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挑战A股 直言一股低估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郭树清挑战A股 直言一股低估

加入日期:2011-11-1 19:19:3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 读:
  钮文新:减税兴实业是定国良策
  谢国忠:金融领域传销会造成全国性灾难
  宋鸿兵: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成了欧美眼中的唐僧肉
  叶 檀:刘明康卸任对受困于紧缩资金链的人是福音
  水 皮:货币政策是股市命门
  易宪容:中国对欧债危机能做什么
  金学伟:个股风险超越大盘
  李志林:反弹不要期望过高 股市从来没善待股民
  潘石屹:政府或将停建保障房 进行货币补贴
  徐 彪:这波行情至少有15%以上空间
  马光远:房价半年内将跌20%到30%
  郭树清任新帅挑战最差股市 最爱的运动是洗碗
  去年3月29日 郭树清直言建行被低估
  叶 檀:郭树清会不会重走周小川之路
  招商证券宫少林:郭树清任中证监主席对投资市场有正面作用


  钮文新:减税兴实业是定国良策
  当年的日本,它的确存在房价高涨、股价高涨的问题,但这仅仅是问题的表象。实际是:在日元不断升值、大量日本资本外溢的前提下,日本本土经济空心化,它们希望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以达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但这谈何容易。
  这是一个重大的认知转变和政策抉择。
  温家宝总理在天津滨海新区调研,并在主持召开的天津、内蒙古、江苏、山东四省(区、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说:金融危机已经四年了,这四年给我最深的教育就是一个国家要想能应对危机,必须有发达的实体经济,而在实体经济中又必须有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作为主导。这样我们就会减少泡沫经济对财政金融的冲击,也会减少国际金融市场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把很大的力量用到发展我国的实体经济,特别是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来。
  这是重大的认知性转变。所谓的泡沫经济,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资产价格虚高。但实际上,资产价格的虚高往往是实体经济虚弱所致。日本如此,美国、欧洲也是如此。
  当年的日本,它的确存在房价高涨、股价高涨的问题,但这仅仅是问题的表象。实际是:在日元不断升值、大量日本资本外溢的前提下,日本本土经济空心化,它们希望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以达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但这谈何容易。而日本经济恰恰正是死在了实体经济青黄不接之时,当然很惨--20多年过去了,到现在日本都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经济增长方向,因为失去的实体经济产能永远地失去了,而新的又找不到。
  美国也一样。过去30年的债务经济发展模式,美国是在靠借债消费垄断经济增长,本土实体经济十分虚弱,最发达的底特律工业区,也不得不依靠汽车金融业务、金融投资收益维持庞大的开支。所以,当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经济根本得不到真实的恢复,无法继续债务经济发展模式,这就是美国最大的痛苦。奥巴马试图恢复实体经济活力,可能吗?美国的共和党干吗?
  再看欧洲。此次在金融危机中挺立不倒的是谁?德国。为什么是德国?答案很简单,因为其实体经济强健。
  中国必须看到问题的核心:发展强大的实体经济,才是避免泡沫冲击的关键。不过,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绝不能放弃传统优势产业。因为,传统优势产业是国民经济之本,是一切战略新兴产业的动力源泉,也是战略新兴产业成长的土壤。所以,中国必须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
  温总理短短的讲话中,还体现了三大政策主题:第一,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第二,金融重点支持有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第三,宏观经济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确实,让金融、信贷向中小企业倾斜是不现实的,它们不可能获得银行的充分支持,但结构性减税,尤其是针对高科技微小企业实施减税,这是将优质小企业养大的治本之道,这将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增长。
  尤其重大的是:可以看出,在决策层的意识中,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针对现实,总理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判断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优化融资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重点在于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支持民生工程尤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财政支出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这段谈话释放的重要信息是:总理重点指明了拉动内需的方向,而适时适度地进行预调和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这实际是要求货币政策不能过于紧缩,而对内需形成过分的压制。(中.国.经.济.周.刊)
  


