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仅3新股申购 传强制分红细则发布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本周仅3新股申购 传强制分红细则发布

加入日期:2011-11-28 12:16:2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创业板开板元老原形毕露 郭树清退市第一刀指向谁?
  新官上任三把火,虽然上任还没够一个月,但是新主席郭树清已经推出10项监管措施。此前,证监会针对资本市场热点问题再度表态,并打出六大监管组合拳,内容涉及债券市场、发行市盈率、退市制度等各个方面。
  在这几项措施中,有部分是直接针对创业板,包括有先在创业板探索试行退市制度改革;将启动创业板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债券工作。消息出来之后,创业板指数在上周一开盘便低开,显示出了市场对消息的担忧。
  政策组合拳消息之后,也有媒体报道,深交所已经提出了具体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初步方案,包括提出退市的标准、缩短退市的时间、改变以往单一的退市风险提示方式,还指明杜绝在创业板借壳炒作。创业板退市制度一旦确立,政策的第一刀会指向哪些公司?
  28家开板公司 21家涨幅为负值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1年退市制度启动以来,两市只有40几家退市,对比起目前接近2300家上市公司,退市的比例还不到2%。所以,在谈及A股退市制度的时候,有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种制度只是形同虚设,只要上市公司粉饰一下报表,或者降低一下负债,使自己变为一家壳资源的公司,又可以调高价位博重组。
  从创业板开板的第一天起,期盼创业板公司能够高速成长、进而成为中国的微软和苹果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每一次发布的业绩报告,却都让投资者看到创业板高成长神话的破灭。今年的三季报显示, 271家创业板公司,业绩同比下滑的公司占比接近三成。虽然创业板一直标榜自己是高成长性,但就这个业绩的下滑幅度来看,比中小板、主板都是差很多。
  创业板最初开板的28只个股就最有代表性。2009年10月,特锐德(300001)等28只个股率先登陆创业板。当时风光无限,市场表现振奋人心,但是经历了两年时间的洗礼,尽管28位元老达到了平均35.5%的业绩增幅,但还是有不少企业甚至未达到沪深两市的平均水平,更有企业利润不升反降。
  不但如此,开板元老二级市场表现也让投资者比较受伤。统计显示,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上市首日至今,就有21家股价涨幅为负值,占比接近四分之三。
  华谊兄弟(300027):净利降三成明星股东急撤离
  财报看点:华谊兄弟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31.86%。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和导演张纪中均选择在该季度抛售部分手中华谊兄弟股票。
  华谊兄弟是创业板第一批上市公司之一,开板元老的缩影。但是,华谊兄弟交出一份令人不甚满意的三季报。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55.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31.86%。
  今年前三季度的电影业务收入,与上年相比黯淡许多。失去了上年同期上映影片《唐山大地震》的保障票房坐镇,公司电影业务收入大幅下降,另外,电视剧业务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小幅下滑。主要原因是前三季度新增发行电视剧数量为4 部,较上年同期减少2 部;电视剧业务收入可能会集中在第四季度体现出来。
  伴随业绩下滑的是大股东的退出。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和导演张纪中均选择在第三季度抛售了一部分手中持有的华谊兄弟股票。自从在创业板登陆以来,除了以上两人外,阿里巴巴CEO马云、名导冯小刚,等商界名人、影视明星也都曾减持过华谊兄弟。这家曾经星光熠熠的上市公司,近期出现被股东抛弃的迹象。
  康芝药业(300086):感冒药风波后谋转型求生路
  财报看点:前三季度净利同比下降80%-87%,在半年报对前三季度50%-70%的降幅的预计下再度进行下调。尼美舒利事件所带来的冲击也将不折不扣地体现在康芝药业今年三季度的业绩上面。
  康芝药业主营产品尼美舒利,俗称的瑞芝清主要是用于治疗儿童发烧用。事件起因是今年5月20日,国家药监局要求尼美舒利修改说明书,禁止12岁以下儿童使用。受此影响,康芝药业产品瑞芝清(尼美舒利颗粒)销售额大幅减少。1-6月份,瑞芝清销售收入由去年同期急剧下滑,下降幅度高达39.44%。
