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超:全世界进入仇富期
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家经济仍在增长期,明年完成寻底后应该可以出现强力反弹,大上大落仍是这类新兴市场股市特色
踏入11 月,又到炒业绩季节,企业纯利良好不一定令股价上升(如公布业绩前股价早已炒上),但企业纯利向上总较向下对股价有利。上月文章指2011 年不是2008 年的熊市,而是牛市二期调整期,因此2011 年10 月亦不是2009 年3月,10 月6 日恒指低P╱E(8.9 倍)已阻止它进一步大跌。投资成功的一半便是在适当时刻和适当地方购入适当项目(股票、房产、外汇或黄金),其余一半是在适当时刻减持。1981 年10 月债券利率15 厘、股票息率6 厘;2011 年10年债券利率已少于2 厘、股票息率2.5 厘。除2008 年年底至2009 年3月那段日子外,过去30 年很少出现股票息率高于债券利率。
2008 年第四季到2009 年第一季出现股息率高于债息后股市大升,今年5 月起面对QE2 结束,无论商品、股票和房产价格皆一齐向下。上一次情况今年会否重演?2008 年11月恒指见底,今次恒指会否于10 月见底?
欧洲经济步美国后尘
最易建立财富方法就是当人人担心时你乐观、当人人乐观时你担心。
航空股、钢材股和内房股是负债最重股份,今年5月至10月跌幅都很大,相信反弹力量亦不弱;反之,公用股抗跌力强反弹力亦弱。10 月开始国际形势由Bad 转为Less Bad(由很差到不是那么差).10月6日开始股市反弹理由系美元又再转弱,如美元继续转弱,不排除这次恒指反弹幅度可进一步扩大。2008 年11 月恒指系绝佳投资机会、2009年11月后恒指又系绝佳获利机会,今年10 月又如何?选股不炒市。投资目的是赚钱不是证明你较别人聪明。哪些见好唱好、见淡唱淡的分析不用理会。
中小企股票特色是升市时升得较蓝筹股快、跌市中亦跌得较蓝筹股多。目前不少香港中小企股价自2009年高峰(不要再提2007年了)回落90%,但投资者仍不敢大手吸纳。今年系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但逃不出80%投资者系输家、20%系赢家的定律。因此Trade small position until you gain some confidence(仓位不要太高,直到获得了自信)。德国银行10 月分析报告认为,美国地产泡沫爆破、股市反覆向下、债券一升再升、政府一再刺激经济,情况一如90 年代日本。但因负债太重面对去杠杆化,美国经济仍疲不能兴,目前欧洲正步入美国后尘。
来自30年代的经验,伯南克明白2008年金融海啸后果可以引发Deflationary depression(由通缩引发的大萧条),因此于2009年3月推出QE及2010年11月再推QE2去对付。但滥发钞票代价可以引发Runaway hyperinflation(不受控制恶性通胀),因为新增钞票如果不是用作炒卖商品或股票,便是银行用作买长债赚息差而非借钱给人做生意。
因此今年9月推出OT2,由联储局买长债、卖短债去阻止银行透过买长债去赚息差,于明年6 月前联储局完成购入4000 亿美元6 年到30 年债券及抛售相同数目3 年期以下债券,把10年期利率压到2厘或以下,希望因此令银行把钱用作工商业贷款用,可以成功吗?如参考1994 年到今天,日本情况答案是否定,OT早于1961年由已故总统肯尼迪与美国财政部合作推出,结果只引发通胀,美国经济要到1982年8 月才进入另一复苏期。
这一次美国面对人口老化、客观形势同1966年到1982年那段日子不同,是否同样引发通胀?
欧债危机困扰1年
欧洲情况又如何?希腊政府违约只是时间问题,法国银行受打击最大。会否一如2008 年雷曼事件引发银行间停止互相拆借?希腊之后还有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爱尔兰,例如意大利2012 年7 月到期主权债券相等于GDP 20%,CDS 市场价格反映意大利主权债券于未来5 年违约机会高达25%,其他三国亦相近。意大利公债是1.7 万亿欧罗,相等于希腊7 倍,如何Bailout?