  谢国忠:金融领域传销会造成全国性灾难
  中国地下金融机构推算可能有几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这么大笔资金如果出问题,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是出口疲软、地产泡沫破裂和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减速。而通过重整经济结构,降低产业劳动力密集程度和能源密度,减少泡沫风险,能够获取的收益很可观。目前的经济减速,是实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
  但是,披着高利贷外衣的地下钱庄庞氏骗局,却可能会让中国付出重大的政治代价。有人可能会把宏观紧缩政策当作泡沫破裂造成危害的替罪羊。政府必须尽早处置这一泡沫。
  地下金融市场在中国存在已久,反映出了中国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在满足市场需求方面的不足。地下融资曾经是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在过去五年间,地下融资系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所支持的不再是实体经济活动,而是投资获利空间加大的地产和金融投机行为。实体经济面临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获利空间被挤压得很小。
  在过度的货币扩张转变成地产泡沫的过程中,中国的银行系统肯定是扮演了主导性的角色。地下钱庄只是这出戏里的小配角,经常负责伪造一些票据,帮助客户从银行那里获取贷款。
  地产所有人借高利贷,目的是在货币紧缩的环境下保住他们手里的房地产,很多开发商都认为紧缩政策只是暂时性的,跟2008年一样。房地产的价格随之又会飞涨,大大超过为高利贷支付的利息。
  仅仅依据最近先例预测未来,永远都是非常危险的事。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让中国政府转变了政策取向,放弃控制通货膨胀,转而全力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大大恶化了通货膨胀形势。当时投入市场的货币,由于缺乏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机会,主要都流入了房地产市场。现在还指望政府会放宽货币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中国可能因此发生超级通货膨胀和超级投机热潮,风险极大。
  那些依靠高利贷度日的地产开发商应该降价售房,而不是高价借贷。如果市场交易价格下降到高峰期50%的水平,很多开发商都会倒闭。只有到那时候,紧缩政策才是真正达到了目的。否则,紧缩政策就是不疼不痒的老生常谈,中国经济还要依靠泡沫实现增长。
  最近,因为实际利率过低,股票、房产市场低迷,20%至100%的利率让很多人开始相信高利贷的投资童话。问题是,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实体经济,可以承担那么高的利率。金融市场投机也没有那么大的获利空间。房地产、股市长期低迷,在这种环境下,又有谁去借高利贷呢?
  过去两个月来,我去过很多沿海和长江沿岸地方,高利贷行业好像是一片繁荣。即便在一些内陆城市,也到处是此类业务广告。我只能得出结论说,现在这个行业已经变成了庞氏骗局,必须借新还旧。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夸张的事情蔓延全国,情况触目惊心。
  庞氏骗局实际就是财富的再分配游戏。不幸的是,最后落得一场空的,往往是那些最为轻信,也最承受不起伤害的群体。比如说社会低收入群体、退休人群。如果他们最后落得两手空空,肯定会要求政府出来做主。这种先例太多了。中央政府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来控制风险。因为这种行为涉嫌犯罪,需要动员公安系统积极行动起来,处理潜在危机。
  中国经常发生传销事件,公安系统每天都要处理类似的问题,但是传销进入金融领域,应该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这种行为会造成全国性的灾难。(中.国.证.券.网)
  


  宋鸿兵: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成了欧美眼中的唐僧肉
  《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10月30日发表微.博称鉴于欧债危机的严重性,中国必须为欧洲立个规矩,否则,最终花钱还不落好。
  宋鸿兵:今天欧洲开口要400亿欧元,如果中国老实就范,明天他们就会开口要4000亿!欧债危机没有2.5万亿砸进去,根本就挡不住!到那时,如果中国不借,那连开始400亿的感激都会变成怨恨,人就这德性!规矩必须一开始就立好。否则,最终花钱还不落好!说白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了欧美眼中的唐僧肉!(证.券.时.报.网)
  
  


