码,竞价最公平,也最高效,还不用看机构脸色行事,何乐而不为?
  当然,如果证监会能够体恤股民,暂时先别发新股,让中小投资者能够得以休养生息,全体股民一定感恩戴德,现在的中小散户真的已经骨瘦如柴,如果继续抽血,可能身体将会难以康复,2012年新股发行能否更加和谐,就看证监会发审委领导的决定了。
  一位小股民
  2011年12月

  致交易所的一封信
  A股退市制度能否更严厉些?
  尊敬的上交所和深交所领导:
  你们好!
  一家资不抵债的垃圾公司,其股票却往往在二级市场遭到疯狂爆炒,你们觉得这正常吗?每当一条条借壳上市的重组消息公布前,相关股票经常放量异动,你们觉得这公平吗……
  当然不正常,也不公平。那如何杜绝或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恐怕得从目前的退市制度和借壳上市做起。
  作为一名老股民,多年的炒股经验告诉我现行的退市制度不是对我们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倒更像是给大股东提供了一个倒卖壳资源的机会。而且这种制度所引来的ST炒作加强了A股市场的赌性,它严重毒害了A股市场应有的价值投资风气。因此,我们希望退市制度应该更严厉些,对于那些已经不可能凭借自身能力扭亏的公司,应坚决令其退市,杜绝借壳上市行为。
  有人说,不实施直接退市、允许借壳是为了保护投资者,但事实是这样的吗?在这里,我想问:借壳上市实行这么多年,A股市场的优质上市公司中有哪一家是通过借壳上市的?答案是几乎没有!像ST宝利来这样的深市元老,如今已经转世了不知道多少次,但问题是它哪一次的转世是成功的呢?ST宝利来并不是个案,而是两市的一种普遍现象,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借壳上市的公司中,几乎找不出具有持续成长能力的代表出来。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真正优质的公司早就直接IPO了,何必花那么高代价来买壳?一个又一个的烂公司通过借壳混进资本市场,岂不是对投资者利益更进一步的剥夺,令更多无辜者卷入到新的伤害中来吗?
  长期以来,基于退市制度的借壳重组一直都是滋生内幕交易的温床。中信证券谢风华案、盐湖钾肥任淮秀悬案、影星陈好变身股神案……这一系列众所周知的资本市场大案、悬案中,有几个不与借壳重组有关?

  在借壳预期的推动下,ST股票经常遭到市场离奇爆炒,这本身就是对价值投资理念赤裸裸的羞辱。退市制度的不合理性成就了投机者,但却令真正的投资者感到了无奈与失望。
  当然,创业板制度杜绝了借壳恢复上市的可能性,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始终认为,杜绝借壳能彻底断绝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层通过倒卖壳资源牟利的念想,这样才能够提高他们做好企业的积极性和决心。试问:如果A股市场永远没有真正的退市,相反,倒卖壳资源能够比做好公司经营取到更大的利益,那还有谁愿意好好去经营一家企业?因此,我希望,A股的退市制度能够更严厉些,创业板的这种退市制度应该推广到沪深两市主板和中小板,并做出更严格的完善。
  一位老股民
  2011年12月
  致郭树清的一封信
  假如强制分红能早点实施
  尊敬的证监会主席:
  您好!
  首先恭贺您成为新一届证监会主席。2011年A股市场出了千千万万个杨白劳,辛辛苦苦工作挣的钱还不够股市里亏的,当然我也是巨亏者其中的一员。有人说A股市场就是一个赌场,愿赌就该服输,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A股市场不该也不能成为一个赌场。因此,跟无数杨白劳一样,亏损之余,我也有一肚子的怨气与遗憾。
  基于此,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强制分红能够早点实施,A股市场还会这么差吗?
  假如强制分红能够早点实施,那么投资者就没有必要过分在意二级市场的波动,因为他们能够从上市公司的分红中得到该有的投资回报,这样也就不会有人在股市下跌时疯狂地出逃,导致股市一跌而不可收拾。
  强制分红是引导市场投资理念向价值投资回归的利器。长期以来,由于A股上市公司不注重分红,导致投资者无法从公司分红中取得足额的投资回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能怎么办呢?这种制度的先天缺陷必然将投资者逼向二级市场去博取股票交易价差来获得收益。于是,投资变成了投机。
  假如强制分红能够早点实施,并且分红力度不够的公司将无法获得再融资的门票,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假设证监会规定,只有那些能给投资者开出高于银行定期存款收益分红方案的,才能进行再融资,那么市场上将有近乎99%的上市公司不具备再融资资格。也就是说这些公司会每年少从A股市场圈走近5000亿元。如果这5000亿元的资金不被上市公司圈走,而作为场外的增量资金进场在二级市场做多,那今年的股市还会跌跌不休吗?
  我们不敢肯定强制分红能够早点实施,就一定能够避免今年的股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不会这么惨,或许情况会比现在好很多。我们知道,作为监管层,你们无法左右二级市场的走势,但有义务设计出更科学的市场参与制度,给广大投资者创造一个尽可能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
  A股市场到底是一个投资市场,还是一个投机市场?监管层如何合理引导社会投资理念很重要。怎样才能让更多人加入到价值投资阵营中呢?上市公司的分红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把这个问题解决了,A股市场的很多问题将得到一并解决。而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即使A股市场再现2006年和2007年的辉煌,那也只会是昙花一现,爆炒之后风险快速累积,雪崩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一位普通投资者
  2011年12月
  致证券公司的一封信
  券商研报应质优于量
  尊敬的证券公司高管:
  你们好!
