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救市 罗杰斯:不会投资A股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慎言救市 罗杰斯:不会投资A股

加入日期:2011-11-17 18:55:24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李云峥:巴菲特投资IBM背后的三个原则
  巴菲特对于高科技股票不了解不投资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当年被视为高科技概念股的企业早已成为传统服务行业。
  近日股神巴菲特百亿美元投资IBM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之一。对IT业投资保持多年警惕心的巴菲特何以忽然大举进入这个领域?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认为,在巴菲特的眼中IBM虽是科技公司,但地位可能像可口可乐在饮料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一样,无法取代。
  笔者以为,一向对科技股敬而远之的巴菲特此次百亿美元大手笔投资IBM且称适用于他所有的投资原则并非虚言。
  巴菲特的优秀公司投资原则一:时间检验原则。巴菲特对于高科技股票不了解不投资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其实当年被视为高科技概念股的企业早已经历了市场洗礼成为形成稳定盈利能力的传统服务行业,从某种程度上看,IBM目前的企业竞争力已经更多展示为一家以服务而非硬件产品为核心的企业。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本性决定了最终的赢家都是少数,而这种用时间沉淀选优规避的风险,看看那些当年美国高科技企业消失的分母总数之大可见一斑。
  巴菲特的优秀公司投资原则二:投资的最大风险来源于企业本身而非股票价格,即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不同寻常的公司,比以不同寻常的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要好得多。这也就能解释为何IBM的股价目前实际已经处于历史新高的阶段,但巴菲特依旧坚定投资的底气所在。这等于也是否定了以PE(市盈率)和股票价格为简单衡量市场估值高低的一贯做法,毕竟市盈率是一个动态指标,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前景比当前股价更重要,不考量衡量这个前提,一切市盈率都是浮云、再低的股票价格也是风险遍布。
  巴菲特的优秀公司投资原则三:行业趋势很重要,但是行业中特定企业的选择更重要。因为一笔投资的关键不是评估一个行业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社会以及它的优势增长速度有多快,而是考察特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实际上这也是给那些巴菲特购买IBM公司股票后A股出现了炒作IBM概念现象的一剂清醒剂,即每一个行业中最终能够成最终赢家的公司都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
  


  鲁政委:年内不会降息和全面下调存准率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11月16日在微.博称,预计年内不会降息和全面下调法定准备金率,应仅是微调,明年可期待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措施。
  鲁政委表示:今晚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信息:1。增长前景虽需关注,但考虑到潜在增速已降低,内需动力仍强,眼下还不担忧;2。物价有利于回落因素增多,但基础不稳,调控不能松;3。政策判断:降息、全面下调法定准备金率年内应还不会,仅是微调;4。明年可期待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措施。 (证.券.时.报.网)
  


  曹中铭:今年股民损失惨重 警惕大小非疯狂套现
  今年既是上市公司继续大肆圈钱的一年,也是股指持续下挫投资者损失惨重的一年,同样还是大小非大肆减持套现的一年。财经评论员曹中铭今日发表博文指出,高管与大小非的减持套现行为,无疑进一步打压了股价,也放大了中小投资者的损失。投资者千万要保持一份警惕。
  文中援引相关数据 ,今年前10个月的时间,沪深两市共计有291家上市公司现身于大小非减持榜,减持次数合计达601次约46.29亿股,套现金额达611.7亿元。而在去年全年,大小非的减持套现也不过602亿元。
  曹中铭指出,前10个月,大小非的套现与上市公司的高管减持金额近750亿元,几乎相当于6只中国水电的吸血量,这个数字显然并不低。而且,这些股权套取现金的行为,还存在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的特征。
  文章指出,在大小非的减持套现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291家遭遇大小非减持的上市公司里,减持比例占总股本超过10%的上市公司达到12家。(中.国.经.济.网)
  


