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三月两提退市 通报两内幕交易案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证监会三月两提退市 通报两内幕交易案

加入日期:2011-12-3 9:17:53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证监会查处两起内幕交易案 打击范围覆盖上市公司外部人
  6人参与佛塑股份佛山照明内幕交易被罚
  证监会三个月两提A股退市问题 21年仅摘牌42家公司
  郭树清新政:资本市场监管升级
  ST公司年关忙保壳
  创业板打头战 遏制ST股炒风还需严字当头
  深交所创业板公开谴责退市条件解读
  创业板退市猜想:三家公司曾被公开批评
  退市制度或加速创业板分化
  退市新规重拳抑投机 律师呼吁建立追责制度

  证监会查处两起内幕交易案 打击范围覆盖上市公司外部人
  昨日,中国证监会通报了对两起内幕交易案的查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两起案件的当事人,一为上市公司中层干部、控股子公司高管,另一起则为股权收购对手方高管,显示出监管部门对内幕交易的打击范围已从上市公司内部人扩至外部人。
  证监会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其中一起案件当事人方清,时任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自2010年初开始,上市公司佛山照明(000541)经与国轩高科的多次接洽,于当年3月召开董事会,通过了受让国轩高科20%股权的意向,并在委托中介机构尽职调查基础上,于当年7月通过正式收购上述股权的投资议案。
  在佛山照明召开正式收购股权的董事会前一天,作为内幕信息知情人的方清使用个人账户合计买入佛山照明2万股,并于7月下旬卖出佛山照明股票1万股。截至2011年3月8日收市,上述账户仍持有佛山照明股票1万股,交易佛山照明股票盈利4.88万元。
  证监会认定,方清利用内幕信息交易佛山照明股票,违反了证券法规定,构成内幕交易行为。依据证券法,决定责令方清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股票,没收违法所得4.88万元,并处以罚款4.88万元。
  在另一起案件中,当事人蔡伟甫,为上市公司佛塑股份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佛塑股份控股子公司佛山市金辉高科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董事,其余涉案人庞友国、陈锡尤、廖凯明和吴慧敏,或在佛塑股份及下属子公司任职,或为子公司高管的配偶。
  经查明,蔡伟甫等人在佛塑股份出售土地资产和对外投资事项中,通过内幕信息进行交易,其行为构成证券法规定的内幕交易行为。
  证监会决定,依据证券法,没收蔡伟甫违法所得12.08万元,没收庞友国违法所得3.68万元,没收陈锡尤违法所得6.47万元,没收廖凯明违法所得3.39万元,没收吴慧敏违法所得17.63万元。以上5人还被处以与各自违法所得等值的罚款。(.上.证 .周.翀 .马.婧.妤)


  6人参与佛塑股份佛山照明内幕交易被罚
  中国证监会日前通报了两起内幕交易案件。其中,蔡伟甫等5人因买卖佛塑股份存在内幕交易行为,被证监会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的处罚。在另一起案件中,方清因买卖佛山照明(000541)存在内幕交易行为,被证监会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并罚款的处罚。
  证监会通报称,经查明,2009年7月到10月期间,佛塑股份有两次重大事项,一是出售土地资产事项,二是对外投资事项。在此期间,蔡伟甫、庞友国、陈锡尤、廖凯明、吴慧敏等5人在知悉上述一项或两项内幕信息后买入佛塑股份,其行为构成《证券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的内幕交易行为。 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证监会决定,没收蔡伟甫违法所得120825.56元,并处以120825.56元罚款;没收庞友国违法所得36834.03元,并处以36834.03元罚款;没收陈锡尤违法所得64678.70元,并处以64678.70元罚款;没收廖凯明违法所得33923.10元,并处以33923.10元罚款;没收吴慧敏违法所得176309.10元,并处以176309.10元罚款。
  在另一起案件中,经查明,2010年7月13日,佛山照明召开第六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正式收购合肥国轩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持有的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20%股权的投资议案》。时任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清,在知悉上述内幕信息的情况下,于2010年7月12日买入佛山照明20000股。在上述信息公布之后,2010年7月27日,方清账户卖出佛山照明股票10000股。截至2011年3月8日收市,仍持有佛山照明股票10000股,交易佛山照明股票盈利48800元。根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证监会决定,责令方清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股票,没收违法所得48800元,并处以罚款48800元。(.证.券.时.报.网)