  前三季度,康芝药业净利比上年同期下降80%-87%。相比半年报当中对前三季度的预计,这一次对预测再度进行了下调。遭遇业绩滑铁卢的康芝药业也成为今年上半年A股熊股之首,累计跌幅超过55%。
  为扭转尼美舒利风波的负面影响,康芝药业进行了一系列转型。积极与药企合作,并加速收购中小型制药企业,又树立新的主打产品,从而来抵消瑞芝清一枝独大的拖累。
  退市是一把双刃剑
  创业板进行退市试点,是一个挤出泡沫的过程:尽管创业板平均43倍的市盈率,但相较于沪深300整体13.16倍和中小板33.91倍的市盈率,创业板泡沫风险依然较高。如果退市制度确立,将加快创业板泡沫告破,恢复健康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退市制度有利于投资者鉴别,就是潮水退后真正有投资价值的公司才会浮现出来。
  如果没有退市制度,一旦投资到坏公司,投资者会指望通过搏重组来获利。假如所有人都指望靠坏公司赚钱,个个都买ST股博重组,我们的交易市场就变成赌场,投资价值取向变畸形,而赌博只会十赌九输。
  需要指明的是,退市制度从创业板开板讲到现在,目前仍然是停留在试点阶段,还未见具体的细则出台。如果按照现有的退市制度,至少要观察三年的时间才能判断是否符合退市的条件,而创业板开板时间才两年,暂时还未符合这条标准。(投资快报)


  华生:市场化改革不能老说在研究
  郭树清赴任证监会新一届主席之后,市场再度燃起热切期待,都盼望资本市场能有点大动作。11月18日,郭树清履新的第20天,证监会果然不负众望,表示将推进包括债券市场制度规范、改变高市盈率发行股票的局面、完善退市制度以及打击内幕交易等6方面制度建设的举措。为此,我们专访了对中国资本市场素有严肃研究之称的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教授。
  充满矛盾的建议
  《投资者报》: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主席之后,很多人给他写信,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位股市里的圣君明相,大力推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
  华生:任何进步从根本上说不是靠个人而是要靠制度。但我想大家对新任证监会主席有所期待也是很正常的。人类在历史变革中,最终采取了什么制度和当时有作为的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我和郭树清在国内国外做过两次同学,他是中国官员里典型的学者型官员,过去曾在国家体改委工作,是长期参与改革的人,因此眼界更加宏观,也更有改革的使命感,就更容易让人对他抱有期待,所以大家关心新任主席能否有番大的作为也是自然的。
  但问题和麻烦在于,大家的期待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很多甚至是冲突的。这从那些信里就能看出,非常多的人是希望他把股市搞上去,更简单地说就是股市不能再这么萎靡不振了,得出现大牛市,这是一种期待。还有些期待是从制度建设和股市政策等各个方面出发的,如果对这些建议仔细分分类,其实好多建议也是相互矛盾的,所以,你不可能都满足。从郭树清上任到现在,他基本上还没有表什么态,我认为这是慎重的,因为要调查研究,要形成专业意见,这都需要时间。
  《投资者报》:您对您的老同学郭树清有什么建议吗?
  华生:我没有参与提任何建议,他需要时间做调查研究,自己做扎实的工作,其他人不必干扰他。我相信他有自己的辨别能力,知道怎样听取和筛选不同意见。
  强化分红不能简单化
  《投资者报》:郭树清上任伊始,证监会就推出了强化分红的政策,赢得市场一片掌声,也让市场对郭树清有了更高的期待,您如何评价被市场称为郭树清首秀的这一行为?
  华生:从长期来说,鼓励分红,提高分红比例肯定是没错的,特别是对增强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性,提高资本回报率是有积极作用的。
  不过咱们也要面对现实。现实是,除了金融股和几个大盘股以外,其他的股没多少东西可分。最有能力分的就是金融股,但金融股的公司资本充足率不足,一边分还得一边到市场上大额融资。证券市场本来就受不了,它要再扩大分红,资本充足率就更不够了,就更得年年都来大额融资。好不容易分了点红,再来大额融资,绕了一圈,没解决什么问题。
  把这些有能力分红的公司剔除掉,剩下95%以上的企业都是30多倍的市盈率以上,就是说每股全部利润也就占股票价格的3%。都拿出来分红,也就3%,而且不可能都拿出来分掉,企业还得发展,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设备要更新,技术要升级,还要搞研发,利润都分光了,企业不发展了,投资者的损失更大。所以分红这件事的方向虽对,但不能简单化。
  更严重的是,在现在中小盘股三高发行没解决的时候,过分强调分红还可能对投资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分红并非股市当前的症结
  《投资者报》:很多投资者都认为强制分红是好事,和过去铁公鸡一毛不拔相比,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您却认为这可能会对投资者造成更大的伤害,为什么?
