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郎振 北京报道
从今年12月开始,美的集团开始对小家电营销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造,其大部分地区的市场运作由合资销售分公司模式回到代理制。在60多家合资销售分公司当中,只保留了11家,余下机构经过部分合并变为50个分部,这就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影响——裁员。
显然,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国内白电巨头正在面临着自己转型所带来的阵痛。
裁员事件发酵
让美的裁员事件迅速发酵的是年轻的日电集团。
有媒体报道称,近期美的集团大幅度裁员,制冷集团60多家各地销售公司裁员幅度在40%以上,有些超过60%,总部约50%;日用家电集团2012年大规模校园招聘的新员工几乎全裁。
据了解,日电集团在全国建设了60个销售分公司,美的日电和经销商各占部分股份,而美的日电总部向这些分公司派驻大量销售员工。
美的日电集团中国营销总部公关部部长朱源来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目前确实有销售人员离开了美的,但是传言的50%裁员根本就无从谈起。事实上,美的各个产业集团和事业部在年底都要根据业绩考核进行相应调整。今年之所以幅度会大一些,主要是因为家电行业整体下滑导致的。”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美的的确对小家电营销体系进行瘦身,大部分地区市场运作由合资销售分公司模式回到代理制,人员也随之减少。60多家合资销售分公司只保留了11家,余下机构经过部分合并变为50个分部。
美的日电在各地的营销机构目前分为“直营型”的销售公司与“管理型”营销业务中心,后者又称“分部”。变革之后,“管理型”取代“直营型”成为各地营销机构的主流。
何享健曾警示“转型升级”
“美的现在的状况看起来有些摇摆,此前他们一直在宣传的渠道扁平化现在正在进行着转变,而何种模式更适合美的目前还不得而知。”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实际上,美的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早在今年8月,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何享健每次内部会议都必提“转型升级”,即四大产业集团和所有的事业部都要从规模增长第一转变为规模与利润同步发展,特别要提升品牌定位和溢价能力。
何享健提出这样目标的动因则是,2010年年底美的集团战略规划部门提交了一份竞争力对比报告,除了空调压缩机等一些绝对领先的产业外,在家用空调、洗衣机、冰箱、豆浆机等很多产业上,美的与标杆企业在毛利率、产品单价上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按照美的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预计美的全年销售规模将实现1400亿元,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美的1400亿元用了20万名员工,而其他白电巨头达到类似规模却仅仅用了数万名员工,当原材料等成本的快速上升在不断压缩美的的盈利空间时,美的的压力可想而知。
美的的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美的共实现销售收入819亿元,净利润28.8亿元。但美的电器在第三季度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单季度同比增长仅9.41%,受“家电下乡”政策变化影响,第三季度营业外收入较2010年同期减少72.19%。
一位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表示,这与海尔当年突破千亿大关以后所遇到的问题非常相似,海尔这些年每年的复合增长率仅为几个百分点,“美的在进行超高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在自身结构上得到优化。”
“不过,美的在整合全产业链上已经做得非常有优势,接下来需要调整的是营销模式和内部优化。”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白电的三大压力
事实上,不单单是美的在面对自身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萎靡所遇到的瓶颈,甚至整个家电行业都面临疲软。
在央视2012年黄金时段广告招标会上,以往都在央视招标行业细分中居前三位的家电行业今年跌至第五位,格力和海尔的广告投放均下降,甚至有多个品牌放弃了今年的招投标。
同时,来自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国内冰箱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9.64%,洗衣机下降8.17%,空调下滑12.11%,“成本提升、市场下滑、产能过剩,是白色家电行业面临的三大压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家电业界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全球家电企业都不景气,“不过国内外企业的最大区别就是,国外企业把全球裁员很大方地说出来,国内企业则非常忌讳。”
此前,松下、索尼、飞利浦、惠而浦等国际企业先后抛出过裁员计划。另外,索尼还考虑将东京北部大约60公里处的崎玉市的办公楼和土地卖掉。松下公司将在今年年内停止尼崎第三工厂的生产,此工厂是松下2009年12月刚刚建成的等离子电视机显示器生产工厂。
有媒体报道称,“尽管彩电行业今年三季度以来业绩好于白电企业,但是创维、TCL等彩电巨头对营销和制造员工也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而白电行业海尔、格力、格兰仕也开始进行营销渠道改革,其人员调整幅度一般在10%~15%。”
家电专家刘步尘告诉记者,今年第四季度家电销售收入的下降将会是全行业的,在国内市场除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逐步退出的影响,行业淡季和房地产深度调整,以及经销商对未来经济预期的悲观都让出货量下滑。“对于美的来说,正好利用这个时间节点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的未来,这或许并不是坏事。”刘步尘说。
PC巨头产能大转移 联想标上“日本制造”
“在日本生产可以将送货时间由10个营业日缩到5个”
本报记者 罗小卫 北京报道
联想集团现在的目标看来就是惠普了!