  谢国忠:破产不足惧 中国不需要2万家开发商
  中国的经济调整才刚刚开始。很多企业面临流动性紧缩问题。未来几周压力可能将会更大。很多人将会要求放松货币政策,借口就是一些企业破产将会导致失业率上升,造成社会动荡。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正在经历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破产导致的失业将会在几个月内被吸收。
  破产是中国通胀降温,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及经济再平衡的必然结果。如果政府迫于压力实施干预,紧缩政策最终将一无所获。通胀和房地产泡沫将会成为困扰中国经济更大的怪兽。
  过多的企业采取挟持政府和银行为人质而盈利的政策。政府被迫一次又一次地通过印钞来救助欠债的企业。这使得经济最终不可避免地发生恶性通胀。实际上,当企业进行高息借款时,恶性通胀就是其所希望看到的。
  调整开始
  缓解通胀的货币控制已经开始影响房地产行业。一些企业通过降价来提高销量。这是一个健康的信号。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价格泡沫,价格调整是必要的。
  还有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不是通过降价销售,而是通过银行体系之外的高息借贷来苟延残喘。很可能现在买房者能够接受的房价已经低于能维持这些开发商生存的价格。因此,它们大举借债,不管利率有多高,只希望能够凭借市场复苏脱困。
  经济在今年三季度有所放缓,主要原因是出口萎靡以及地方政府项目和房地产开发商流动性收紧。电力消费年增长率放缓到9.8%,二季度为12.3%,一季度为12.6%。9月,电力消费年增长率下降到了8.5%。
  10月放缓可能会增速。建筑钢材价格从近来的高位下跌了约十分之一。很可能电力消费会比9月进一步放缓。放缓趋势在未来来几个月内可能会持续。
  到目前为止,放缓还是比较温和的。三季度名义GDP增长率为17.5%,二季度为17.2%,一季度为18.3%。
  虽然四季度下滑更为明显,造成了对经济硬着陆的广泛恐惧,中国经济的下滑其实是必然的,健康的,可以吸收的。一些企业在经济下行期破产是健康的。如果没有破产来清除在泡沫中积累的痼疾,经济就不可能向前发展,创造另外一个增长周期。
  尽管销量下滑,房地产开发商通过高息贷款以及供应商融资,还是支撑下来。设备,原材料供应商和建筑企业已经变成了融资来源,因其能更容易地从银行获得信贷。银行系统并没有增加对该行业的贷款。房地产行业资金短缺可能超过2万亿元。高息贷款和供应商融资目前填补了这一空档。
  破产很可能始于建筑商和建筑材料供应商开始。实际上,他们只是开发商的高息债权人,其利润更多的来自融资而不是服务。
  中国的私人企业经常互相提供贷款担保。当一家企业出现问题,很多企业都可能受到牵连,出现可怕的并发症。然而,实际资产是很容易被估值的。当一些企业破产之后,由其他企业接管其有形资产,保持经济蓬勃发展,并非难事。不应该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助鲁莽的投机者。要减少供应商也就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债权人的破产,后者必须降价以提高销售额。
  无惧破产
  温州正在发生的情况是全国其他地方将要发生的情况的序曲。企业面临的困境是由错误的财务决策,而不是由实际业务恶化所造成的。只要地方政府和银行可以尽快将实际资产转移给可以运营它们的其他公司,破产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将是很有限的。
  地方政府必须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能和拖欠债务的商人沆瀣一气,迫使银行和其他债权人以稳定的名义吸收这些损失。不能允许破产的商人保留资产。否则便无法以儆效尤。
  破产造成的下岗可以被经济相对快速地吸收。中国正面临根本性的劳动力短缺,蓝领劳动力的增加日趋停滞,而工业生产却持续快速发展。下岗工人能够迅速找到其他工作。把失业作为放松货币政策的理由,是有意误导政府和公众。
  换言之,现在正是结构调整,清理低效率企业的最佳时机。
  中国有超过2万家房地产开发商,大多数都需要信贷才能存活。如果政府想要避免其破产,就必须大规模放松货币政策,再次刺激投机性需求。如果要让所有开发商拥有足够的销售额,货币供应就要增加超过30%。通胀泛滥将不可避免。
  政府如果再次像2008年那样施以救助的话,未来就还需要更大的救助,因为价格水平会越来越高。再来一两个回合,中国必将迈入恶性通胀。如果不打破这一逻辑,中国经济就会一直处于危险的刀刃上。
  实际上,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商业模式完全有赖于恶性通胀。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尽可能通过借钱来建造设施或囤积土地,他们没有现金流偿还债务,其生存依赖于实体资产升值和货币贬值。当所有储户都看穿了这场游戏,就不愿再持有货币。这就会导致恶性通胀。
  类似的动态过程曾经在魏玛共和国期间造成德国的恶性膨胀。德国企业在一战期间借入大量资金。战争结束后,它们支持政府的恶性通胀来消除债务,储户因此遭受重创。随后,革命就不可避免。
  在讨论救助政策的时候,必须警惕它可能造成何种后果。一旦发生恶性通胀,革命就难以避免。
  亟待整合
  大量的货币供应以及宽松信贷,已经导致了分散型的工业发展。房地产行业就是一个例子。大多数其他行业情况与之类似,其产业结构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因为产能过剩压低利润,现金短缺的企业必须以投资的名义不断借钱来维持,形成恶性循环。
  首先,银行和地方政府必须适应并协助房地产行业整合。对于破产的开发商,银行和地方政府不应当增加信贷来使其幸存,这样只会拉长经济调整期,带来更多痛苦。正确做法是协助健康的开发商逐步接管不盈利的企业。中国不需要2万家房地产开发商,2000家就够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应当有20到30家非常大的开发商,能够从无到有,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这类开发商将会帮助中国城市化进程趋于市场化,减少地方政府财务负担,提高城市化效率和质量。
  钢铁行业是另外一个例子,地方政府的保护政策使得中国庞大的钢铁行业支离破碎。这降低了中国对三大铁矿石供应巨头的议价能力。实际上,中国生产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是铁矿石价格迅速上涨的重要因素。随着钢铁行业开始下行,地方政府不应当阻止其整合。
  房价下跌的经济功能和减税类似。中国房地产市场还是初级市场,销售所得款项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政府。因此,价格水平实际上就是家庭所负担的税率。当价格下降时,就实现了从政府到家庭的收入再分配。如果房价下跌一半,就相当于对家庭收入的税率降低了10%。
  如此大幅的减税将会给消费带来极大影响。大多数潜在的房地产买家一直通过储蓄来追赶不断上涨的房价。如果价格下跌,他们就不用存那么多钱。房地产市场调整可能会刺激消费增长十分之一。
  现在的业主经历财富缩水。他们可能会减少支出,但其影响大部分局限于奢侈品消费。房地产所有权主要集中在重复的买家手中,他们倾向于购买进口奢侈品。因此,房产贬值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
  很多人,尤其是地方政府官员、开发商和利益集团,都强调房地产泡沫破裂对劳动力就业、建筑行业发展和地方财政的负面影响。如果把对于家庭收入和消费的影响纳入考虑范围。整体影响还是积极的。
  未来几周,有关经济的负面消息将会越来越多。政府放松政策的压力将会加大。如果中央政府继续全力为投机性和浪费性的固定资产投资提供货币供应,通胀将会更加严重。这种不断重复的救助,最终将会导致恶性通胀。(《新.世.纪》)
  