意大利政府负债是该国GDP120%,仅次于日本。日本同别国不同,因为政府公债大部分由日本人持有,其他国家公债不少由别国投资者持有。换言之,未来1 年投资市场继续受困于欧债危机。
今年全球降雨量较过去几年平均多4%。农产品丰收令食物价格于9 月回落8.8%,相信第四季食物价格进一步回落。2011 年铜价由每磅4.5 美元一度下跌至3.05 美元,回落33%;铅由1.24 美元回落到0.96 美元,跌幅达22.6%;镍回落20%、锌回落17%和白银更一度下跌33%,黄金由9 月6 日于短短一个月内回落20% ,见1530 美元。
2002 年开始勘探金矿的活动又上升,2006 年投入的资金上升近倍,由每年25 亿美元升至50 亿美元。今年黄金产量已重返850 万盎斯(1999 年水平);同时,生产黄金成本由1997 年至今亦上升一倍,因为新金矿开采成本都十分高。虽然生产成本上升,只要金价企在每盎斯1500 美元之上,利润仍十分丰厚。大有理由相信金价在1500 至2000 美元之间有排搞。标普GSCI指数(包括24 种商品)由今年4 月至10 月回落25%,到底是QE2 结束后的正常现象(机构投资者退出商品市场)、还是10年商品牛市告一段落?商品ETF自2007 年股市牛市结束后持有期货合约量增加六倍,达370亿美元,但由今年6 月起又迅速回落。
印钞易创富难
过去20年债券跑赢股市,未来20 年又如何?1971年美元同黄金脱钩令全球面对10 年商品价格上升潮;1981 年里根及撒切尔夫人上台令弗里德曼货币政策成为思想主流,利率进入回落期、商品价格亦一样,1991 年苏联东欧国家政权全面崩溃、苏联解体、中国进入全速改革期又带来10 年商品熊市。2000 年科网股热潮结束、2001 年911 事件发生后反恐成为美国思想主流,美国政府对伊斯兰教采取敌视态度令美元汇价回落,再次带来商品价格10 年大升;随着拉登已死,之后又如何?
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2008 年全球性金融海啸,但至今各国政府仍然依赖印银纸去解决问题。货币购买力大幅下降,令全球中产阶级受苦亦令金价由2000 年开始不再便宜。投机风气取代投资,但No investment is forever。黄金不是、债券不是、股票不是、房地产也不是;食有时、睡有时,不时不食,如你两天不睡觉,肯定今天无精神。自1971 年美元同黄金脱钩后世界经济由钟摆理论主导(由一极端跑向另一极端).
一旦上升可以升到你不信(Letthe profit run) ,一旦回落随时跌90% 或以上(Cut your lost short)。现代资 讯业发达加上高频交易令羊群心理进一步发展。过去10年60%美国人失去财富、只有40%美国人财富增加了,香港情况可能更极端,于过去14 年只有20%港人财富增加了、80%港人财富减少了。全球进入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期。今年美国80%人支持政府向富人增加征税,全世界进入仇富期,例如占领华尔街(在香港变成占领汇丰总行).
今年日本就业人口跌至1981 年10 月水平,过去20 年就业职位减少16万个,另加20万员工退休或放弃找工作,目前就业人口5940万人,8月份日本失业率4.3%。1987年10月日经平均数较今天高出185%、地价高出85%、日圆从1987 年250 兑一美元升至近期76兑一美元,日圆升值带来1987 年到1989 年的疯狂上升亦带来19 90年起至今的衰退。今年日本家庭首三季开支较去年同期回落4.1%。
经过今年地震后,日本在未来5年需要19 万亿日圆重建费(2470 亿美元),政府计划增加抽税9.2 万亿日圆,其余来自出售国有资产。日本采购经理指数9 月份跌至49.3(今年3 月以来最低),代表制造业又陷衰退。日本面对就业不足、工资停滞不前、太重的社会福利负担及低GDP增长率。上述问题亦在美国出现,过去10 年如非美元贬值而一如日圆升值的话,美股熊市早于2000 年已开始。透过美元贬值令美股到2007 年10 月才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
去杠杆化在美国已开始了4 年,私人企业再无法支持美国高就业率,政府一再推出刺激经济计划例如QE及QE2,最近是OT2,情况一如1994年后的日本。不过,90 年代日本地产泡沫较2006 年美国那个大(1990 年至今日本商业楼价下跌90%、住宅楼价下跌70%。美国住宅楼价自2006年至今才下跌32%,因此美国未陷入通缩,衰退日子亦应该没有日本那么长)。今天美国30年期固定楼按贷款利率只有3.94厘、15年期固定楼按贷款利率低至3.26 厘,虽然如此,7 月份美国购楼人士减少1.3 %、8 月份再减1.3%,8月份新屋售价较一年前下跌7.7%,未因利率下降而刺激置业欲,情况更由美国逐渐扩散到中国。
The age of easy growth is over!
