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高管举报案开庭 实名举报人暂时不知所踪_公司信息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信息 >> 文章正文

伊利高管举报案开庭 实名举报人暂时不知所踪

加入日期:2011-11-28 13:49:00

伊利高管举报案开庭

此次受审的李希晓,在网络上举报伊利董事长潘刚(图)。钱小蹲/CFP

站在法庭被告席上的李希晓,已两鬓斑白。他说:“我这样做,可能有过错,但我没有罪。”

现年60岁的李希晓,是《内蒙古商报》社社长,11月1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法院出庭受审。他和另外三人被控“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

这一案件的导火索,是今年6月12日,一封署名“张三林”、题为“内幕惨不忍睹:伊利被这样掏空”的举报信,在网络上传播,称伊利董事长潘刚及相关亲属涉嫌各种非法问题。

次日,是伊利股份(600887.SH)的“除权日”,股票当天放量跌停。伊利集团称,该举报是恶意诽谤,股价剧动是因虚假信息在互联网迅速传播,引起投资者恐慌抛售所致。这也是检方指控李希晓等四人,涉嫌犯有“编造并传播证券交易虚假信息罪”的主要理由。

但李希晓在法庭陈述时称,自己所为,是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一个媒体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是依法举报,还是有意扰乱证券交易市场?庭审中,控辩双方激烈辩论。一场围绕举报伊利高管的暗战,随着司法审判,逐渐浮出水面。

举报

署名“张三林”的举报信发布到网络后,伊利集团以遭诽谤为由向警方报案。李希晓随即被锁定为主要嫌疑人。

6月28日,呼和浩特市公安局如意开发区公安分局,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将李希晓刑拘。7月6日,经呼和浩特市检察院批准逮捕。

彼时,李希晓被捕的消息秘不外宣,其家属也遵照相关部门的指示没有声张。“我们当时以为不会有什么事,也就是有人想教训他一下,关个把月就会放出来。”李的一位家属说,直到开庭,“我们才后悔了!当时听他们的话没去活动活动”。

公诉方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检察院指控认为,导致伊利股份股票跌停的举报信,系李希晓主使张贴到网络上——这封举报信,是自称为“张三林”的举报人撰写的。

今年2月,张三林找到了李希晓,希望李帮忙举报事宜。时年73岁的张三林,退休前为内蒙古工会职工。退休后,曾担任原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的助理。2004年12月,郑俊怀因被控挪用公款罪获刑入狱。张三林也结束了其“董事长助理”的身份,其在伊利集团的配车和办公室均被收回。

据李希晓的亲属介绍,为了举报伊利高管潘刚等“涉嫌贪腐事宜”,张三林多次找到李希晓,希望将相关举报材料发布在“内蒙古商报网”上。之前,因宣传业务往来,李希晓与郑俊怀相识。郑入狱后,2006年,李还曾前去探监。对于张三林,李希晓并不陌生。

对张三林的举报材料,李希晓收下后,进行了必要的核实。据多个消息源确证,李希晓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纪委得知,早在2004年,张三林即将相关举报材料实名举报到最高检察院和中央纪委。事后,相关部门专程派人见了张三林,举报也转到内蒙古自治区纪委。

当年有关部门为何没对举报材料进行调查?接近张三林的人士称,这是因为考虑到伊利集团的正常经营——2004年底,郑俊怀等多位伊利高管因MBO(管理层收购)落马后,伊利一时人心惶惶。作为内蒙古重要的国企,伊利的第一要务是稳定人心恢复正常经营。

  • 2
  • 3
  • 上一页
  • 下一页
已有510455条与伊利相关的微博 参与讨论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