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基金业的头牌——华夏基金的股权转让大戏在历经近三年的“马拉松”之后终于落下帷幕。中信证券(600030)昨天公告称,其挂牌出让的华夏基金股权确定了最后两家意向受让方。随着相关股权转让的完成,中信证券作为华夏基金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将从最初的百分之百变更为符合相关法规和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结构的监管要求——上限为49%。受此影响,华夏基金之前被暂停23个月的新产品审批和发行也将得以重启。
股权转让上演马拉松
>>事件
作为行业头牌,华夏基金的一举一动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这场一拖三年的股权变更大戏也不例外。
按照相关规定,一家证券公司只能全资控股一家基金公司,在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之后,中信证券必须在6个月内将华夏基金的持股比降低到49%以下。但结果是,在证监会连下“四道令牌”的督促之下,华夏基金股权转让历时3年才得以收官。
为了保住华夏基金这一金字招牌,持有华夏基金100%股权的中信证券既要确保自身的控股股东地位,又要转让出51%的股权,于是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寻找新股东,但一年多后仍未找到合适的买家。中信证券无奈于今年5月发布公告称,拟通过挂牌方式转让所持华夏基金51%的股权。
首笔31%股权于8月12日完成挂牌。3家新股东分别为南方工业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华夏基金11%股权的意向受让方)、山东省农村经济开发投资公司(获得华夏基金10%股权的意向受让资格)、POWER CORPORATION OF CANADA(加拿大鲍尔集团获得了华夏基金10%股权的意向受让资格)。此外,中信证券11月9日公告的最后两家股权受让方为无锡市国联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将各自以16亿元分别受让华夏基金10%的股权)。至此,中信证券挂牌出售的51%华夏基金股权全部落定。华夏基金股权结构最终由中信证券独家变为6家联手的格局。
新品发行或重启
>>影响
原本应在6个月内完成的股权变更事项被演绎成了近三年的马拉松,不仅让业界大跌眼镜,也让华夏基金付出了惨重代价。
截至今年三季度的数据显示,华夏基金尽管仍稳坐国内基金公司头把交椅,总体规模为1899.02亿元,但近两年无新品面世,公司规模也有所缩水,这是该公司自2007年以来资产管理规模首次少于2000亿元。
由于华夏基金股权结构一直未能调整到位,公司股东曾多次被中国证监会发函督促整改;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从2010年1月开始接连暂停了华夏基金境内公募基金新产品的发行申请和新的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合同(即专户一对多产品)的备案。这意味着其面向投资者开展的新业务悉数被暂停至今。在近两年市场新基金发行热火朝天的局面下,华夏基金无法从中分得一杯羹。
华西证券金融产品评价中心总经理刘明军告诉记者,由于监管部门主要是对华夏基金股权转让进行规范,在完成股权转让之后,监管部门会很快恢复华夏基金新产品发行。
对此,华夏基金方面昨天表示,公司目前暂无新产品发行,但一直坚持做好产品研发等各项准备工作。
人事迷局待揭晓
今年,基金公司股权转让进入“多事之秋”。光大保德信基金、申万菱信等多家基金公司股权转让已相继收官。根据过往的经验,公司股权的变更往往引发基金公司的人员大换血。国内多个基金公司已出现因股权变动更换总经理、多名高管变动的人事震荡。
上述股权转让完成后,华夏基金是否也会遭遇人事地震因而备受市场关注。此前市场曾传出,在华夏基金股权转让中,公司总经理范勇宏、副总经理王亚伟双双递交辞职报告,但被证监会驳回。据称,监管层否决二人辞职的理由是:“社会影响过大”。但该消息一直未获华夏基金方面证实。
记者注意到,华夏基金机构部投资总监郭树强已于今年年中离职,并正式加盟天弘基金担任总经理。尽管个中原因外人难以猜测,但其动向引起了业界和投资者广泛关注。公开资料显示,郭树强于1998年进入华夏基金,离职前是华夏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之一。
华西证券金融产品评价中心总经理刘明军分析认为,股权变更不一定意味着人事变动,毕竟中信证券仍保持着控股地位,且新加入的5家股东公司所持股份较少,并无话语权优势。在全新的股权格局下,业界头牌华夏基金将如何重振昔日雄风?业界明星范勇宏、王亚伟又将何去何从?答案将陆续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