  华生:怎么伤害的呢?先是高募集。公众投资者一下掏了10个亿,然后公司就高分红,表面上是分利润,但公众投资者的10个亿里可能有7.5个亿一下就分给大股东了,这就成了募集的钱还没用来企业发展,就先分红了,还基本都分给大股东了,这不是更糟了吗?本来高募集就已经从普通投资者头上捞了一大笔,然后再把这一大笔的多数都拿回大股东家里去,以后你的钱就跟你没什么关系了……
  高募集时,小股东30块钱买一股,分红的时候一股分5毛。大股东分5毛钱,投资回报率很高,他原始成本低嘛,可能才2块钱,分红的回报率是25%;小股东30块钱才分5毛,投资回报率才1.6%,显然,这不是单靠分红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说,任何东西都不能走极端,一定要有深入的分析。不能光考虑到分红是给投资者回报,我们还要认识到企业的成长性和发展才是更大的回报,企业不发展就是最不好的回报。再加上三高没解决的情况下,分红有潜在的漏洞,所以不能本末倒置,尤其是,如果前面是三高发行,后面高额分红,很可能适得其反。
  还有人说要强制分红,这肯定不能强制,全世界都没强制分红的。有些企业,像微软,好多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时候是不分红的,苹果一开始也没分红,各个企业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而且,改革的方向是减少行政干预,现在分红再来强制,行政管得越来越多了,又会与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正确的做法是,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自己的分红政策取向,这样让投资者自己选择。
  再进一步说,除了要求强制分红,很多人还要求取消红利税,这又不对了。全世界都对红利征税。公司所得税税率一般显著低于个人所得税税率,红利税不存在一些人所说的重复征税问题。我们现在对劳动收入征了那么高的税还缴高比例的保险,红利征了那么小的税,还要把这点红利税取消,收入分配不是会越来越不公平吗?现在个人所得税最高累进到45%,红利税本来20%,已经减了一半了,就10%了,还要取消掉,就成了让投资的红利不征税,劳动所得要交重税,这就太有问题了。我们得考虑大局,考虑到和其他税种之间的平衡。
  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对上市公司分红,红利税减半征收只有10%,但对没上市的中小企业个人分红还是收20%的红利税。本来是应该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现在上市公司分红就10%的税还要取消,这不更是歧视人家中小企业吗?
  总之,我们不能用五花八门的行政干预去把配置资源的市场搞死。高分红和牛市谁都喜欢,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所以,分红应当提倡鼓励,但恐怕不是当前股市的症结所在。中国经济和股市在这个发展阶段上主要还是靠成长性,靠分红绝大多数中小盘股根本支撑不了现在的股价。可以说不提分红不知道我们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之少,市场股价之高。分红从长期看是大好事,但目前还属于中国股市不可承受之轻。
  说国际板准备好了并不负责
  《投资者报》:在郭树清履新之后,除了分红,有关国际板的声音也多了起来。最近上交所官员又公开表示国际板已经准备好了,但现在推国际板时机合适吗?
  华生:准备好了这话宣布过十遍、八遍了吧,有一些人天天讲时刻准备好了。我说我也准备好了,我准备好了随时当领导,但没人来叫我当啊。这等于没说嘛!
  国际板是个正确的方向是没错,中国要成为世界性的大国,资本市场不对外开放是说不过去的。我们可以到东京、纽约去挂牌上市,也得让人家来挂牌,要不上海怎么成世界金融中心,最多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就了不起了。从这个角度讲,国际板是100%对的事,但100%对的事不等于今天就要做,还有个时机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他们老说国际板都准备成熟了,但他们准备好什么了,我们大家都不知道。我们需要知道,既然叫国际板,这个板的规则是什么,跟现在的A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有什么区别?这一点上至领导、下至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到现在没一个人出来跟大家说清楚。你们准备好了,那准备的是什么东西呀?
