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未来难现单边牛市
由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主办,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合办的兴业信托·2011中国私募基金领袖高峰会11月12日在三亚召开,来自监管部门的有关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知名券商和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代表共120余人出席了峰会。
会议重点关注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及未来趋势,思考探讨中国私募基金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旨在共同推动中国私募基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资深高级分析师朱赟、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莫泰山、兴业证券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鼎晖投资证券业务执行合伙人闵昱等嘉宾与会并发表演讲。
自2004年以来,中国私募基金行业以其蓬勃的发展势头和骄人的业绩,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一只重要的投资力量。截止目前,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累计发行私募信托产品已经超过2200多只,存续中的产品数量近1600只,存续中阳光私募产品规模已近1700亿元。
与此同时,私募基金以追求绝对回报的理念带来了令人侧目的投资业绩。以2006年12月29日为基准,2011年10月31日兴业信托·朝阳永续中国私募基金指数收益率为79.03%,远远超过同期沪深300指数收益率(32.73%)。
做投资,必须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在本次峰会上,王国刚和高善文解读了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而朱赟、莫泰山、张忆东和闵昱则分析了未来A股走向和境内外私募行业发展现状。
王国刚:明年GDP增速继续平稳下行
从2007年8月发生的次贷危机算起,此轮危机现在已经过去四年,但至今美国和欧洲还在危机的泥潭中挣扎,往下陷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往上爬并不那么容易。
美国危机和欧债危机都属于债务危机,真正的问题在于怎样化解债务,归根到底要压缩消费,增加储蓄。增加储蓄的路径主要是压缩现有消费和增加GDP,这两者对于美国和欧洲都不容易。美国和欧洲这场危机到现在乃至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延续,并不是三年五年能解决的事。但这些影响不足以动摇更不会实质性打击中国经济。
2011年中国GDP增长率第一季度为9.7%,第二季度9.5%,第三季度9.1%,第四季度可能破九,呈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GDP增长率应该在9.2%左右。明年GDP的增长率可能低于今年。如果今年最后两个月不采取较大力度的货币放松或者稍微放松的政策,等到明年第二季度以后才出台这种政策,那么明年的GDP增长就不太好;如果比较快出台放松政策,明年GDP增速有可能在9%左右。
按照今年GDP增速逐季下行的走势,明年GDP增速继续平稳下行,增速大约在8.5%左右,一二季度会是比较困难的时期。影响这一走势的主要因素在于物价走势、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问题。明年CPI还将高位运行,第一季度可能在4.5%左右,全年可能在3%以上。
明年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以,与2010年相比,资金面可能继续处于较紧的状态。
高善文:未来三至五年不会出现单边牛市
在过去12个月里,中国经历了过去十年以来第三轮宏观调控,表面上看这轮宏观调控与2004年和2008年的宏观调控没有显著差异,但存在结构性差异。首先,过去12个月的宏观调控下实际出口增速出现约5%-10%的明显下降,这样的降幅是2004年和2008年没有的;其次,私人消费在2004年和2008年均出现加速,但过去12个月,私人消费增速出现了显著放缓;第三,在经济增速上,过去12个月的宏观调控使GDP出现非常温和的下降,而2004年和2008年则是明显下降。