日本是1990 年、香港1997 年、美国2000年。日经平均指数于过去21年回落80%、恒生指数自1997年8月16500点至今仍在大上大落、道指自2000年12000点至今亦一样。今年发生地震前曾到日本一游,发现大部分日本人仍生活愉快。日本于1990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美元后是否仍需要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1997年香港人均收入达到2.8万美元后,是否仍然渴求财富高速增长?
新兴市场寻机会
过去20 年日本GDP 平均年增长率少于1%,新一代日本年轻人早已明白Less i s more 的道理,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不买名牌货、不到外国游埠,许多所谓需要其实可以不要。沃顿大学Marketing教授Cassie Mogilner 花了10 年时间研究2000 年后美国人对金钱、时间与快乐的关系,发现时间带来的快乐远超过金钱,例如陪太太散步去看星星较送太太钻石令太太更开心,带孩子去郊游较付钱给他们自己出国游埠令孩子更开心。
今天的日本人、香港人和美国人不需要更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更好享受游闲生活。以Leisure 取代追求更多物质,以朗月清风取代丰富晚餐,一家人一起去做义工取代开大食会可能令生活更愉快。由过去盲目追求GDP 增长改为追求舒适游闲,不再追求更多的财富而是更有意义的人生;反之,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家经济仍在增长期,摩通环球服务公司估计,这些国家未来10 年GDP 增长率只是放缓而非衰退,明年新兴市场股市完成寻底后应该可以出现强力反弹,大上大落仍是这类新兴市场股市特色。如欲找寻投资机会应到新兴市场去找。
欧元是经济问题元凶
欧罗的出现令欧洲经济自陷困难,因为北欧国家的竞争力较南欧大30%左右,情况有如1983 年把港元同美元挂钩,初期问题不太(因挂钩时货币汇价是合理的).
1990 年美国陷入温和衰退同期香港经济却出现过热,受制于联汇制度,香港银行界在经济过热环境下仍然减息,引发1990 年到1997 年的楼市泡沫。1997 年到2000 年美国经济仍在增长,但香港面对楼市泡沫爆破,香港银行界在楼价回落期仍加息,令香港经济雪上加霜,一直到2003 年才因美国连续减息两年多香港经济才复苏。
2007 年10 月美国经济又下跌,香港受惠于内地同胞自由行,经济表现仍不俗,但香港照样减息,又一次令香港楼价于2011 年创新高……欧洲南北国家经济竞争力不同、货币汇价相同, 成为引发2009 年欧猪五国危机的主因。参考香港过去经验:一、欧猪五国脱离欧元宣布货币贬值去恢复国际竞争力;二、经济进入长期萎缩期去提升竞争力,一如1997 年到2003年的香港。
1979 年美国给中国最惠国待遇及2001 年中国加入WTO,令中国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生产基地。
2001 年起中国本土原材料供应无法应付出口需求,因此从世界各地大量入口原材料,引发全球性原材料涨价潮。2008 年北京奥运、2010 年上海世博、2011 年广州亚运会等,加上大量桥梁、道路、房屋、发电厂及现代化设施的兴建, 200 9 年起中国在入口方面已从过去以生产原材料、机器为主,变为应付内需市场为主包括食物、石油、铜、煤、铁甚至水泥,令巴西、阿根庭、墨西哥、印尼甚至澳洲和加拿大等国家受惠。
2008 年11 月起的A 股已出现牛市,2009 年8 月因内地CPI升幅太快,人行开始抽紧银根,令A 股进入牛市二期的调整期(香港牛市调整期2009 年11 月开始)。人行过去两年多抽紧银根,今年已令内地大量中小企失血,中国正面对转型之痛。由出口制造业基地转为品牌建立、提供服务为主需很长时间才能完成。1981 年到1984 年的香港虽然受惠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加上香港只是一个小地方(仅700万人),仍需3 年完成转型,中国这次转型自然较1981 年到1984 年那次香港转型期更痛苦及所需时间更长。
出口制造业以代工为主,在产业链中处被动地位,加上所获利润不多;建立品牌以创新为主,但必须领导潮流和建立服务平台,由产品设计到外判生产,市场推广到保护自己品牌不被别人冒用或抄袭是另一门学问。出口制造业是接别人柯打、建立品牌是从研发到市场推广;出口制造业是为别人加工,建立品牌产品需市场认受性。