  你要说国际板完全是按照纽约规则设计的,那我也算知道了,我就去研究纽约的制度,可到现在也没说出来。所以我怀疑他们推出的国际板基本上又如同当年创业板的翻版,全是中国特色,那我们要这个东西干嘛呢?那能叫国际板吗?你准备好的是什么版本?伦敦版本、东京版本、还是纽约版本,还是又来一个中国特色板?
  国际板公司退市不退市,融资是市场化还是非市场化,再融资是按国际惯例还是按中国的审批制度走?什么问题都不回答,就喊要推出,推个什么呢?创业板吃的亏已经很大了,推出来一年多,最开始的退市规则到现在都还没研究好,没研究好当初为什么那么急呢。
  动不动就喊国际板准备好了,说了又不推,这不是干扰市场吗?天天喊狼来了,搞得大家一阵恐慌,过一阵子又重喊狼来了,而说了又不算。严格地说,这是对市场不负责任。
  对上海的机构来说,推国际板有利益在里面,对政府而言,推国际板可能被视为本届任期内的政绩。但推不推国际板,不能看哪个领导来了,哪个领导走了,而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推。我眼下反对国际板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我认为他们根本就没做好准备,根据就是现在的创业板还存在三高、没有退市制度等毛病,带病运行。创业板还是小企业,国际板都是巨无霸,要再来个带病运行,我们能受得了吗?那损失就大了。
  市场化改革不能老说在研究
  《投资者报》:不管是分红,还是国际板建设,正如您所分析的那样,目前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对完善制度的迫切需求,您认为现在资本市场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华生:上市公司发债的审批制、非整体上市、国企比重太大都是要解决的问题。不过当前最突出的就是从首次发行到再融资再到退市这一系列过程的市场化问题,这个问题引发了一连串问题,扭曲了市场。
  新股的三高即高募集额、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大家已经谈了很多。而再融资又是寻租和滥发。一个公司觉得股价到底了,6块钱一股定向增发,审批一年,一年以后股价13块钱了,这个发给谁都赚大了。反过来,6块钱定向增发,过几个月,股价掉到4块钱了,然后就出一公告:本公司决定取消本次定向增发,或者换个价格再圈钱,这叫什么再融资,有这么再融资的吗?只赚不赔,只会发对,不会发错,等于在鼓励上市公司滥发融资,市场肯定供求不平衡。市场化的再融资就不一样了,今天股价7块钱,定向增发就7块钱左右,晚上就把钱交进来,明天开盘怎么走,大家都不知道,这就让再融资有了风险,不再是想着只赚不赔,这样市场的力量就自然把随意再融资的闸门合上了。
  还有就是退市制度的缺失。为什么中小盘股发行时会有三高?因为中小盘股可以重组,永远死不掉,搞个非经常性收益又可撑3年,就是死了5年还可以复活。这样市场的生态就被搞乱了。
  《投资者报》:这些弊端已经在资本市场横亘多年,为何拖延至今?是这些问题很棘手不好解决吗?
  华生:其实有些事情是马上就可以做起来的。比如再融资的市场化改革,这是明天就可以做到的。让董事会确定增发后立即停牌,发完后复牌,这可以马上做起来。既提高了再融资的效率,同时也抵制了寻租和滥发的行为。这样公司就很难找到愿意参与增发的对象,再融资对市场的冲击也大大减少。而那时候,还能融到资的公司那才是真正的好企业,市场也就发挥了它应有的力量。
  在退市问题上,可以分步做。逐步推行更严的标准。提前跟大家说好,明年政策收紧成什么样,后年收紧成什么样,再到大后年就谁也别想去买壳重组了。发出个安民告示,给个过渡期,市场就按这个自动调整了。
  再融资的改革对市场没有冲击,可以马上做;退市对市场有冲击,可以一步步来,但今天就要有个时间表,得做起来,不能老说在研究。
  至于新股发行,可以采取补救办法。因为现在既不能一下子全放开,像有些人讲的搞注册制,谁爱上谁上,这在中国肯定不行。但现在这样三高发行也不行,要有补救措施。对高市盈率发行的要有一系列针对措施,比如要高管和大股东附加承诺,三五年不许减持。因为既然你高市盈率发行,那就说明你应该有什么特殊优秀之处,那就请你承担特殊条款,给点承诺。如果最后业绩变脸,严重破发,发行人、保荐人是不是也要承担经济责任?一套约束的规则下来,发行人自己一掂量,还会高市盈率发行吗?现在是只有好处没坏处,高募集、高承销费,但股价掉下来跟他们都没关系,那怎么行呢。