这显示在出口和消费大幅下降时,投资反而轻微上升。如果细看投资数据,今年包括电力、铁路和公路基建为代表的政府公共开支投资增速总体下降,房地产开发投资在今年前10个月高位盘整,这意味着私营部门的投资一定在上升,否则无法达到算术上的平衡。投资上升主要由于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上升。
今年消费增速下降正在触底或者已经触底;房地产投资刚开始下降;明年出口增速继续减速,但此趋势不会长久,或出现周期性上升;制造业投资上升周期还可维持;政府基建开支很可能触底并将上升。综合这些因素来看,这一轮GDP增速下滑在明年一季度可能触底至8%-8.5%,然后稳定下来,并在波动中逐步向上突破。通货膨胀下降的趋势已经非常确定,明年二季度CPI有可能跌至3%以上,PPI跌至3%以下甚至更低水平。这一轮通货膨胀正在过去,而下一轮通货膨胀的高点比这一轮的高点高得多,2013年、2014年会出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届时资本市场和整体经济将再一次严重调整。
未来三至五年,可以排除较大单边牛市的可能性,将进入持续熊市。如果未来十年内出现牛市,则要看两个指标,即私营部门投资意愿吸引度下降和资金供应显著恢复。
莫泰山:明年市场不像今年这么难看
2011年过去的十个月时间里面发生了什么?我想有四个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紧缩、经济放缓和欧债危机。
今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经济放缓的迹象,大规模基建渡过高峰期,房地产调控持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欧美的复苏乏力使外需放缓,同时企业盈利下滑,三季度上市公司20%盈利增速包含了31%的上市银行利润增长,即非金融企业增长只有10%,我认为明年银行业不能再保持31%增长,银行盈利已到拐点。
比较好的事是短期来看市场已探明底部,长期的经济趋势则不得不看经济转型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的长期挑战包括经济增长动力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过度消耗、市场化后逐步抬升的利率水平、投资增速下滑和国民收入中结构失衡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经济转型,但转型非一两天能解决,我们对转型的复杂和艰巨要有充分预期。幸运的是,中国经济未来10年的增长动力比较充分,比如城镇化、劳动生产率提升和收入分配均衡都还存有空间。此外,儒家文化圈的勤奋、节俭和好学,让中国完全有希望对中等收入进行突围。我们还有后发优势的改革空间,比如大量的未富群体和区域转移空间、后发优势和技术创新,以及还有大量的改革红利可以释放。
根据以上分析对经济图景做一个勾勒的话,首先经济增速将放缓,但仍平稳较快发展;货币政策未来五年中性偏紧;企业盈利整体增速一定程度下滑,但会出现分化,优势企业会脱颖而出,粗放型企业会被淘汰。
这种背景对A股市场的含义是,相当一段时间内市场会维持比较平稳的态势,短期内指数如果过度上涨会透支未来,过度下跌则会创造机会。股指相对平稳下,投资可能更加回归基本面和质量。
2012年GDP增速可能放缓至8.5%,上市公司盈利增速可能同步放缓,盈利见底在一、二季度之间,二季度可能性更大一点;通货膨胀不再是主要矛盾;货币政策的力度值得关注。总体来说,市场应该不会像今年这么难看,但也不会太好看。
闵昱:另类投资使资产收益快速翻倍
全球资产管理行业规模达59万亿,其中10万亿属另类投资,以PE、房地产和绝对回报为主。另类投资发展迅猛,第一个原因是传统市场低迷,二是财富两级分化,三是另类投资产品管理人收入高。
目前全球一共有4万亿美元主权基金,虽然投资非常保守,但已慢慢向另类投资领域扩展,已有将近60%的主权基金投资范围拓展到PE和房地产。
家族基金和捐赠基金也是另类投资的重要力量。以美国一个著名家族为例,这个家族基金成立于1920年,目前管理40亿美元资产,其65%的比重放在另类投资领域。美国捐赠基金达5700亿美元,以大学捐赠基金为主要组成部分,美国大学捐赠基金的另类投资比重平均已接近50%,斯坦福大学基金为53%,耶鲁大学基金接近80%。1985年耶鲁大学基金90%资产配置在传统领域,现在只有不到20%配置在传统领域,这是因为另类投资让这些捐赠基金收益颇丰,2000年到2010年美国股市没有大变化,但耶鲁大学基金的资产翻了一番。
在中国,综合来看,千分之二十七的家庭持有全国46%的可投资资产,是私募基金最好的客户。这些富人主要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处于富一代的水平。按照欧美的规律,第二代开始应该借鉴家族基金会模式,家族基金会可以提供专业的管理来实现资产稳定保值增值,并保证后代生活质量不下降,且能享受很好的教育。
张忆东:现在或为黎明前的黑暗
基于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韧性较以往更强,以及政策及时转向,我们判断经济软着陆的概率仍然很大,之后进入有保有压的正常化阶段。倘若此情景实现,现在就是黎明前的黑暗,底部区域的结构性机会将逐步出现。