中国出口制造业于过去10 年面对原材料价大涨,工资由2007 年起每年上升15 %或以上;加上人民币2007 年起每年升值5%或以上,不断侵蚀出口制造业的边际利润。到了2011 年出口制造业边际利润只有3%,一不小心便出现亏损。
至于建立品牌,中国在这方面能够长期维持品牌地位的企业不多,近年中国已派员到南韩学习,中国能否出现类似大宇、现代及三星等企业?
南韩企业成功背后是由政府政策扶助,以及银行廉价贷款支持,典型官商合作,与西方企业透过市场竞争跑出来不同。上述可能是中国经济未来新路向。
成功人士六项性格
过去10 年中国已有3 亿人口变成中产阶级,未来10 年应该仍有3亿人口能够变成中产阶级。来自这方面需求十分惊人,对粮食、汽车、房屋到名牌、出国旅游影响甚大,为全球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以香港为例,自2003 年下半年起,来自内地同胞消费已改变了香港经济结构,未来10年来自这方面需求继续为香港带来大量商机。今天全球人口70亿人,但只有12 亿部个人电脑、20 亿互联网用户、17亿张信用卡、20亿个银行户口。谁说经济成长已到极限?行业盛衰一如春夏秋冬,只要明白便没什么大不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成功人士的性格:一、决定的事必执行(无论错与对)。已故总统罗斯福说:如果不行便停止它尝试另一方法,如果成功便继续执行。;二、他们愿意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从中吸取经验;三、时间用在有回报的项目,不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四、他们对失败有特殊看法,不认为失败是放弃,他们对失败没有恐惧;五、他们永远不让恐惧占领他们的思想;六、学习分析大势、分析个别行业、个别股份,不人云亦云,把别人的损失变成自己的利润。1998 年是亚洲金融风暴最黑暗日子,今天回望如阁下于1998 年投资南韩、印尼、泰国、菲律宾甚至香港,到2007 年获利惊人。2011 年欧债危机,10 年后又如何?思考如何在欧债危机中获利,不让市场波幅吓怕反而爱上波幅。
See the market and trade the market;不抱怨,永远找寻商机。(《新世纪》-财新网)
马光远:房价已步入实质性下行周期
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强调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而且,在正式文件中首次用促进房价合理调整等更加明确的政策表述。笔者认为,在政策层面,房地产近期几乎不可能松动,中国房地产正式步入了实质性降价周期。
事实上,房地产交易从今年下半年就已进入冰冻期,大多数一线城市的交易量创下了近三年来的新低,金九银十惨淡收场。但在欧债危机影响下,很多开发商对于政策最终松动抱有很大期望,因而使得最近两月房价胶着。
但是,随着政策的逐渐明朗和开发商链条的逐渐收紧,房地产进入价格真正调整的下行周期已成必然。首先,历经一年多的政策高压,房地产投资热明显退潮,外界对房价的看法渐趋理性,一些城市首先在成交量上进行了调整;其二,房价已经出现了松动的明显信号。9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和8月份相比,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7个,持平的有29个。从环比而言,9月份房价基本已经停涨。再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对100个城市的全样本调查数据,2011年10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其中40个城市价格环比上涨,2个城市价格与9月持平,58个城市环比下跌。10月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比9月增加14个,是自去年8月以来下跌城市数量最多的一个月;其三,多数城市库存创新高,其中全国14个主要城市库存需要15个月左右消化,而北京房屋库存超过了12万套,供需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四,开发商的资金链紧张,多数房企的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上,处于要么降价,要么倒闭的生死边缘。