  其实就是要设计一套规则出来,这不是行政干预,这是靠规则进行制度约束。现在只有捞好处的规则,没有受惩罚的规则。以后包括什么业绩变脸、虚假承诺,对发行人和会计师事务所、保荐人都要追究相应责任,如果是严重造假,像绿大地这样的,就要吊销相关中介机构的执照。世界原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美元,出了安然公司造假事件,就垮台了。中国出了那么多造假公司、说话不算话的公司,有一家发行人、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倒闭破产吗?如果有这些条款摆在那里,早都老实了。巴菲特早就说过:没有破产的资本主义就像没有地狱的基督教,劝人向善,第一是告诉人有天堂,第二就是告诉人还有地狱。(投资者报)


  应健中:股市IPO上的利多幻想症
  《红周刊》特约 应健中
  当下股市最受市场诟病的是IPO的乱圈钱。因此,近期管理层提出的一些举措被市场当作利多,比如解决高溢价发行问题,解决创业板退市问题……但是这些还是要落实到实处,否则的话,还都是空话。
  本周IPO的市场信息依然不容乐观。首先是速度依然不减,这既体现在发审的速度上,也体现在新股发行和上市上,尽管本周和下周都只有2只股票发行,但本周五的新股发审会,一天就要审核7家公司,这样的审核效率前所未见。进入11月份,大家都觉得新股审核的通过率大大降低,这的确是事实,但审核数在增加,即便淘汰率增加,通过的上市公司数量依然未变。
  其次、新股的发行价依然居高不下。本周发行的凤凰传媒,发行价定为8.80元,发行市盈率高达63倍。有意思的是,该公司的资本公积金在2008年和2009年还有14亿元和8亿元,到2010年底竟然为负7.56亿元,真是让人纳闷。凤凰传媒计划募集资金27.6亿元,实际募集资金44.79亿元,超募资金高达17.19亿元,所以,积重难返的询价机构起哄依然是当下高溢价发行的主要原因。
  再次,尽管现在发审会新股通过率下降,但被毙掉的几乎都是小公司,至于那些特大公司,作为行业的主力部队,更是走绿色通道,快速审核、快速上市。新华保险,从审核通过到发行20天全部搞定,而有些小公司排队三个月甚至半年还在嗷嗷待哺。从这种反差可以看出,现行的IPO体系只知将市场做大做强,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而对于投资者的利益几乎没人考虑。反正风险提示已堂而皇之地在招股书中载明:如果您怀疑本次发行有圈钱的嫌疑,您不必参与此次申购。(证券市场红周刊)

 

  金学伟:对国际板不要太在意 真正推出或在大牛市的起点
  中国政府不会在市场极其脆弱的时候推出国际板来砸自己的盘子,增加国内的麻烦;或者在极高的点位推出国际板,让老外猛赚国人的钱。
  对非办不可但又会使大家不理解的事,舆论先行是通常的做法。而在吹风阶段,往往是利益攸关者说得最起劲。就目前来说,国际板还处在造舆论阶段,吹得最积极的还是上海市和上交所的有关人士。
  美国的人口红利与中国的国际板
  2000年,我在《亚洲证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美国的未来需要中国托盘》,文章从人口红利角度提出了一个观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美国股市的大牛市,其最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二战婴儿潮中出生的人口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普遍成了富有的中年人,他们年龄40多岁,成家立业早已完成,需要花大钱办的置业、育儿等已办完,进入花费最小、收入最高最稳定的阶段,有了大量的余钱可用来投资。与此同时,在经历了反叛的一代熏陶后,年轻人的自立意识有了更大程度提高,爹有娘有不如己有,也比他们的前辈更早地具有投资意识,更早地为将来的养老问题投资。这两股力量合在一起,成为上世纪80年代后美股超级大牛市的主要动力。
  但到2015年后,美国的这一人口红利将全部吃完。二战婴儿潮时出生的人将集体进入退休年龄,对股市不再是给予,而是索取。他们需要不断兑现手中的股票用来养老或保持体面的生活。到那时,美国股市就会面临一个谁来买我的股票的问题。
  与此相反,中国的人口出生有2个波峰。一个是上世纪50年代,一个是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到70年代末。2015年,当美国出现谁来买我的股票问题时,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好达到最高峰,届时,中国的劳动人口将超过9.9亿,人口年龄的中位数将达到或超过35岁,一大批在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将变成富有的中年人,成为解决2015年后谁来买我的股票的美国式难题的最佳对象国。