欧债危机短期崩不了,中期好不了,不会像08年一样冲击中国经济和政策,对A股的影响是外因和次要因素,只是在短期影响投资者情绪而已。
宏观经济今年四季度环比有望出现底部,明年一季度同比出现底部,这个谷底不会延续到明年二季度末,到谷底期时投资者可考虑增加股票配置。通货膨胀已不是大问题,今年第四季度CPI同比增速会降至5.1%左右,明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降至4.1%和3.5%左右。
我们维持此前的判断2300是底部区域,因此,战略上可以乐观一些,可立足于中长期考虑逢低布局。底部区域的跌深反弹,板块强弱较难从基本面的逻辑入手,更多需从政策和流动性的改善以及对经济的预期来博弈。在经济下滑时,上市公司调节报表的冲动往往会使得业绩波动比预期的更大。因此,岁末年初,要当心个股业绩下调陷入沼泽地风险。
朱赟:2012年可能成为对冲基金元年
私募基金行业2007年进入正规发展之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理财产品市场。自2007年以来,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快速增长,现在每个月平均发行数量在50-60只;从2007年开始,在四五年时间里私募基金产品数量已达2000只左右,通过信托平台发行运作的私募基金产品规模已达1300亿元左右。
中国私募基金公司数量非常多,目前已有600多家,仅2007年就有61家私募基金公司成立,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私募基金公司成立的数量有所下降之外,其他时间私募基金成立数量非常多。这也说明这个行业还处于群雄割据状态,如何能够脱颖而出或诞生私募基金未来的行业垄断者,还需要很长时间考验。
目前大多数私募基金公司管理的产品数量并不多,每家维持在一到两只左右,很多私募基金公司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寻求更多发展空间。从私募基金的整体业绩来看,2007年以来,整体净值增长率已实现翻番,吸引了更多高净值客户的关注。
国内的私募基金与海外对冲基金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在于国内私募基金由于投资范围和投资工具的缺乏,以传统投资策略为主,缺少对冲的投资方式和投资策略,随着未来市场蓬勃发展和投资工具的丰富化,国内私募基金一定会成长为海外对冲基金的发展模式。
2012年,随着大家预期中转融通的推行,融券券源将扩大,融券供应量将大幅增加,融券成本降低,预计采用对冲策略的私募基金可能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冒出并茁壮成长。2012年可能会成为划时代的一年,成为中国真正的对冲基金元年。 (中.国.新.闻.网)
马光远:房价大跌伤害经济纯属伪问题
并购专家、财经评论员马光远11月16日在微.博称,房价报复反弹大涨是个真危险,而所谓大跌伤害经济则纯属伪问题。
马光远称:房价报复反弹大涨是个真危险,而所谓大跌伤害经济则纯属伪问题。
马光远补充说:一个人发高烧,40度,医生正在(让)吃退烧药。这时,一个经济学家路过,大叫:降到39.5就不错了,降到39度人会死掉的啊。(证.券.时.报.网)
国际板令人紧张 反弹空间被封杀
周二A股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几乎以平盘报收。沪市成交金额小幅下降,从上一交易日的825.2亿元下降至805亿元。
央行昨日发行520亿元一年期央票,较上周同期猛增4倍。本周到期资金560亿元,资金净回笼是大概率事件,这是之前连续两周净投放之后再度净回笼,央行的回收力度加大预示的资金面仍然偏紧。此外,受欧债危机不确定性影响,风险厌恶情绪使隔夜美元走强,美元与A股市场的负相关性将加剧市场的振荡幅度。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管理层关于国际板随时可推出的讲话,使得市场的神经再度紧绷。
整体看,沪指已进入前期密集套牢区,成交金额迟迟未见有效放大,权重股走势萎靡,股指进一步反弹的空间已基本被封杀。而众多的前期超跌股以及不断轮换的热点维持着盘面的活跃,后市的短线机会仍然在于前期的超跌滞涨股。(新.快.报)
鲁政委:国际板如非人民币计价则无意义
有报道称A股国际板目前已经基本准备就绪,并随时可能推出。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11月16日在微博表示,现在推出是好事,但如果不是人民币计价,就没任何意义。
鲁政委称:现在推,国际金融动荡下水落石出PE低,好!但如果不是人民币计价,就没任何意义!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上周五接受布隆博格电视台采访时表示,A股国际板目前已经基本准备就绪,并随时可能推出。(证券时报网)