  证监会三个月两提A股退市问题 21年仅摘牌42家公司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手机巨头诺基亚向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主动申请退市的同时,中国证券市场上逾百家垃圾上市公司,却让监管者在退市问题上伤透了脑筋。
  11月18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通气会,再度就A股退市机制等热点问题,作出一一回应。
  困扰资本市场长达21年的退市问题,也随之再度成为A股投资者关注的热点话题。
  三个月两提退市
  在18日的新闻通气会上,证监会方面坦言,健全退市机制一直是其监管中的重点工作,证监会曾于2010年4月专门成立专题小组,目前已初步形成改进和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总体思路。
  出席此次新闻通气会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必须提高上市公司重组门槛和健全退市责任追究机制,形成有利于风险化解和平稳退市的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才能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而在此之前的11月9日,证监会刚刚表示,将进一步督促上市公司提升对股东的回报,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完善分红政策及其决策机制。
  证监会方面做出前述表态的一个共同的背景是,郭树清于10月31日正式赴任证监会主席职位。
  投资者也由此形象的将前述表态形容为郭树清上任后烧的两把火,这样的比喻有一定的道理。上海某知名券商投行部的一位高层人士对此表示。
  会里的确成立过一个研究退市问题的专题小组,但听说之前已经解散了。上述券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据其介绍,由前述专题小组研究制定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早在2011年5月13日,便正式发布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最终形成的名为《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的文件,则在2011年8月1日对外公布,该文件已经自今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证监会相关高层多次回应A股退市问题之后,上述文件也被投资者视作监管层为解决退市问题而推出的最新举措。
  上述文件被投资者简称为借壳新规,并认为新规将终止重组游戏,促进垃圾股退市,证监会方面则认为上述文件有利于统筹平衡借壳上市与IPO的监管效率,有利于市场化退市机制改革的推进和出台。
  但是 借壳新规施行还不到三个月,证监会又重提提高重组门槛和退市问题。
  记者从另一名券商并购人士处了解到,前述决定中最有约束力的规定有两条,分别为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对应的经营实体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以及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
  然而,数据显示,2009年通过借壳重组上市的企业共有19家,其中不能满足上述监管条件的企业只有3家,占总数不足16%。
  在借壳新规施行之后公布重组方案的高新发展(000528.SZ)同样遭遇了类似问题。
  高新发展于9月16日发布的重组公告显示,公司将由邛崃市鸿丰钾矿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鸿丰钾肥)借壳上市。
  公告显示,鸿丰钾肥虽然成立于2007年9月21日,但真正投入生产却是在2011年3月份,至今不满一年。
  此外,尽管鸿丰钾肥2009、2010年两年的净利润达到377.44万元和1770.96万元,但其利润均来自于供货商因产品质量问题而提供的赔偿款,并非来自实业经营。
  好不容易搞出来一个借壳新规,约束力本来就非常有限,没想到刚开始施行就遭到这样的挑战,还谈什么与IPO趋同呢。上述专业并购人士坦言。
  实际上,市场对9月1日施行的借壳新规也并不感冒。
  9月1日当天上证指数下跌0.44%,但ST板块指数却逆市上扬0.52%。不仅如此,当日ST板块还出现了多达14只涨停个股。
  21年仅摘牌42家公司
  来自上交所和深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A股设立至今的21年间,除了因吸收合并以及分立等特殊原因而退市的上市公司外,真正意义上因监管规则而退市公司只有42家。
  这一数据仅占目前上市公司总数的1.82%,设立至今已有21年的A股市场,年均退市公司只有2家。
  统计数据还显示,退市公司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退市公司集中出现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8家和11家,仅这两年的退市企业家数就占到总数的近一半。