  叶 檀:刘明康卸任对受困于紧缩资金链的人是福音
  刘明康卸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对很多受困于紧缩的资金链的人来说,这是个福音,而视银行风险为生命线的人来说,这是个重大损失。
  刘明康的监管是严厉的。他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执著犹如强迫症患者,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苛刻的资本充足率迫使银行一次又一次融资,直到上市银行的估值被带到地狱。不仅如此,银监会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标准,使后任的监管者可以遵照该体系而行。从这个角度说,刘明康是一位勇敢的探路者,是一位制度开拓者。
  刘明康的严厉监管来自于对银行技术破产的痛苦记忆,2003年前后银行不得不通过改制、注资、上市,以纳税人与投资者的资金填补了银行的坏账黑洞。在上任之初讲的是监管,在任期内最后一次风险分析会上,强调的仍然是风险。
  我们有理由为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初期拥有一位严厉的监管者感到欣慰。苛刻的要求成果斐然,银行的表观风险承受能力大大提高,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003年底的-2.98%,到2004年转为正值,2010年底提升为12.16%;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从2002年的6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991亿元;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由2003年底的0.1%和3.0%,上升到2010年的1.03%和17.5%。
  很可惜,银行业的去风险化并未带来经济的去风险化、金融行业的去风险化。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不断融资弥补风险的过程,恰恰高利贷盛行一时。从闽北到郑州等地担保链条的断裂,证明银行的风险控制不可能单兵突进,当金融脱媒、利率扭曲、实体经济虚拟化叠加在一起时,银行的低风险成为金融货币市场高风险的缩影。
  笔者曾经听到过地方官员甚至银行人士对于监管政策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不顾事实的过苛监管斩断了地方经济的生路,使得银行业陷入变相高息揽储、变相提高贷款利率的窘境。银行抗风险能力强,对高利贷却视而不见,是一种典型的非市场化的鸵鸟政策。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只有一位央行行长,那就是刘明康,可以一言兴市,一言抑市。
  这是监管者的失职吗?不全是。市场化的风险管理与非市场化的金融业态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断裂,这一断裂绝非某个监管者个人之力可以矫正,但监管者起码可以警示这一风险。刘明康显然不认为将草根金融纳入监管是自己的任务。确实,不仅仅是刘明康的任务,当刘明康本人完美地构筑起体制内银行的风险长城时,已经将草根金融监管与市场化的任务交给了下一任。
  纠结的是,即使是严苛的银监会在数据来源上依然把关不严,有注水之嫌。刘明康先生不断强调中小企业贷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重要银行与银监会等部门传出的信息,似乎在暗示中小企业贷款难题已得到根治。在2009年全国 两会期间,工行行长杨凯生说,截至2008年末,工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余额为18575亿元,在全行的公司客户贷款中所占比重达到55.67%。到2009年6月,该数据再上一层楼--杨凯生透露,当年1到5月份,工行在整个信贷发放中,61%的贷款投向了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了3254亿元。农行行长张云表示,到5月底,农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增加2400多亿元,占全行贷款增加将近50%,比年初决定的增长计划超过两倍多。中行行长李礼辉则表示,1到5月份,中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了44%,中小企业客户增长了22%……
  而到了今年10月,刘明康先生论及房贷风险时,表示从房地产贷款具体结构看,目前约98%的个人按揭贷款贷款房价比低于80%,按揭贷款平均偿债收入比为33%--对比中小企业的贷款现实,以及房地产泡沫的高处不胜寒,上述数据让人感受到真正的风险来自于有违常识的数据。当然,持上述言论的绝不止于银监会官员。
  得罪人的工作刘明康已经做了不少,这为后任留下了足够的调控空间。从银行的风险管控,到风险监管体制的开拓,刘明康已经证明自己的称职,可以毫无愧疚地在绘画、音乐领域里驰骋。(每.日.经.济.新.闻)
  