周科竞:先解决B股问题后再开国际板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的意思,A股国际板目前已经基本准备就绪,并随时可能推出。在股市刚刚有点起色、新股发行仍在继续的时候,国际板又开始虎视眈眈。本栏以为,其实在上国际板之前,还是应该先解决A、B股的问题。
很久以前,管理层为了吸引外资,让境外投资者买咱们的股票,开设了B股市场。其中上海B股以美元计价,深圳B股以港元计价,可是交易一段时间下来,投资者发现A股的股价要比B股贵很多,这主要是因为A股投资者以投机炒作为主,而B股投资者以价值投资为主。
时至2001年,B股市场允许境内居民参与,B股股价大幅上涨,与A股的价差开始缩小,虽然后来不少人反思允许境内居民投资B股是否正确,但目前这已经是既成事实,B股市场已经由外资主导转变为内资主导。
现在的A股和B股,已经同时存在内资和外资,两者的区分已经非常模糊,不少股票的A、B股股价已经逐渐接近,例如万科A最新股价7.55元人民币,万科B最新股价为8.38港元,万科A、B股已经没什么分别,即使合并,对市场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应该说,目前A股股价偏低,正是解决A、B股问题的最好时机,等到将来A股股价重新走高,对市场的冲击将会更大。
A、B股合并,可以有两个思路,一是宣布限定时间直接转换,愿意将B股转变为A股的投资者,就什么都不用操作,直接变更,不愿意转变为A股的投资者,可以由上市公司掏钱回购B股股票,然后注销。二是采用渐进方式,像万科这样的A、B股股价已经并轨的,由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讨论合并事宜,通过了就可以合并;像中集集团那样股价相差较大的,可以等到A、B股股价接近后再进行合并,这样对市场冲击很小,但问题也能逐步解决。
B股现在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B股的功能A股完全都能够实现。国际板并不着急,管理层大可先解决B股的问题,如果等国际板出来了,B股还是现在的样子,投资者只能理解为,管理层总是优先安排圈钱,而非真的为了市场的规范和发展。
并非任何时候都能解决B股问题,目前恰恰是很好的时机;并非任何时候都适合上国际板,恰恰目前股市低迷,并不适合大规模扩容,如果现在推出国际板,股市恐将难以承压。(北.京.商.报)
余丰慧:一线城市房价跌幅超过30%调控才算有效果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稻葵说:如果房价在北京、上海、广州出现10%下降的话,一定会带来比房价上涨30%还大的社会问题,刚买房的年轻人一定会抱怨。(11月15日《北京晨报》)
作为国家货币政策智囊团成员、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出此言论,笔者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连续读了3遍。我们就顺着李稻葵先生的话语分析,其所说的更大社会问题是刚买房的年轻人一定会抱怨。这就要看买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是自住型购房,买房的目的是为了居住,那么,无论房价高低或者价格如何变化,与其关系都不大,对价格变化的敏感性不强,为何抱怨?最多感觉买入时机欠佳而已。反过来,假如国家坐视不管,让房价再上涨30%,那么,中国楼市带来的严重问题就不只是制约民生、酿造经济金融风险,而是影响到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
真正对房价下降不满意或者抱怨调控政策的是那些投机性投资购房,是开发商,是拥有多套住房、伺机抛售赚钱的富人。因为,开发商、投机性投资购房者就是依靠房价不断上涨来赚取暴利的。房价下降幅度过大,这些以赚取暴利为目的的投机性投资购房者不但赚不到暴利甚至还要赔本乃至血本无归。是这些群体在抱怨房价下降,在绞尽脑汁对抗楼市调控,在使出各种手段寄希望于楼市调控流产、无功而返。作为政府宏观政策智囊团成员、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先生为这些群体摇旗呐喊、放大房价下跌影响,不知其目的何在?
以笔者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几个一线城市动辄每平方米两三万元,最高达到每平方米十几万元的房价,如果没有30%以上的跌幅,那么调控就不算有效果。跌幅30%,商业银行房贷不会出现风险,本金和利息都能完璧归赵。跌幅30%以上,房价才能趋向合理价位,楼市泡沫风险才能开始化解,中国房地产才能向健康轨道迈进。
因此,对于李稻葵先生的话语,市场、市民以及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商业银行等经济体都千万不必当真。一定要防止此类给楼市调控、房价良好走势拉偏套的话语误导市场、误导市民、误导决策层以及误导商业银行等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