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股市跌幅扩大 美国债务谈判或宣告失败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欧洲股市跌幅扩大 美国债务谈判或宣告失败

加入日期:2011-11-21 19:03:25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中投斥资108亿增持建行H股
  上周一接盘美国银行抛售部分股份,4个交易日已浮盈10.57亿元。
  美国银行抛售的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0939.HK,601939.SH)H股股份由谁接手了?根据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的披露信息来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公司)应该就是接盘者之一。
  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披露权益信息显示,中投公司于11月14日通过场外交易增持建设银行H股27.6亿股,涉资约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1亿元).
  上周增持27.6亿股
  港交所最新公布的披露权益信息显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公司)已在11月14日通过场外交易增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行)H股(00939.HK)27.6亿股,每股平均价0.634美元(约合人民币4.03元),合计斥资约1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8.1亿元)。自此,中投对建行的持股量由59.31%增至60.46%。
  此前建行曾发布公告称,在11月14日接到股东美国银行的通知,美银同意以协议转让方式向几家机构投资者转让约104亿股建行H股股份,约占建行已发行总股份的4.14%,涉资约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19.66亿元),相关的交易预计将于2011年第四季度完成交割。此次减持之后,美银持有的建行股份将降至0.86%。
  由于中投增持建行与美银减持发生在同一天,预计这批股份为美国银行出售的建行股份中的一部分。中投公司称,中国建设银行H股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此前有市场消息称,在美银出售的104亿股股份的交易中,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收购了其中近三分之一的股份,其余则由中国国有相关实体购买。目前为止,披露权益信息中仅显示了中投对建行的收购。
  或继续增持
  中投对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主要由旗下全资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完成。中央汇金于2003年12月成立,当月注资建设银行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71.72元)。在2007年中投成立后,中央汇金便变更为中投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建行2005年10月在香港上市时,中央汇金为建行H股的基础投资者之一,持股额达到73.77%;当年11月,因建行H股已发行股本发生变动,中央汇金的持股量降低至70.69%,此后持股量分别于2008年7月及11月降低至68.02%及59.31%。
  此外,在A股方面,中央汇金曾于今年10月10日在二级市场购入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国有银行的A股股票,并计划在未来12个月继续增持。
  11月14日,建行H股上涨1.1%,收盘价为5.53港元/股(约合人民币4.5073元/股)。美银当日减持建行的股价约为人民币4.03元/股,较当日收盘价的折价幅度在10.5%。
  自上周五收盘,建行H股的股价有微幅下跌,当日收报5.4港元/股。以中投买入的价格计算,中投已有了10.57亿元的浮盈。(东.方.早.报.忻.尚.伦)

 

  李嘉诚食言 减持中行套现66.6亿港元
   6.5亿港元增持长江实业
  股市不相信承诺,李嘉诚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这句话。《证券日报》记者查阅中国银行三季报发现,李嘉诚旗下两支基金退出了十大流通股东,一支基金巨量减持,最多可能减持了中行19.3亿H股,套现66.6亿港元,保守计算也要减持约16.7亿股。而就在两年前的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联合业绩发布会上,李嘉诚还亲口承诺五年内不卖出中行股份。
  一边是抛售中行股份套现,另一边李嘉诚却在频繁出手增持自家公司长江实业。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份至今,李嘉诚已31次增持长江实业,至少耗资6.5亿港元,目前持股比例已达42.85%。
  旗下基金两退一减
  最多套现66.6亿港元
  中国银行三季报显示,相比今年半年报,李嘉诚旗下LiKaShing (Canada)Foundation减持7.86亿H股,减持后仍位列第三大流通股东,持有7亿H股。另外两支基金LiKaShing Foundation Limited
  和LiKaShing (Overseas)Found则退出了十大流通股东,而在今年半年报中这两支基金还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九大流通股东,持有9.9亿H股和1.53亿H股。
  由于李嘉诚持有中行股份不超过5%,故无法获悉这两支基金具体减持量,但按照目前第十大流通股东中国人寿Found全部抛售了手中股份,那么李嘉诚三季度最多可减持约19.3亿股,套现66.6亿港元。早在2005年李嘉诚通过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国银行,当时的入股价仅为1.135港元/股,按照中行三季度3.45港元/股的均价计算,这次减持李嘉诚最多可获利44.68亿港元。
  31次增持长江实业
  耗资6.5亿港元
  今年半年报显示李嘉诚在二季度季已开始减持中行股份,二季度李嘉诚将个人持有股份转为旗下三支基金持有,在此过程
  中由一季度的282347.01万股减至262897.01万股,减持约1.96亿股。以第二季度中行均价4.16港元/股计算,估计李嘉诚通过这次减持约套现8.16亿港元。
  值得注意的是,李嘉诚一边抛售中行股份套现,另一边却在大手笔增持自家公司。从今年5月到8月底,李嘉诚先后出手18次,动用资金近3.6亿港元,买进长江实业约339万股,9月份又9次出手增持,持股数达到了991988744股,持股占比约42.82%。11月又四次增持长江实业,累计增持48.3万股,达到992476418股,持股占比增至42.85%。这一系列频繁的操作总共约耗资6.5亿港元,对于自己一手创办的长江实业,李嘉诚是在抄底还是护盘,也许只有股神自己才能给出解释。(新.快.报.)