  水 皮:货币政策是股市命门
  两害相权取其轻
  政策的本质是权宜之计,此一时彼一时,政策的调整是绝对的,不调整则是相对的,这是常识。但是,尽管如此,当大家听到温家宝总理在天津的讲话时反应依然热烈,因为,众所周知,投资者盼望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
  那么,如何理解周小川的讲话呢?有人注意到这位央行行长一直在强调货币政策的大方向不会发生变化,注重经济速度的同时不能忽略通胀的压力,而在实际操作中,央行又暂停了三年央行票据的发行,周小川说的和做的是不是不一样呢?在水皮看来,周小川说的和做的都没有错,货币政策应为稳健实际从紧的大方向不会变,也不可能变,中国的流动性过剩是不争的事实,在宽松的流动性之上再放水无异于火上浇油,但是整体过剩、局面不足的局面也必然调整,否则就会紧过头。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最近有个形象的比喻,认为中国应该实行三角形的货币政策,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总量、结构和质量。总量控制合理,如果结构不合理也是不可持久的,水皮杂谈上期提出提高利率的同时降低存款保证金的货币工具组合正是这种结构调整的一种选择。
  常规的货币工具无非是利率、存款保证金和票据,不同的组合,效果完全不一样。2011年的上半年,选择提高存款保证金可以直接回收流动性,央行在总量上心中有数,立竿见影比加息要快得多,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而进入2011年下半年,GDP增速回落到9.1%,中小企业贷款断裂现象面临失控之时,加息就成为另一种选择,贷款成本的上升无论如何总要比无钱可贷要好一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上升总归比中小企业破产要好一点,消费动能不足总要比高利贷泛滥好一点,这就叫两害相权取其轻。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需要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需要财政减税,两者缺一不可,减税已经体现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上,降低存款保证金应该指日可待。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准备金率下调,那么对于长期低迷的银行股也是一剂兴奋剂,过高的准备金率捆绑的正是银行的放贷的产能。换句话讲,银行一直处在开工不足的状态,银行靠吃利差过日子,限贷就等于限制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吃不饱的银行又怎么给投资者以良好的预期呢?可惜对此有清醒认识的人并不多,包括水皮在内,虽然我们认为今年只不过是个牛熊转换的年份,对于上涨不可抱有不切实际的指望,但是在年初,还是过于乐观,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金融股的市盈率会在2011年达到比2008年和2005年都要低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大多数机构对今年的走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谁都知道,股市是一个大多数人赔钱的游戏,大多数机构趋于一致的判断也一定是错误的判断,但是真正能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的又能有几人呢?
  年初的时候,80%以上的券商和私募都认为指数的运行区间会在2600点到3600点之间,比较而言私募更激进,乐观的高看4500点,悲观的低看2400点,而券商要相对保守,国金证券给出的点位是2700点-4200点之间,而德邦证券给出的点位介于2200点-3200点之间。从走势来看,德邦证券的判断独树一帜,而早在2月中旬,指数激情上升之际,德邦就发布了题为《有一种胜利叫撤退》的报告,直接建议逢高减仓,并且明确指出,下跌趋势并非一蹴而就,会有反复,但即便反复也不是重新上涨的起点而是上涨的终点。难能可贵的是,德邦对于2010年的判断也是在券商中最准的,当初他们给出的区间在2400点-3400点,事后证明完全正确。为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三个字,紧货币。
  如果说政策和策略是股市的生命的话,那么货币政策就是股市的命门。(上.海.证.券.报)
  


  易宪容:中国对欧债危机能做什么
  对于如何来化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终于在10月26日达到解决的共识。消息传出,全球股市立即大涨。因为,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困扰下,全球各地股市早就跌得四脚朝天了。现在有了新的化解方案,而且该方案比市场预期得要好,全球股市自然在大涨了。不过,该方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算是都能够认真落实了,现在仍然面对很大的不确定。特别是,在欧洲现行的民主制度下,该方案是否能够满足所有人的诉求更是不确定。
  对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达到化解之共识,人们关注得最多的问题是:中国要不要出手帮助欧洲?如果要,如何来帮助?这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达成共识,能不能够修补欧元货币体系存在的内在缺陷?如果不能,EFSF体系如何来完善?
  可以说,对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主要的原因是欧元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所导致的,即欧元货币信用统一性及这种信用货币担保不统一性所造成的。如果有一个好的决策机制,当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时,就能够果断地寻求一种合适的解决办法。但是,在欧盟国家现行民主体制下,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像企业那样得到解决是困难的。可以说,如果不是这种民主决策机制错过好的化解时机,欧洲主权债务问题是不会闹得这样大及风险这样高的。
  对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首先是欧盟各国通过政治协商找到一个好的办法,然后才是其他各国伸出援手的问题。因此,中国帮助欧洲化解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从投资者层面而言,主要是指中国投资公司这样国内企业如何进入欧洲债务市场。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可能风险很高,同样它也可以是一个高收益的产品。当前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较小,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欧洲的一些新型产业或中国技术、资源等落后的产业进行投资,这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也有利于欧洲各国走出当前的债务危机。所以,中国企业进入当前欧洲市场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对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所达成的共识是否能够让欧洲真正走出这次的困境,我想是不确定的。因为,这次化解主权债务危机的协议,不是从完善当前欧元货币体系入手,或不是如何从根本上来解决欧元货币体系的内地缺陷入手。如果欧元货币体系的货币信用统一性及货币信用担保多元性的内在矛盾不解决,那么现在的方案仅是一种短期的救市政策。这种政策不仅不能够治本,也可能导致新问题。因为,如果一种金融政策是试图用一种新泡沫掩饰旧泡沫时,其所带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对此,中国既要利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短期缓解的机会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应对方式,更要关注这种危机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什么问题,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
  总之,化解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达到共识,对国际金融市场及中国市场来说,是利好因素。中国既要关注也要参与。但是,由于该些方案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今后仍然将面临不少新情况,我们对此要有所准备。(大.众.证.券.报)
  