  另一个突出的现象则是,2008年至今的四年间,A股还没有出现一家因监管规则而退市的上市公司,迄今为止最近的一家退市的上市公司还是2007年12月退市的*ST联谊。
  这样的现象说明关于退市的监管规则几乎已经是形同虚设。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表示。
  据其分析,退市公司之所以集中在2004年前后,一方面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进行股改,借壳难以套现,最主要还是因为熊市导致市场丧失了融资功能和财富放大效应,没有人愿意借壳上市,垃圾股自然只能退市。
  与前述已经退市的上市公司相比,在形同虚设的退市机制的庇护下,有些垃圾股却凭借着高超的财务技巧,挺过数年熊市,至今还一直占据着宝贵的上市资源。
  有A股最长寿ST公司之称的ST东海A(000613.SZ),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家1997年上市的公司,从1999年5月便开始戴上ST帽子,一直延续至今,已经长达12年之久,但凭借着亏两年赚一年式的财务游戏,ST东海A至今仍未退市。
  相关信息显示,证监会关于退市的制度设计最早是在2001年初,当年2月22日证监会出台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正式推出退市制度。
  上述文件实施后,PT红光、PT水仙、PT双鹿、PT网点、PT农商社、PT中浩等6家上市公司因连续亏损被执行暂停上市。
  在6家首批暂停上市公司浮出水面之后,上交所和深交所曾对其发出通知,要求各公司做好被终止上市的准备工作,并提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有意思的是,最终被真正执行退市的只有PT水仙和PT中浩两家上市公司。其中PT水仙自2001年4月23日起终止上市,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只被摘牌的股票。
  不仅如此,另外四家首批暂停上市公司至今仍活跃在A股市场。
  令人不解的是,尽管借壳重组让这些曾经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免遭摘牌,但是却无法改变其亏损的宿命。
  其中,曾因欺诈发行上市的PT红光,尽管历经数次重组,并依次改名ST博讯、ST博信,却从2001年起始终未能摆脱象征垃圾股的ST帽子,至今公司的主营业务仍为亏损状态。
  21年仅摘牌42家公司--A股退市机制反思
  另外三家公司同样经历坎坷,但最终还是找到了相对靠谱的重组方。
  PT双鹿陆续更换数任大股东,并更名为*ST白猫,但一直未能摆脱亏损,直到今年9月29日,*ST白猫最终由浙报传媒集团借壳重组,变身浙报传媒成为热门的文化传媒板块的一员。
  PT网点则早在2002年4月便通过重组,将主营业务从房地产开发业务转变为医药销售业务,并更名为第一医药,一直延续至今。而PT农商社则在历经数次重组并更名为都市股份后,最终选择由海通证券借壳重组。
  上海某券商并购部总经理告诉本报记者,尽管A股市场设立于1990年,但退市制度一直到2001年才引起监管层的重视。
  据该专业人士介绍:以前的《公司法》规定只要发生重大违法行为,或者财务造假,情形严重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且在限期内未能消除的也要终止其上市资格。
  然而,在2001年4月PT水仙退市之前,从未有一家上市公司因上述原因遭到摘牌处理。
  前述券商并购部高层向记者透露,2001年初全国人大在执法审查过程中,认为证监会在执行《公司法》的退市等相关规定时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
  在此背景下,证监会于当年2月24日火速推出《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首次明确上市公司退市规则,并将PT水仙、PT中浩和PT粤金曼三家公司强制摘牌。
  2002年包括ST鞍一工在内的7家A股上市公司被强制退市,此后数年,均有上市公司被执行退市,市场上关于退市的话题也一度沉寂。
  从2008年开始,随着借壳重组的重新盛行,ST类上市公司无一退市的神话再度上演,而且一些已经被暂停上市的公司也屡屡获救,重返A股市场。
  垃圾股的爆炒之风则令退市问题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证监会及交易所高层人士也多次就退市问题表态。
  实际上,早在2009年举行的2009中国金融论坛上,前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公开承诺,将改善和完善主板、中小板的退市制度,进一步增强市场约束。
  到2010年两会期间,尚福林再次公开表示,将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理顺对上市公司实施ST措施及停牌的标准等问题。
  2011年1月,尚福林进一步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将积极推进主板、中小板退市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完善创业板公司退出机制。
  身处市场监管的第一线,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对长期困扰A股市场的退市问题同样是洞若观火。