 

  新兴市场之父唱多港股看好红筹国企股
  据港媒报道,40年的投资生涯,我经历过无数次金融危机。总结过去,恒久的道理是危机只会维持在短暂间,当危机过去,复苏期便会很快到来。新兴市场之父、邓普顿新兴国家投资团队执行主席麦博士(Mark Mobius)淡然地道出对跌市的态度。当近月港股日跌逾千点,恒指又再跌回万八点水平之际,麦博士力撑港股,当中尤看好红筹及国企股。
  麦博士强调:最好的投资时机是当你有闲钱之时,此想法至今还没有改变。
  他指出,中国经济急速起飞,香港背靠内地,港股长线定必攀升。按股份类别比较,红筹及国企股最能反映内地经济强劲的优势,而且其估值亦较A股出现折让,是很好的投资机会。至于在香港上市的新股,若有合理估值的,亦会考虑投资。
  美势推QE3救经济
  麦博士强调价值投资法,但同时强调回报得要用上时间来印证。他表示:一场次按危机后,投资者纷纷寻找资金避难所,美元、美债、现金以至黄金,但最后他们总会发现,股票才是抗通胀的工具。比较各个市场,他力推新兴市场,原因是相对成熟市场,新兴市场往往拥有高的外汇储备、低债务以及强健的货币。他更加大胆预料:未来新兴市场会成为另一个资金避难所。

 