  金学伟:个股风险超越大盘
  周期现象是股市中最神秘的现象之一。这种现象无法用基本分析来解释--既无法用宏观经济周期来解释,也无法用公司业绩增减来解释;也无法完全用我们可知的一些自然周期来解释,比如太阳黑子活动、金星运行等。唯一可确认的是股市运行确实存在着一种周期现象,至于产生的原因则只能以X来命名。
  关于周期,早期我写过很多文章,其中有一部分收录在《股海冲浪》、《股票投资的十八般武艺》、《金学伟经典预测》这3本文章结集中,另有相当部分仅作为内部文件保留。这倒不是怕被大家掌握后没了自己的饭碗--过去20年里,我发表过很多独家的研究成果,在普及与创新股市分析方法上做了大量工作,这也是我最大的爱好。主要的原因是:股市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自然界,而是一个人化的自然。作为自然,它确实存在着许多自然规律;但作为人化的自然,它的运行在很多情况下会遇到人的行为的干扰。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某些周期规律在过去20年里一再发生,但由于中国股市的主流资金掌握在众多的专业投资者手里,而他们并不相信所谓自然规律,因此,一些重大的周期规律迄今为止仍十分管用。比如,前周我们根据2318点的大阳线,判断大盘已进入底部周期,这是我2011年来第一次用这个词来定性大盘。这不仅是因为2318点的这条大阳线--在一轮调整中,类似的大阳线会出现好几次,而是从周期角度分析,大盘也已进入了底部。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上证指数一直存这样一个时间与空间规律:平均每50点=1季度。(1558-325)÷50=24.66(季度),因此,1999年2季度成为一个重大底部。从1999年2季度开始,到2005年2季度,空间高度为1247点,1247÷50=24.94(季度),因此,2005年3季度大盘又进入一轮新的牛市。而从2005年3季度起,迄今为止的空间高度是5126点,5126÷50=102.52(季度)。
  上述换算结果都是大跨度的。其内部可用二分法原理不断对分,最小可切分到1/8,即以1/8为最小周期单位。这样,102.52÷8=12.81(季度);102.52÷4=25.63(季度)。归整后就是13个季度和26个季度。这样,我们就能以2005年2季度为时间零点,测算出距其最近的2个底部周期,分别是2008年3季度、2011年4季度。当然,1664点产生于2008年4季度,比理论测算结果迟了一个季度,但这是非常正常的,即使自然界,入冬、入春的时间也会早点、迟点。而根据这一结果,2011年4季度无疑是一个重要底部!这是我们判断大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甚至可说是一个基础。
  讲完好事后,再讲点坏事。坏事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我们上周已经说过,目前,最高经济决策部门比较担心的是股市下跌幅度过大,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出现大牛市。前者会影响稳定、和谐和融资;后者会影响抑通胀的战略目标。由于关心的结果是股市估值已低,机构已在买进,而股市也确实在汇金增持2亿元后出现了反弹,因此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最高管理层最担心的还是后者,一来抑通胀的任务尚未完成,二来他们判断目前社会资金很多。
  另一个是,虽然上证指数调整已过两年,但创业板和中小板调整才1年不到,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股价结构调整尚未到位。以平均成交价来说--
  1993年2月1558点时,19.69元;1994年7月325点时4.30元,调整幅度为78%。
  1994年9月1052点时,8.17元;1996年1月512点时3.51元,调整幅度为57%。
  1997年5月1510点时,13.77元;1999年5月1047点时6.01元,调整幅度56%。
  2001年6月2245点时,9.06元;2005年6月998点时3.69元,调整幅度59%。
  2007年10月6124点时,15.90元;2008年10月1664点时5.66元,调整幅度64%。
  去年11月3186点时,12.42元;目前是9.15元,调整幅度26%。
  平均成交价的高低和加权平均价的高低有关,也和市场交投的重点有关,能综合反映加权平均股价和市场交投重点。而从几个重大底部来看,目前的成交价不仅在绝对值上偏高,在调整幅度上也显不足。
  综上所述,虽然大盘已进入了底部周期,但要展开大的行情却并不那么容易。而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由股价结构调整和风格转换带来的个股风险,将远远地超越大盘风险。(大.众.证.券.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