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下错药 第二次金融危机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陶冬:下错药 第二次金融危机

加入日期:2011-11-10 18:24:5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朱大鸣:楼盘白菜一起跌是因为经济生大病了
  这些天来,中国物价体系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换。首先是很多楼盘直接降到成本价之下,引起了眼球效应。另一个细节是,白菜滞销,白菜才一毛钱一斤都卖不掉。这些细节反映的状况是,金融危机正在蔓延,资金链状况正在慢慢地断裂。随着民间借贷追债和讨债的风潮兴起,中国经济实在堪忧。
  楼价和物价总是成为百姓心头大患,是涨亦忧,跌亦忧。但是,货币超发已经成为心头大患,解决增长的办法不应当再依靠价格幻觉和货币幻觉。然而,随着CPI增长的数字化下降,我们可以推测出未来货币放水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消息似乎也在印证这样的推测。据中国银行一位管理人士向《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透露,四大行10月新增贷款规模约为1600亿元,国务院常务会议后,大银行如果贷存比指标合格,就可以适度放款了。另外,高层的多次表态可以分析出这样的转变即,政策微调和保增长,可能在随着经济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式下,会提上新的日程。
  除了大量的实体企业陷入倒闭潮之外,铁道部也被爆向国家求援8000亿,工程资金需上万亿。连同保障和其他无数实以凯恩斯主义为名的公共工程,不知道还需要有多少新增货币才能满足这么多嗷嗷待哺的大嘴。
  我们说过,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前提就是保持货币尺度的量度稳定,借债和税收是扩大财政政策的来源。但是,如果开了印钞机,已经不仅仅是凯恩斯主义的问题了。现在全球其他发达国家号称要想办法保增长,其解决办法无外乎印钞票。伯南克已经准备好了再搞一轮Q3,但其实际意义上的印钞行为,造就开始了。美元购买力的贬值,已经宣告了这一事实,我们不能被虚假的美元指数搞昏了头。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中产阶层和白领为革命的重要原因,也可能是整个世界不太平的最基础性的因素。
  就中国房地产市场而言,很多人认为是限制买房的政策导致了市场的低迷,但更多的原因在于信贷政策的收紧。银根收紧,市场根本就无法实现交易。很多人说,现在关键是限购令,如果没有限购令的话,很多人用现金都能买。对于个别人而言,这或许是现实的,但试想,如果大家都这么想,整个银行体系在资金链紧张的背景下能受到了吗?再说,现在很多资金的实际利息又那么高,楼市的比较优势又在缩小,甚至变成了劣势。因此,限制贷款的措施,围堵资金进入楼市,才是最厉害的策略。事实上,政府还有一个利好的策略,即地根。银根和地根,才是整个房地产市场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这两个超级核武器的支配下,如果不考虑其它后果性因素,说让房价暴涨房价就暴涨,说让房价暴跌房价就暴跌。
  现在所有的生产主体都在想抢夺现金流和贷款,问题是,放出的贷款太多,会导致居民财富实际上的大缩水。一部分人得利,大部分人埋单。
  为什么在每次危机中,农民特别是菜农最容易受损,一个重要的解释就是劳动在要素分配过程中的比例越来越低,搞贷款的和虚拟经济的反倒成为最赚钱的行当。这就是金融市场有问题,(注意,不是金融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的市场结构有问题)也是农民和工人,为何会承担危机的大量损失的重要原因。金融资本可以纯得利,而其后果则需要全民为之承担责任和风险。我们的贷款体系不修正,金融市场的畸形就改不掉。金融市场不但不能为实体企业提供资金融通的功能,反而会成长吃掉实业的高利贷怪物,直接击溃实业经济的基础。纸币体系脱离黄金之后,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
  楼盘亏本卖出白菜价,其意义是一些楼盘的买地和税收成本太高了,如果就个人而言,这些问题是市场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但在卖地只有一家的垄断情形下,定价权在地根和银根以及税根,其实是最明显不过的道理了。
  如果银根松动,楼市迟早会报复性大反弹的。如果银根不松动,实业受不了,现在很多有权势的贷款者就是以实业倒闭来威胁信贷政策。信贷政策就算松动了,很多真实需要贷款的企业,可能还是贷不到款,而新增信贷落入到一些炒作资金放高利贷资金的袋子里,可能性很大。我们期望中国的信贷制度能够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一个真实按着市场需求运转的信贷,才是一个相对公正和高效的信贷体系,才能支撑起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不是数字式的增长。(国.际.财.经时.报)
  