  三大行挥别外资战 投治理结构备受质疑
  三大行的外资战投已悉数退场,财务投资者接盘,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还是会带来公司治理的倒退?
  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了。一位接近建行的市场投资人士如是评价。在最新的一次大举减持后,美国银行在建行的持股比例仅剩0.86%。
  建行11月15日发布公告称,美国银行于11月11日和14日,同意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几家机构投资者转让约104亿股建行H股股份,约占已发行总股份的4.14%。这是美国银行对所持建行股份的第五次减持。
  一位外资银行高管对财新《新世纪》表示,境外战略投资者此番撤退,更多的是自身财务困境和资本压力所致。美国银行在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公布之后出手,便是一例。
  与其说担心中国银行业的前景,不如说他们担心自己的现状,在活下去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很难有长远打算。因为如果短期的经营业绩无法令股东满意,资本困境难以满足监管要求,管理层就可能下台。上述人士表示。
  谁来接盘成为焦点。知情人士透露,与上一轮基本相似,淡马锡等进一步增持建行股份至10%,成为建行第二大股东。而另外一个主要买家则是外管局的境外离岸SPV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特殊目的公司)。
  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称,这家SPV公司在今年7月,就曾与淡马锡、社保基金和中信证券一起,承接了美国银行转让的建行H股。他认为,这是一个对各方都不坏的选择,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商业行为,投资中资企业,找到了回报率更高的外储分流途径,在不减少公众持股比例的同时,对市场的股价冲击有限。
  但是,此举进一步增加了对大行国有持股比例的质疑。
  接近大股东汇金公司的权威人士称,外管局的投资和社保基金的入股,都是普通的市场行为,持股性质并非国有法人股,也不参与经营管理和董事会决策,可以视同为一般的机构投资者,是稳定市场的力量。
  所剩无几
  仅仅在三个月前,美国银行第四次减持之际,曾承诺将至少持有5%的建行股份,以保持战投地位,并称将启动和建行的第二轮合作。如今,美国银行出人意料地打破承诺,再度减持。
  高盛也第三次出手减持工行。港交所数据显示,高盛在11月14日减持工行H股17.52亿股,套现约86亿港元,较原计划出售的24亿股有较大规模缩减。
  工行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高盛持有工行101亿股H股股份,为仅次于社保基金的H股股东。
  随着高盛和美国银行的相继撤退,是否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战投撤退潮?
  财新《新世纪》记者获悉,尚未上市的广发银行的大股东花旗银行不久前也已萌生去意,但因价格仍存在分歧未达成交易。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战略投资者在最初的持股解禁之后,纷纷选择获利了结,引发减持风潮。
  2008年12月31日,中行H股率先解禁,当日瑞银抛售了其持有的34亿股中行股份,套现8.08亿美元。
  一周后,美国银行首次以每股3.92港元的固定价格出售56.2亿股建行的股票,套现220亿港元。
  中行的另外一家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迫于股东压力,以协议转让方式出售了108.09亿股中行H股,配售价为1.71港元,套现约184亿港元。
  迄今为止,在三大行的战略投资者中,中行的几家战投已经全面撤退,建行和工行的战投持股比例亦微乎其微。
  财务投资者入场
  早期引入的战略投资者纷纷撤退,财务投资者相继入场。其中最为抢眼的,便是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和中国外管局旗下的SPV公司。
  淡马锡在引资之初,就以同时入股两家大型国有银行而显得颇不寻常。
  2005年6月,淡马锡投资约14亿美元,从汇金公司购买了5.1%的建行股份;次年2月,又在上市前,投资15.24亿美元认购了5%的中行股份,成为惟一同时入股两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外资机构。
  不过,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淡马锡多以财务投资者自居,关注的焦点更多是投资收益。
  接近建行的权威人士透露,虽然淡马锡最初的入股比例超过了战略投资者的比例,但双方的战略投资者关系并不紧密,淡马锡也从未在董事会或经营决策中发表意见,而主张相关权利。与此同时,建行对淡马锡增持或减持的行动,亦无约束力。
  此后,淡马锡数次增持建行,不断从美国银行手中买入建行股份或配股权。截至今年7月,其持有的建行股份已经达到7.03%。而此间,淡马锡数次减持中行,今年7月卖出中行和建行部分股份后,再次出手增持了建行。
  据接近两行和淡马锡的知情人士透露,当时淡马锡减持,一方面是调整投资配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担心后续美国银行减持和农行限售股解禁会打压股价,所以选择高位获利了结。
  知情人士透露,与美国银行和其他战投的撤退不同,淡马锡不动声色的市场操作,其实收益率更高。
  同样仅仅三个月之后,淡马锡再次出手,成为美国银行持有的建行股份的主要买家。此次增持后,其在建行的持股比例有望超过10%。但建行方面透露,淡马锡没有要求派董事,也没有直接与建行就股份交易接触。
  一位了解淡马锡投资风格的私募股权界投资高管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淡马锡属于非典型的长期投资者,作为过去七年间全球投资回报最高的机构,淡马锡的成功得益于其对亚洲和中国机会的充分认知。虽然中国市场的占比居高不下,不符合一般的投资组合规律。
  前述人士表示,根据其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要求,淡马锡会不时进行短线操作、技术操作和市场操作,低买高卖,调整投资组合不足为奇。
  关于前述外管局的SPV公司,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称,美国银行当时希望找到一两个大买家,将股份集中出售给尽可能少的买家。一来方便谈判和交易,二来也有助于建行股权结构的相对稳定。在金融危机中泥足深陷,同时面临更为严格的资本监管的海外金融机构,有实力接盘者少之又少。而外汇储备高企之下,美元和欧元又均面临各自的难题,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需要另辟蹊径,这家公司接手便在情理之中。过去数年间,中国外管局一直借道其注册于香港的公司,在海外少量分散地参与一些企业和机构的股权交易。
  进退之间
  外资银行在此时再次大撤退,并非偶然。G20峰会公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后,令原本已经因欧债危机和次贷危机伤筋动骨的全球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本压力和财务困境。
  前述外资银行高管坦承,外资此时撤退,首先,是因自身难保,受制于资本充足率和股东回报的双重约束,外资银行的决策层不得不先考虑如何活下去的问题,既包括机构自身的财务压力,也包括管理层自身的业绩表现。
  其次,目前的投资收益已经相当不错,激流勇退胜于继续恋栈。
  第三,这些外资银行都感到最初的战略投资,至今充其量只是财务投资,想要借此实现的其他诉求并无可能,所以不如及早获利了结,降低资本占用。
  以美国银行为例,其公告称,此次出售建行股份主要是加强公司资本基础,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美国银行11月4日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美国银行此次减持建行股份主要是由于自身原因,包括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资本比率的要求,因此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建行行长张建国公开表示。
  财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美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65%。预计此次减持完成后,美银的一级核心充足率将达到近9%。而按照系统重要性银行分级资本管理的新规,美国银行的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需要达到9.5%左右,其资本压力可见一斑。
  大量出售建行股权的决定,符合我们建立强大的资产负债表的既定目标。美国银行首席财务官汤普森(Bruce Tompson)预计,这笔交易,加上相关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将为美国银行增加约29亿美元的一级核心资本,按照巴塞尔协议I的标准,一级核心资本率将提高约24个基点。至此,美国银行通过投资建行,累计套现260亿美元,扣除投资成本,收益超过160亿美元。
  此外,近期的财报显示,由于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以及证券承销业务收入大幅缩减,高盛第三季度净亏损4.28亿美元,合每股净亏损84美分。此番减持,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善其财务状况。最终,高盛的减持规模则较预期的24亿股减少至17.52亿股,每股作价4.88港元至5港元,套现约86亿港元。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虽然高盛已累计三次减持,但其对工行的投资,仍是该公司用自有资金进行的最大股权投资。
  除非不得已,外资银行也并不想将难得的投资机会拱手相让,更重要的是还很伤感情。一位外资投行高管举例称,瑞银2008年底在中行H股解禁之后,当即抛售了全部股权,此举对其形象和业务发展不无影响,去年错失农行的承销大单,与此不无关系。
  一位大行高管表示,外资银行的战略意图难于实现,也是外资战投纷纷撤退的原因所在。由于持股比例有限,外资战投在国有银行里的话语权十分有限,而最初寄望的进一步市场开放后的业务发展机会,也迟迟没有到来,令他们感到恐怕继续持有,也难有机会。
  亦不乏市场人士认为,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走势短期恐难有惊喜,目前减持,目标银行的股价已经较去年同期跌去不少,如不及时出手锁定收益,短期内恐怕难有更好的机会。这也是他们急于撤退的依据。
  不少受访的银行业人士表示,上述说法不无道理,中资银行的确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但外资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在美国银行战略撤退的同时,淡马锡一再接盘,持股比例甚至较上市之初翻了一番,至少说明,一些国际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还是有信心,也有兴趣。
  在总结此轮引资得失之后,中资银行该如何走下去,恐怕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有银行高管直言,随着外资股东的纷纷撤退,主要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的努力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面临更多挑战。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在中资银行海外上市过程中,提供了信誉背书,并在零售银行、风险控制、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有限的技术输出,基本完成了当初引资时所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但他也担心,没有了外资股东约束之后,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和干预,会不会又重新浮出水面,是个大问题。(.新.世.纪.温.秀)