  2010年两会期间,陈东征坦言,其提交的议案,重点关注创业板市场各项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创业板市场的直接退市制度。
  在今年的两会上,陈东征再度强调创业板的退市问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陈东征直陈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的核心,就是不允许重组,不允许借壳。
  创业板是块试验田
  如果说主板因为历史包袱原因,退市制度一时难以落实,新生的创业板应该是完善退市制度的一个非常好的试验田。尹中立告诉本报记者。
  据尹中立介绍,在创业板上市规则出台之初,包括其在内的众多学者,即多方呼吁创业板应完善退市机制,防止再次出现类似主板的情况,让创业板最终沦为垃圾板。
  本报记者也曾就创业板上市规则的征求意见稿,多方走访包括投行高层和相关学者在内的专业人士,发表名为《专家建议创业板应厉行退市 借壳重组须严格限制》的访谈文章。
  实际上,证监会方面也并非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
  早在2008年3月26日召开的创业板征求意见专家座谈会上,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天相投资董事长林义相、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就曾联手建议证监会,加强创业板的退市机制。
  明确禁止创业板公司借壳上市行为几乎是上述专家的一致建议。
  在此基础上,2009年11月6日,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们不希望创业板的市场最后变成一个炒壳的市场,大家不把精力放在产业的创业上和企业的创业上,而把精力放在搞一个壳炒一把股票就走。
  姚刚指出:所以在创业板市场设计的时候有一条很重要的,就是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可以直接退市。
  然而,创业板开板两年之后,退市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自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至今,在长达近2年的调研之后,由深交所制定的创业板退市新规终于出炉。
  在证监会方面18日发表关于退市问题的讲话后,深交所于11月28日公布了《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
  记者发现,征求意见稿新增了两项退市指标,分别为36个月内累计受到交易所公开谴责三次,和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收盘价均低于每股面值。
  此外,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作为暂停上市公司申请恢复上市的盈利判断标准。
  与此同时,创业板退市新规将不支持暂停上市公司通过借壳方式恢复上市,同时设立退市整理板。
  这里面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只有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作为暂停上市公司恢复上市的判断标准这一条。前述券商并购部负责人坦言。
  在该业内人士看来,36个月内三次谴责以及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每股面值,不仅在估值更高的创业板市场几乎不可能出现,即使在主板市场也几乎从未出现。
  而不支持暂停上市公司借壳重组的规定同样过于宽松,从主板的经验来看,大部分ST公司的借壳重组都发生在暂停上市之前,创业板公司只要将重组稍微提前一点就能轻松规避退市。
  更令其担忧的是,退市整理板的设立,很可能使得创业板重蹈目前老三板市场的乱象。
  现在主板上市公司退市是强制平移到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也叫老三板。很多人为了赌这个公司还能回到主板上市就去买,造成了很多的问题。我们不希望创业板出现这样的问题。姚刚在前述访谈中就曾公开表示。
  然而记者发现,某些从主板退市并转到老三板交易的上市公司,目前的股价甚至高于主板市场的蓝筹股。
  以2005年从上交所退市的*ST中川为例,这家从事建筑行业的公司,目前在三板市场的股价为4.16元,而与其处于同一行业的中国建筑(601668.SH)目前的股价仅为3.13元。
  支撑这些退市公司股价的正是投资者对其重返主板的预期,早在2003年就已退市的*ST生态(原名蓝田股份),就正在试图通过破产重整和引入重组方,重返主板市场,公司的股价也因此达到了1.85元。
  以前监管层一直讲创业要一退到底,没想到最后又搞出了一个退市整理板,该券商并购部高层感叹,有时候就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就能让整个制度彻底瓦解。
  主板难退魔咒
  和新生的创业板有所不同的是,已经运行二十余年的主板市场,尽管已经有完备的退市制度设计,但近四年来无一家上市公司退市的尴尬数据,早已让主板市场的退市机制饱受质疑。
  值得注意的是,在证监会重提退市问题的同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A股此前的退市制度成为摆设?
