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游石
本系列调研的几个行业,基本面在最近发生了转变,而更多行业实际从年初就开始走下坡路。记者注意到,与过去几轮短周期的阵痛不同,目前国内制造业正面临全球经济大调整下的过剩危机,某些领域或将经历行业性的衰退。
根据调研情况来看,工程机械、纺织化纤、建筑水泥、稀土永磁行业第四季度订单出现了明显下滑,主要是由于下游需求萎缩。其中,服装工厂开工率仅有40%左右,一些经营不下去的企业倒闭,面料有价无市;汽车、家电、风机等终端需求停滞,拖累稀土永磁原料从上半年火热瞬间跌入冰谷;电梯、通用机床受房地产及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影响,自6月份以来订单逐月递减;另外,在传统消费旺季,水泥企业库存积压却高达60%、70%。
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去年10月的54.7,跌到今年10月的50.4。行业景气度下滑,一般观点认为是国内宏观调控的结果。但企业反映资金紧张仅是一个方面,现在最大问题是内销、出口双双不畅,库存积压,价格盘跌。情况似乎比2008年还要严重,因为当时大家都跑不掉,但现在却像慢刀子割肉,工厂开工也不是,停产也不是,熬一熬发现变得更差。
这些问题折射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深层次危机,它超过了3年~4年基钦(库存)周期所能概括的范畴。站在宏观角度来看,过去十年欧美国家超前消费,中国过度生产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加速一体化,西方技术、资本与东方劳动力、土地融合,商品供给能力成倍增长。而另一端,作为配套的商品需求则得益于全球金融一体化,欧美国家向贸易顺差国大规模发债维持消费,使资金流、商品流能够循环。由此突破单一封闭经济体内,产能过度扩张导致的供需失衡,大规模发债带来的国内利率、汇率巨变的限制。换句话说,过去十年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追求非均衡经济体系发展的极限化,以及债务规模的极限化。
2001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乙烯产量从480万吨增长到1419万吨;化纤产量841万吨增长到3089万吨;水泥产量6.6亿吨增长到18.8亿吨;粗钢产量1.5亿吨增长到6.3亿吨;洗衣机、冰箱、空调产量则分别从1341万台、1351万台、2333万台,增长到6208万台、7300万台、10899万台。以此为代表的国内商品大量产出,并没有形成通货紧缩,反而通胀愈演愈烈。十年间,我国出口额从2660亿美元增到1.5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2.8万亿美元。而作为“消费者”的美国,国债规模则跃升到14万亿美元的天量。
无可否认,欧美国家债务扩张,对推动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但无节制的生产和消费并不能长久。今年美国提高国债规模上限,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又相继爆发债务危机,债务重整将是未来数年欧美国家的主要任务,为恢复就业和实现贸易平衡,欧美通过各种方法施加压力,中国出口制造业也将面临超出想象的深度调整。
过去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出口制造业超常规发展的产业策略容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也积累起庞大的过剩产能,过剩自然会有经济周期波折和传统产业的衰落。我们正视这些矛盾,并主动推进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资本和劳动力向中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有序转移,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是当前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作者:游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