  今年资本市场遭遇股市寒冬,你们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作为一个小散户,我本来想频繁操作几次,增加些交易量为你们的经纪业务添砖加瓦,但无奈手中资金全仓套牢,只好写信对你们说几句心里话。
  在过去的一年中,你们券商行业发生的事可真不少,最为突出的就是一桩又一桩的研报门事件。上半年,知名的中国宝安曾因石墨烯概念的误炒,公司股价连续攀升,而助推股价上涨的动力则来自于数量庞大的券商研究报告。随后,宁波联合中信证券、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兴业证券等等都曝出乌龙研究报告,让一贯以严谨著称的券商们名誉扫地。
  对于我这样的小散户,券商的研报可算是我的投资风向标,但一次又一次的出问题,实在让我有点儿不知所措。我一个任职机构的朋友告诉我,之所以券商研报问题频发,与背后的利益链关系密切。这让我大吃一惊。
  朋友说,从你们券商研究所目前的盈利模式看,基金是券商研究报告最大的购买者。基金为券商提供佣金收入自不必言,而证券分析师自身每年的排名打分更是靠基金经理来完成。为此,很多研究报告无非都是为基金建好仓的个股唱赞歌,让普通投资者帮忙抬轿。
  上市公司如果接下来有再融资计划,或者股东有减持冲动的,都会来找券商写正面的研究报告,并希望券商成为中间人,帮其联系参与再融资的投资机构或者愿意接盘的投资者,并许以不菲的酬劳。正是这样被扭曲的利益链使得相关概念个股在研报推出后大幅回落,令众多跟风炒作的散户损失惨重。在我看来,投资者没有任何义务为这样肮脏的利益链买单。
  当然,据我所知,出现这些问题也与券商研究员高强度工作不无关联。仅去年一年,多数研究员出具的研报在30份以上。我想今年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也许真的需要给券商研究员多一些独立性和喘息的时间,这样才能有更多高质量的报告出现。
  是的,今年以来,你们的业绩大都出现了下滑,高端人才跳槽变动频繁,很多券商还给员工降薪。但我认为,无论如何,研究所作为券商中非常重要的一块业务,应该引起你们的足够重视。最后,你们最近又在召开一年一度的投资策略会,希望这次你们的预测不要差得太远。
  一名长期关注你们的小散户
  2011年12月
  致黄金投资者的一封信
  龙年黄金仍有赚钱机会
  亲爱的投资者:
  你们好!
  2011年的投资市场着实有些惨淡。股市、基金、楼市等投资市场都是风声鹤唳,只有黄金行情令投资者稍感欣慰。国际金价年初在1419美元/盎司,今年9月创下1920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较年初上涨35%,炒金也成为市场最赚钱的行当。但近期金价在1600美元/盎司附近整理,跌幅已超过20%,不少投资者高喊熊来了。
  有人问我,黄金还能投资吗?先看看黄金上涨需要哪些条件。
  黄金兼具商品属性和避险属性。从商品供求方面来看,黄金是稀有金属,其未开采量会逐年减少,而需求又逐年递增。这意味着黄金的价格仍会走高。
  黄金的另一大功能就是避险。古语有云:盛世藏古董,乱世藏黄金。通货膨胀、股市暴跌等都会影响金价。通货膨胀时期,金价基本会上涨;通胀紧缩时,金价则下降。目前来看,欧债危机解决之路仍然漫长,欧元区在2012年仍会面临重大的考验,黄金的避险属性将得到提升,从而会受到追捧。
  另外,美元也是主导黄金行情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黄金都被看做是看空美元的期权,二者存在反向关系。在过去3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各国央行都在抛售黄金,因为他们觉得投资美元比投资黄金的回报更大。而近年来,随着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美元地位每况愈下,黄金又重新成为市场焦点。
  但目前来看,美元已经不再是扶不起的阿斗。美国经济逐渐出现复苏的迹象,吸引一些外围资金逐步回流美国本土市场,寻求投资机会,增加了美元的需求,分流了黄金市场的资金。不过,美联储仍将维持较低利率至少至2013年,同时不排除将采取更激进的货币宽松措施的可能。美元仍有可能走弱,到那时,就是黄金再次出头之日。
  其实在我看来,黄金涨还是跌,主要还是看国际炒家的炒作。当资金一窝蜂涌向美元时,长线投资者不妨分批低位买入黄金并长期持有,然后等待游资的下一次介入。短线投资者可以从黄金近期的震荡走势中顺势而为,用快进快出的波段操作赚些小钱。另外,还要提醒投资者的是,虽然2012年黄金市场不一定是熊市,但从今年四季度的行情来看,黄金强势上涨的投资盛宴已经接近尾声。要想挣钱,必须及时了解全球经济形势,也不能把全部资金都用来买金条,而应用部分资金购买短期理财产品,以保证资金流动性。
  一位炒金者
  2011年12月 (.北.京.商.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