  据本报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一般被暂停上市的公司,最迟只能拖到最近一年年报披露之后的第五个交易日,就必须向交易所提交恢复上市申请,交易所在收到申请后五个交易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受理之后的三十个交易日内决定是否同意恢复上市。
  上述规定意味着上市公司在暂停上市之后,如果解决不了问题,最迟只能活到次年年报披露之后的第四十个交易日。
  然而,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别制定的《股票上市规则》却在前述规定后提出,在此期间,本所要求公司提供补充材料的,公司应当在本所规定的期限内提供有关材料,公司提供补充材料期间不计入上述本所作出有关决定的期限。
  一证券业人士分析,正是这一句话让前述规定化于无形,并直接导致了已暂停上市数年之久的上市公司仍然无法退市。
  2004年4月28日,*ST中辽(000638.SZ)因连续三年亏损被暂停上市,8月24日公司披露中报并向深交所递交了恢复上市的申请,8月25日深交所受理申请,并于9月6日要求*ST中辽出具补充材料。
  凭借补充材料没有时间限制的特点,*ST中辽补充了五年之久,一直到2009年6月5日,通过万方地产借壳成功复牌。
  监管层强调了这么多年的退市问题,就因为一句话而功亏一篑,可见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创业板如果现在不把退市这个漏洞堵上,以后的难度会更大。尹中立表示。
  前述券商投行高层则对创业板的退市新规不以为然,如果证监会真的下决心执行退市机制,就要从主板开始,否则不如不说,到最后如果还是狼来了,投资者因此而吃亏该找谁去?
  在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看来,不合理的发行制度才是退市问题久拖不决根本原因,作为业内专家,华生也曾参与创业板征求意见的专家座谈会。
  正因为生的机会不多,而想出生的企业又很多,以至于急于上市的企业无奈只好借尸还魂,这种情况下壳资源必然是稀缺和有价值的,最终就形成了该死的老也死不了的局面。华生曾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其看来,一旦证监会放开发行管制,完成证券发行制度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度,使得壳资源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A股市场的退市难问题将不攻自破。(.21.世.纪.经.济.报.道 .郑.世.凤)


  郭树清新政:资本市场监管升级
  一个月三项新政,一周三次媒体通气会,这是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主席首月带来的新变化。
  与郭树清的低调形成对比的是,证监会高调推出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从推动上市公司分红,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再到创业板退市制度……虽然新政效果还有待观察,但郭树清的这三把火无一例外地都烧在资本市场的啃节儿上。
  12月1日,在第九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郭树清首次就资本市场发表公开演讲。他特别强调,证监会对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坚持零容忍态度。
  同一天,证监会再度出手。对第三届并购重组委员会委员吴建敏予以解聘。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吴建敏在担任委员期间,违规持有所审核的上市公司股票(*ST圣方,000036.SZ)。
  郭树清时代,资本市场或迎来监管升级。
  胜景山河保代下课
  胜景山河因涉嫌造假,在上市前夜被证监会紧急叫停。时隔半年,在这一事件中承担重大责任的保荐代表人及相关中介机构得到惩罚。
  证监会向胜景山河的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出示警示函,负责胜景山河IPO事项的两名保荐代表人--平安证券林辉和周凌云被证监会撤销保代资格。这是保代制度建立以来,保荐代表人首次因在IPO过程中未勤勉履责而被撤销资格。此外,参与该项目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责任人一并集体受罚。
  2010年11月26日,胜景山河通过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后,被曝出部分销售数据存疑。其后,证监会对此进行调查。
  今年4月,证监会公布的核查报告显示,胜景山河招股说明书未按要求披露其与一主要客户间的关联方关系和关联交易以及3家直销客户的采购情况;此外,在存货盘点上也违反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胜景山河旋即被取消上市资格。
  业内人士认为,林辉作为平安证券的保荐人,在胜景山河包装过程中,平安证券也难逃其咎。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也特别强调:保荐制度监管的不仅是保代,保荐机构也应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保荐制度
  胜景山河是继立立电子、苏州恒久之后,第三家过会后被撤销IPO许可的项目。从证监会所披露的撤销上述3家公司上市资格的原因来分析,胜景山河的违规程度似乎并不是最重的。
  对于证监会对胜景山河保代做出处罚结果,投行人士认为,证监会这次下手比较重。