  杨遴杰:慎言救市
  金九银十已被风吹雨打去,一些大中城市的房价出现了实质性的下降。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着力下,近期的房地产市场回调趋势非常明显。相应地,松绑论再次响起:要求放开限购和放松信贷,以避免房地产跌得过深。
  管理层的回应也非常明确。广东佛山出台的放松限购政策一天内得以纠正。10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调控,继续严格执行政策,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前几日,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称根据银监会进行的银行业房地产压力测试显示,即使房价下跌50%,银行的贷款覆盖仍能达到100%,虽然利息不能回收,但本金没有问题。似乎要从金融安全的角度为房地产价格下调做背书。温家宝总理本月初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房价回归到合理的价格。这也是第一次把房价调控目标定位在回归合理,而不是控制其过快上涨。
  政策做好了向下而非向上的准备,是基于非常复杂的经济和政治形势考虑。对此,松绑论者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仅仅根据2008年的经验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政府的政策走向,不断要求政府救市,只会误判形势贻误调整时机。
  首先,要看到今天宏观经济的整体局面已经经不起大规模救市政策的刺激。2009年实行的大规模投资计划是基于全年-0.7%的物价指数,更是基于地方政府较低的负债水平。而当前我国的物价指数仍然高企,9月份和10月份分别保持6.1%和5.5%。更严重的是地方政府的高负债水平,审计署公布的2010年审计报告显示地方政府负债已达10.7万亿元。这些数字的高企与4万亿元投资和2009年9.7万亿元、2010年7.5万亿元银行贷款余额的增加有关。在高烧仍未退去、前一轮大规模放松信贷的影响仍在的情况下,期待信贷放闸是不具备条件的,否则接踵而来的可能是更严重的通胀和更恶化的地方政府负债水平。当前的任务仍然是严控通货膨胀,这是牵涉到政治稳定的最重大任务。在此面前,某个行业的起起伏伏并非决策层需要优先考虑的。
  其次,商品房领域对经济的重要性在降低。房地产开发利益相关者从过去的经验里产生了膨胀,常说房地产行业能带动三十几个行业的发展,国家总是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对于打压房地产会投鼠忌器。道理没错,房地产萧条会对很多产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不要忘记,今年年初制定的当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除了保民生的考虑,更有保增长的意义,对增加或者至少稳定相关产业需求有重大作用。有了这10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不管是钢筋、水泥、玻璃还是家电、家具等行业都有了保底的需求。商品房市场低迷一点,需求降低一点,由这1000万套补上,对其他行业的影响会大大下降。
  最后,严控房价,对于稳定民众在高房价前的不安情绪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中央政府来说,不论从宏观经济条件是否许可,还是从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与民心的取向考虑,都不存在房地产救市的动力。地方政府迫切地希望房地产市场的再次兴旺,但是在宏观政策制定层面,对房地产市场松绑的政策期待不能过高。(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中.国.建.设.报)
  


