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货是纺织服装企业促销的常用做法,但在终端销售放缓时,其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
自10月份服装零售增长首次出现下滑后,忧虑情绪开始在业界弥漫。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是纺织服装终端消费受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增速下滑的开始,未来半年服装内销终端市场不容乐观。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10.26%,增速继续回落,低于10月6.47个百分点,是年初以来的最低增速。
杭州经常会举办一些服装品牌的订货会,从经销商在这些订货会上的表现,可以感知来年纺织服装行业的冷暖。
在某服饰品牌的订货会上,一位来自上海的经销商告诉记者:“今年的生意不好做,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店的日销售额可以做到10多万元,而现在,日销售额不到5万元。”另一个经销商也有同感:“进入秋季以后,店里的衣服不知为什么,就是销不动,如果厂家再继续压货、催款,明年就不打算为这家品牌做代理了。”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34家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继续高歌猛进,实现营业总收入622.77亿元,同比增长23.19%;实现净利润58.01亿元,同比增长了48.78%。但是,在“涨声”背后,这些公司的应收账款、存货也在不断增长,资金运营效率却在普遍下降。
据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数据可比的26家上市公司,存货总额为414.3亿元,同比增长23.97%;与此同时,存货周转率较上年同期普遍下降,目前只有中国服装(000902)、美尔雅(600107)等8家公司实现正增长,雅戈尔(600177)、美邦服饰(002269)等18家公司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据了解,由于今年的货币政策一紧再紧,经销商的资金链也普遍偏紧。但多数上市的品牌公司对行业及自身品牌的前景较为乐观,因此,纷纷加大了对经销商的资金和信用支持。支持的主要形式包括减少订货的预付款比例、发货时允许经销商延期支付一定比例的货款、垫付店铺装修费等。
实际上,存货的增长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服装企业普遍对终端的销售抱乐观预期,通过加大备货比例的方式快速扩张;二是终端消费受到打击,服装企业已有的备货没有按原定方案销售。结合记者此次的调查采访,A股服装企业存货增长的原因应该归咎于后者。
业内人士认为,在终端消费市场较为景气的状况下,加大对经销商的资金支持力度可以更充分地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提升渠道扩张的效率,但是如果终端消费市场转冷,对经销商应收账款的增加将给品牌商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