在先后超越宏碁、戴尔登上全球PC“二哥”的宝座之后,联想现在的目标就是何时能问鼎全球PC老大。在惠普称将把在日本销售的笔记本电脑生产从中国迁移到该公司在日本东京的工厂之后,联想也表示考虑将一些大客户定制的商用PC移至日本生产。种种迹象显示,在日本这个号称全球第三大PC市场,联想、惠普正在酝酿一场大战,而且将一触即发。
“日本制造”意味什么
“我们是在评估将日本一些大客户定制的商用PC产品(包括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放到NEC的工厂生产。”12月14日,联想集团内部相关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称,但消费类PC还是在中国生产。
就在此前两天有日本媒体称,联想正在考虑将中国以及其他地区的部分PC制造业务转移至日本。该消息引用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米尔科·范杜伊吉(Milko van Duijl)的话语称,“建立距消费者近的生产基地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联想集团将把商务机型‘thinkpad’和个人用户机型‘ideapad’等联想品牌电脑的生产基地都转移到山形县米泽市,希望通过此次‘战地转移’提高生产效率,强化联想品牌在日本的影响力,将日本市场份额提高到30%。”
“我们还在评估中,还没最后定。”上述联想相关人员对本报记者进一步解释称,日本媒体之前对联想PC在日本生产有误读。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联想集团的老对手惠普也曾对外表示,将把在日本销售的笔记本电脑生产从中国迁移到该公司在日本东京的工厂。惠普称,将通过改善生产效率和减少产品交付给消费者的时间,同时在不影响盈利能力的情况下提高销售量。
对于惠普在日本的具体举动,惠普相关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是亚太区负责,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没有得到该公司亚太区相关人员的回复。
有消息称,惠普将扩建它在日本东京东部郊区昭岛(Akishima)的工厂,把这个工厂的员工总数增加50%至450人。据悉,惠普在东京的这个工厂目前生产台式电脑,从今年8月份开始,此工厂将组装在日本销售的80%的惠普笔记本电脑,未来将逐步提高到100%。
据悉,日本劳动力成本大约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4倍,而惠普认为在日本当地生产可以将正常送货时间由10个营业日缩短到5个营业日。有数据称,惠普去年在日本PC市场排名第5位,市场份额为10%。
“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日本与上游的元器件厂商近,二是可能与日本的产业政策有关。”针对联想与惠普在日本市场的举动,IDC中国计算机系统研究部主管经理王吉平12月15日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
离惠普还差5个点
全球市场调查机构IDC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联想的市场份额达到13.7%,超过戴尔的12.0%,首次登上全球第二的宝座,而惠普的市场份额为18.1%,依然处于市场老大的地位。
米尔科·范杜伊吉曾给出时间表:“最多只要两三年,联想必定超过惠普。”
事实上,从近期联想与惠普各自的现状来看,市场普遍认为联想在PC领域一直处于上升的势头,合并日本第一大PC厂商NEC、收购德国第三大PC厂商Medion AG,超越宏碁成为第三、超过戴尔成为第二,联想这一年发展迅猛。而与之相比,惠普虽然在PC上依然还是老大,但发展前景堪忧,尤其是PC发展战略出现反复。
惠普战略上的变故尤其是PC业务上的高层分歧,对其军心造成极大的动荡。以中国惠普为例,就在11月初,中国惠普信息产品集团(PSG)总经理、PC业务负责人张永利选择了离开惠普。而就在此前4个月,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消费电脑产品部副总裁陈国维已先行告别惠普加盟宏碁,出任宏碁触控事业部中国区总裁。
市场普遍观点认为,联想与惠普各自先后在日本市场的动作,显然会加大对方的竞争压力。联想出招与NEC合资在日本市场迅速做大,而惠普则期望通过在当地生产,增加竞争实力。面对惠普的对策,联想显然期望拉大与惠普在日本市场的距离,毕竟日本是全球第三大PC市场,无论是联想还是惠普都不会轻易放弃角逐。