  沈建光: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调整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诸多新形势。一是受希腊就欧盟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方案全民公决一波三折,欧债危机再次陷入恐慌。二是10月经济领先指数PMI大幅回落,实体经济下滑的风险加大。三是当前通胀压力逐步减轻、多数城市房价停止上涨、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正在不断显现。四是三季度社会融资总量季环比下降43%,各项融资渠道全面收窄,显示实体经济面临的信贷环境已经过紧。
  鉴于上述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新状况,过紧的货币政策应逐步适时转向中性。预计年末两月,信贷额度会大幅提升。而当年末房价下降趋势更加明朗、通胀回落至4.5%左右时,不排除下调准备率的可能。
  海外经济运行的风险不断加大
  近期欧元区国家领导人刚刚就解决欧债危机达成一揽子协议,即同意对希腊债务减记50%,增加救助基金至1万亿欧元,提高银行业一级资本充足率至9%等,对于长期深受欧债危机困扰的全球投资者来讲是个利好。然而,10月31日晚,利空消息再次传来,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突然宣布,将就欧盟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方案举行全民公决,将欧洲债务危机重新拉回动荡之中。
  一直以来,希腊人民反对欧盟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方案,罢工、抗议、甚至肢体冲突屡屡发生。如果让希腊公众回答是否接受欧元区的一揽子救援计划,履行欧盟的救助方案要求希腊施行更加严格的财政紧缩措施,遭到希腊民众的否决的可能还是存在的。一旦希腊拒绝欧元区的救助计划,无疑将加大了希腊将被迫退出欧元区的可能,动荡欧洲及全球经济形势。
  正如笔者早前所言,尽管本次峰会在三大议题上达成一致性协议,但是欧洲国家面临的政治风险已经明显显现,未来债务国、核心国的政党与选民如何博弈,如何细化现有协议、欧洲经济能否避免衰退,是欧洲债务危机能否有效化解的关键。而考虑到货币同盟缺乏财政同盟,自欧元区建立以来便一直是货币同盟的软肋,欧债问题的解决更是个中长期问题。
  受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经济出现萎缩的可能性加大,削弱对进口商品的需求。10月衡量欧元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健康状况的综合PMI指数由上月的49.1下跌至47.2,进一步向下远离枯荣分界线50。这一数据不仅远低于市场预期,创下自2009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大多数最新指标都预示,未来几个月欧元区经济形势可能会变得更糟,第四季度区内经济出现萎缩的可能性很大。由于欧盟是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其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将在年末继续显现。例如,中国10月份PMI出口订单指数跌破50,预示环比萎缩;而早前广交会上,欧美客商的人数便已经大幅下降。因此,我们预计四季度出口增速可能下滑至个位数。
  国内实体经济下滑亦超出预期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国内不确定性也在加强,实体经济下滑的迹象愈加明显。10月PMI降至50.4%,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仅略高于扩张和萎缩中间线,显示了在表内外信贷同时收紧的环境下,实体经济下滑的速度已经明显加快。其中,生产指数与新订单指数均由升转降,显示在持续的紧缩政策下,实体经济下滑加快。
  预计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仍会保持下行。但是,对于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硬着陆的担忧,目前看来,仍有些过度,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消费方面,劳动力工资上涨以及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的不断加大、消费仍会保持较高增速。二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仍是投资的高峰期、政治周期来临之际,地方政府投资的热情较高、而近期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展期等,也将确保在建项目完工。预计投资不会大幅下滑。三是未来进出口均将有所回落,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负贡献仍然有限。
  过紧的货币政策需要适时调整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诸多新形势,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也明显显现。例如,通胀压力逐步减轻、多数城市房价停止上涨、房地产调控效果逐步显现等。而三季度新增社会融资总量从二季度的3.6万亿大幅下降至2万亿,季环比下降43%。各项社会融资渠道全面收窄,显示当前实体经济面临的信贷环境已经过紧。伴随着海内外经济运行风险不断加大,过紧的货币政策应逐步适时转向中性。
  可以看到,近期中央高层对经济下滑及地方融资平台、在建项目、中小企业问题高度关注,已经采取了一些定量放松的方式。例如对于在建工程方面,银监会提出对在建项目提供信贷支持,确保不要有烂尾楼,不要有半吊子工程出现;高铁项目方面,而伴随着财政部宣布对其减半征收利息所得税,发改委明确其为政府支持债券,高铁的融资困境也得到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面,银监会满足一定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可以适当延长还款期限或展期一次;银监会同时下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对小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总之,上述措施可以看做政策变调的前奏。特别是,10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再次强调,要 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是更为明显的定向宽松信号。年末两月,信贷额度会大幅提升。而当年末房价下降趋势更加明朗、通胀回落至4.5%左右时,不排除下调准备率的可能。(价.值.中.国.网)
  