特别是,我们看到,在经历了长时期的僵持之后,包括万科在内的大开发商正式加入降价促销行列。万科在一线城市新开楼盘降价幅度大多在15%到20%左右,万科在业内起带头作用,其降价意味着业内对房价下降已达成共识。这样,在万科、碧桂园、保利、龙湖、招商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这次房地产调控最终进入了房价合理下调的理性周期,房地产市场博弈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
当然,房地产调控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房地产的博弈历来都复杂而惨烈,不到最后一刻根本不敢轻言胜利。特别是,在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高筑,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又陷入缺钱困境的时候。尽管温总理一再明确表示调控决心不能动摇、政策方向不能改变、力度不能放松,但这并不意味着告别房地产依赖已经成为集体行动的逻辑。而历次房地产调控的惨痛教训也不断警示,尽管形势不错,但现在还不是弹冠相庆的时刻。越在最后的时刻,更要警惕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局。不过,从目前来看,房地产正式进入降价周期已成不争的事实。 (大.洋.网)
谢国忠:地下钱庄或让中国付出重大的代价
中国地下金融机构推算可能有几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这么大笔资金如果出问题,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是出口疲软、地产泡沫破裂和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减速。而通过重整经济结构,降低产业劳动力密集程度和能源密度,减少泡沫风险,能够获取的收益很可观。目前的经济减速,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
但是,披着高利贷外衣的地下钱庄庞氏骗局,却可能会让中国付出重大的政治代价。有人可能会把宏观紧缩政策当作泡沫破裂造成危害的替罪羊。政府必须尽早处置这一泡沫。
地下金融市场在中国存在已久,反映出了中国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的不足。地下融资曾经是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在过去五年间,地下融资系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所支持的不再是实体经济活动,而是投资获利空间加大的地产和金融投机行为。实体经济面临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获利空间被挤压得很小。
在过度的货币扩张转变成地产泡沫的过程中,中国的银行系统肯定是扮演了主导性的角色。地下钱庄只是这出戏里的小配角,经常负责伪造一些票据,帮助客户从银行那里获取贷款。
地产所有人借高利贷,目的是在货币紧缩的环境下保住他们手里的房地产,很多开发商都认为紧缩政策只是暂时性的,跟2008年一样。房地产的价格随之又会飞涨,大大超过为高利贷支付的利息。
仅仅依据最近先例预测未来,永远都是非常危险的事。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让中国政府转变了政策取向,放弃控制通货膨胀,转而全力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大大恶化了通货膨胀形势。当时投入市场的货币,由于缺乏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机会,主要都流入了房地产市场。现在还指望政府会放宽货币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中国可能因此发生超级通货膨胀和超级投机热潮,风险极大。
那些依靠高利贷度日的地产开发商应该降价售房,而不是高价借贷。如果市场交易价格下降到高峰期50%的水平,很多开发商都会倒闭。只有到那时候,紧缩政策才是真正达到了目的。否则,紧缩政策就是不疼不痒的老生常谈,中国经济还要依靠泡沫实现增长。
最近,因为实际利率过低,股票、房产市场低迷,20%至100%的利率让很多人开始相信高利贷的投资童话。问题是,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实体经济,可以承担那么高的利率。金融市场投机也没有那么大的获利空间。房地产、股市长期低迷,在这种环境下,又有谁去借高利贷呢?