  今年4月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解释胜景山河IPO被否原因时称,胜景山河被否不是因为此前媒体报道的财务数据造假,而仅是其招股说明书对相关事项未有详尽披露。
  而且,在11月29日的情况通报中,证监会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认为:保荐机构及其保代的尽职调查工作不完善、不彻底。并未涉及财务造假一说。
  不过,市场人士的看法却又有所不同。甚至认为证监会对于保荐机构的查处似乎有过轻之嫌,这对于保代来说不太公平。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之所以IPO审核过程中屡现违规,根本上并不是制度不到位,而是每次出问题后惩罚力度太小,只是单纯决定取消或是暂停上市,并没有对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做出市场禁入等严重处罚,以至于仍有人抱有侥幸心理。董登新认为,落实制度,做到执法必严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伴随新股破发、发行中止等情况的出现,市场上加强对保荐责任监管、提高保荐质量、避免虚假陈述,以及过度包装上市等情况的呼声再起。
  据统计,2010年以来平安证券共保荐73家上市公司,截至11月30日,已经有31家破发。
  遗憾的是,在以往的案例显示,中介机构大多属于蒙混过关,真正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的尚在少数。从2004年保荐人制度对保荐人的处罚看,撤销资格是属于最严厉的处罚措施。此外,在12个月内不受理改名保代负责的推荐是仅次于撤销资格的处罚,而大多数保代采取了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谈话提醒等措施。
  通过此次对于胜景山河保荐人的处罚,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证监会对保荐业务的监管力度有望升级。据悉,结合今年对保荐业务的检查情况与发现的问题,证监会正在着手修订《保荐业务内部控制指引》,督促保荐机构加强对IPO项目的内部控制。
  证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通报会上强调:下一步将加大保荐业务监管,加大处罚力度,还要研究制定律师事务所从事保荐中介业务的监管细则等。 (.中.国.经.营.报 .夏.欣)


  ST公司年关忙保壳
  昨日在大盘疲弱的背景下,ST板块遭到重击,个股普跌。截至收盘,有21只ST股跌停,ST板块一片惨绿。又到一年岁末时,在借壳比造壳容易的上市制度之下,ST公司为了保住壳资源,又忙活起来了。对于这些公司的保壳招数,投资者应该擦亮眼睛看个明白。
  ST公司忙过年关
  每到岁末年初,就有一批ST公司面临着生死考验。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数据显示,今年*ST金顶*ST太化*ST昌九、*ST轻骑*ST中达*ST吉药*ST松辽*ST通葡8家公司面临即将退市风险。这8家公司已连续两年亏损,同时今年三季报仍呈现亏损状态。其中,*ST金顶今年前三季度亏损额高达2.07亿元。为了保壳,ST公司又开始了各种忙活。
  10月21日,*ST建通获得8000万元人民币的经营性财政补贴。11月3日,*ST昌九获得了化肥生产补贴、特别困难补贴等经营性财政补贴1.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两家公司的亏损额分别为118万元和8730万元。
  *ST松辽11月1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大会已经审议通过以公开拍卖方式出售部分机器设备资产的提案,以改善经营与财务状况,起拍价格为1866万元。*ST金顶11月24日宣布将通过公开拍卖方式处置其持有的注册资本为1.18亿元的仁寿县人民特种水泥有限公司的100%股权。
  9月1日,ST金化宣布已以1328万元的价格转让引入大港19.45%的股权。10月19日,ST黄海宣布拟将其所持有的45.46%的公司股份转让给三家公司。11月25日,*ST轻骑发布了其控股股东兵装集团拟对其的资产重组方案,即在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送股后将向公司注入优质经营性资产或置换相关资产,注入的相关资产总额或其产生的营业收入将占财报中相关项目总额的50%以上。
  正是通过这些方式,不少ST公司早在2009年或2010年就实现了微利,逃过了退市之劫。可是,很多通过微利实现咸鱼翻身的ST公司,在成功保壳后,很快便重新陷入亏损。数据显示,2010年成功保壳的48家ST公司中有29家今年前三季度又出现亏损问题。
  垃圾股炒出黄金价
  一些资不抵债的公司钻政策空子,玩弄二一二(即亏两年,盈一年、再亏两年)的游戏,而其股票甚至可以炒到十几元,甚至数十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收盘,目前沪深两市140家ST、*ST股票中,有22家公司股价超过10元,其中5家公司股价超过20元。股价排名第一的ST高陶昨日收盘价33元,静态市盈率高达354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ST股票被借壳后的乌鸡变凤凰效应,大量投机资金扎堆在ST股上,使得许多ST股票价格甚至远远高于一些盈利稳定的绩优股股价,最终在A股市场形成投机炒作之风。在新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的规定下,ST公司的重组门槛已有所提高。而创业板也开始了完善退市制度的先行尝试,再加上近期证监会对于完善退市制度,坚决遏制恶炒绩差公司的投机行为的表态,表明趋于严格的制度设计最终会改变这种只进不出、死守不走的局面,股市不死鸟的神话也将会打破。(现代快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