  黄湘源:股市需要理性 不要浮躁
  听见风就是雨,是浮躁。给点阳光就灿烂,也是浮躁。灾难深重的股市需要的是理性,不是浮躁。
  郭主席上任至今,其言行动向外界还未获一鳞半爪,但是,所谓主席行情的说法却满天飞了起来。这从人们心理预期的反映来看或者还可以说情有可原,但过于刻意的渲染,则除了哗众取宠的浮躁,未必有一点实事求是的成分。
  其实,中国股市20多年来,从来就只有政策市,而从未有过任何一次值得人们留恋的所谓主席行情。尽管在以往每届证监会主席的任期之内,股市行情每每都曾发生过起落较大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或多或少地由于政绩工程的各具特色而带有各不相同的某些个人特征,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这些政绩工程,总体上几乎无不是以加快市场扩容进程,提高市场直接融资比例,为国企尤其是那些拥有特许特权的大型央企和银行金融机构排忧解难为己任,而从未有过任何一次以关注民生疾苦,惠报投资者为具体目的的救市行动。即使是著名的5·19行情也没有例外。1999年发生5·19行情虽然明确打出积极的股市政策的旗号,但是,对投资者保护缺乏具体的配套措施。5·19行情中有明显的热钱进入迹象,一部分违规资金恰好在《证券法》于同年7月1日正式实施之前利用这波短暂的上升行情顺利出逃,临走前还大捞了一把。与之相对照,被同期央行降息挤迫又受股市牛气吸引而入市的中小散户,则大多在高位买入,且一买就套。据有关资料统计,这次行情被套资金达1240亿元,给中国股市的牛市理想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以全流通为旗帜的股改,虽然不失为前任证监会主席留名史册的大手笔改革之举,但是,正如笔者一开始就曾指出过的那样,全流通并不是穷人的经济学。对全流通的盲目崇拜和追求,弄得不好就会解救了富人而套牢了穷人,就像昔日的5·19行情一样。笔者不幸而言中。2007年的牛市虽然堪称迄今为止中国股市最大的一波牛市,但实际上也是全流通泡沫过度发酵膨胀并逐渐破裂,从而乐极而生悲的一个过程。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不妨可以说是成亦全流通,败亦全流通。自此之后由牛转熊的中国股市之所以再也牛不起来,不仅是由于所谓的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成了每发一次新股造就一批亿万富豪的造富运动,更重要的是在于对流通解禁套现的失控。重融资轻回报的不合理体制,陷股市于万劫不复,这决不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维稳就维得住稳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股市对行情何问题的分析抛弃了谨慎的实事求是,爱上了浮躁的夸夸其谈。不管是涨是跌,总是习惯于用穿鞋戴帽的利多利空分析法对付过去。所谓主席行情的说法也不外如是。在笔者看来,汇金在此次三监管机构换帅之前的增持,也许还可以说不会是一种无意之中的巧合。不过,一定要将三家IPO的未获通过,说成新股发行节奏的放缓,则不免太过于穿凿附会。新官上任的郭主席将来是否会注意到市场的呼吁而对新股发行进行干预,人们现在还无处得知,也没有必要妄加猜测。至少,证监会有关人士已经辟谣,放缓新股发行节奏之说,子虚乌有,并无此事。那么,这种生拼硬凑出来的所谓主席行情的说法,除了给本来就说不上有多靠谱的市场预期行情增加更多更可疑的朦胧色彩之外,还会有别的什么没有呢?答案显然是非常明显的。
  值得注意的是,对郭主席是否会对新股发行动刀动枪,虽然人们一时之间还难以预料,但对于未来国际板进程的变化,则无论如何是不能也不应该掉以轻心的。这不仅是因为推出国际板将是未来郭主席任期之内屈指可数的大事之一,更重要的是,他在此次履新之前不久,也曾经说过,A股要尽快地国际化。尽管我们并不反对国际化,也并不是那么过分的害怕国际板,但内外圈钱抽血机的双管齐下,对于被抽血抽怕了的市场来说,不仅有个心理预期的调整问题,更有个承受力的适应问题。曾经作为旁观者的郭主席和眼下作为当事人的郭主席,如果说的和做的会有一点顺理成章的不同,则市场理所当然可以对他有更多的期待。否则,也许就很难说了。因为对于这个也许已经太浮躁的市场来说,主席的浮躁还是理性,毕竟是比任何什么别人的牵强附会,哪怕是什么阳光灿烂的主席行情,更为重要得多的事情。
  