过去两个月来,我去过很多沿海和长江沿岸地方,高利贷行业好像是一片繁荣。即便在一些内陆城市,也到处是此类业务广告。我只能得出结论说,现在这个行业已经变成了庞氏骗局,必须借新还旧。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夸张的事情蔓延全国,情况触目惊心。
庞氏骗局实际就是财富的再分配游戏。不幸的是,最后落得一场空的,往往是那些最为轻信,也最承受不起伤害的群体。比如说社会低收入群体、退休人群。如果他们最后落得两手空空,肯定会要求政府出来做主。这种先例太多了。中央政府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来控制风险。因为这种行为涉嫌犯罪,需要动员公安系统积极行动起来,处理潜在危机。
中国经常发生传销事件,公安系统每天都要处理类似的问题,但是传销进入金融领域,应该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种行为会造成全国性的灾难。(环.球.企.业.家)
余永定:中国不是欧元区的救世主
中国愿意也能够提供帮助,并且乐于适宜有度地投资欧洲金融稳定机构(EFSF)债券,正如之前所做的那样。如果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中国也会投资。
《经济通通讯社1日专讯》中国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余永定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称,欧洲对于「红色骑士」会出手救助欧元区的期望「非常不切实际」。
余永定表示,中国愿意也能够提供帮助,并且「乐于适宜有度地投资欧洲金融稳定机构(EFSF)债券,正如之前所做的那样。如果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中国也会投资。」
他称,「对中国政府而言,金融决策应当有金融方面的考虑,如果中国的帮助达不到你们的预期,请不要责怪。中国从未宣称能够把欧洲从债务危机中拯救出来,也不会做这种承诺。」尽管中国表示相信欧洲能够度过危机,但未公开提出会购买更多欧洲公债。
余永定称,自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一再表示愿意向欧洲施以援手。「但欧元区国家得明白,它们必须自救。指望「红衣骑士」来做救世主非常不切实际。」
余永定称,欧洲主权债券的安全性是关键,「这意味着牢不可破的担保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参与必不可少。」
他指出,中国人民很难接受用中国人的钱去援助欧盟国家。「中国人民会问:如果德国都不愿意出钱,为甚么就该中国掏腰包?」中国政府可通过非直接途径提供帮助,例如对欧洲企业扩大中国市场,「当然,这需要有所回馈」,也可以通过主权财富基金购买欧洲稳健的非金融和金融企业的股票。 (经.济.通.通.讯.社)
索罗斯:欧元区新协议只能维系不超3个月时间
索罗斯指出:很不幸的是,50%的减免力度实际上只是希腊总债务规模的不到20%,因为这只涉及私营领域,不包括欧央行及其他公共机构持有的债务,也不包括希腊本身持有的债务。
上周,欧盟领导人在布鲁塞尔经过马拉松式的谈判之后终于说服债权人同意减免50%的希腊债务,并将欧元区救助基金的规模扩大至1万亿欧元(合1.4万亿美元),以求让希腊免于债务违约,并防止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
但私人债权人减免50%希腊债务只相当于将希腊整体债务削减20%,索罗斯在Pi Capital投资者网络餐会上如是表示,他警告称,挥之不去的债务危机将加剧社会动荡。
索罗斯指出:很不幸的是,50%的减免力度实际上只是希腊总债务规模的不到20%,因为这只涉及私营领域,不包括欧央行及其他公共机构持有的债务,也不包括希腊本身持有的债务。
他称,鉴于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此次协议再次来得太迟、力度太小了。由于市场已习惯欧盟缺乏领导力,所以新方案能暂时缓解危机,但效力只能维持1天至3个月的时间。
他辩解称,许多银行未必自愿加入该协议,因为他们在持有希腊债务的同时也购买了相应的信用违约掉期(CDS)。而欧盟领导人已表示,现有的自愿减免债务不能被视为违约事件,因此无法获得CDS赔偿。从银行的角度看,情愿任由希腊破产,引发CDS作出赔偿,反而有望令银行避免损失。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凸显出来。
本月早些时候,索罗斯曾在接受希腊门户网站Kathimerini采访时表示,如果希腊仍继续留在欧元区,并且债务重组出于自愿,希腊债务应当被减免50%。(证.券.时.报.网)
韩志国:三大原因导致货币政策不会放松
韩志国11月2日在微.博表示,三大原因导致货币政策不会放松。
韩志国称:【三大原因导致货币政策不会放松】 1、流动性仍泛滥成灾,虽然银根一直在紧缩,但社会的货币总量却一直在增加,M2与GDP的比例世界最高,通胀压力长期持续。2、货币政策放松会导致物价房价迅速抬头,宏观调控将前功尽弃。3、政府换届已为期不远,无论是政策选择还是发展环境都要为下届政府预留空间。(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