 

  13家公司赶尾车上市筹 930亿新华人寿今预路演
  11月21日消息,据港媒报道,未来一个月新股激斗连场,单是12月初几近日日有新股上场,其中今天(周一)将有两家新股作预路演,分别为筹逾62亿元的上海宝信汽车、以及A+H股最多筹234亿元的新华人寿。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未来一个月新股激斗连场,单是12月初几近日日有新股上场,其中今天(周一)将有两家新股作预路演,分别为筹逾62亿元的上海宝信汽车、以及A+H股最多筹234亿元的新华人寿;两家公司更力争同期招股。
  宝信汽车新华人寿齐预路演
  至年底前共有13企争赶招股,合共筹资逾930亿元。早前通过聆讯、由花旗保荐的中国休闲食品,亦拟于下周一起预路演,目标于12月中上市。新股中一半是消费股,另有两家资源股中国多金属矿业(新上市编号︰02133)与旭阳煤化工集团。
  海通证券争闯关海润鑫桥观望
  与此同时,内地第3大券商海通证券于今天争取上市研讯。而筹15.6亿元的海润影视、与募集23.4亿元的鑫桥联合金融,则观望市况,伺机上会闯关;一旦获批,随时可望在年底前招股。
  面对年关在即,银根呈趋紧,但4券商已备有450亿元弹药供连串新股用。业界且扭尽六壬吸客,比方信诚劲玩串烧,只要新股退款日可接驳到另一接棒股登场,便可一注钱连环抽;辉立则向提早预订孖展抽周大福者,可获减息0.1厘;时富更考虑以零息突击等。
  投资专家认为,眼下欧美债务问题主宰港股后向,新股客欲在波动市增赢面,宜有3大醒目招以添胜算。
  3醒目招增赢面宜取大弃小
  综合市场所言,首先短线客宜小注认购。辉立证券企业融资主任陈英杰指,新股一般冻结资金约7天,在反覆市涉及一定风险,故忠告以小博大的孖展客,勿瞓身落重注,以免中货过多要抬钱补仓,骤失预算。
  第2大自保招是宜长不宜短。正因市况飘忽,惟不少重秤新股仍望以进取价招股,市料挂牌初期较难爆升,散户需有心理准备或要守一段日子,才能坐享较好利润。既然新股长揸胜短炒,以现金入票较划算。
  第3大逆市突围的秘诀乃取大弃小,信诚证券联席董事张智威及陈英杰,皆荐集中火力向周大福埋手,憧憬其市值够大可望纳入主要指数,吸引基金追货下,遂令股价有较大支持。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