  叶 弘:莫把吃饭行情当成吃肉的机会
  昨日两市早盘小幅高开后,在资金的大幅出逃下震荡回落,沪指短暂冲高之后再度下行顺势回补了2504点附近的调空缺口,成交量继续维持低迷。对此,资深分析师叶弘昨日发表博文表示,目前盘面,成交量短暂而冲动性放大,无持续性。中小板,创业板,及部分超跌、低价、题材型个股表现活跃,绩优蓝筹股票虽然也有资金逢低介入,但市场资金总量不济,资金分流造成热点分化,反弹形成的吃饭行情,也并非普度众生。没有成交量配合,是目前行情的最大纠结。解决股市成交量问题,关键看政策松动。
  文章认为,政策调控初见成效:高房价、物价开始松动,且巩固来之不易的调控成果也需要时间。股市是政策调控最见成效的地方。一方面,股市配合政策调控,继续加快扩容速度。另一方面,大盘持续下跌,将市场最活跃游资当成泡沫,挤压、消耗在股市下跌的漫漫熊途中。现在股市超跌了,相当部分股票的内在价值,被严重低估了。叶弘判断,从长期趋势看,眼下的股市机会大于风险。
  反弹仍将继续,但反弹的力度可能不及市场的普遍渴望。精华在个股,抓住了热点,就有吃饭行情。文章提醒投资者,莫把吃饭行情当成了吃肉的机会。此前汇金公司以区区两亿人民币,增持四大国有银行股,但效果与以往政策救市相比明显弱化。人们对政策,也是听其言,观其行。汇金无后续政策利好跟进,只能激起片刻涟漪。现在看来,所谓汇金入市的政策底,更多是一种政策性试探。(中.国.经.济.网)
  


  李大霄:A股市场迎来20年来真正利好
  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9日表示,证监会将出台政策,要求拟上市公司和已上市公司明确红利回报规划,包括现金回报方案和分配决策机制,这一政策将在IPO公司中首先执行。
  对此,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9日发表微.博称,这是A股20年以来真真正正的利好。郭主席第一招抓住了中国证券市场20年以来重融资轻回报的问题本质,树立让投资者赚钱而不是赚投资者的钱之政策思路,市场才能长远健康发展,投资者所购买的才是股票而非筹码,老百姓才敢将钱放心地进入股市,若此,郭主席上任,牛市可期。(证.券.时.报.网)

 

  许小年:复苏的希望在哪里
  银行系统对于经济就像血液系统对于人体,而银行要想恢复正常功能,企业、家庭、政府以及银行自身的负债率都必须降下来,这就又回到了复苏的关键--去杠杆化。
  最近,研究机构纷纷提高了世界经济年内重陷衰退的概率估计,有人认为欧元难保,美国的经济霸权也行将结束。
  世人过于悲观了吗?否,是先前过于乐观了。这不是二次探底,而是一次探底的继续。
  既然过度借债是危机的起因,经济复苏的前提就是债务的削减,即所说的去杠杆化。判断经济复苏与否,不看GDP增长速度或者趋势,而要看去杠杆化的进程,在去杠杆化未完成之前,任何反弹都注定是昙花一现。
  去杠杆化意味着衰退,但没有衰退便没有可持续复苏。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家庭要偿还贷款,为此不得不节衣缩食,消费需求因此而疲软;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企业和金融机构要降低负债,不得不缩小投资与经营规模,产出下降,失业率上升。
  当债务人无力偿还而违约时,贷款变成银行的不良资产,若坏账数量超出其承受能力时,银行就要寻求外部融资。如巴菲特最近入股美洲银行,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注资花旗银行。然而政府救援并不等于债务的消失,而只是债务的转移,从金融系统转移到政府,体现为政府债务的增加。
  眼下形势的严峻在于政府债台高筑。欧洲各国多年执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政策,金融危机期间,为了救助大型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政府再度借债,如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垮了财政,金融危机就此转变为政府债务危机。更为糟糕的是,银行持有政府债券的价值因评级下调而大幅缩水,银行倒闭的风险陡增,投资者纷纷抛售银行股票。政府本来作为救援者出现,反而因自身的债务将银行拖入泥潭。
  银行系统对于经济就像血液系统对于人体,血液流通不畅的肌体不可能健康,而银行要想恢复正常功能,企业、家庭、政府以及银行自身的负债率都必须降下来,这就又回到了复苏的关键--去杠杆化。
  面对局势,奥巴马政府再次祭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减税,政府投资基础设施以创造就业;美联储也在议论第三轮量化宽松(QE3)。但这些政策对于去杠杆化并无多少帮助。减税虽可暂缓债务人的现金压力,但不具备可持续性,且相当于私人部门的债务转到公共部门,整个国家的负债率并未因此而下降。
  货币政策失效的背后是基础货币转化为信贷的困难。当家庭和企业为高负债所困扰时,不敢再借新债,银行也担心产生更多坏账,对放贷格外谨慎。2008年年中,美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率还是11%左右,一年后就变成了零增长和负增长。2011年初,贷款增长率恢复到正的2%,进入二季度又转为-2%。美联储投放的基础货币没有转化为实体经济中的信贷,而是以超额储备的形式沉淀在银行系统内。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失灵并非新鲜事。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政府也执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至于零利率和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日本央行的发明。然日本经济今日之状况,已清晰无误地宣告了失败。笔者并不认为美国和欧洲将重蹈日本的覆辙,而是强调微观层面上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去杠杆化若不到位,政策性刺激带来的只是短暂的亢奋,随后必定是更大的动荡与失望。
  复苏难道没有希望了吗?有,希望在于刮骨疗毒般的去杠杆化。负债过高的家庭只能破产,银行收回作为抵押品的房子,在市场上拍卖还债,这当然会引起房价的进一步下跌,更多的家庭和银行可能因此而倒闭。去杠杆化要求政府在衰退期间增加税收,减少开支,与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正好相反,其后果当然是更深的衰退,但舍此别无复苏之路。(浙商)