2012,“三洋”消失
明年3月底消费类将整合到松下
本报记者 郎振 北京报道
一个企业被收购之后就会存在“消失”的风险,显然现在被松下收购的三洋电机正在经历着这种风险。
据国外媒体报道,三洋品牌将从2012年4月起不复存在,其母公司松下将会接管三洋公司旗下的所有业务,包括三洋极为强势的充电电池业务。这则“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消息让所有业内人士唏嘘不已。
逐步消失的两年
尽管业内人士均表示,三洋迟早要被松下彻底整合,但是多数人仍旧没有想到这个时间会来得这么快。
北京时间12月6日,据国外媒体报道,三洋品牌将从2012年4月起不复存在,其母公司松下将会接管三洋公司旗下的所有业务,包括充电电池业务。但是,三洋公司旗下的洗衣机和冰箱生产线属于例外,它们已经出售给了海尔集团。
不过,三洋电机(中国)公司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这个消息并不完全准确,“我们得到的确认信息是所有‘consumer’大类的产品将会整合到Panasonic(松下),完成的时间是明年3月底,也就是从明年4月份正式运营,但是部分产品在部分地区的运作将会在一段期间内进行保留,未来如何再进一步整合,目前尚不明确。”
松下从成功收购三洋到逐步将其肢解、出售并收纳其品牌,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松下就有意收购三洋。2009年12月份,三洋终于成为松下集团的一部分。
然而,今年7月28日,海尔集团和三洋电机就海尔意向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业务签署了备忘录。海尔收购三洋白色家电业务在日本的部分,将在2012年1月1日正式交割;海尔收购三洋白色家电业务在东南亚的部分,将在2012年3月底交割。
合肥三洋的尴尬
“当三洋的‘consumer’产品在明年并入松下以后,最为尴尬的就是合肥三洋未来的发展。”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直言。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合肥三洋目前使用的“三洋”品牌是向日本企业租赁的,按照相关协议,该品牌只能用于生产销售洗衣机和微波炉领域,而且合肥三洋租赁“三洋”品牌的合同将于2013年到期,到期之后是否续约仍悬而未决。
合肥三洋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尴尬问题,日前合肥三洋正式推出“帝度”新品牌,以此正式进军冰箱领域,此后将对“合肥三洋”及“帝度”实现双品牌运作。
家电专家刘步尘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认为,从短期来看,合肥三洋的日子恐怕是很艰难的,因为一个品牌的培育时间需要四五年,两年时间还显得太仓促。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合肥三洋与美的的荣事达品牌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合肥三洋董事长金友华此前表示,荣事达品牌租赁给美的将于2013年3月到期,并希望“媒体给我们呼吁,我们本地需要自己的品牌”。
早在2004年11月,美的集团收购荣事达50.0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控股方。美的入主荣事达被业界认为是为其进入洗衣机产业铺路,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通过收购荣事达、小天鹅,美的迅速进入了洗衣机产业。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三洋品牌能否使用将是未知数,如果对方提高专利技术的使用费,将会对成本带来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做自有品牌又将会面对海尔、美的和美菱等成熟品牌的绞杀。对于合肥市政府来说,合肥三洋最好的出路就是将这个宝贵的壳资源利用好,合肥国资委将手中的股份出售给海尔这样与三洋有渊源的公司,这或许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