  因此,在WTO谈判中,美国人一直坚持要将开放金融市场作为重要条件。对这一点,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是:它说明美国人看好中国股市前景--自恋是许多国人的通病。而我理解它是一个双通道。一个通道是打通美国投资中国股票。当人口红利吃完后,可以产生高增长、高利润的公司数量会大幅减少,因此他们需要有另一个投资通道,使他们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可以产生高增长、高利润的市场中。一个通道是打通中国投资美国股票,以解决其谁来买我的股票的问题。
  两个问题相比,更重要的是后一个,因为它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根本。至于买中国股票,那是要有余钱的,如果连自己的股票都有谁来买的问题,哪来的余钱买中国股票?在重大问题上,美国人从来是很具有战略眼光,很会替自己打算盘的。
  明白了上述问题,我们也就明白,开设国际板的逻辑其实早在中国加入WTO时就已奠定。也会明白,开设国际板的最大得益者是美国,而非中国。作为中国政府来说,虽然当初并没有明确讲要开设国际板,但开放从来是双通道的。既然我们已经允许外国人通过QFII投资中国股票,允许中国的企业到美国上市,那么不可避免的是我们需要有一个QDII到国外去投资国外的股票,也需要有一个国际板,让国外的企业来中国上市。因此,开设国际板,很大程度上是对当初作出的原则性承诺的一种兑现。
  国际板还处在造舆论阶段
  在WTO谈判中,中国作出了许多承诺,有的是自己想做的事,有的则是一种让步。而在所有的让步中,有的属于短期看未可行,长期看却是必然要走的路。开放金融市场就是这样一件事。你可以不答应,人家可以不签字。因此,不答应,有百害而无一利--据我所知,2001年中国如再不加入,也许就永远和WTO说再见了。答应了,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既然中国已加入了国际大循环,既然市场经济已经不可逆转,那么,开放金融市场只是迟早的事。至于何时开放,以怎样的方式和节奏开放,主导权在我。入世10年来,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仍遥遥无期,QFII和QDII规模仍只有区区百亿多美金。因此,对国际板,我们可以下如下定论。
  1、国际板的开设不可避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不可能对自己的承诺耍赖。况且从长远看,这对中国也是有利的。河东河西,潮起潮落,当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期过去后,中国的投资者也要像日美投资者一样,通过全球化投资,去分享别国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2、中国是个智慧民族、哲学民族,善于用太极手法去解决一些复杂问题。2005年,当全市场为国有股流通而忧心忡忡时,张五常说过一句话:别担心,在我看来,中国政府是很会卖股票的。果然,先把大盘干到6000点,让你们尝到甜头,原先的哭爹骂娘变成人人叫好。因此,国际板推出也主要是时机问题、节奏问题、公司选择问题。我不相信中国政府会在市场极其脆弱的时候推出国际板来砸自己的盘子,增加国内的麻烦;或者在极高的点位推出国际板,让老外猛赚国人的钱;也不相信中国政府一上来就将一大堆夕阳企业弄到中国股市中来,而是会有所选择并有所控制。
  3、对非办不可但又会使大家不理解的事,舆论先行是通常的做法。国有股减持,从2001年上半年吹风,到2006年才正式启动;股指期货从2002年吹风,到2010年才正式推出,就是2个范例。而在吹风阶段,往往是利益攸关者说得最起劲。比如当年股指期货问题,吹得最起劲的就是上海金交所的相关人士。就目前来说,国际板还处在造舆论阶段,吹得最积极的还是上海市和上交所的有关人士。
  因此,对国际板,我们可将它当作短期涨跌的理由之一,但实在是不必过于在意。就像2002年我预计一定是先全流通后再推出股指期货一样,我认为,国际板真正推出的时机会在2014年,届时,全球股市尤其是中国股市将处在一个大牛市的起点上。(大众证券报 作者为我国最早的证券分析评论家之一,资深技术派专家,金证导航技术暨运营总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