 

  陆向东:牛市离我们有多远
  当市场经历持续大幅度调整后,面对着手中深度套牢的投资品种,以及各路专家提出的形形色色观点,许多投资者心里或许充满了疑问:牛市何时才能在A股出现?
  其实,通过认真研读美国、香港等市场的发展历史,投资者就不难明白,导致证券市场存在牛熊交替轮回现象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实体经济自身存在着周期性盛衰。而一轮熊市究竟会持续多长时间,同前期实体经济以及牛市所呈现的具体状态存在着因果关系。通常熊市下跌的幅度、持续的时间同前期实体经济的繁荣程度、牛市的涨幅构成正比例关系。
  回顾美国历史上的熊市,比如1929年10月21日,道指从386点疯狂跳水至198点。其后,仅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跌幅就高达48%,在经历了短暂反弹后股市再度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连续出现6次暴跌,道指跌至41点,跌幅高达90%。剖析其暴跌的原因,笔者认为,从1920年开始,美国制造业以超过6%的速度飞速发展10年。同时,超前消费观念逐渐形成,推动社会需求快速增长,人们对前景空前看好,物价也随着需求的增长大幅度上涨。这种对未来的非理性预期,集中体现在股票市场就是全民陷入炒股热潮。而且当时证券监管制度不完善,由此引发熊市实属必然。
  如果将不同股票市场的历次熊市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发现,熊市分为两种类型:内生型和输入型。比如,分别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70年代香港的熊市都应属于内生型。内生型熊市来临前通常会出现以下的征兆:新上市的公司愈来愈多,而且为了应付市场对股票疯狂的需求,上市公司的素质下降;成交量创出历史新高;许多垃圾股受到追捧,投资者已完全失去对市场风险的戒备;看好后市的观点占据主流地位;融资额稳步攀升,甚至创新高;平时从不关心股市的人也纷纷入市买股票。
  而输入型熊市不具备上述征兆,持续时间和累计跌幅都要小于内生型。比如,1987年出现在香港市场的熊市。10月26日星期一,恒生指数开市后15分钟下跌超过650点,全日下跌1120.7点,跌幅高达33.33%,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单日跌幅。香港联交所曾召开紧急会议,宣布为使投资者保持冷静,停市四天。在这轮股市暴跌前,香港本身并没有不利的经济新闻出现,其原因可能在于美国道指狂泻508点,创下一百多年来单日最大跌幅纪录。因此,这轮熊市持续时间不过2个月左右。
  当投资者清楚熊市所具有的不同类型,以及内生型熊市来临前的特征,同时了解证券市场同实体经济一样呈现周期性兴衰,通过审视沪深股市本轮熊市前的种种表现,并与上面两种典型熊市进行对比后,A股牛市究竟何时来临,投资者或许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中.国.证.券.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