  罗杰斯:现阶段不会投资中国股市
  在2011中国高新技术论坛上,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表示,现阶段不会投资中国股市,因为现在中国以及亚洲经济都存一些问题。
  罗杰斯还称,如果投资的话,应关注政府的脚步,政府重点投资的行业,比如水利等。(证.券.时.报.网)
  


  李开复:巴菲特买入英特尔是逆势而行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11月17日在微.博上表示,股神巴菲特买入高科技股票并没有分析高科技趋势,仍在沿用传统思维。他还表示,巴菲特买入英特尔股票是逆势而行。
  据报道,14日,巴菲特在接受美国财经电视频道CNBC采访时透露,他已斥资107亿美元收购IBM 6400万股股票,占5.5%的股份,成为IBM最大股东。随后,他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披露,公司还在最近买进930万股英特尔股票,价值约为2亿美元,占英特尔51亿股流通股的0.2%。(证.券.时.报.网)
  


  朱大鸣:如货币超发 通货膨胀可能会失控
  财经评论人朱大鸣11月16日晚间在微.博称,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有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就可能会失控。
  朱大鸣称:猪在中国物价体系中最受人关注,主要是它是国人餐桌上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而最有名的是猪肉在五年内推动CPI价格上涨,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一次是2007年,一次是今年,这两轮CPI上涨,让国人对猪肉印象深刻。当然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有货币超发,通货膨胀就可能会失控。(证.券.时.报.网)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